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甲車和坦克一樣也是戰爭機械化時代的一種重要武器,它和坦克在戰場上的默契配合,往往會使戰爭達到出其不意的效果。和坦克一樣,裝甲車的發展也源於新技術的發明,尤其是內燃機、充氣輪胎、彈簧懸架的技術發明,使汽車的出現不再遙不可及。1886年,德國人戈特利布·戴姆勒和卡爾·苯茨幾乎同時製造出由內燃機驅動的機動車。他們被公認為“汽車之父”。汽車的發明給“世界裝上了車輪”,它不僅極大地改變了現代人的生活方式,使人類進入了嶄新的“汽車時代”,而且也使戰爭進入到了機械化戰爭的新時代。
隨著汽車的進一步發展,一些軍事愛好者就開始琢磨如何將機槍和火炮安裝在汽車上,1855年這一夢想終於成了現實,這一年,英國人J·科恩在蒸汽拖拉機的底盤上安裝了機槍和裝甲,製成了一輛輪式裝甲車。遺憾的是,這輛裝甲車隻是獲得了發明專利,而沒有得到實際應用。1899年,英國的西姆斯將“馬克沁”機槍裝到四輪機動車上,並加上防盾,製成了最初的機動火力車。不過由於它沒加裝甲,還不能稱為裝甲車。1902年,西姆斯又在倫敦的水晶宮裏展出了經過改進的更加結實的車輛——具有船型裝甲殼體的“戰鬥機動車”,該車的展出標誌著世界上第一輛真正的裝甲車的問世。
到了20世紀初,各國研製的裝甲車如雨後春筍出現在歐洲大地上,英、法、德等國先後研製出各種樣式的輪式裝甲車,這表明這種有輪子、有武器、有裝甲的戰鬥車輛開始登上戰爭舞台。盡管當時它們的樣子相當怪異,結構也非常簡單,但卻顯示出了早期裝甲車設計者的勇氣和決心。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由於火力、防護和越野性能較強的坦克的出現,使裝甲汽車漸漸失去了在戰場上為步兵提供火力支援的地位。因此,人們開始將它轉向其他用途。第一次世界大戰末期,英國最先研製出了履帶式和輪式的裝甲輸送車,這是一種設有乘載室的輕型裝甲車輛,主要用於戰場上輸送步兵,還可運輸作戰物資和器材。車上裝有輕型裝甲和一挺機槍,可以運載20名士兵。雖然車上的裝甲可以使車內的士兵免受槍彈的傷害,但習慣徒步作戰的步兵仍習慣把首批裝甲輸送車稱為“沙丁魚罐頭”和“帶輪的棺材”。1918年8月,英軍第七集團軍的一個戰車營首次在華爾夫西使用裝甲輸送車,12輛裝甲輸送車吐著火舌向敵軍衝擊,德軍官兵極為驚恐,倉皇潰逃,英軍士兵隨即占領了德軍陣地。其他國家從此意識到裝甲輸送車的軍用價值,戰後也紛紛開始了裝甲車的研製。
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最早大量裝備使用裝甲輸送車的是德國,這些車輛的使用,顯著提高了步兵的機動作戰能力,並由於步兵可乘車伴隨坦克進攻,也提高了坦克的攻擊力。而戰爭結束後,裝甲輸送車得到了迅猛發展,許多國家把裝備裝甲輸送車的數量看做是衡量陸軍機械化、裝甲化的標誌之一,相信在未來的戰爭中,裝甲車的功能還將得到進一步的發揮。
早期的各種裝甲車
20世紀初,已具備火力、機動、防護這三大性能的裝甲車如雨後春筍般地出現在歐洲大地上。英國、法國、德國、奧地利、意大利和俄羅斯等歐洲國家先後研製出了各種樣式的輪式裝甲車,這標誌著裝甲車開始登上戰爭的舞台。雖然這些早期的裝甲車模樣奇特、形態各異、結構也比較簡單,但作為一種新式的作戰武器,裝甲車成為機械化戰爭中不可或缺的一把“利劍”,為坦克的出現奏響了序曲。
英國“西姆斯”裝甲車
英國“西姆斯”是世界上第一種車體全麵覆蓋鋼板裝甲的重型裝甲車,被稱為“裝甲車的先驅”。它是英國人西姆斯於1902年研製,由英國維克斯公司製造的,被稱為“戰鬥機動車”。該車的乘員為3人,車的前後各裝有1挺機槍,機槍可以左右轉動射擊;動力裝置是1台11.8千瓦的戴姆勒汽油機,最大速度可達14千米/小時。雖然它具有全麵的裝甲防護,但由於形體較大,橫向穩定性差,觀察不便,加上采用的是鏈條傳動裝置,使可靠性能變得很差,最終未能被軍方采用。
奧地利“奧斯特羅·戴姆勒”裝甲車
“奧斯特羅·戴姆勒”裝甲車是奧地利在1903年研製的。該車全重約3噸,裝甲厚度為3—4毫米;半球形的機槍塔上裝有1挺機槍,可以旋轉360度;動力裝置是1台22千瓦的戴姆勒4缸水冷汽油機,時速可達45千米/小時。這種裝甲車的先進之處在於它是四輪驅動的,但隻生產了1輛。
法國“沙隆”裝甲車
1903年,法國製造的“沙隆”裝甲車,全車重約3噸,裝有1挺機槍。它的前裝甲板用鉸鏈連接,可以打開以擴大駕駛員視野;圓形的機槍塔是固定的;旋轉手輪可以使機槍升降,有點像現在的反坦克導彈發射架。
德國“埃爾哈德”BAK裝甲車
1906年,德國埃爾哈德公司研製的BAK裝甲車,全車重3.2噸,乘員5人,裝甲厚度為3毫米;裝有1門50毫米加農炮;動力裝置為1台44千瓦的汽油機,時速可達45千米/小時,但最大行程隻有8千米。“埃爾哈德”BAK裝甲車的生產數量很少,有趣的是車上的加農炮是專門擊打那些用於偵察和傳遞情報的軍用氣球的。為了打氣球,火炮的仰角設計得很大,但左右轉動的角度卻很小。此外,鏈式傳動係統也使裝甲車的可靠性變得很差。
意大利“比安奇”裝甲車
1913年,意大利比安奇汽車公司製造的裝甲車,全車重3.1噸,乘員3—4人,車體的正麵由上到下有一根用來切割鐵絲網的長杆。車上裝有2挺機槍,1挺在機槍塔上,另1挺在車體後麵;動力裝置為22千瓦的汽油機,速度可達46千米/小時。
英國一戰中的裝甲車
英國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主要參戰國,它不僅是坦克誕生的搖籃,而且在裝甲車的研製和使用上也走在世界前列。英國在一戰中研製的眾多裝甲車中“羅爾斯·羅伊斯”裝甲汽車算是最有名氣的。此外,還有“蘭徹斯特”裝甲車、“希布魯克”裝甲車、“西澤爾·波維克”滑行裝甲車等。
“羅爾斯·羅伊斯”裝甲汽車
“羅爾斯·羅伊斯”裝甲汽車是1914年12月製成的。它的戰鬥全重為3.6噸,車長5.1米,寬1.9米,全高2.3米,乘員3—4人,武器為1挺7.7毫米“維克斯”機槍,動力裝置為1台37千瓦的6缸汽油機,最大速度96千米/小時。在一戰時,這樣的車速算是相當高了。該裝甲汽車的裝甲為鉚接結構,厚度為8—9毫米,頂部是敞開的,後來研製的海軍型“羅爾斯·羅伊斯”裝甲汽車頂部改為1個小機槍塔,但隻製造了幾輛。“羅爾斯·羅伊斯”輪式裝甲汽車參加了1915年5月伊普雷之戰,但在歐洲西部塹壕密布的戰場上,它們根本就無法使用,最終隻能被英國研製的菱形坦克所代替。
“蘭徹斯特”裝甲車
“蘭徹斯特”裝甲車是“一戰中最活躍的裝甲車之一”。它和“羅爾斯·羅伊斯”裝甲汽車大同小異,是英國在1915年研製的。該車的戰鬥全重為4.9噸,乘員4人,裝備1挺7.7毫米或12.7毫米機槍,動力裝置為44.4千瓦的汽油機,最大速度80千米/小時。該裝甲車曾在俄羅斯和羅馬尼亞戰場上表現得相當活躍,最大的特點是加大了前部裝甲的傾角,前輪采用了獨立式懸掛裝置。
“西澤爾·波維克”滑行裝甲車
“西澤爾·波維克”滑行裝甲車是飛機和裝甲車相結合的產物。它是在車體的後部裝上了飛機的螺旋槳,靠螺旋槳產生的推力使裝甲車能在沙地上滑行並行駛。該車的動力裝置為81.4千瓦的航空發動機,乘員3人,裝有1挺7.7毫米機槍。雖然“西澤爾·波維克”滑行裝甲車的構思非常巧妙,但在實際的運用中並不理想,因此隻生產了幾輛用於試驗,而未能參加實戰。
世界上最早的裝甲輸送車
最早的裝甲輸送車是英國在1918年製造的。該車是履帶式的,和英國的I型坦克是一個係列,也稱為Ⅸ型菱形坦克。其戰鬥全重為26.5噸,乘員4人,定額載員為30—50人,也可載10噸重的軍用物資。車上裝有1挺7.7毫米機槍。最大速度5.63千米/小時,最大行程32千米,被稱為“一戰時期的戰場出租車”。它取消了車體側麵的炮座,開了兩個較大的側門,車體前部的指揮觀察塔的位置較高,從車體前部到中部有2個弓形支架,起扶手的作用。在生產的36輛車中隻有1輛保存完好,至今仍被珍藏在英國的戰車博物館中。盡管這種裝甲輸送車未能在戰場上廣泛應用,卻使很多國家認識到了裝甲輸送車在戰場上的重要性。
俄國“奧斯丁·普奇洛夫”裝甲車
和英國一樣,俄羅斯也是一戰時的“裝甲車大國”。1904—1905年的日俄戰爭中,令俄國人驕傲的哥薩克騎兵被日本機槍和火炮打得人仰馬翻。麵對慘不忍睹的局麵,俄國在1905年製造了他們的第一輛裝甲車——“納卡西澤”。一戰初期,俄國組建了裝甲車部隊,並將其投入到了西南戰線與奧匈帝國軍隊的交戰中。在這支裝甲車部隊中最著名的當屬俄國的“奧斯丁·普奇洛夫”裝甲車。
借鑒之作
1915年,英國的奧斯丁汽車廠製造了“奧斯丁”裝甲車,它采用了中型卡車底盤,可靠性高,便於維修,深得俄軍官兵的好評。於是,俄國軍方就從英國購進了“奧斯丁”裝甲車,然後對其進行了國產化改造,製成了“奧斯丁·普奇洛夫”裝甲車。
性能特點
“奧斯丁·普奇洛夫”裝甲車的戰鬥全重約4.2—5.3噸,視改裝的情況不同而異。全長4.9米,全寬2米,全高2.4米,乘員4—5人,裝甲厚度為8毫米。裝有2個機槍塔和1挺“維克斯”7.7毫米機槍,動力裝置為37千瓦的汽油機,最大速度為50千米/小時。
曆史的瞬間
“奧斯丁·普奇洛夫”裝甲車不僅在一戰中使用,十月革命勝利後蘇聯紅軍仍然繼續使用。值得一提的是,1917年4月,二月革命臨時政府倒台後,列寧在返回俄國後第一次向工農群眾所作的即興演說,就是站在“奧斯丁·普奇洛夫”裝甲車上進行的,“麵包會有的,一切都會有的!”這句名言也是這時產生的。
俄國“奧斯丁·普奇洛夫”半履帶式裝甲車
俄國不僅非常重視裝甲車的研究,而且也是最早對半履帶式裝甲車進行研製的國家。早在1900年,為了使裝甲車能在雪地上行駛,俄國的私人汽車司機A·凱格萊斯為波羅的海工廠設計了一種“輕型橡膠履帶係統”。1916年,俄羅斯的普奇洛夫利用凱格萊斯的原理製造出了第一批半履帶式裝甲車——“奧斯丁·普奇洛夫”半履帶式裝甲車。
半履帶式裝甲車
半履帶式裝甲車分為兩類:一類是後部兩條履帶、前部一條履帶的三履帶式車輛,在世界上第一輛坦克出現之前,英國研製的跨越障礙拖拉機,就屬於這一類;另一類是前部為車輪、後部為兩條履帶的輪履合一式車輛,這類車又可以細分為兩種,一種是前部為實心輪,有點像壓路機;另一種是輪胎履帶式的,後來用於實戰的半履帶式裝甲車就是這種,以至於半履帶式車輛和輪胎履帶式車輛幾乎可以劃上等號。
裝備狀況
“奧斯丁·普奇洛夫”半履帶式裝甲車的戰鬥全重為5.8噸,乘員5人,裝有2個機槍塔,每個機槍塔上各裝有1挺7.62毫米機槍,可攜機槍彈6000發。動力裝置是37千瓦的“奧斯丁”4缸水冷汽油機,最大速度為25千米/小時,最大行程為80千米。
自動雪橇
俄軍共裝備了60輛“奧斯丁·普奇洛夫”半履帶式裝甲車。它最大的特點就是車體的前部和後部都裝有滾輪,提高了通過塹壕的能力。在冬天的時候,卸下前滾輪換上雪橇,又能提高雪上的通行能力,因此,俄軍稱它為“自動雪橇”。
法國一戰中的裝甲車
在一戰中,法國對裝甲車的研製也非常重視,先後研製出了多種裝甲車,其中最著名的是“雷諾”裝甲車、“懷特·拉伏利”裝甲車等。這些裝甲車的研製為法國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後迅速崛起,成為繼英國之後的又一個“裝甲車大國”奠定了基礎。
“雷諾”裝甲車
法國研製的裝甲車最顯著的特點就是裝甲車上安裝的火炮。法國的雷諾公司在一戰中製造了兩種“雷諾”裝甲車。一種上麵裝有1門37毫米火炮,它的頂部是敞開的,動力裝置是1台13.3千瓦的汽油機,車速不是很高,共生產了100輛。另一種是“倒坐觀音”式的,上麵裝有1門47毫米火炮。
“懷特·拉伏利”裝甲車
“懷特·拉伏利”裝甲車是法國利用美國“懷特”卡車的底盤改裝而成的,上麵裝有1門37毫米火炮。在一戰的最後幾個月,法國仍然生產了約200輛“懷特·拉伏利”裝甲車,這種車一直用到二戰初期。
比利時“米涅瓦”裝甲車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除了英國、俄國、法國等國家研製並生產裝甲車外,比利時也研製了“米涅瓦”裝甲車。這些裝甲車都獨具特色、各有千秋。
名聲大噪
比利時“米涅瓦”裝甲車是第一種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使用的裝甲車。在戰爭開始的幾個星期之後,比利時軍隊就利用“米涅瓦”裝甲車的火力來抗擊德軍的進攻或進行狙擊射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米涅瓦”裝甲車因此而名噪一時。
簡單的結構
比利時的“米涅瓦”裝甲車是利用一種旅遊觀光車臨時改裝而成的。它的結構比較簡單,頂部僅有簡單的機槍護板,乘員為4人,裝甲厚度隻有5毫米。車上裝有1挺機槍或37毫米火炮,最大速度可達到48千米/小時。由於這種裝甲車很實用,法國騎兵部隊曾訂購了136輛。
德國一戰中的裝甲車
一戰期間,德國的汽車工業已經非常發達,這為其研製多種裝甲車創造了非常有利的條件。這一時期,德國先後研製了“戴姆勒”裝甲車、“埃爾哈特”裝甲車、“奧特卡”裝甲車和“標辛克”裝甲車等。
填補空白
一戰初期,德軍在裝甲車裝備上還是一片空白,看到比利時軍隊在戰場上成功地運用裝甲車後,德國的各家汽車工廠迅速研製出了好幾種裝甲車。這些裝甲車和其他國家的裝甲車有顯著的不同,不僅全部裝甲化,而且尺寸和重量較大,在結構上也各有特點。
各式裝甲車
“戴姆勒”裝甲車重8.9噸,乘員8—9人,裝3挺機槍,發動機功率約52千瓦,最大速度38千米/小時。
“奧特卡”裝甲車有點像德國的A7V坦克,采用的是箱形結構,車體頂部裝有2挺7.7毫米的“維克斯”機槍,共製造了20輛。
“標辛克”裝甲車是當代德國“山貓”裝甲偵察車的鼻祖。它的樣子非常特別,車體前後幾乎完全對稱,前後都設有駕駛席,前後都能開,有5個前進擋和5個倒擋。不過,這種車隻處於試驗階段,未能正式裝備德軍。
德國Sd.Kfz13/14裝甲人員運輸車
一戰後,裝甲車的發展一度處於低迷狀態。各國不僅要修複戰爭帶來的創傷,而且還要接受世界性經濟大蕭條的考驗。因此,各國都開始縮減軍備,發展足以能應付當時軍事需要的、低廉的輕型坦克,輪式裝甲車受到了冷落。而此時的德國卻打著“戰後自衛”的旗號以較小的規模發展了輪式裝甲車,其最初研製的就是Kfz13/14裝甲人員運輸車。這為德國在20世紀30年代後邁上裝甲大國的曆史舞台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曆史背景
一戰後,由於《凡爾賽和約》嚴格限製德國擁有裝甲戰鬥車,德國軍方便把輪式裝甲偵察車的研製歸入“特種機動車輛”類(Sonder-Kraftfahrzeug,縮寫為sd.kfz)。20世紀30年代初,德國的多輪裝甲計劃被迫取消後,便開始考慮使用民用車底盤生產新型裝甲車。因為輪式裝甲車在技術和生產上相對簡單,而且也沒有逾越條約的限製,Kfz13/14裝甲車就是德國最初研製的產品。
生產狀況
Kfz13裝甲車是德國在1929年開始研發的,使用了阿德勒公司的標準6缸12N-RW型4×4民用轎車底盤。車身的生產和整車的組裝則由戴姆勒—苯茨公司完成。Sd.Kfz13於1932年交付德軍使用,它包括Kfz13和Kfz14兩種型號。到1934年,本茨公司總共交付了147輛Kfz13和40輛Kfz14。
特色的裝甲
Kfz13為通用裝甲車,底盤裝甲厚5毫米,多麵體的車體裝甲厚8毫米。車體上部為開放式,車體裝甲是經過表麵硬化處理的軋製鋼板構成。發動機前使用了由細長的裝甲條橫置組合成的有細縫的裝甲板,主要是為了保護發動機罩前方的散熱器進氣口,而發動機上方與側麵沒有裝甲保護。此外,在駕駛員前方還有一個帶細縫的裝甲觀察窗,車體後部中央也有一個,側麵左右各開有門,供乘員上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