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 套路越多,生意越旺1(1 / 3)

打破常規,眾行之中求逆行

一個生意人若想在競爭激烈的商場中爭得一席之地,就必須敢於打破常規,換種思維和行為方式,這是突破事業瓶頸、締造輝煌業績的必然方式。

瑞士一位傑出的企業家在總結自己的經商經驗時,不無感慨地說:“市場上,唯一不變的規律,就是市場處在永遠變化之中。”一個商人要想在不斷變化的市場環境中求得生存與發展,唯一的出路就是不斷創新。創新的思維方法有很多,逆向思維就是主要的一種。

作為現代創造性思維方式的一種,逆向思維的特點在於改變常態思維的軌跡,用新的觀點、新的角度和新的方式研究和處理問題,以求產生新的思想。

運用逆向思維,最大的敵人是經營者自己的思維定式和解決問題模式固化,總是按照原有的舊套路去解決各種問題,因為用舊套路解決管理問題和技術問題,人人駕輕就熟,沒有風險不說,就是出了問題也可以把責任推到方法本身。所以,運用逆向思維進行創新,首先要戰勝自己。

日本豐田公司的精細生產方式就是典型的一例。在汽車的生產管理中,他們遇到的最大問題是產品產量如何與市場需求量相吻合,再就是在生產過程中零部件的“過量生產問題”。因為傳統的汽車生產方式,都是把零部件加工作為“起點”,前道工序完成後把產品送到後道工序去,一直到總裝配線這個“終點”。其結果是前道工序不知道後道工序何時需要多少零部件,很容易造成產品過量生產,使後道工序成為中間倉庫,從而加大了生產成本,形成“過量生產”的浪費。如果按照一般人的思維模式解決這類問題,一定是加大市場信息的準確性,加大管理工作中“計劃管理”這一環節的精確性。而豐田汽車公司解決這些問題卻成功運用了逆向思維和係統思維的方法。其中的關鍵是徹底改變傳統的工藝流程。

豐田公司的副總經理大野先生打破常規,勇敢地采取了“倒著幹”的辦法,變“終點”為“起點”。即後道工序在需要的時候到前道工序領取所需數量的零部件的方法。因為最後一道工序總裝配線,市場營銷部門隻要給總裝配線下達生產計劃,指出所需的車種、需要的數量、需要的時間,裝配線就可以按計劃到前道工序領取各種零部件。這樣就使製造工序從後到前倒過來進行,直到原材料供應部門都連鎖地、同步地銜接起來,從而滿足恰好準時的市場需要,既使產品適應了市場,又能將管理工時和生產成本減少到最低限度。不用實地考察,從中我們也能領悟到這一創新工作的難度。傑出人士大野先生的成功就在於戰勝自我,適應市場,而不是去適應原有的思維方式與管理模式。

運用逆向思維進行創新,還要克服“隨大流”跟風走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仔細觀察我國的市場,人們不難發現,不少企業缺乏創新,從產品開發到市場營銷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跟風”現象。生產電視賺錢,都一窩蜂去搞電視生產線;生產VCD時髦就大量引進VCD生產線;人家搞豪華包裝,自己也不惜血本豪華起來;人家當標王出了名,自己也花巨資去稱王稱霸。實際上,如果看人家“進一步”前途光明的話,運用逆向思維,我們“退一步”也可以海闊天空。

河北一家清潔劑廠家的經曆可以使我們大開眼界。在日常生活中,清除廚房油汙是一件叫人撓頭的事情,因為黏糊糊的油汙,布擦不掉,水洗不淨。於是各種各樣的專用清洗劑應運而生,什麼去油靈、除油淨,有液體的,有粉狀的,著實叫人眼花繚亂。仔細看,這些企業的產品無不體現一個“洗”字,就是絞盡腦汁把油汙清洗下去。河北某廠沿著去汙的思路來解決這一問題,他們從化妝品的麵膜中得到啟發,把給廚房用具“洗澡”變為了“穿衣”。它的產品沒有任何去汙功能,而是在“防汙”上打主意。隻要將其均勻地塗在廚房器具的表麵,20分鍾後便形成一層透明的防護膜,等到油汙積到一定程度,一撕即掉,就像化妝用的麵膜。這比起為廚具“洗澡”更省力。上市後,一炮打響。

運用逆向思維獲得成功的事例舉不勝舉。這些事例告訴經商者,如果鍋燒開了要止沸,往鍋裏加水是一招兒,從灶裏抽出柴火同樣是一條路。麵對激烈的市場競爭時,不能一條道兒走到黑,撞了南牆時要換種思維和行為方式,這樣才有可能成就一番大事業。

把風險轉嫁出去

隻要經商,就有風險,風險往往有以下幾種:

(1)行業風險:行業本身的興盛衰敗與經濟環境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但其中並非都是正比關係。有時經濟本身情況很好,但某些行業不一定就發達。例如香港80年代航運的不景氣,就連內行人、專家也很難預測,而使投資航運的人遭到敗績。

(2)經濟形勢變化風險:經濟有盛有衰,循環不息。經濟形勢好的時候,股票、期貨、貴金屬都會升值,經濟形勢不好,做債券生意就要好一些。因此,投資者必須理智地分析形勢,把握好時機,順應經濟形勢的變化,否則,就會在經濟形勢的變化大潮中翻船。

(3)政策變化風險:無論哪一種投資或者投機市場,都隨時可能受到政策變化的幹擾。譬如,我們將錢都存入銀行,由於某些原因,政府宣布提款限製,一日提款限製在一定數額內,那麼你提款就會受到約束;又如政府對特別行業的寬鬆與嚴緊政策的變化等等,都會使投資者麵臨一定的風險。

(4)外圍風險:風險並不局限於本地政治經濟範圍,其實全世界沒有一個角落絕對安全。如果存外幣,一定不可以隻存一種,外國也會出現政治經濟動蕩。所以投資於外國的物業、基金、債券也不要隻投資於一個國家。若你隻存美元,也會有美元下跌的困境出現,同時存在風險。

(5)資金集中風險:在你投資過程中,千萬不要過於集中,如買股票,就不應該全部買入地產股或同一類股票,最好采取多種、不同類型的投資辦法以避免出現一邊倒的狀況。

經商投資的風險是客觀存在的,我們不能消滅風險,而隻能減低風險、預防風險。

如何減低風險,減少損失呢?請你掌握以下技巧:

(1)分析風險:經商做生意,投身到市場經濟的大海之中,必須要考慮家庭的一切正常開支,考慮一旦你臥病或發生意外導致收入來源的風險。因此,你必須學會分析你所處的環境,可能發生問題的風險預測。

(2)評估風險:即通過分析,了解預測風險將要帶來的破壞程度之高低,做到心中有數,例如失火將造成危害的程度。貨款回收的程度,資金周轉可能會出現的不良性循環程度等等。

(3)預防風險:你一定要采取最佳措施減低風險發生的可能性,例如對客戶進行詳細的信用調查;製定周密的收款措施;加強保安措施,將當日收益現金及時存入銀行;對周圍環境進行調查,對可能發生問題的漏洞進行彌補,總之,要預防和避免風險的發生。

(4)轉嫁風險:有一些風險是不可避免的。例如,你麵對家中有一個80高齡的老人,你所經營的公司有許多價值很高的設備、儀器,即使你作了安全防範,但仍麵臨著老人的去世和設備、儀器可能遭受的損失,怎麼辦呢?目前,大多數人還不太習慣於保險。然而,這確實是一個轉嫁風險的良策,無論老人去世或者設備、儀器遭遇意外都會有保險公司的賠償,這種轉移也正是避免風險的良策。

轉嫁風險的辦法還有很多,一個成熟穩健的商人,總是在進攻之前便考慮了退路。

將錯就錯,借力使力

創業者難免失誤,大多情況下,將錯就錯,借力使力不失為一個補救辦法,而且往往收到奇效。

有一個德國工人在生產一批紙時因為不小心弄錯了配方,產生出大量不能書寫的廢紙。他被扣工資、罰獎金,末了還遭解雇。正當他灰心喪氣時,他的一位朋友想了個絕妙的主意,叫他將問題倒著想,看能否從錯誤中找出有用的東西來。於是他很快就發現這批廢紙的吸水性能相當好,可以用來吸幹家庭器具上的水。他就切成小塊,取名“吸水紙”,拿到市場上出售,相當搶手。這個錯誤的配方隻有他一個人知道,他後來甚至申請了專利。就靠這個錯誤,靠他朋友出的點子,發了大財,成為大富翁。隻要善於掌握一個思維技巧,從錯誤中去找正確,就能使人遇事不能逆回時轉危為安。

無獨有偶,在中國,僅僅因為一個失誤,使石頭變成了金錢,竟然造就了一位富翁。事情是這樣的:

有位老人名叫侯越峰。他的小兒子在一家塑料廠工作。他很喜歡搞科研,常常搞些小改革,那家塑料廠的頭頭頗為賞識他。但是1982年的一次試驗失敗了,造成10多萬元的損失。這下可完了,這家小廠要破產了,小侯的前途也沒有了。

開明的侯越峰卻鼓勵小兒子轉換思路,多從另外角度想想點子,看能否使這大批廢品起死回生。兒子擦幹了眼淚,於是從另一位置發起進攻,他日夜泡在實驗室裏尋求新方法。巨大的壓力使他工作得十分賣命。真是蒼天有眼,工夫不負有心人!一次小小的偶然成功,小侯竟試製出了一種以碳酸鈣為主要原料的聚烯烴填充劑(PVC樹脂取代劑),把它加進塑料和代替碳墨加入到橡膠中,摻入比例可以高達10%~30%,對塑料和橡膠的性能無任何改變。

碳酸鈣主要是石灰石。經過試驗也表明:這些石頭完全可以代替塑料!然而廠裏的人都疑惑不解,領導也根本不支持。憑他們狹隘的習慣思維,石頭怎麼能代替塑料呢?也就是說外麵山上的石頭怎麼能變成錢呢?

侯越峰有不同尋常的眼光,他堅決支持兒子。他憑感覺就知道這個產品隻要開發得好,市場前景無限巨大。 別人不要的億萬財富,我為什麼不要呢?他拿出家中僅有的3000元錢,讓兒子到各地去完成PVC樹脂取代劑的各項指標測試。

這時,無錫一家工廠得知此消息後,立即發來了求購電報,並稱使用效果如果良好,擬長期訂貨。可是原塑料廠仍是不相信小侯發明的這種填充劑的作用。幾個領導緊急商量的結果是回電無錫方麵:我們廠不生產這種產品,也不可能生產這樣好的產品。

小侯簡直給氣瘋了。送上門來的生意竟然拒之門外!一怒之下,他離開了原廠。侯越峰安慰兒子,叫他不要著急,我們自立門戶就是了。1985年,他們辦成了自己的企業。他當總經理。通過密集的廣告宣傳,他占領了市常當時他的公司隻在華北有些名氣,在擁有眾多塑料廠的南方,產品知名度很低。他組織力量到南京、上海、杭州、寧波等地用密集火力進行宣傳。他憑著他的膽識和遠見,沉著地要求前方銷售人員不惜一切努力打開市常後來,訂單如雪片般飛來,產品盈利60萬元時,南方廣闊市場終於向他們敞開了。

市場的陡然擴大,光靠他一家生產塑料填充料是遠遠不夠的。何況運輸成本也在增加。他就一口氣在廈門、杭州、南京、北京等地辦起了10多家分公司。這不單降低了運輸費,還擴大了公司影響,頓時名聲大振,這無形中又做了免費廣告,帶動了更多地方歡迎他去辦廠,並且許以優厚的合作條件。於是,他就把他掌握的這個王牌科技成果擴散到各個工廠去生產。到現在,全國已有60多家工廠在生產這種填料,年產量超過1500噸。有幾千家塑料廠在用他的產品。

涼鞋、人造革、硬管、板材、塑料門窗、牆紙……在這些寶貴的原材料中都可以加進廉價的“石頭”!

這無異於一場原料的工業革命。

侯越峰的眼光又瞄準了海外市場,許多外商反應特別強烈,紛紛訂貨。台灣第一巨富“塑料大王”王永慶一天發來4封訂貨電報。侯越峰公司的賬上收入額在直線上升。他收到的又都是硬通貨外彙。

更讓人激動的還在後麵。1988年5月,他收到英國一家公司發來的電報。電報稱:貴公司掌握的塑料填料技術是“東方奇跡”。 敝公司十分欽佩。現願以125萬美元購買此項技術在英國的使用專利………

侯越峰當時捏著電文的手不由地顫抖起來。賣專利,一下可得125萬美元。隻要有10多個國家的商人出這樣的價格購買這項專利在本國的使用權,他就可以坐收一兩千萬美元了。但他又用長遠眼光仔細分析這件事:這個產品最終才隻能賺到上億元嗎?按最低估價,也可以產生幾十億人民幣的效益!專利權一賣給他們,那麼海外市場就將被外商的產品壟斷了。他們每生產一噸取代劑再深加工,就可得110美元以上的純利潤,如生產一萬噸就可獲利110萬美元,這樣,他們所花的125萬美元專利費不就賺回來了嗎?

他沒有為賣專利所動,他要把產品打進所有國家去。

要擴大產品出口,這談何容易。侯越峰整天琢磨該怎麼辦。一天,電視中一條消息啟發了他,他找到了一個很好的點子:國內某企業到俄羅斯合辦中餐館,俄國人提供場地、資金、負責辦理工商稅務登記等事務,中國人則隻管烹調、經營、賺了錢雙方按比例分成。他決定照此方,把工廠辦到外國去,以技術入股,與外國人合辦。很快有很多外商歡迎他去考察洽談。為了使邁出國門辦廠的第一步走得紮實,經過反複比較,他的第一家國外工廠決定建在泰國。

侯先生的起家方法,妙!

“討好”孩子是經商的一條快速路

倆兄弟一起離開家鄉到城市打天下。不久,各自積攢了一筆錢要開創自己的事業。

做哥哥的在鬧市區看中了一個地方。他借款,托關係好不容易租下一間店麵開茶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