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式中型坦克體現了日本軍方坦克研製思想的轉變。如果說97式和97改坦克隻是為了支援步兵作戰,那麼三式坦克則完全是為了對抗美國的M3/M4中型坦克。該坦克於1943年開始研製,1944年研製成功,共生產了約150輛,是日本對抗美國的希望。但事實上三式坦克的戰鬥全重隻有18.8噸,仍然不敵M4“謝爾曼”坦克和T-34 坦克。
未出手的“王牌”
三式坦克雖沒有為日本帶來太大的改變,但卻為四式和五式中型坦克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四式坦克是由著名的三菱重工業公司生產,僅製成6輛。它的火力、裝甲防護、機動性能都非常強,完全可以和M4坦克抗衡,但由於在研製大威力火炮時費時太久,直到1945年初才研製成,而此後不久日本就戰敗投降了,所以失去了露臉的機會。二戰剛結束,美國一個考察人員在見到四式坦克時說:“如果四式坦克能大量製造出來,太平洋戰場的曆史將要改寫。”這是對它最高的評價。
整車布局
四式坦克有5名乘員, 和當時的大部分坦克一樣,它分三部分:車體前部為駕駛室和傳動裝置,中部為戰鬥室,後部為動力艙。發動機的動力通過一根很長的傳動軸傳到車體前部的變速箱,主動輪在前,誘導輪在後。這種結構的主要優點是坦克的縱向布置較合理,縱向重心容易平衡,但最大的缺點是使整車的高度增加。
製造方式
相對三式坦克來說,四式坦克的裝甲厚度增加了,車體的裝甲厚度為15—35毫米,炮塔的裝甲厚度為50毫米。戰鬥全重增到30.8噸。它的車體為焊接結構,炮塔為鑄造、焊接和螺接混合式結構,分三部分鑄造,然後焊接起來,防盾部分又采用了螺接方式。這種混合式的炮塔加工方式,比起日本坦克原來的鉚接方式是一大進步,雖然堅固程度比起整體鑄造炮塔或全焊接炮塔要差,但在技術上要相對容易些。
行動裝置
四式坦克啟動性好、安全可靠,保養容易。它的動力裝置為V型12缸風冷柴油機,最大功率為303千瓦。行動裝置采用了混合平衡式懸掛裝置,即第1、2,第3、4和第6、7負重輪兩個為一組,第5負重輪為獨立的。每側有7個負重輪和3個托帶輪。三式有6個負重輪、五式有8個負重輪。由於車重增加,履帶板的寬度由三式的330毫米增加到450毫米。最大速度為43千米/小時,最大行程為300千米。
威力巨大
雖然四式坦克的火炮口徑仍然為75毫米,但卻是在瑞典博福斯公司的75毫米高射炮的基礎上新研製的,可發射一式穿甲彈和試製四式榴彈。一式穿甲彈可在1000米的射擊距離上擊穿75毫米厚的鋼裝甲。為了提高穿甲威力,在強化彈體材料的同時,還在彈頭內加裝65克高猛炸藥。彈藥基數為77發。此外,它還有2挺7.7毫米機槍,彈藥基數5400發。
日本五式中型坦克
日本五式中型坦克技術檔案
車長:7.307米 車寬:3.07米 車高:3.05米
乘員:5人 戰鬥全重:35噸 越壕寬:2.8米
武器:1門75毫米坦克炮、1門37毫米火炮,2挺7.7毫米重機槍、2支衝鋒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