一般來說,相聲的語言有五種特色:
1明快犀快。要求模擬人物的語言要幹淨利落、鮮明犀利;抨擊錯誤論點,一針見血,入木三分。
2生動形象。指不論寫人還是敘事,語言都必須具體、生動、形象,使觀眾如聞其聲、如見其人,感覺非常親切。
3通俗易懂。相聲的語言是從群眾的口語加工提煉而成的,它既不是著得懂聽不懂的書麵語言,也不是充滿濃鬱市民氣息的老北京土話,而是在社會上廣為流傳的普通話。
4豐富多彩。相聲語言的豐富多彩表現在多用方言上。傳統相聲中經常使用“例口”——即用山東話、山西話、上海話等等的方言來模擬人物的音容笑貌。後來又增加了廣州話、南洋華僑話、日語、英語等,在語言上日益豐富多彩。如相聲《寧波話》表演時說“沙發”是簡譜裏的“54”,“棉紗線”是“357”,連在一起如練簡譜,聽來歡快動人。相聲語言的豐富多彩,還表現在經常采用演出的學唱節目上。如從過去的學唱京、評、豫、越、戲曲、評彈、鼓曲、快書,直到今大學唱的各種通俗歌曲以及吉它彈唱。
5悅耳動聽。傳統相聲中如《菜單子》中的報菜名、《地理圖》中的報地名、《大保鏢》中的背練武趟子等等,表演時達到了語言流暢、聲韻悠揚的效果。此外,相聲中經常有各種形式的歌曲、曲藝參與其間,為相聲的語言增添了音樂性。
7.相聲的包袱
相聲的“包袱”即調動人們發笑的各種藝術手段。
編寫、表演相聲“包袱”時,首先要有豐富的生活基礎,同時也要了解組織“包袱”需要應用的一些手法,構思時才會得心應手。
“包袱”必須用精煉的語言真實地反映生活。要風趣而不庸俗,詼諧而不油滑,達到新穎自然、格調清新的效果。在組織產包袱”時,既要善於借鑒傳統技巧,也要適應時代的需要推陳出新。
8.相聲的表演技巧
在相聲中安排“包袱”,要善於借鑒傳統技巧,不斷推陳出新,適應時代的需要。組成“包袱”的手法很多,最主要的有重複、否定、反常、錯覺、雙關、誇張、打岔、曲解、諧音、爭辯等十種。
(1)重複法
把矛盾的假象重複三遍,第四遍時巧妙地加以突變,揭示事物的真象。例如《友誼頌》:
甲:外國能聽懂相聲嗎?
乙:聽不懂沒關係,有翻譯呀!(為製造假象鋪墊)
甲:噢!一個演員旁邊站一個翻譯,說一句,翻一句?
乙:那多好哇!(繼續鋪墊)
甲:現在我們開始說段相聲。
乙:威諾比根,柯勞斯套克。(第一遍)
甲:相聲是中國的民間藝術。
乙:柯勞斯套克,耶包克阿特齊洽納。(第二遍)
甲:相聲這形式,形式活潑,戰鬥性強。
乙:伊太斯來夫,力安密勒騰特。(第三遍)
甲:這個形式是緔鞋不使錐子——真(針)好!狗攆鴨子——呱呱叫。
乙:這……
甲:翻哪!
乙:我翻不過來了,俏皮話怎麼翻哪?!(第四遍抖“包袱”)
這種手法演員稱它“三番四抖”。
(2)否定法
表裏不一的人,說一套,做一套,經常自我否定,不能自圓其說。例如《買佛龕》:
乙:年輕人說什麼?
甲:“大娘,上街了,買佛龕了啊!”這不是句好話嗎?
乙:啊!
甲:老太太不願意聽啦!“年輕人說話沒規矩。這是佛龕,能說買嗎?得說請!”
乙:請。
甲:“大娘,我不懂,您那個多少錢請的?”嗐,就他媽這麼個玩藝兒,四塊!”
乙:怎麼……
甲:一心疼錢罵上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