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40坦克是1939年到1940年間,由蘇聯第37工廠的H·阿斯特洛夫設計組研製成功的一種輕型水陸坦克。它於1941—1946年間在蘇軍中服役,起初被稱為“T-40”,後來被重新命名為T-40S(“S”的意思是陸上的)。
結構特點
T-40坦克的設計受到了波蘭7TP坦克的啟發,改進了炮塔和防盾。它的戰鬥全重為5.9噸,車體和機槍塔為鋼裝甲全焊接結構,裝甲厚度為6—10毫米。機槍塔上裝備有1挺12.7毫米機槍,由車長操縱射擊,可攜彈500發;另有1挺7.62毫米前機槍,裝在車體前部,由駕駛員操縱射擊,攜彈2160發。動力裝置為高爾基汽車廠生廠的11型6缸水冷汽油機,最大功率為62.9千瓦,比起T-37/38坦克的動力裝置的功率要提高一倍多。
水陸兩用
T-40坦克傳動裝置的布置和T-37坦克的差不多。但其行動裝置的變化卻相當大,最突出的是采用了獨立扭杆式懸掛裝置,有利於提高越野行駛能力。在車體每側有4個較大直徑的負重輪、3個托帶輪,主動輪在前,誘導輪在後。最大速度45千米/小時,最大行程300千米。車體尾部有1個4葉片的螺旋槳式水上推進器,最大航速6千米/小時,最大航程120千米。
蘇聯T-50 輕型坦克
蘇聯T-50輕型坦克技術檔案
車長:5.20米 車寬:2.47米 車高:2.16米
裝甲厚度:12—37毫米 乘員:4人 戰鬥全重:14噸
武器:1門45毫米火炮、1挺7.62毫米DT機槍
發動機:1台220千瓦的V—4柴油機
最大速度:60千米/小時
最大行程:220千米
T-50坦克是第一種成功通過所有國家測試而沒有任何失敗的坦克,它誕生於二戰前夕,是當時蘇聯紅軍基於西班牙內戰的慘痛所設計的,主要是為了取代T-26輕型坦克和BT係列坦克。
設計先進
T-50的設計在當時是比較先進的。它采用了斜角全焊接式裝甲,厚度達37毫米,測試中它從沒有被德國的PAK-40反坦克炮擊穿,而T-34卻被擊穿了三次。該坦克的駕駛員艙蓋位於車體前部,沒有安裝前機槍,重量被控製在13.5噸左右;中部的圓錐形炮塔內可容納3名乘員,炮塔後部有一個擁有6個觀察窗口的車長指揮塔,還有一個方形裝甲艙口供乘員出入和補充彈藥。
性能良好
T-50坦克裝備了1門45毫米1932/1938型坦克炮和1挺7.62毫米 DT機槍;動力裝置是專門研製的1台220千瓦的V-4柴油機,最大速度為60千米/小時。另外,它還安裝有扭杆懸掛係統,內帶減震裝置的負重輪,所有坦克都裝備有無線電裝置。
最終結局
當性能更好的T-34和結構簡單的T- 60輕型坦克開始批量生產時,T-50坦克便顯得多餘起來。到1942年1月停產時,共生產了69輛T-50坦克,其中48輛交付部隊。當時大多數的T-50被蘇軍部署在列寧格勒戰線,其中一輛T-50被芬蘭部隊俘虜,並使用到1944年。
蘇聯T-60輕型坦克
1940年6月22日,德國突然入侵蘇聯,由於德軍在裝備上占優勢,蘇軍坦克遭到了重大損失。在這種情況下,蘇軍迫切需要一種造價低廉且便於大量生產的坦克,於是蘇聯第37號工廠決定發展一種用於支援步兵的輕型坦克,T-60坦克便應運而生。
生產狀況
1941年11月,T-60輕型坦克由高爾基汽車製造廠投入生產,並於同年開始裝備部隊,主要裝備偵察部隊,也曾裝備步兵部隊用來直接支援步兵作戰。1941年底到1942年初被改進成T-60A。T-60和T-60A的總產量為6022輛。
裝備狀況
為了開發新型坦克,工程師們使用了一些T-40坦克的部件,包括傳動係統、底盤以及發動機。該坦克采用了新的焊接車體,車身合理地減小了尺寸但是卻增加了裝甲防護。小的尺寸最初隻允許增加其前裝甲厚度到15—20毫米,後來增加到20-35毫米。設計者為T-60坦克設計了一種圓錐形炮塔,造價相對T-40的炮塔更便宜。還裝備了7.62毫米DT坦克機槍。
威力無比
T-60坦克的戰鬥全重為6.4噸,乘員2人,安裝了1門20毫米火炮和1挺7.62毫米DT坦克機槍,它使用的炮彈包括破片燃燒彈,鎢芯穿甲彈等。後期開始使用次口徑穿甲燃燒彈使其能在500米的距離上60度角擊穿35毫米的裝甲。這使T-60坦克可以成功地對抗早期的德國坦克,比如PzKpfWⅢ型戰鬥坦克、PzKpfWⅣ型中型坦克、各種裝甲車輛和一些輕裝甲目標。
裝甲升級
T-60坦克與德國使用的PzKpfW Ⅱ型坦克和“山貓”坦克極度相似。如同德軍坦克具備有良好的可靠性和通信設備一樣,T-60坦克具備大的行程和不良地形上的較好機動性。此外,它的負重輪和誘導輪可以互換,第一批生產的T-60並沒有安裝無線電,內部的通信主要靠TPU-2或者簡單的燈光指示。T-60升級過裝甲後,無論在沼澤、爛泥,還是水草地,它的機動性能都是最好的。
服役狀況
1941年,羅馬尼亞陸軍俘獲了一部分蘇聯T-60輕型坦克,鑒於該坦克的福特發動機的設計類似於羅馬尼亞本國擁有的型號,所以T-60有幸成為為數不多的能繼續服役下去的坦克之一。雖然1942年T-70坦克研製成功,但是T-60一直生產到1942年8月。1943年2月,隨著最後一批55輛T-60坦克被送上前線,它的生產也停止了。
蘇聯T-70輕型坦克
蘇聯T-70輕型坦克技術檔案
車長:4.66米 車寬:2.34米
車高:2.06米 裝甲厚度:10—60毫米
乘員:2人 戰鬥全重:9.8噸
武器:1門45毫米火炮、1挺7.62毫米並列機槍
發動機:2台51.45千瓦的6缸水冷汽油機
最大速度:45千米/小時 最大行程:446千米
衛國戰爭的經驗表明,火力和裝甲防護是坦克戰鬥中最重要的性能。因此,蘇軍在T-60的基礎上又研製了T-70輕型坦克。T-70的火力和裝甲防護力比T-60有明顯提高。1942年1月底由高爾基汽車製造廠生產並裝備部隊,1943年它又被改進為T-70A。到1943年秋,T-70和T-70A輕型坦克共生產8220輛。
裝備狀況
T-70輕型坦克的底盤與T-60輕型坦克的基本相同,但車體加長了,負重輪增至5個。戰鬥全重9.8噸,乘員2人。炮塔是新研製的,裝甲厚度是10—60毫米,武器是1門45毫米火炮和1挺7.62毫米並列機槍,動力裝置是2台6缸水冷汽油機,每台的功率為51.45千瓦。它的最大速度為45千米/小時,最大行程為446千米。
蘇聯T-34中型坦克
蘇聯T-34/85A坦克技術檔案
車長:8.15米 車寬:3.0米
車高:2.72米 乘員:5人
裝甲:20—75毫米 戰鬥全重:32噸
武器:1門85毫米火炮、2挺7.62毫米DTM機槍
發動機:1台373千瓦的V-2-34型柴油機
最大速度:55千米/小時 最大行程:400千米
T-34中型坦克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優秀的和生產數量較多的坦克,它具有出色的防彈外形、強大的火力和良好的機動能力,特別是擁有無與倫比的可靠性, 從1940年到1945年,生產總量約為4萬輛,僅次於美國的M4坦克。同時,T-34坦克也是至今世界上服役時間最長的坦克,1941年投入戰場使用,在經過了半個多世紀的漫長歲月後,至今仍在一些國家軍隊服役。它曾參加過朝鮮、越南、中東等重大戰爭,甚至在波黑內戰中也有其身影,在坦克的發展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備受青睞
蘇德戰爭前夕,蘇軍最高統帥部決定研製一種新型坦克以對付德軍可能發動的進攻。1939年12月,在對樣車進行改進後正式命名為T-34中型坦克。在T-34坦克尚未完成樣車之前,蘇聯領導就決定同意用T-34裝備蘇聯紅軍。1940年1月底,首批T-34坦克駛離哈爾科夫工廠的生產線,2月初,2輛T-34在進行哈爾科夫—莫斯科—斯摩棱斯克—基輔—哈爾科夫的長途行駛試驗中,給在莫斯科紅場觀摩試驗的斯大林留下深刻印象,隨即下令批量生產。
莫斯科“守護神”
T-34最初是在T-32的基礎上研製而來的。其車體外殼皆以焊接式鋼板構成,因此裝甲厚度並非十分堅硬,但頗具革命性的“斜麵式”設計,以其良好的傾斜角度彌補了裝甲厚度的不足,這對日後各國坦克的發展具有非常大的影響。由於該坦克裝有1門76.2毫米高速炮,所以,當時凡裝有此炮者均通稱T-34/76中型坦克。T-34/76的越野性能及機械性能都優於同期的其他坦克。尤其是在莫斯科會戰中,它協助蘇聯在莫斯科取得關鍵性的勝利,因而得到“莫斯科守護神”的稱號。
三種車型
到1941年6月22日德國入侵,蘇聯共生產T-34/76坦克1225輛,大大超過了同期德國PzKpfWⅣ型坦克的數量。至莫斯科會戰前夕,已有1853輛交付部隊使用。T-34/76坦克是蘇德戰爭期間產量最大的坦克類型,主要有A、B、C三種型號,即T-34/76A、T-34/76B、T-34/76C。這三種型號的坦克生產數量達50000輛,遠遠超過當時所有德國坦克數量的總和,被譽為蘇聯衛國戰爭勝利的保證。
不足之處
雖然T-34/76操控簡易、性能良好,但它也存在明顯的缺陷,即車內空間配置欠佳,操作負擔過於忙碌,這是影響作戰效率的主要缺點之一。除此之外,它沒有全部配備車際無線電聯絡設備,一般是幾輛T-34中隻有一輛指揮坦克擁有無線電設備,坦克之間的聯絡還依靠旗語,協同作戰能力差,所以當編隊作戰時,難以充分發揮坦克的優異性能,特別是遭遇突發情況時應變能力差。後期隨著T-34/85坦克無限通信設備的改善,這個弱點才逐步改觀。
“T-34危機”
T-34/76坦克於1941年6月22日在白俄羅斯格羅德諾首次參戰,在此後一係列戰鬥中德軍竟找不到可以與之抗衡的坦克,導致了德軍大量坦克的過時,被迫推出更新型的坦克以應付局麵,這就是“T-34危機”。作為應對措施,德國Ⅲ號改裝長身管50毫米火炮,Ⅳ號坦克則改裝長身管的75毫米火炮,同時都大大加強裝甲,勉強可以對抗T-34/76。同時又開始研製Ⅴ號“黑豹”式和Ⅵ號“虎”式,其中“黑豹”坦克明顯效仿T-34的設計思想,以至於早期原型車簡直同T-34/76一個模子。
T-34/85誕生
從1943年秋天開始,針對德國已經出現“豹”式和“虎”式坦克,T-34安裝85毫米火炮,因此,被定名T-34/85中型坦克。同年12月15日獲準投入大批量生產,當年生產283輛,次年生產至11000輛,取代了T-34/76中型坦克,成為戰爭後期蘇軍機械化部隊主力坦克。與德國的“豹”式坦克相比,火力和裝甲雖稍有不及,但性能可靠、結構簡單、易於生產,全重也大大小於“豹”式,戰時產量多達18000輛以上。從整體作戰能力上看,它更勝德國“豹”式坦克一籌。
“大腦袋”T-34
T-34/85的炮塔隨裝甲和火力的提升變得更大了,因此德國坦克兵稱其為“大腦袋T-34”。T-34/85戰車的炮塔加大的結果使原先的乘員編製由4人增加為5人,車長與炮手的職責分開而大為改善了坦克的作戰效率,炮塔前緣與兩側的裝甲也都加厚至75毫米,最大裝甲則增大到90毫米,車身裝甲維持在45毫米左右,以便控製車重不超過32噸的標準。T-34/85雖防護力不及德軍的“豹”式,但其優異的機動性能和數量上的優勢,卻足以彌補這一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