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章 主戰坦克1(2 / 3)

一炮打響

“酋長”坦克初期並沒有什麼名氣,直到1980年9月22日兩伊戰爭爆發時才迅速成名。戰爭爆發之初的3個月,伊拉克侵占了伊朗很多領土,占據上風。但在1981年1月5日,伊朗軍隊依靠坦克、戰車等的強大火力突然襲擊了伊拉克軍營,在疾風暴雨般的炮彈攻擊下,驚慌失措的伊拉克士兵隻能蜷縮在戰壕裏,一點反擊力量都沒有,最後這支遭到奇襲的伊拉克一線防禦部隊土崩瓦解。而伊朗在這次突襲時使用的就是“酋長”坦克,這次勝利不僅扭轉了戰爭的局麵,而且使戰爭中立下汗馬功勞的“酋長”坦克一舉成名。

優缺點

“酋長”式坦克在英軍中基本沒有參加實戰的機會,所以我們可以從兩伊戰爭中更明顯的看出“酋長”坦克的優缺點。它能在1500米的遠距離上攻擊首發命中率高,火力也比較猛烈,在戰爭中它將大量的T-62坦克打成了一堆堆冒煙的廢鐵。但是在近距離戰爭中,由於坦克全重過重,在土質鬆軟地區機動性差,因此“酋長”坦克也被它的對手T-62摧毀了不少。但是,不管怎麼說,“酋長”坦克始終是一件威力強大的武器,外界普遍認為它的性能強於伊拉克的T-62坦克,也強於伊朗人的美製M60或M48坦克。

變型車

“酋長”坦克除了改進型號比較多以外,以它為基礎的變型車也很多。如,1986年英國第40陸軍工程兵支援大隊工程兵修配所用金屬板代替“酋長”坦克炮塔,並在金屬板上裝上導軌,將“酋長”坦克改造成“酋長”皇家工程兵突擊車;在“酋長”坦克底盤上加裝起吊裝置而改製成液壓吊車;此外還有“酋長”裝甲搶救車、“酋長”架橋車以及“酋長”155毫米自行火炮等。

蘇聯T-62主戰坦克

T-62坦克是蘇聯於20世紀50年代末生產的一代新型主戰坦克。該坦克於1962年定型,1964年成批生產並裝備部隊,1965年首次出現在莫斯科紅場閱兵儀式中。從投產到停產,共生產了約4萬輛。作為T-55坦克的後繼型號,T-62的裝甲比前者更堅固,火炮口徑更大,但重量並沒有大幅度提高,其車內有完善的三防裝置,可適應核戰條件下的作戰。它的出現給當時的西方國家帶來了不小的震撼,最明顯的結果是刺激了美國M60坦克的問世。

構造特點

T-62坦克的車體為焊接結構,駕駛艙位於車體前部左側,右側是彈藥艙,戰鬥艙和動力艙分別位於車體的中部和後部。駕駛艙內有一個可向上升起並向左旋轉打開的單扇艙蓋,艙前有兩個觀察鏡,靠左邊的觀察鏡在夜間可換成視場為30度、視距為60米的TBH-2紅外駕駛潛望鏡。炮塔安裝在車體中部,呈圓形,為整體鑄造結構。炮長在火炮的左側,車長位於炮長的後上方,裝填手在火炮右側。車長和裝填手各有一個艙口,艙蓋可向後開啟。

強大的火力

T-62坦克安裝有1門2A20式115毫米滑膛坦克炮,該炮全長6.09米,重2382千克。滑膛炮上配備的由一個電氣液壓係統和一個直流電傳動係統組成的雙向穩定器,可以使火炮實現高低向和水平向的瞄準和穩定。此外,T-62坦克還裝有1挺7.62毫米TM-485式並列機槍,彈藥基數為250發。

火控係統

T-62坦克的車長指揮塔上有4個潛望鏡,其中兩個安裝在車長艙蓋上,另外兩個安裝在指揮塔前部。車長可使用瞄準鏡手柄轉動車長指揮塔,並操作探照燈、目標指示設備和其他係統。炮長擁有一個可放大兩倍的望遠式瞄準鏡,放大倍率分別為3.5倍和7倍。另外,炮長還有一個TPNl-41-11紅外潛望瞄準鏡,與滑膛坦克炮右邊並列安裝的L2G紅外探照燈配合使用,夜間的有效視距為800米。

性能優良

T-62坦克產量巨大,有許多後繼型號,目前仍在俄羅斯服役,基本上全部部署在烏拉爾山以東地區,其中絕大部分部署在與中國、內蒙古交界的地區。1994年12月車臣戰爭爆發後,由於T-80坦克出現了一些技術缺陷,T-62坦克被抽調至車臣作戰,贏得了俄羅斯軍隊的讚揚。

蘇聯T-64主戰坦克

蘇聯T-64初期型坦克技術檔案

車長:9.1米(炮向前) 車寬:3.38米(帶裙板)

車高:2.3米(至炮塔頂) 乘員:3人 戰鬥全重:38噸

武器:1門115毫米2A20式滑膛炮

發動機:1台551千瓦的2衝程臥式5缸對置活塞水冷渦輪增壓柴油機

最大速度:70千米/小時 最大行程:450千米

20世紀60年代初,蘇聯在成功研製出T-62坦克後又製造了多種新型坦克,T-64便是其中之一。在蘇聯坦克的研製史上,T-64的地位相當重要,因為它不但是冷戰時期蘇聯陸軍最神秘的坦克,而且還是蘇聯(俄羅斯)主戰坦克的模板。無論是後來比T-64更簡單的T-72,還是比T-64更先進的T-80、T-90,都在一定程度上沿襲了T-64的設計方案。直至今天俄羅斯(蘇聯)坦克的經典配備——125毫米坦克炮、自動裝彈機、複合裝甲等技術都是在T-64上試驗和應用成熟後才逐漸擴展到此後出現的其他坦克上。T-64研製之初,蘇聯曾一直對外保密它的有關信息,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T-64長期充當著蘇聯坦克技術發展的探路者角色,身上有太多的技術機密。

技術創新

由於蘇聯在T-64坦克的設計上大膽嚐試了一些高新技術,所以在開發過程中遇到了不少困難。如全新設計的新型履帶,理論上可連續行使10000千米,但往往會在不確定的時間突然脫落,這在戰場上是非常可怕的。同時在試用過程中,T-64初期型的自動裝彈機、2衝程柴油機和液氣懸掛裝置的故障率也很高,官兵對此怨聲載道。

第一次改進

在T-64初期型坦克生產即將完成之際,一名伊朗軍官駕駛美國M60坦克逃至蘇聯境內,經過對這架M60坦克的測試,蘇聯人發現自己低估了M60坦克上105毫米炮的威力,因此命令軍工部門加緊研製大口徑滑膛炮的步伐。根據新的要求,莫洛托夫設計局對初期型T-64進行了大量改進,其主要變化是用2A26式125毫米滑膛炮取代115毫米滑膛炮,同時改進了火力係統,並全麵提高了自動裝彈機、發動機和液氣懸掛裝置的可靠性,新坦克於1969年定型,被稱為T-64A型,分別在馬萊謝夫坦克廠(現名哈爾科夫運輸機器製造廠)和鄂木斯克坦克廠(現名鄂木斯克運輸機器製造廠)投入批量生產。

主要型號

T-64坦克主要有T-64、T-64A、T-64B、T-64BM及T-64BV五種型號。最早生產的T-64沿用了T-62坦克的115毫米滑膛炮,T-64A主要針對初期型做了很多改進,但仍不十分可靠,所以蘇聯人在它的後繼型號T-64B的研製中采用了125毫米兩用炮,炮膛內安裝有1根L型導軌,使火炮既可發射常規炮彈,也可發射AT-8“鳴禽”反坦克導彈。T-64BM首次采用了複合裝甲,並采用了雙側變速箱。T-64BV在車體和炮塔的主要部位安裝了爆炸反應裝甲,以有效破壞破甲彈爆炸形成的射流,提高抵禦破甲彈的能力。

美國M551輕型坦克

美國M551輕型坦克技術檔案

車長:6.30米 車寬:2.82米 車高:2.27米(至炮塔)

乘員:4人 戰鬥全重:15.8噸 最大行程:600千米

武器:1門152毫米M81火炮、1挺7.62毫米M73機槍、1挺12.7毫米M2HB機槍

發動機:1台221千瓦通用汽車公司生產的6V-53T 2衝程水冷渦輪增壓柴油機

最大速度(水上):5.8千米/小時

最大速度(公路):70千米/小時

M551是美國於20世紀60年代研製的一種輕型坦克,也稱“謝裏登”坦克,它曾擁有很多光環,如:它是第一種使用炮射導彈的輕型坦克,同時也是第一次使用全可燃藥桶的坦克。M551坦克的出現曾給美國陸軍帶來很大希望,但在實際使用中美軍卻發現它的發動機傳動、懸掛裝置及可燃藥筒均存在問題,盡管後來進行了不少改進,也沒能使它從根本上擺脫這些缺陷。1978年,美國宣布除第82空降師繼續裝備M551坦克外,其餘軍隊全部停用。

軍備競賽的產物

20世紀50年代末,美國裝甲部隊急需一種輕型坦克以對付蘇聯的最新威脅。為此,美國陸軍不得不展開一個新的輕型坦克研製計劃,該計劃被稱為裝甲偵察/空降突擊車。1960年6月,美國通用汽車公司卡迪拉克分公司的設計方案被美國武器·坦克·機械化指揮部選中,並被命名為ARAAV Xm551。此後,卡迪拉克公司展開了正式研製工作。1961年8月,美國陸軍以美國南北戰爭時期北方的著名將領謝裏登將軍的名字,將其命名為“謝裏登”坦克。1966年5月,XM551正式定型為M551輕型坦克,並開始批量生產。到1970年11月2日最後兩輛坦克下線,該坦克總共生產了1662輛。

總體布局

M551坦克的總體布局較為傳統,不過緊湊的車身和較為寬闊的內部空間仍體現出設計者的高超水平。這是因為它采用了當時較為流行的鋁合金車體,這種合金硬度比一般合金更大,彈道防護力更好,在增加裝甲厚度的同時降低了結構重量。

火力強大

M551上安裝的M81型152毫米兩用炮是整個坦克的最大亮點,它不僅可以發射普通炮彈,還可以發射MGM-51橡樹棍反坦克導彈。該導彈中的一個型號——MGM-51A,直徑為152毫米,重27千克,全彈長1140毫米,最大飛行速度達200米/秒,射程為200—2000米,最大垂直破甲厚度為500毫米,可以擊穿當時任何一種坦克的前裝甲。導彈采用目視瞄準、紅外自動跟蹤、自動指令製導方式,是典型的第二代反坦克導彈係統。該導彈的使用使M551坦克能在3000米的最遠距離上擊毀當時任何一種主戰坦克,具備了強大的火力。此外,M81型火炮配備的M409E5式多用途破甲彈的火力也相當強大,並能起破片殺傷作用。

日本61式主戰坦克

日本61式主戰坦克技術檔案

車長:8.19米(炮向前) 車寬:2.95米

車高:2.49米(炮塔頂) 裝甲厚度:15—64毫米

乘員:4人 戰鬥全重:35噸

武器:1門90毫米加農炮、1挺7.62毫米機槍、1挺12.7毫米機槍

發動機:1台三菱公司生產的419千瓦12HM21WT型4衝程 12V風冷柴油機

最大速度:45千米/小時 最大行程:200千米

61式坦克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研製的第一代國產坦克。該坦克的研製工作始於日本陸上自衛隊成立初期,當時他們裝備的主要是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和朝鮮戰爭中使用的M24、M41和 M4A3等坦克,由於這些坦克戰術技術性能落後、操作不便,1955年日本防衛廳根據武器裝備國產化、現代化計劃的需要,正式決定研製國產坦克。他們要求該坦克必須能適應日本本土作戰,性能與蘇聯的T54/55坦克相當。新坦克樣車被命名為STA,意為“日本第一代國產坦克樣車”。因樣車的研製時間緊迫,故部件研製與樣車研製是同時進行的。1961年,新坦克正式定型,命名為61式坦克。第二年,該坦克正式裝備部隊,到1975年2月共生產了560輛,1984年12月開始退役,至1988年減少至424輛。

總體布置

61式坦克內部從前至後大致可劃分為傳動裝置及駕駛員和操縱裝置、乘員及武器和火控裝置、動力裝置三個部分。車體由防彈鋼板焊接而成,駕駛員位於車體右側。炮塔采用整體鑄造結構,呈對稱橢圓形,右側突出得稍大一些,側麵的輪廓也稍有不同。炮塔內有通風裝置、無線電台及各種小型工具箱。車長、炮長位於炮塔內右側,車長在炮長後麵,他的鼓形指揮塔可以旋轉360度。指揮塔上有4個觀察鏡,下部安裝有合像式測距儀。裝填手位於火炮左側,有一個向後開啟的單扇艙蓋,艙蓋前麵炮塔頂上有一個簡單的潛望鏡。動力艙位於車體後部,內有蓄電池、空氣濾清器和發動機。

武器裝備

61式坦克的主要武器是1門90毫米加農炮,該火炮於1961年正式采用,稱為61式90毫米加農炮。該炮炮管長4.68米,為口徑的52倍,炮管前部裝有抽氣裝置,T字形炮口製退器安裝於最前端,火炮的最大射速為10—15發/分。其配用的彈種有榴彈、黃磷煙幕彈、被帽穿甲彈等,其中榴彈的初速為850米/秒,穿甲彈的初速為1160米/秒,彈藥基數為50發。

日本74式主戰坦克

日本74式主戰坦克技術檔案

車長:9.41米(炮向前)

車寬:3.18米

車高:2.25米(至炮塔頂)

裝甲厚度:50—130毫米

乘員:4人 戰鬥全重:38噸

武器:1門105毫米線膛炮、1挺7.62毫米機槍、1挺12.7毫米M2式機槍

發動機:1台三菱公司生產的640千瓦10ZF22WT型2衝程風冷柴油機

最大速度:53千米/小時

74式坦克是20世紀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的主戰坦克,也是日本的第二代坦克。該坦克除火炮和其配用的脫殼穿甲彈是日本按照英國專利特許製造外,其餘各種部件均為日本自行研製。自1975年投產至1990年該坦克共生產了870輛。1990年,日本防衛廳正式決定將870輛74式坦克全部進行現代化改進。改進時采用了為下一代90式坦克研製時儲備的最新技術,更新了舊坦克的火控係統,同時還打算改進炮彈和提高發動機功率,每輛坦克的改進費用約為1億日元。

研製曆程

74式坦克是由日本三菱重工業公司設計生產的。1964—1967年期間,他們製造了一些試驗台架車,並進行了試驗。1967年,部件研製試驗任務完成後,樣車開始研製,被命名為STB,意為“第二代國產坦克樣車”。從1968年開始,先後進行了兩次整車試製。第一次製造了2輛樣車,分別被命名為STB1和STB2,其中STB1安裝了英國L7A1火炮並采用了自動裝彈機。在第一次整車試驗的基礎上,1970—1971年又改進試製了STB3、STB4、STB5、STB6等4輛樣車。為了降低成本、簡化結構和提高可靠性,第二批樣車取消了自動裝彈機,在正式定型之前,又進行了諸多改進,最後於1974年定型,命名為74式坦克,研製總經費約為25億日元。

布局特點

74式坦克由車體和炮塔兩部分組成,是傳統的炮塔型坦克。車體由均質鋼板焊接而成,駕駛艙位於車體左前方,中部是戰鬥艙,其上是炮塔,車體後部為動力艙。炮塔內有3名乘員,車長和炮長位於火炮右側,裝填手在火炮左側,車長指揮塔可以旋轉360度。駕駛員位於車內左前方,有一個向左開啟的單扇艙蓋,艙蓋前麵有3個JM-17潛望鏡,中間一個可替換為紅外潛望鏡。此外,該坦克前麵還可安裝推土鏟。

武器裝備

74式坦克裝備的105毫米線膛炮是英國國防部技術研究所研製的,該炮采用立楔式炮閂,可自動開閂和閉閂,射速為9—10發/分。火炮炮管長5.34米,為口徑的51倍,沒有炮口製退器和隔熱護套,中部裝有抽氣裝置。火炮重心位於炮耳軸附近,因而沒有彈簧補償裝置。該火炮可發射脫殼穿甲彈和碎甲彈,其中從英國購買的脫殼穿甲彈的彈丸重6.12千克,初速為1490米/秒。從1983年開始為了提高74式坦克的火力,日本被特許生產美國的M735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碎甲彈是日本自行設計和生產的,彈丸重11.26千克,初速為730米/秒。在實彈訓練中,由於該彈存在一定缺陷,先後發生了三次炸膛事故,最後被禁用。

瑞典IKV-91輕型坦克

瑞典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就開始獨立研製坦克,成為為數不多的坦克生產國之一。二戰結束後,瑞典人繼續走自己獨特的武器發展道路,IKV-91輕型坦克是他們在20世紀60年代後期研製的一種極具特色的戰鬥車輛。該坦克的成功研製,為瑞典後來研製CV-90步兵戰車及CV90-120輕型坦克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生產概況

20世紀60年代中期,瑞典陸軍提出發展一種“步兵炮車”,用以取代IKV-103式105毫米野戰炮、M/43自行火炮和STRE-74輕型坦克,擔負反坦克作戰和支援步兵作戰的任務。瑞典軍方一開始就將該車命名為“IKV-91輕型坦克”,IKV在瑞典文中的意思是“步兵加農炮車”,而實際上它是一種坦克殲擊車。1968年4月,參與競標的阿爾維斯·赫格隆和索納爾公司勝出。1969年,這兩家公司生產出了1輛試生產型車輛,此後經過多次試驗改進,最後於1975年正式定型並批量生產,到1978年底共生產出200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