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動機:1台370千瓦風冷柴油機 最大爬坡度:30度
最大速度:40千米/小時 最大行程:200千米
五式中型坦克是四式中型坦克的改進型,它同樣是日本二戰中未能展示的產品。五式坦克在1944年8月研製成功,在日本國內進行了彈道性能等一係列的測試,1945年1月開赴中國東北北部進行寒區適應性試驗。雖然試驗表明它的火炮穿甲威力很高,但是這卻不能改變日軍戰場的敗相,戰事的失利也導致這種新型的坦克隻能停留在樣車試驗階段。
外形特點
五式坦克和四式坦克的外形很相似,但車體加大、加長,每側有8個負重輪,炮塔也改為全焊接結構。其各部位的裝甲厚度與四式中型坦克大同小異,隻是車體前部側麵的裝甲厚度增加到了50毫米。從外形上看,五式坦克已經具有戰後第一代坦克的一些特征,但整車的高度較高。五式坦克的履帶較長,即長寬比較大,轉向性能不太好。
性能特點
五式坦克的武器為五式75毫米坦克炮,穿甲威力較四式坦克的火炮有一定提高,彈藥基數78發。車體上還裝有1門37毫米火炮,彈藥基數124發。此外,還有2挺7.7毫米重機槍,彈藥基數在3000發以上。另有2支衝鋒槍,攜彈藥300發。動力裝置是1台370千瓦風冷柴油機,最大速度為40千米/小時,最大行程為200千米。它的履帶較長,轉向性能不太好。
日本特二式水陸坦克
特二式水陸坦克即“特殊2型內燃機艇”坦克,它是以95式輕型坦克為基礎研製的,自身能浮渡,有水上推進裝置,可在水上和陸地行動,被稱為二戰期間真正的水陸坦克。雖然當時美國和英國也研製成了雙驅動式水陸坦克,但都是由現役坦克改裝而成的,並不是專門設計的。該坦克由日本陸軍和海軍共同研製而成,但隸屬於海軍。
結構特點
特二式水陸坦克由前浮箱、本體和後浮箱三部分組成。車體的密封性和耐壓性都非常好,前後浮箱都由3毫米厚的軟鋼板焊接,並用特製的卡夾固定。為了確保作戰時的安全性,前後浮箱都被分成小區,當子彈擊穿1個小區,浮箱仍可以保持浮力。另外,後浮箱上部後邊還有一個方向盤,通過一根很細的鋼絲繩由炮塔處伸至車內,用來控製左、右方向,使坦克可以在水中轉向。
性能特點
特二式水陸坦克的火力和機動性都不錯,安裝有1門一式37毫米坦克炮和2挺7.7毫米重機槍,其火炮在1000米的射擊距離上,穿甲威力為25毫米。動力裝置為1台84.6千瓦的直列6缸風冷柴油機,在陸上的最大速度為37千米/小時,最大行程320千米;水上最大的航速9.5千米/小時,最大行程140千米。
行駛方式
特二式水陸坦克水上推進裝置為兩個螺旋槳,裝於車體尾部下端。水上行駛時,掛上“水上擋”,靠分動箱的作用,切斷履帶的動力,發動機的動力直接帶動螺旋槳式水上推進器,推動內火艇航行;陸上行駛時則掛上“陸地擋”,由履帶推動坦克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