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一章 主戰坦克2(3 / 3)

裝甲精良

M1“艾布拉姆斯”坦克具有優異的防彈外形,炮塔和車體多用鋼板焊接而成,各部分的裝甲厚度不等,最厚達125毫米,最薄為12.5毫米,其正麵部分裝有先進的喬巴姆裝甲。自1988年6月起,新生產的M1A1在車體前部加裝貧鈾裝甲。這種經過處理的新型特殊裝甲,強度是原先的5倍。M1A1坦克還采用了隔艙措施,用裝甲隔板將炮塔內尾艙和乘員艙隔開,可有效避免二次效應對乘員的傷害。車內還增加了新設計的集體防護裝置。平時它可以為車內乘員不斷提供新鮮空氣,在核武器威脅的環境中,可自動發出報警信號並提供核生化防護。在海灣戰爭激烈的坦克戰中,有些M1A1坦克連續遭到伊拉克軍隊T—72坦克的猛烈射擊,結果炮彈隻是擊毀了表麵裝甲,車內乘員仍可以迅速地脫離險境。

火控係統

M1“艾布拉姆斯”坦克采用了指揮儀式數字式坦克火控係統,主要特點是光學主瞄準鏡與火炮/炮塔相互獨立穩定,火炮/炮塔電液驅動,並隨動於主瞄準鏡。在正常工作條件下,炮長用主瞄準鏡捕獲目標,炮長的火控指令和自動彈道傳感器的彈道修正數據同時輸入彈道計算機,計算機計算彈道並控製火炮和炮塔的轉動從而使火炮穩定地瞄準目標。該坦克的火控係統與“豹”2坦克的火控係統同屬指揮儀式,但為了降低成本而又不過多地降低火控性能,M1坦克沒有配備獨立的車長瞄準鏡,僅有1個在炮長主瞄準鏡上延伸的望遠鏡,車長不能超越炮長獨立地搜索、識別和瞄準目標;炮長主瞄準鏡水平向未穩定,僅向低向獨立穩定;減少了彈道數據的自動輸入,僅用四種主要自動輸入的彈道傳感器,其他彈道數據參數需要手工輸入。這些措施的實施,有效地控製了火控係統的成本,實際成本僅為整車成本的20%。

M1A1的問世

M1A1“艾布拉姆斯”坦克於1984年8月28日定型,1986年7月正式裝備,計劃生產4199輛。該坦克的主要特征是裝備了火力強大的120毫米滑膛炮,由於口徑增大,彈藥基數減至40發。為配合安裝該炮,美國特意研製了120毫米炮彈,其中M827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於1983年完成研製工作,采用了貧鈾穿甲彈芯。此外,M1A1的防護能力更強,如它的車體正麵采用貧鈾裝甲,車內裝有防核、生、化武器的“三防”係統,並配備了數字式彈道計算機、激光測距儀和紅外夜視儀等,可在夜間作戰,在運動中命中目標。

更上一層樓——M1A2型

M1A2“艾布拉姆斯”是M1A1第二階段改進產品,其改進項目主要包括改進火控係統、提高生存能力、大量采用車輛電子裝置和提高機動性等四大項。該坦克上還首次安裝了車長獨立穩定式熱像儀,使坦克具備了獵—殲作戰能力,大大提高了坦克在能見度很低的情況下與敵人的交戰能力,這也是M1A2的主要特征之一。其次,該坦克還改進了車長和炮長的顯控裝置,以提升資料處理及應戰效率。另外,M1A2的主炮和車長、炮長的瞄準儀上均安裝了穩定器,進一步提高了行進間射擊性能。在伊拉克戰爭期間,美國陸軍裝備的M1A1和M1A2主戰坦克大顯身手,它們與M2步兵戰車、M113裝甲運輸車以及AH-64D直升機等現代化武器裝備一道向巴格達推進,為合圍巴格達發揮了重要作用。

變型車

除不斷更新升級外,M1坦克還發展了M1裝甲架橋車、M1掃雷車、艾布拉姆斯搶救車三種車型。其中,M1裝甲架橋車於1983年開始研製,其剪式車橋由3節組成,可跨越寬達30.49米的壕溝。車橋車身重約5噸,采用高強度鋁合金和複合材料製成,載重可達63.5噸。艾布拉姆斯搶救車由通用動力公司投資研製,其82%的部件可與M1A1通用。

裝備使用

目前,M1“艾布拉姆斯”係列坦克主要裝備美國陸軍,部分駐歐美軍裝備了M1A1。至20世紀90年代初美國陸軍共有89個師裝備了M1、改進型M1(該型是M1的最初改進型)和M1A1。在陸軍製式編製中,每個坦克營共有58輛M1A1坦克。1988年4月,美國國會同意埃及特許生產500餘輛M1A1坦克以裝備埃及陸軍。按計劃1991年美國向埃及提供15輛車,1992年開始在10年時間裏兩國合作生產540輛M1A1坦克,其中主要部件,如發動機、武器係統等由美國提供。

無敵神話的創造

在1991年的海灣戰爭中,M1和M1A1“艾布拉姆斯”坦克麵對伊拉克裝備的蘇式T-72、T-80坦克一度橫衝直撞,戰鬥傷亡比值達到了0:100。這是戰爭曆史上從未出現過的現象,“M1坦克無敵論”的神話至此展開。但這一驕人的戰績後麵還隱藏了許多因素:如在M1和M1A1坦克進攻的同時,除有強大的空中力量支持外,還有武裝直升機始終伴隨著它們衝鋒陷陣,而它們的對手並沒有裝備先進的裝甲和炮彈。此外,與戰場上T-72和T-80坦克的數量相比,M1和M1A1的數量少得可憐,若在沒有任何支援的情況下,將會處於非常不利的境地。然而,拋開這一係列的假設,我們仍然可以看到M1“艾布拉姆斯”係列坦克的超凡性能以及先進的作戰理論。雖然它仍舊存在許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但卻代表了現代主戰坦克的發展方向,並通過其後續改進型為未來的戰車指明了發展道路。

以色列“梅卡瓦”主戰坦克

以色列“梅卡瓦”主戰坦克技術檔案(MK1型)

車長:8.63米(炮向前) 車寬:3.7米

車高:2.75米(至指揮塔) 乘員:4人

戰鬥全重:60噸 過垂直牆高:0.95米

武器:1門105毫米M68式線膛炮、3挺7.62毫米機槍

發動機:1台662千瓦的AVDS-1790-5A型12缸風冷柴油 機

最大行程:400千米 最大速度:46千米/小時

涉水深:1.38米(無準備)、2米(有準備) 越壕寬:3米

“梅卡瓦”坦克是當今世界上最具活力和特色的主戰坦克之一,其優良的防護性能在所有的主戰坦克中是數一數二的。自1978年“梅卡瓦”坦克裝備以色列軍隊以來,它親曆了多次巴以衝突,並在這期間從“梅卡瓦”1發展到4,它的發展使人們認識到以色列獨特的作戰技能和發展坦克的設計思想。“梅卡瓦”坦克獨特的動力—傳動裝置前置的總體布置方案,令世界各國坦克設計師感到驚奇和懷疑。在世界主戰坦克排行榜上,“梅卡瓦”坦克也屢得名次,如1998年、1999年連續兩年“梅卡瓦”3位居第十,到2000年”梅卡瓦”3位居第六,而2001年和2002年“梅卡瓦”4躍居至第四位,名次的不斷躥升,令人不得不對“梅卡瓦”坦克刮目相看。

梅卡瓦之父——塔爾將軍

塔爾是以色列國防軍裝甲兵部隊的著名將領,1924年出生於馬哈奈姆(今以色列特拉維夫附近)。塔爾先後進入赫布萊大學英國參謀學院學習,1942—1946年間,進入英國陸軍的猶太旅服役。1948年,塔爾回到剛剛建國的以色列,加入以色列國防軍,先是步兵,後轉入裝甲部隊。長時間的作戰實踐,使他獲得了豐富的坦克使用和作戰經驗,後來出任“梅卡瓦”坦克的總設計師,也是眾望所歸。在設計中,塔爾大膽提出“防護第一”“乘員生存力第一”的獨特的設計思想,造就了“梅卡瓦”主戰坦克的特殊“性格”,因而被稱為“梅卡瓦之父”。

外形獨特

在當今各國的主戰坦克中,“梅卡瓦”坦克可能是最容易識別的了。從正麵看,它最突出的特征是大車體、小炮塔,炮塔的正麵投影麵積不到1平方米。相當於其他主戰坦克的一半左右。為了縮小炮塔的正麵麵積,甚至省略了車長指揮塔。從側麵看,它的炮塔呈楔形。由於動力—傳動裝置前置,炮塔的位置明顯偏後。當火炮伸向前方時,炮管突出於車體前方的長度不多。從後麵看,其車體中央有一個後門,便於乘員隱蔽上下車,這也是梅卡瓦坦克的獨創之一。

布局另類

“梅卡瓦”車體內部從前至後依次為動力—傳動艙(前左)、駕駛室(前右)、戰鬥室和車廂,動力—傳動裝置前置的總體布置方案是其最大的特點。這種布局除了可以提高乘員的生存能力之外,還具有以下優點:有寬敞的載員室,除4名乘員外,必要時可搭乘8名全副武裝的步兵,或者用於增加彈藥基數;炮口伸出車體前方的長度較短,有利於坦克通過彈坑類障礙及起伏地駕駛;乘員能很方便地在車內排除動力—傳動裝置的小故障。不過該方案的采用也帶來許多缺點,如駕駛員的位置靠後,觀察死角增大等。但對於“梅卡瓦”坦克來說,這種布置方式的優點仍大於缺點,這一點已被實踐所證明。

防護堅實

“梅卡瓦”是號稱將75%的車重都用於防護上的坦克,而一般的主戰坦克用於防護的重量約占總重的50%。在1982年的黎巴嫩戰爭期間,“梅卡瓦”坦克被擊穿的概率的確比其他坦克小很多。即使裝甲被擊穿,單車傷亡人數僅為其他坦克傷亡人數的一半。在實戰麵前,防護堅實的“梅卡瓦”強大的生存力令人驚歎。但由於裝甲過重,單位功率較低,所以戰場上的機動性較差。

“拿來”的推進係統

對於以色列這樣一個小國來說,盡管工業已經相當發達,但想讓上萬個零件全部由本國生產,仍然不是很現實。所以,對於推進係統中的兩大部件——發動機和變速箱,以色列先是選用國外現成的產品,然後再逐步改進,實現國產化。其動力裝置是美國泰裏達因大陸公司生產的AVDS-1790-5A型12缸風冷柴油機,該發動機為M60坦克的改進型,最大功率為667千瓦。傳動裝置是通用汽車公司阿裏遜分公司生產的CD-850-6BX型液力機械式自動變速箱,該變速箱變矩係數較大,達到3.9,隻有高低兩個前進擋就足夠了。

第四代戰車——“梅卡瓦”4

2002年6月,在耶路撒冷舉行的一次武器展示會上,以色列國防部向外界展示了其新一代主戰坦克“梅卡瓦”4的樣車,該坦克外型獨特、性能出眾,給與會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梅卡瓦之父”——塔爾將軍曾評價說“梅卡瓦”4坦克應是一種經過實戰檢驗的第四代戰車,它代表了當代坦克設計的各個方麵,包括防護、火力、機動性及指揮控製等方麵從量變到質變的飛躍。以色列國防部於2003年3月訂購了3輛“梅卡瓦”4樣車,並計劃以每年50輛的速度裝備部隊。如果這一計劃能夠順利實施的話,到2014年,以色列軍隊將裝備500輛以上的“梅卡瓦”4型坦克,加上目前已經擁有的1700餘輛“梅卡瓦”1、2、3型坦克,其陸戰實力足以傲視中東。但外界認為,從以色列目前的軍費規模來看,該計劃很難如期完成。

韓國K1主戰坦克

韓國K1主戰坦克技術檔案

車長:9.67米 (炮向前) 車寬:3.59米 車高:2.25米(至炮塔頂)

戰鬥全重:51噸 乘員:4人

武器:1門105毫米M68A1式線膛炮、2挺7.62毫米機槍、1挺12.7毫米機槍

發動機:1台895千瓦的MTU公司生產的MB871 ka501型水冷柴油機

最大行程:500千米 最大速度:65千米/小時 最大爬坡度:31度

與德國、美國、英國、俄羅斯、日本、法國等發達國家相比,韓國發展主戰坦克的曆史相當短暫,但問世於20世紀80年代中期的K1坦克曾連續多次被評為世界十佳主戰坦克之一。該坦克的最初設計模板是美國的M1坦克,由於考慮到韓國多山地、叢林、沼澤的地形,在設計上強化了靈活性,因而有其獨特的機動性能。

追根溯源

對於韓國國產坦克的研製和發展,還得從20世紀50年代初期的朝鮮戰爭說起。戰爭一開始,由於韓國沒有一輛坦克,而朝鮮依靠蘇聯的T-34、T-85坦克做先鋒,一舉席卷了首都漢城(現名首爾)。這次失利,使韓國人意識到坦克的重要性。70年代中後期,隨著韓國經濟的迅速發展,他們決定研製坦克。1980年,韓國選定美國克萊斯勒公司的子公司——克萊斯勒防務公司作為合作對象,開始研製新型坦克。1984年,經過試驗定型的XK1樣車在韓國現代車輛廠(1985年被現代精密機械工業公司合並)正式生產。首批生產型車於1985年出廠,隨後裝備韓國陸軍。XK1坦克就是後來的K1坦克。

微縮版M1

由於與韓國合作的克萊斯勒防務公司(1982年,克萊斯勒防務公司並入美國通用動力公司)曾研製了著名的M1坦克,所以K1坦克在設計上與M1坦克的外形結構十分相似,以致經常被認為是M1坦克的仿製車型。由於這種驚人的相似,美國《陸軍》雜誌1993年第10期,曾在登載美國駐韓國第二步兵師M1坦克的地方,誤用了韓國陸軍K1坦克的照片。盡管與M1坦克有諸多相似之處,K1坦克仍有它的突出特征:首先它的車體低矮緊湊,車體長比M1減少了44厘米,寬和高分別縮小了6厘米和12.5厘米。其次,該坦克采用了德國MTU柴油發動機,而非M1坦克使用的燃氣輪機。此外,它的單位壓力、車體重量等都比M1小,更適合在韓國多山的地形條件下行駛和射擊。

印度“阿瓊”主戰坦克

印度“阿瓊”坦克的研製始於20世紀70年代中期,但由於樣車的關鍵部件如發動機、火炮、火控係統均不過關,所以進展非常遲緩,且在樣車交付部隊試驗期間,仍暴露出十分嚴重的問題,軍方對此極為不滿,直到1995年才定型裝備部隊。從總體上來說,該坦克的性能比勝利式坦克稍強,在全世界居於中遊,大致與意大利的“公羊”坦克相當。

研製概況

1972年,印度陸軍提出用新型主戰坦克替換正在生產中的“勝利”式坦克的要求,同年8月,印度戰車研究院即開始新型主戰坦克的研製。次年5月,印度國防部長在一次會議時將這種新型坦克命名為MBT-80坦克,後來又定名為“阿瓊”式主戰坦克。1984年3月第一輛“阿瓊”式坦克樣車研製成功,到1988年年底,印度擬製造20輛樣車以便對各主要部件進行廣泛測試。然而,截至1987年年底,才製成10輛樣車。雖然該坦克的研製計劃一再延期,研製經費一再追加,但樣車並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印度的陸軍在樣車鑒定報告中指出:“阿瓊”坦克在設計時未考慮安全性、可靠性和易保養性,不能滿足用戶的驗收條件。

缺陷所在

“阿瓊”坦克的主要缺陷在於重量過大,機動性欠佳。其樣車存在的主要問題在於:首先,它的炮塔和車體設計不適於順利、安全的操作,如駕駛員開窗駕駛時,炮塔轉動會碰到頭部;當火炮處於正前方時,駕駛員無法出入駕駛艙。其次,其火控係統既未做到一體化,又缺乏相互配合。再次,炮彈裝填速度緩慢,且裝填炮彈時火炮必須調到一定仰角,否則無法裝彈。高射機槍由裝填手在車外操作,因而導致操作機槍和裝填炮彈不能同時進行。此外,樣車重量、乘員環境、樣車炮塔等都不能滿足戰鬥要求。

結構特點

“阿瓊”坦克的總體布置采用常規方案,樣車以均質裝甲板製成,生產型坦克將采用印度國防冶金實驗室研製的“坎昌”陶瓷複合式複合裝甲。該坦克主要安裝了1門120毫米線膛坦克炮,配用由印度火炸藥研究院研製的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榴彈、破甲彈、碎甲彈和發煙彈。其中,穿甲彈的穿甲性能較好。此外,還有1挺7.62毫米並列機槍和1挺12.7毫米高射機槍,炮塔兩側各裝一排電操縱的煙幕彈發射裝置。其火控係統由勝利式坦克的火控係統發展而來,主要部件包括晝/夜熱像瞄準鏡、激光測距儀、彈道計算機及各種傳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