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T-80主戰坦克
T-80坦克是在T-64坦克的技術基礎上研製而成的新型坦克,目前仍大量裝備俄羅斯軍隊。該坦克巧妙地吸取了T-72結構簡單、成本低廉的長處和T-64坦克標新立異的優點,成為蘇聯/俄羅斯的新一代坦克,它的設計者尼古拉·波波夫也因此獲得俄羅斯國家獎。從20世紀80年代初期開始生產到1987年為止,大約有2200輛T-80坦克裝備部隊。
裝甲防護
T-80坦克放棄了T-64A坦克的固定式附加裝甲模塊,與T-64B和T-72坦克一樣直接加厚主裝甲。該坦克的正麵裝甲是蘇軍中所有坦克中最厚的,其炮塔正麵最厚處為500毫米。但它的裝甲防護並不全麵,除了正麵裝甲外,側麵裝甲與後部裝甲根本不堪一擊。炮塔除了正麵特別厚以外,側麵也非常薄弱,難以抵擋火箭筒的攻擊。由於該炮塔從外形上看接近三角形,正麵較平而寬,側麵則向後縮,這種設計使敵人很難從前方射中炮塔的側麵。
主要武器及彈藥
T-80坦克的主要武器與T-72坦克相同,也是1門2A46式125毫米滑膛坦克炮,炮管上裝有熱護套和抽氣裝置。該炮可發射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尾翼穩定破甲彈和榴彈三種炮彈,它們均為分裝式彈藥,用自動裝彈機裝彈。此外,部分T-80坦克裝備有用125毫米火炮發射的AT-8鳴禽坦克導彈。
曾經的失敗
T-80坦克曾參加了1994年12月的車臣實戰,在車臣戰爭中大約被車臣軍隊摧毀了250輛。在山地戰和巷戰中,由於T-80的側麵裝甲薄弱,很容易被敵軍擊中。此外,T-80坦克的自動裝彈機在這次戰鬥中也暴露出很多缺陷,最致命的是即使遭到一般性的攻擊,它也會突然爆炸,因此很多戰士把它貶為“自爆炸彈”。由於在這次戰爭中表現不佳,T-80坦克受到了許多人的指責,並被惡意貶低,但俄羅斯人並沒有因此而放棄它,而是排除各種困難繼續堅持對其進行改進。
T-80Y——“飛行坦克”
20世紀90年代初,當改進的T-80Y坦克首次出現在阿聯酋首都阿布紮比的武器裝備展覽會上時,其良好的武器裝備和防護能力贏得了多方稱讚。當45噸重的T-80Y從跳板上飛出後跳到14米之外的地點,並非常平穩地著陸前進時,在場的所有的人都感到震驚。美國也有坦克試圖模仿T-80Y進行空中跳躍,但被摔得七零八落。從此,T-80Y坦克被命名為“飛行坦克”,成為坦克中的佼佼者。
烏克蘭“堡壘”主戰坦克
在蘇聯的各個加盟國中,烏克蘭是最發達的國家之一,其坦克製造業也相當發達。蘇聯解體後,烏克蘭設計師很快在T-80YⅡ坦克的基礎上,研製出T-84主戰坦克。在此基礎上,莫羅佐夫設計局於2000年又設計出T-84-120坦克,其樣車代號為KERN.2-120,正式名稱為“堡壘”。
曆史淵源
烏克蘭設計師之所以研製“堡壘”主戰坦克,還得從土耳其軍方選購21世紀初主戰坦克說起:在世紀之交,土耳其軍方打算選購一批坦克作為21世紀初陸軍的主力,參與競標的有德國的“豹”2A6、美國的M1A2等。烏克蘭生產廠家自然也不甘落後,迅速推出了“堡壘”主戰坦克,為了贏得土耳其軍方的歡心還另取名為“土耳其彎刀”。該坦克繼承了傳統蘇式坦克的典型優點,並將最新一代北約標準坦克的特性結合起來,不但價格低廉,性能也相當不錯,但在強手如林的世界坦克市場,“堡壘”坦克是否能成為最後的贏家還很難說。
東西合璧
形象地說,“堡壘”坦克是“蘇式身子西方頭”,也就是說,該坦克是在T-84坦克的底盤上換裝北約標準的120毫米滑膛炮製成的。為了使乘員獲得更好的防護和提高坦克的生存能力,烏克蘭設計師進行了大量的重新設計工作:安裝了改進的火控係統,發動機自控係統也做了改進,以提高坦克的機動性,特別是在公路上行駛時的機動性。根據用戶進一步擴大“北約標準化”程度的要求,該坦克可以安裝諸如新型地麵導航和通信係統以及北約國家正在使用的各類槍械。
與眾不同的裝彈機
“堡壘”主戰坦克保留了T-80/T-84係列坦克的基本配置和總體結構,同時進行了一些重要改進,最突出的是新型自動裝彈機。該裝彈機的彈艙是炮塔尾艙平推式,而T係列坦克則是旋轉彈艙式。之所以采用這種設計,是因為采用北約標準的120毫米滑膛炮後,它的彈藥是固定式整裝藥筒,原有轉盤式彈藥夾的直徑不大,無法容納。這種新型自動裝彈機的采用雖然屬於不得已而為之,但對提高坦克的生存能力起到很大作用。
防護裝置
“堡壘”主戰坦克繼承了T-84坦克的特點,引入了綜合防護的概念:降低熱信號特征,避免被敵方的光學瞄準裝置、熱像儀或雷達探測到,不易被發現;裝有光電對抗裝置,能形成懸浮屏蔽煙幕並實施幹擾,不易被擊中;提高了主動和被動裝甲的防護能力,並有三防裝置和滅火抑製裝置,避免了二次殺傷效應,不易被擊毀。
俄羅斯T-90主戰坦克
俄羅斯T-90主戰坦克技術檔案
車長:9.53米(炮向前) 車寬:3.78米
車高:2.226米(至炮塔頂) 乘員:3人
戰鬥全重:46.5噸 涉水深:1.2米
武器:1門125毫米火炮/導彈發射器、1挺7.62毫米機槍、1挺12.7毫米機槍
發動機:1台840千瓦的V-84MS型12缸柴油機
最大速度:60千米/小時 最大行程:550千米
T-90是俄羅斯現役最新型的主戰坦克,它與之前的T-64、T-72、T-80坦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而且外形上也相差不多。實際上,T-90主戰坦克在研製初期也是T-72的一種改進型號,但由於使用了T-80坦克的先進技術,並且性能有相當大的提高,因而被重新命名為T-90。T-90坦克價格低廉,各方麵的功能都非常優秀,是目前世界主戰坦克中性價比最好的坦克之一。
火力猛烈
從T-72坦克開始,蘇製坦克一直裝備著世界上最大口徑的125毫米滑膛炮,T-90坦克也不例外。T-90E(T-90坦克的一種變型車)上安裝的2A46M-1滑膛炮可以發射高速穿甲彈、尾翼穩定破甲彈和殺傷爆破彈,其中攻擊裝甲目標的炮彈為3BM32的貧鈾彈芯脫殼穿甲彈,可在2000米距離上貫穿傾斜60度的250毫米裝甲。彈內裝有三個串聯狀的戰鬥部,第一個戰鬥部用來摧毀掛在坦克外的爆炸式反作用裝甲,第二個用來破壞坦克的主裝甲,最後一個可穿入坦克車內將其徹底摧毀。不僅如此,這種坦克炮還可以發射9M119(AT11式)“狙擊手”炮射反坦克導彈,這種導彈裝有縱列式彈頭采用激光製導,每輛坦克攜帶2—4枚導彈。
防護優良
T-90坦克的防護係統由複合裝甲、爆炸式反應裝甲和主動式防護係統三部分組成。其中的爆炸式反應裝甲屬於第二代產品,它既可以防禦聚能裝藥破甲彈,又可以防禦高速飛行的脫殼穿甲彈。這種先進的裝甲令西方專家斷定,所有120毫米以下的坦克炮將無法在2000米射程內正麵貫穿T-90。而其裝備的主動防護係統則更加令人耳目一新,該係統由2—4部激光報警器,1—3部紅外幹擾儀、煙幕彈發射器和中央計算機組成。在坦克炮的上方和炮塔左側各有一部激光報警器。當坦克受到敵人激光測距機或激光目標指示器照射時,報警器可立刻向車內乘員發出報警信號。主炮的兩側各有一部紅外幹擾儀,發射紅外幹擾信號,對反坦克導彈的紅外跟蹤器進行幹擾。激光報警器還可以自動發射煙幕彈,幹擾敵人的激光製導炮彈或反坦克導彈。
使用概況
從1994年起,T-90坦克就開始小批量生產並裝備俄羅斯陸軍,並不斷改進和提高。到目前為止,至少發展了T-90E和T-90C兩種變型車,未來幾年估計還會有新的改進型出現,並將和T-90E及T-90C一起成為2000—2020年間俄羅斯陸軍的主要作戰裝備。這期間,俄陸軍將會同時使用T-64、T-72、T-80和T-90,但為了簡化後勤保障,T-90的比重會越來越大。
日本90式主戰坦克
90式坦克是日本為了替換74式坦克而開發出的新型坦克,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第三代坦克中的佼佼者,在世界坦克排行榜中,1997年它排名第一,1998年、1999年連續兩年排名第三,這充分證明了其具有先進的性能。90式坦克是日本三菱重工業公司研製和生產的,采用了大量德國技術,所以在外形上看起來與德國 的“豹”2坦克非常相似。由於采用大量先進技術,它的價格極為昂貴,20世紀90年代,它的出廠單價為750萬—850萬美元,幾乎是美國M1A1坦克價格的兩倍。
研製曆程
90式坦克的研製工作始於1974年,部件製造和試驗工作於1977年開始,當時被稱為TK-X坦克,意為“試驗中的坦克”。因曾預計該坦克將在1988年或1989年定型,故又有88式和89式兩個名字。但由於研製周期拖長,直至1990年才定型,因而最終定名90式坦克。定型後便立刻投產,同年就生產了30輛,用來裝備日本北海道的坦克師。
來自德國的精品
90式坦克的主要武器是典型的德國萊茵公司精品——120毫米滑膛炮,該炮身管長為44倍口徑,身管外裝熱護套,中間有抽煙器,前端左側裝有炮口基準儀。由於滑膛炮沒有膛線,對彈丸產生阻力小,炮彈不旋轉,穿甲彈依靠彈翼獲得穩定的偏轉力,利於使用細長型彈丸增大穿甲能力;滑膛炮身的壓力也因此比線膛炮小,炮身可以采取薄壁型,從而實現火炮身管輕量化。由於充分利用了滑膛炮的這些優點,90式坦克擁有了先進的武器係統。
引領潮流
在1997年世界坦克排行榜上,90式坦克憑借其獨特的自動瞄準和跟蹤目標的火控係統而一舉奪冠,從此聲名大噪。該火控係統也因此成為坦克愛好者追捧的對象。該係統包括激光測距儀、熱成像儀、火控計算機和車長、炮長觀瞄裝置等。熱成像儀通過圖像獲取和處理實現自動目標跟蹤功能。瞄準裝置實現了行車中的穩定性,增強了觀察和目標捕捉能力,不但實現了行進間射擊,而且提高了射擊精度。它采用的日本自製自動裝彈機,發射炮彈速度相當快。所用炮彈主要是鎢合金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和多用途空心裝藥破甲彈。鎢合金穿甲彈性能與美國貧鈾穿甲彈相當,彈長884毫米、重19千克,初速度為1650米/秒,在2000米射程上能穿透700毫米厚的鋼裝甲。
美國M1“艾布拉姆斯”係列主戰坦克
美國M1型主戰坦克技術檔案
車長:9.77米(炮向前)
車寬:3.65米
車高:2.38米(至炮塔頂)
乘員:4名
戰鬥全重:54.5噸
武器:1門105毫米 M68E1式線膛炮、
2挺7.62毫米M240式機槍、
1挺12.7毫米M2式機槍
發動機:1台1103千瓦AGT-1500燃氣輪機
最大速度:72.42千米/小時
最大行程:498千米
涉水深:1.219米(無準備)
1.98米(有準備)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國陸軍裝備發展主要有兩個側重點:一是發展可以保護士兵免受敵人猛烈火力打擊的重型裝甲戰車;二是發展能夠快速進出戰鬥並使命中概率降到最低程度的輕型車輛。“艾布拉姆斯”坦克作為美國陸軍發展的一個重要項目,於1971年開始研製。自1979年第一批生產型M1“艾布拉姆斯”下線以來,在以後的20年間,“艾布拉姆斯”坦克先後經曆了M1、M1A1、M1A2和M1A2SEP等發展階段,使其性能不斷提高,戰鬥力日益強大,逐漸成為美國地麵裝甲部隊的絕對主力,也成為當今世界上最好的坦克之一。
研製曆程
1969年美國和德國聯合研製的MBT-70的計劃破產,隨後美國在MBT-70坦克的基礎上開始研製新的XM803坦克,但仍因成本過高於1971年底被美國國會再次否決。在這兩個計劃被取消後,美國陸軍於1971年展開研製XM1坦克的計劃。1973年美陸軍分別與通用和克萊斯勒兩大公司簽訂了樣車研製合同,1976年克萊斯勒公司的設計被選中。為了紀念美國陸軍原參謀長——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著名的裝甲部隊司令克倫頓·艾布拉姆斯將軍,將該坦克命名為“艾布拉姆斯”主戰坦克。1979年,110輛先期批量生產型“艾布拉姆斯”坦克下線,第二批原型車經過若幹性能測試,改進了一係列問題。1981年2月,美國陸軍正式采購7058輛M1“艾布拉姆斯”坦克,1984年訂單追加到7457輛。第二階段批量生產型定名為M1A1,其火力和防護力大幅提升,產量為5415輛;1990年,美國又推出最新的M1A2型,但國內生產訂單不多,主要是將基本型和M1A1型改進升級到M1A2型。
設計思想
由於吸取了MBT-70和XM-803坦克研製失敗的教訓,“艾布拉姆斯”坦克在研製初期就嚴格控製了研製和製造成本,並盡可能地提高防護性能。在各項設計要求中,美國陸軍特別強調乘員的生存力,其次才是觀察和捕捉目標能力及首發命中率等。為此,XM1坦克設計采用了新的防護配置和現代火控係統。根據1973年10月中東戰爭的經驗,對設計要求又作了部分修正,如要求增大戰鬥行程、加強側麵防護、改進車內彈藥儲存等。
布局特點
M1“艾布拉姆斯”是典型的炮塔型坦克,車體前部是加強艙,中部和後部分別為戰鬥艙和動力艙。駕駛員位於車體前部,並配有3具整體式潛望鏡。關窗駕駛時,駕駛員半仰臥操縱坦克,夜間駕駛時可將中間的潛望鏡換成AN/VVS—2微光夜間駕駛儀。駕駛員兩側是用裝甲板隔離的燃料箱和彈藥。它的旋轉炮塔位於車體中央,看上去低矮而龐大,幾乎與車體一樣寬。炮塔內有3名乘員,裝填手位於火炮左側,車長位於右側,炮長在車長前下方。裝填手一側的艙門上有一具可旋轉的潛望鏡,艙口有一個環形機槍架。車內電台安裝在炮塔壁左側,便於裝填手操作。炮塔上的車長指揮塔外形低矮,可旋轉360度,四周6個觀察鏡,外部1挺高射機槍。
主要武器及彈藥
M1“艾布拉姆斯”坦克的主要武器是1門105毫米M68E1式線膛炮,由於該炮改進了搖架結構,並將搖架重量減到115千克,從而減少了在炮塔內所占有的空間。該火炮的彈藥基數為55發,其中44發裝在炮塔尾艙內,3發水平存放在炮塔吊籃底板的防彈盒內備用,其餘8發裝在車體後部彈藥裝甲隔艙內。M68E1火炮除了可以發射M60坦克製式炮彈外,還可發射最新研製的M735曳光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M774曳光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M883曳光尾翼穩定脫殼貧鈾彈芯穿甲彈和M737TPDS教練彈。M68E1火炮發射M774式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時,初速為1524米/秒,直射距離約170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