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五章 蘇聯T-40輕型水陸坦克(3 / 3)

蘇聯IS-1重型坦克技術檔案

車長:8.32米 車寬:3.12米 車高:2.71米

裝甲厚度:20-120毫米 乘員:4人 戰鬥全重:44噸

武器:1門85毫米火炮、3挺7.62毫米DT 機槍、1挺12.7毫米機槍

最大速度:37千米/小時 最大行程:260千米

爬坡度:36度 越壕寬:2.5米 涉水深:1.3米

蘇聯IS-2重型坦克技術檔案

車長:9.6米(炮向前) 車寬:3.12米 車高:2.71米

裝甲厚度:19—120毫米 乘員:4人

戰鬥全重:45噸 爬坡度:36度

武器:1門D-25T-1943年型122毫米火炮、3挺7.62毫米機槍和1挺12.7毫米機槍

發動機:1台379.6千瓦的B-2-“斯大林”V型12缸水冷柴油機

最大速度:37千米/小時 最大行程:240千米

越壕寬:2.48米 涉水深:1.45米

蘇聯IS-3重型坦克技術檔案

車長:9.85米 車寬:3.15米 車高:2.45米

裝甲厚度:20—230毫米 乘員:4人 戰鬥全重:46.5噸

武器:1門D-25T-1943年型122毫米火炮,2挺7.62毫米槍和1挺12.7毫米DTM高射機槍

發動機:1台385千瓦的V-11-IS-3型12缸水冷柴油機

最大速度:37千米/小時 最大行程:185千米

爬坡度:36度 越壕寬:2.5米 涉水深:1.3米

IS係列重型坦克是蘇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研製的,以斯大林的名字命名,用以取代火力較弱的KV係列坦克。IS係列重型坦克采用了新的傳動裝置和轉向結構,機動性更強,另外裝甲厚度也增加不少,防護力也有所增強,因此它很快成為蘇聯二戰中的坦克主力。

IS-1重型坦克

IS-1是在1943年被研製出來的,該坦克以KV-85為原型,安裝有1門85毫米火炮,但采用了新的傳動裝置和轉向結構,因此機動性要比KV-85好很多,同時它的裝甲更厚,更堅固。IS-1在大量投產之前,一隊試驗車型還曾沿著莫斯科大街開進了克裏姆林宮,接受了斯大林的親自視察。1943年9月,IS-1開始正式進入蘇聯紅軍的裝備序列。但IS-1生不逢時,它的出現並沒有給蘇聯在軍事上帶來優勢,所以隻生產了很少就被後來的型號代替了。

IS-2重型坦克

蘇德戰爭初期,KV係列坦克使蘇聯軍隊占盡了上風,但是在麵對德國的“虎”式坦克時卻顯得非常吃力。盡管此時蘇聯已推出了IS-1式坦克,可火力仍不及“虎”式坦克。因此,蘇軍急忙給IS-1換裝上100毫米火炮準備應戰,並稱其為IS-100重型坦克。但這種坦克並未投產,因為此時蘇聯的另一個設計小組已經在彼得羅夫將軍的帶領下製定出了威力更大的122毫米重型坦克方案,1943年10月31日,該坦克被批準設計定型,並命名為IS-2重型坦克。

結構特點

IS-2重型坦克的車體和炮塔分別采用鑄造和焊接結構,裝甲厚度為19—120毫米。車內由前至後分為駕駛部分、戰鬥部分和動力—傳動部分。駕駛員位於車體前部中央,其前方的上裝甲板上開有觀察孔。車長和炮長位於炮塔內左側,炮長在車長前下方,可使車長獲得更好的視界。裝填手位於炮塔內右側,它有1具潛望鏡和單獨的艙門。各乘員進出坦克時可以選擇炮塔門或車底安全門。

獨特的轉向機構

IS-2坦克在轉向機構方麵采用了新的技術——“二級行星轉向機”。在IS-2坦克的變速箱兩側各裝有一個二級行星轉向機構,均由一個行星排、一個閉鎖離合器和大、小兩個製動器組成。駕駛員可根據路麵和地形條件通過操縱杆分別操縱左、右兩側的行星轉向機構,獲得所需要的轉向半徑。當坦克以規定的轉向半徑轉向時,轉向功率消耗較小。駕駛員還可以通過操縱杆使兩側的二級行星轉向機構同時處於相同的工作狀態,使坦克在變速箱的各擋獲得兩種直線行駛速度或停車,從而提高坦克的機動性。

蘇聯IS-3重型坦克

具有極強火力的IS-2坦克首次出場便給德軍的“虎”式和“黑豹”式坦克以沉重的打擊。但是蘇聯並沒有沾沾自喜,他們在認真分析了戰場上各種坦克的利弊之後,意識到加強車首和炮塔正麵裝甲的厚度仍是他們研究坦克的重點。應蘇聯裝甲坦克兵總局的要求,著名的科京設計局與艾爾莫拉艾夫、杜霍夫等人分幾組對現有坦克開始改進,終於在1944年10月研製出了新型坦克,斯大林將其命名為IS-3坦克。

卓越的防護力

IS-3坦克具有卓越的防護力,車體由軋製鋼裝甲製成,車體和炮塔的傾斜裝甲全麵提高了坦克的防護力,各部位裝甲在20—230毫米之間。在其前部裝甲板的兩側各掛2塊履帶板,車尾下的裝甲板上也可以掛2塊,這些履帶板同樣可以起到輔助防禦的作用。直到現在,IS-3坦克的裝甲重量占戰鬥全重的比率仍是世界各國所有坦克最高的。

自身缺陷

堅不可摧的外形並不能掩飾IS-3坦克的先天缺陷,它采用了1台V-11-IS-3型12缸V型4衝程水冷柴油機,最大功率為385千瓦,但是該發動機的支架過於薄弱,焊接也不牢靠,在使用中經常出現發動機支架焊縫開裂的狀況,許多IS-3剛從生產線上開下來,就立即被運往列寧格勒進行改造。此外,良好的防彈外形還導致IS-3坦克的內部空間非常狹窄,乘員操作起來相當吃力,很容易疲勞,也不利於連續作戰。

到了20世紀60年代,隨著蘇聯T-62主戰坦克的出現,它也逐漸淡出了曆史舞台。

蘇聯T-44中型坦克

T-44中型坦克是蘇聯的T-34坦克無法應對德國新一代坦克和反坦克火炮的攻擊時提出的。雖然它既不像T-26輕型坦克那樣被大量生產,也不像T-34中型坦克那樣廣泛使用,但是在蘇聯坦克發展史上卻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T-44不但繼承了T-34的“優良品性”,而且開啟了蘇聯坦克的新時代,被蘇聯後來的T-54、T-55坦克等新型坦克奉為“始祖”。

生產裝備

1943年末,蘇聯的莫洛佐夫設計局(183號工廠)開始設計T-34坦克的後繼車輛。根據實戰要求,這種坦克在加大火炮口徑的同時,必須簡化車體結構、降低車高、縮小車體外形,並將節省下了的車體重量用於加強裝甲防護上。1944年11月,新型坦克成功通過了所有的測試,被批準投入使用,這就是T-44坦克。1945年3月,蘇軍開始建立第一個使用T-44的坦克旅,到當年4月柏林戰役開始時,蘇軍手頭共有70輛T-44坦克可供使用,至歐洲戰事結束時,已經達到190輛。1945年8月,第一批T-44坦克被裝船運往遠東,參加對日作戰。截至1947年,總生產量為 1823輛。

總體變化

總的來看,T-44的車體外形更加小型化一些,比T-34/85低了30厘米,重量也有所減輕,但裝甲厚度比以前更厚,其正麵裝甲達到120毫米。為了增強車體前部傾斜裝甲的強度,取消了T-44坦克的前機槍設置,駕駛員艙門也被移到了前部車頂上。此外,車體兩翼的裝甲板也改成了簡單的箱形結構,這樣既增加了一部分容積,又減輕了重量。

設計創新

T-44坦克的很多部件來自於T-34坦克,但卻有很多技術上的創新。如T-44型發動機設計成橫向放置使得發動機室的高度被降低,空氣過濾器的位置被重新安置,並改善了燃料係統和冷卻係統。發動機功率從370千瓦提升到了385千瓦。采用了一個新型的5擋位變速箱,側離合器則來自於T-34。T-44坦克的炮塔是T-34/85坦克炮塔的改進型,但是炮塔底部沒有突出的頸環,為了使射擊更精確,炮塔被放置在車體中部,配備了1門ZIS-S-53型76.2毫米火炮。與T-44原型車上第一和第二負重輪間有稍大的空隙不同的是,生產型T-44的第二和第三負重輪間有稍大的空隙。

最終歸宿

T-44坦克除了火力以外,各方麵性能均高於德國的“豹”式坦克,但在實際使用中,它的變速係統總是出毛病,在可靠性上大打折扣。二戰以後,T-44坦克逐漸被T-54坦克替代了,但仍有相當一部分服役於紅軍中。20世紀60年代後,T-44退居到二線單位擔任訓練工作,1961年,蘇軍將T-44的維修係統跟T-54進行了整合,一些經過改良的T-44M以及T-44S一直在紅軍方麵服役到1970年末。

此外,在T-44坦克底盤的基礎上還發展了自行火炮、戰車托曳車、工程戰車等變型車。而退役後的T-44並沒有很快淡出人們的視線,而是轉入了演藝圈繼續發揮著餘熱,在多部影視劇中跑起了龍套。

蘇聯T-54係列坦克

蘇聯T-54坦克技術檔案

車長:9米(炮向前) 車寬:3.27米 車高:2.4米

乘員:4人 裝甲厚度:20—170毫米 戰鬥全重:36噸

武器:1門100毫米的坦克炮、1挺12.7毫米高射機槍和2挺7.62毫米機槍

發動機:1台382千瓦的B-54型12V水冷柴油機

最大速度:48千米/小時 最大行程:400千米

最大爬坡度:31度 越壕寬:2.7米 涉水深:1.4米

1945年初,KB-520設計局的工程師們在協助生產T-34/85和T-44坦克的同時,開始研究更先進的坦克,在新型坦克的研製過程中,設計師們詳細研究了蘇軍在二戰中所獲得的經驗和教訓。將設計的重點放在了增強火力、提高裝甲防護水平、具備較強涉水能力這三方麵。同年3月,兩輛新坦克樣車完成,被命名為T-54中型坦克。

強大的火力

在T-44坦克的研製過程中,試驗過三種不同口徑的火炮。事實證明,最適合當時中型坦克安裝的是SU-100突擊火炮上使用的D-10型100毫米炮。但是T-44卻沒使用該口徑火炮。所以蘇聯在T-54中型坦克上裝上了1門100毫米的坦克炮,同時還裝有1挺12.7毫米高射機槍、3挺7.62毫米並列機槍和1挺7.62毫米同軸機槍,使坦克的火力大大增強。

裝甲防護

T-54坦克的火炮口徑增大使得炮塔也被進行了重新設計,新的炮塔不但防盾麵積大為增加,而且座圈直徑也加大了,使戰鬥室有足夠的空間。裝甲厚度也有所增加,鑄造炮塔前裝甲厚190毫米,車體前傾斜裝甲板厚100毫米。車體行動部分的側麵還加裝了6毫米厚的裝甲裙板,以對付破甲彈和火箭彈。加強火力和裝甲防護導致車重上升到36噸。為了不影響坦克機動性,T-54坦克安裝了1台382千瓦柴油發動機(B-54)。

布局設置

T-54車體為焊接結構,駕駛艙在車體前部左邊,戰鬥艙在車體中部,發動機和傳動裝置在車體尾部。為了防止坦克在涉水行駛時水浪濺到駕駛員的潛望鏡上,在坦克前部裝上了與裝甲垂直的防浪板。駕駛員後麵的車體底甲板上設有向車內開啟的安全門。在車體中部可以旋轉360度的指揮炮塔內,配有4個潛望鏡。早期T-54坦克的炮塔旋轉和火炮俯仰運動均由炮長手動操作,但後期的車型改為由炮長手控的電驅動操作,手動操作驅動裝置作為應急備用而保留。

改進型

1947年,T-54坦克在183烏拉爾斯基坦克廠投入生產,1948年,哈爾科夫75工廠也開始量產T-54坦克。T-54坦克有一款很有名的改進型T-55坦克,它於1961年裝備蘇聯軍隊。該坦克在T-54的基礎上增設了炮吊籃,增加了彈藥基數,油箱改用蜂窩狀彈架油箱,發動機的功率更大了,改進了傳動裝置,安裝了防原子裝置和潛渡裝置,車輛具有通過核爆地區和克服水障礙的能力,車內裝有自動滅火裝置、熱煙幕釋放裝置。除蘇聯外,T-55還受到埃及和美國等國的青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