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這個問題,在醫學上有相當多專業的方法,我僅提供一些常見的內容,但也希望大家要尊重專業醫學的判斷,不致延誤病情。我們如何判斷一個人是否罹患憂鬱症?他該不該接受治療?應該怎麼來幫助他,讓他遠離藍色憂鬱?最好還是去就醫,畢竟我們並不是專業的醫生,所以如果遇到這樣的人,應該鼓勵他去接受醫生的診治。
很多人不太敢麵對自己得了憂鬱症的事實,所以要讓他接受醫生的治療也很不容易,因為他可能已經沒有動力去看醫生,他會覺得「我為什麼要去看醫生?」、「看醫生有用嗎?」
憂鬱症的治療過程中,藥物治療跟心理輔導兩者都相當重要,雖然藥物治療會有一些副作用,但至少能夠先控製病情。對於藥物治療,我們要抱持一個正確的觀念,就是藥物隻能降低並控製憂鬱的情緒,不要讓患者精神上完全沒有動力,但是藥物治療並沒有辦法真正打開造成憂鬱的心結,隻能在情緒上作一些控製。內心裏麵真正的糾結、真正的壓力、真正的問題,必須要靠心理輔導,甚至宗教……等方法的協助,讓他解除壓力、打開心結走出來。
那麼,如何來判斷一個人是否有憂鬱症的傾向?醫界有句話說,當一個人擁有判斷憂鬱症傾向的能力,不隻能幫助自己,也可能救別人一命,因為當你擁有這樣的能力或有這樣的常識,你可以看到自己可能產生問題時,也會努力的預防。當你看到別人好像有點不對勁時,也會協助關心他、鼓勵他去就醫,但是不要因為學習到這些常識或訊息,例如從表相、行為、語言動作,看到他稍微有些憂鬱的情況,可能才一天、兩天就告訴他「你可能有憂鬱症,要趕快去看醫生」,結果造成他心裏更大的恐慌。本來他隻是向你傾訴心中的一些委屈,或是在調適一些不能釋懷的問題,突然間你跟他說他可能得了憂鬱症,或許他還沒有去看醫生,就選擇自我了斷,或是產生內心更大的焦慮,所以希望大家了解判斷憂鬱症相關的常識後,最好還是鼓勵當事人自己到醫院做進一步的檢查。
憂鬱症所產生的現象可從我們的認知、情緒、思想、語言、知覺、行為、動力、病識態、生理現象等所產生出來的病態,這些問題約持續兩周才能說可能是罹患憂鬱症,如果不到兩個禮拜,也許隻有一天兩天,千萬不要隨便下定論說這個人得了憂鬱症。相對的,我們也要注意到,如果一直讓自己陷在心情不好的情境中,而且時間拉的很長,就要留意到自己是不是得了憂鬱症。
一、認知、思想方麵
在認知方麵,憂鬱症患者最明顯的特征,就是走路及各方麵的行動、反應都變慢了,跟他說一句話,他可能想了三分鍾才回答你,而且還不見得說得很完整。而且他的思考也變慢了,在想一件事情時,猶豫不決的速度會拉得更長、變得更慢。
憂鬱症的患者在想法上會越來越不關心外在的世界,反而越來越關心自己的問題。比如說,電視新聞報導發生了天災人禍,一個得了憂鬱症的人看著電視,他可能一點都不關心、也不太會難過。你問他:「這個災難會不會讓你感到悲傷?」他可能跟你說:「不會。」如果會悲傷,是因為他心裏還在想著打不開的那個結:「為什麼主管要這樣對待我?為什麼我的股票全部被套牢?」他還是針對原來的問題一直在執著,而不關心這個世界所發生的事。
他關注自己會到什麼程度呢?可能你讚美他十句話,他都不在意,卻隻想到他心中的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