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一章 主戰坦克2(1 / 3)

法國AMX-40主戰坦克

法國AMX-40主戰坦克技術檔案

車長:10.04米(炮向前) 車寬:3.36米

車高: 2.38米(至炮塔頂) 裝甲防護:複合裝甲

乘員:4人 戰鬥全重:43噸

武器:1門120毫米滑膛炮 、1門20毫米機關炮、1挺7.62毫米機槍

發動機:1台810千瓦V12X1100型12V水冷柴油機

最大速度:70千米/小時 最大行程:600千米

AMX-40是法國伊西萊穆利諾製造廠專為出口而研製的主戰坦克,目前已出口西班牙。該坦克研製於20世紀80年代,由於當時法國研製的AMX-32坦克出口很不理想,法國希望用AMX-40打開國際市場,同時為發展本國陸軍需要的新一代主戰坦克積累技術成果。因此,在AMX-40坦克上,法國幾乎集中了當時本國最先進的技術成果,不僅使其保持了新一代坦克機動性較高的傳統優勢,而且在火力和裝甲防護方麵也取得了較大發展。

防護先進

AMX-40是法國最早采用複合裝甲的坦克,通過外形和裝甲傾角的合理設計,使戰鬥全重為43噸的AMX-40的防護性能達到了最佳程度。除良好的裝甲外,設計者還為該坦克的動力艙安裝了自動滅火裝置,乘員艙中則裝有自動滅火抑爆係統。此外,該坦克的車體側麵裝有裙板,完全遮蓋了上支履帶,其中4個負重輪上的裙板比其他裙板稍厚,目的在於重點保護乘員艙。值得一提的是,該裙板可以向上翻轉,有利於懸掛係統的維護。

法國AMX“勒克萊爾”主戰坦克

法國AMX“勒克萊爾”主戰坦克技術檔案

車長:9.35米 (炮向前) 車寬:3.3米(帶裙板)

車高:2.3米(至炮塔頂) 乘員:3人

戰鬥全重:53噸 最大行程:550千米

武器:1門120毫米滑膛炮、1挺12.7毫米機槍、1挺7.62毫米機槍

最大速度:70千米/小時

發動機:1台1103千瓦的V8X1500超高增壓柴油機

涉水深:1米(無準備) 2.3米(有準備)

20世紀70年代末,法國計劃與當時的西德合作開發新型主戰坦克,但該計劃於80年代初流產。之後法國決定自行發展新型坦克,為了紀念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收複巴黎的飛利浦·勒克萊爾元帥,新坦克被命名為AMX“勒克萊爾”。該坦克采用了自動化戰場管理係統,可以讓戰場上的坦克實現信息共享,是名副其實的數字化坦克。1993年,部分AMX“勒克萊爾”坦克進入部隊服役,計劃生產800輛,除供應法軍外,約有430餘輛被出口到阿聯酋。

結構特點

AMX“勒克萊爾”坦克的樣車為箱形可拆卸式結構,駕駛艙位於車體左前部,車體右前部為炮彈儲存艙,車體中部是戰鬥艙,動力傳動艙在車體後部。該坦克上安裝有1門120毫米滑膛坦克炮,身管長度為6240毫米,是口徑的52倍。火炮安裝在炮塔上,能隨炮塔360度旋轉,並配有自動裝彈機。裝彈機安裝在炮塔尾艙中,可裝填存在尾艙中的炮彈。由法國自行研製120毫米滑膛炮可以發射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和多用途破甲彈,這兩種炮彈均為整裝彈,采用半可燃藥筒。此外,法國還為勒克萊爾坦克配備了對付直升機用的專用彈藥。

裝甲防護

AMX“勒克萊爾”主戰坦克采用模塊化複合裝甲,車體采用以陶瓷為基本材料的複合裝甲、箱形可拆卸式結構以及低矮扁平的炮塔外形,這種裝甲使它對付穿甲彈的能力大大提高,大約為同等重量普通裝甲坦克的1倍左右。車體正麵可防禦從左右30度範圍內發射來的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車體底裝甲可以承受未來戰場上大量使用的小型可撒布地雷的攻擊。此外,該坦克還裝有薩吉姆公司的達拉斯激光報警裝置以及屏蔽和對抗裝置,激光報警器的傳感器為被動式,可對敵人1.06微米激光發出報警信號。

巴黎解放者——勒克萊爾元帥

飛利浦·勒克萊爾原名菲利普·馬裏耶·雅克,1902年11月22日出生於法國庇卡底裏的一個古老的貴族家庭。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曾任步兵上尉,後逃至英國,參加戴高樂領導的“自由法國”運動。1944年,由勒克萊爾指揮的法軍第二裝甲師參加了諾曼底登陸戰役,並率先攻入巴黎,因而獲得“巴黎解放者”稱號,後來法國人為了紀念他,將新研製的坦克命名為“勒克萊爾”。

德國“豹”2係列主戰坦克

德國“豹”2係列主戰坦克技術檔案(第五批產品)

車長:9.668米(炮向前) 車寬:3.7米(帶裙板)

車高:2.480米(至炮塔頂) 乘員:4人

戰鬥全重:55.15噸 最大速度:72千米/小時

武器:1門120毫米Rh120-L44滑膛炮;2挺7.62毫米 M G3A1機槍

發動機:1台1103千瓦MB873Ka-50112V水冷渦輪增壓中冷發動機

最大行程:550千米 涉水深:1米(無準備) 2.35米(有準備)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德國在坦克設計上偏重的是增強坦克的機動性能,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德國人在19世紀50年代設計了“豹”1坦克,這種坦克的最高速度可達65千米/小時,但防護性能卻非常差,其裝甲的最厚處也隻有70毫米。後來隨著複合裝甲理論的出現,德國設計師重新回到了坦克重型化的道路上。1970年,德國作出在MBT-70坦克(由美國和德國合作研製)的基礎上研製“豹”2坦克的決定。從70年代投產到目前,“豹”2坦克已被十多個國家選用,在出口市場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同時也使它成為世界上最好的主戰坦克之一。冷戰結束後,德國陸軍和荷蘭陸軍所擁有的“豹”2坦克數量大大超過了實際需要,這不但激活了二手“豹”2坦克的交易,也形成了一個生機勃勃的“豹”2坦克改進市場。

研製與生產

1969年底,美國和德國合作研製MBT-70坦克的計劃流產,德國便一心一意研製“豹”2坦克。1972—1974年間,克勞斯·瑪菲公司製出16個車體和17個炮塔,其中10輛樣車裝有萊茵金屬公司的105毫米線膛炮,其餘的均安裝萊茵金屬公司的120毫米滑膛炮,隨後進行了各種性能的測試和評估。1977年,德國選定克勞斯·瑪菲公司為主承包商並簽訂了大量生產“豹”2坦克的合同,在1800輛的訂貨合同中,克勞斯·瑪菲公司生產990輛,其餘810輛由克虜伯·馬克公司製造。這次訂貨被分成五批生產,在生產過程中,他們探討了多種方案,因而生產出的坦克稍有差異,性能也有所不同。後來荷蘭、西班牙、丹麥等國先後訂購了按自己要求生產的“豹”2坦克,有些國家甚至還獲得特許生產權,這樣一來,“豹”2坦克家族變得異常龐大。到目前為止,“豹”2係列坦克大約生產了3500餘輛。

結構特征

“豹”2係列坦克的駕駛員位於車體前部右側,炮塔居中,後部是突出的動力艙。車體兩側和車尾豎直,車尾的散熱窗與車體同寬。炮塔正麵豎直,兩側及尾艙向後延伸至動力艙上方。車長指揮塔低矮扁平,位於炮塔頂的右側,有1具潛望瞄準鏡在其前方。帶有熱護套和抽氣裝置的120毫米火炮有個相當大的防盾,炮長的瞄準鏡位於炮塔前部,緊靠在防盾的右側。車體每側有7個負重輪,主動輪後置,誘導輪前置,有4個托帶輪。行動裝置上部被裙板遮蓋,誘導輪和前兩個負重輪由裝甲裙板防護。由於“豹”2A5和“豹”2A6炮塔上安裝了附加裝甲,從側麵看上去炮塔前端呈楔形。

裝甲堅實

“豹”2係列坦克在設計時把乘員的生存放在首位,其車體和炮塔均采用間隙複合裝甲,並增加了厚的側裙板,車體兩側前部有3個可起裙板作用的工具箱,提高了正麵弧形區的防護能力。炮塔外輪廓低矮,防彈性良好,設計時考慮了中彈後的防二次效應問題,將待發彈存於炮塔尾艙,並用氣密隔板將彈藥與戰鬥艙隔離。

荷蘭“豹”2

1979年,荷蘭訂購了445輛“豹”2坦克,以取代當時他們裝備的369輛“百人隊長”主戰坦克和130輛AMX-13輕型坦克,這批坦克於1982—1986年交貨,其中約60%合同額的零部件由荷蘭工業部門參與製造,278輛由克勞斯·瑪菲公司裝配,剩餘的由克虜伯·馬克公司裝配。 這批為荷蘭生產的“豹”2與德國陸軍的第二、三批生產型“豹”2基本相同,差別主要在於荷蘭“豹”2坦克裝有比利時FN公司的7.62毫米機槍;炮塔兩側後部裝有6個發射器為一組的煙幕彈發射裝置;裝有荷蘭生產的駕駛員微光夜視觀察鏡、電台和車內通話設備。

再創輝煌“豹”2A5和“豹”2A6

為了保證“豹”2坦克在21世紀的有效作戰性能,德國在20世紀90年代就開始實施“豹”2坦克的改進計劃,改進型號被命名為“豹”2A5主戰坦克。該坦克增加了炮塔前部和兩側的楔形附加裝甲,自動火炮穩定裝置等,使車長和炮長的火控裝置有了極大改進。德國陸軍準備改裝350輛“豹”2A5,目前已收到225輛。荷蘭準備將裝備中的180輛“豹”2改進成A5型,丹麥購買的51輛“豹”2也將改進成A5型。此外,瑞典、西班牙等國準備購買相當數量的“豹”2A5。

“豹”2A6是“豹”2家族中最新的型號,該坦克已經連續4年在世界十大主戰坦克評選中獨占鼇頭,備受推崇。它配備的120毫米Rh120-L55滑膛炮具有強大的威力,使用鎢合金彈,在常溫狀態下穿甲深度達900毫米,而且精度較高,滿足了現代主戰坦克“ 快、遠、準、狠”的要求。此外,“豹”2A6還具有優良的機動和防護性能。

意大利“公羊”C1主戰坦克

意大利“公羊”C1主戰坦克技術檔案

車長:9.52米(炮向前) 車寬:3.61米(不帶裙板)

車高:2.46米(至炮塔頂) 乘員:4人

裝甲防護:複合裝甲 戰鬥全重:48噸

武器:1門120毫米滑膛炮、2挺7.62毫米機槍

發動機:1台895千瓦的MTCAV-12型渦輪增壓中冷柴油機

最大速度:65千米/小時 最大行程:550千米

“公羊”C1是意大利新研製的主戰坦克,也是目前意大利裝甲部隊最主要的組成部分。該坦克於1986年設計完成,1988年和其他戰車一起通過了意大利軍隊的全麵測試,1990—1994年開始進入部隊服役,裝備數量約為300輛。

研製概況

1984年,意大利奧托·梅拉拉公司和伊維科·菲亞特公司達成為意大利陸軍發展第二代主戰坦克的合作協議。該協議規定,由奧托·梅拉拉公司負責C1坦克的總體設計和武器係統的研製,伊維科·菲亞特公司負責機動部件設備。新坦克最初被命名為“特裏科洛雷”坦克,1987年改稱為Ariete(“公羊”)。1988年初,新坦克的樣車研製成功,並交意大利陸軍試驗,1989年開始投產,第一批產量約為200餘輛。

裝甲和布局

C1坦克的車體和炮塔由軋製鋼板焊接而成,重點部位采用新型複合裝甲。該複合裝甲可采用陶瓷材質夾層,並應用了模塊化結構。通過模塊化設計C1坦克可快速更換裝甲模塊,並有利於隨技術進步對裝甲進行逐步升級。車內分為三部分,從前至後依次為駕駛艙、戰鬥艙、動力艙。駕駛員位於車內前右,有1個單扇艙蓋和3個潛望鏡。炮塔呈長方形,位於車體中部上方,有3名乘員,車長位於炮塔右側,炮長在車長前下方,裝填手在炮塔左側。車長和裝填手所在處各有1個向後開啟的單扇艙蓋,車長所在處的艙蓋前有1個周視潛望鏡。

武器裝備

C1坦克安裝了1門由奧托·梅拉拉公司研製的120毫米L/44滑膛坦克炮,該炮使用DM-23穿甲彈和DM-21破甲彈,車內備彈42發,其中15發置於炮塔尾艙中,27發置於駕駛員左側彈箱內。此外,還有1挺7.62毫米並列機槍和1挺安裝在車長炮塔艙蓋上的7.62毫米高射機槍,炮塔兩側還各安裝有4具煙幕彈發射器。

火控係統

C1坦克裝有伽利略公司設計的TURMS OG14L3型坦克火控係統,該係統的主要部件包括車長晝間周視瞄準鏡、炮長激光潛望瞄準鏡、彈道計算機、傳感器、炮口校正裝置以及車長、炮長和裝填手控製麵板。其中,炮長瞄準鏡裝在炮塔頂板上,由主穩定的頭部反射鏡、觀察鏡、激光收發器和熱圖像裝置等4個主要模件組成,裝在一個殼體內。動力裝置采用的是菲亞特公司生產的MTCAV-12型渦輪增壓中冷柴油機,功率為895千瓦,最大速度為65千米/小時,最大行程為550千米。

蘇聯T-72主戰坦克

蘇聯T-72主戰坦克技術檔案

車長:9.45米(炮向前) 車寬:3.46米(帶裙板)

車高:2.19米(至炮塔頂) 乘員:3 人

戰鬥全重:41噸 涉水深:1.2米(無準備)

武器:1門125毫米滑膛炮、1挺7.62毫米機槍、1挺12.7毫米機槍

發動機:1台574千瓦B-46型4衝程12V水冷多種燃料機械增壓發動機

最大速度:60千米/小時 最大行程:500千米

從20世紀60年代初開始,繼T-62主戰坦克研製成功後,蘇聯還研製了T-64坦克,由於該坦克造價昂貴,且包含了蘇聯太多的先進技術,在很長時間內僅僅扮演著一個技術驗證的角色,導致T-64坦克隻能在本國使用,而不能出口創彙。鑒於此,蘇聯在利用了T-64坦克某些技術的基礎上,製造出了T-72主戰坦克。與T-64坦克相比,T-72結構簡單且單車造價較低,但其設計無疑是成功的,除被蘇聯/俄羅斯自己裝備外,T-72還大量出口到國外,成為繼T-54/55坦克之後,又一種在世界範圍內廣泛使用的T族坦克。

使用概況

T-72坦克於1971年投產,兩年後開始大量裝備部隊,1977年10月第一次向法國國防部長率領的代表團公開展出,接著又在同年11月的莫斯科紅場閱兵儀式中被公諸於世。從1979年起,T-72先後裝備了波蘭、捷克斯洛伐克、羅馬尼亞等華約國部隊,同時向敘利亞、利比亞、伊拉克、埃塞俄比亞、阿爾及利亞及印度等國出口。遺憾的是,在1982年黎巴嫩戰爭期間,參與戰鬥的T-72坦克曾被以色列製式105毫米坦克炮發射的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等擊毀多輛。

布局特點

T-72坦克的車體由鋼板焊接而成,車內分為駕駛艙、戰鬥艙、動力艙三部分。駕駛椅在車體前部中央位置,駕駛員有1個位於車體頂裝甲板上的艙口蓋,可從車內開關艙蓋。駕駛員開窗駕駛時,首先必須將火炮向一側轉動一定角度並加以固定;關窗駕駛時,白天需借助潛望鏡,夜間借助紅外或微光潛望鏡觀察。該坦克的炮塔呈半球形,係鑄造結構,位於車體中部上方,炮塔內有車長和炮長2名乘員。車長在炮塔內右側,炮長在左側,他們各有1個炮塔艙口蓋。車長指揮塔采用雙層活動座圈結構,可相對炮塔作同步反向旋轉。戰鬥艙中裝有轉盤式的自動裝彈機,艙內的布置圍繞自動裝彈機安排。

武器係統

T-72坦克的安裝有1門2A46式短後坐距離的125毫米滑膛坦克炮,身管長6000毫米,由身管、炮尾、搖架、助退機、複進機、熱護套和抽煙裝置等部件組成。 T-72坦克的火炮可發射穿甲彈、尾翼穩定破甲彈和尾翼穩定榴彈。穿甲彈最大有效射程為2120米,初速為1800米/秒。在火炮的右側並列安裝著1挺7.62毫米PKT式機槍,配有250發待發射彈。在車長指揮塔上還裝有1挺新設計的12.7毫米NSVT式機槍,它隻能由車長將上身露出炮塔進行操作,對地麵目標射擊的最大瞄準距離為2000米,對空射擊時的最大瞄準距離為150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