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章 日本89式中型坦克(1 / 2)

日本89式中型坦克技術檔案

車長:5.75米 車寬:2.18米

車高:2.56米 裝甲厚度:6—17毫米

乘員:4人 戰鬥全重:13 噸

武器:1門57毫米90式短身管坦克炮、2挺6.5毫米 91式機槍

發動機:1台87.32千瓦的直列6缸水冷航空汽油機

最大速度:25千米/小時 最大行程:140千米

89式中型坦克被譽為“日本的第一種國產戰車”,它廣泛應用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在“一·二八”上海事變、進軍熱河、徐州會戰、進攻平漢線等日本侵華戰爭中充當了急先鋒。但在1938年的蘇日哈桑湖事件和1939年的諾門坎事件中, 89式中型坦克在與蘇軍坦克的較量中顯示出諸多的缺陷,因此很快被淘汰了。

名字的來曆

日本89式中型坦克於1927年開始設計,1929年4月於大阪兵工廠製成。經測試該車性能穩定,質量可靠,因1929年按日本天皇紀年是2589年,因此被定名為“89式輕型坦克”。後來,日本軍方在此基礎上加厚了裝甲,使生產的坦克戰鬥全重都超過了10噸,又改稱為“89式中型坦克”。

主要車型

89式中型坦克有兩種車型。早期裝有1台直列6缸水冷航空汽油機,最大功率為87.32千瓦,稱為89式甲型坦克。從1934年起,動力裝置改用日本三菱公司設計的J3型直列6缸、風冷4衝程柴油機,最大功率為88.8千瓦,稱為89式乙型坦克。甲型自1931年投產,數量很少,1936年後生產的都是乙型。定型後的89式中型坦克主要由三菱重工業公司生產。

日本95式輕型坦克

95式輕型坦克是日本在20世紀30年代裝備的一種非常優秀的坦克,它從1935年開始一直服役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主要用於日本侵略中國和東南亞。該車在布局上具有很多突出的特點,如整車高度較高、炮塔位置偏左、車體側麵“鼓大包”、“歪把機槍”等。但由於防護差、火力弱,在1939年的蘇日諾門坎事件遭遇慘敗。

萌芽想法

九一八事變後,日本軍方決定研製一種兼有92式中型坦克的機動性和89式中型坦克的火力的輕型坦克,以取代性能已顯落伍的89式中型坦克。1933年開始研製,1935年定型。該車共生產了1250輛,其中“北滿型”95式輕型坦克僅用來裝備侵占中國東北地區北部的關東軍戰車部隊。

側麵的“鼓大包”

95式輕型坦克的車體寬度隻有2米,變速箱位於車體前部,動力艙在後部,中部的戰鬥室要布置下3名乘員、炮塔、火炮和彈藥等,顯得十分擁擠。因此,隻好將戰鬥室兩側鼓出一個弧形大包。此外,由於該車的主動輪前置,所以發動機的動力要通過一根很長的傳動軸傳遞到車體前部的變速箱,這樣就使得整車的高度增加。為了不使整車的高度過分增加,所以將炮塔偏左設置。

歪把機槍

日本人將95式輕型坦克定位為“支援步兵用戰車”,這樣,在主炮麵向前方的同時,也要有向後的火力。但是,炮塔的輪廓很小,不可能在正後方布置1挺機槍及機槍手的位置,隻好將機槍側向一個角度,因此,就成為“歪把機槍”了。

日本97式中型坦克

日本97式中型坦克技術檔案

車長:5.54米 車寬:2.31米

車高:2.36米 裝甲厚度:8—25毫米

乘員:4人 戰鬥全重:15噸

發動機:1台125千瓦的12缸風冷柴油機

武器:1門57毫米97式短身管火炮、2挺7.7毫米97式機槍

最大速度:38千米/小時 最大行程:210千米

97式中型坦克是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裝備的最成功的一種坦克,從1938年開始裝備日軍,一直服役到1945年。97式坦克及其改型車和變型車是日本坦克最大的車族,廣泛應用於日本的侵華戰爭、東南亞戰爭和太平洋島嶼的爭奪戰中。它在充當日軍侵略的得力工具的同時,也見證了人民解放軍裝甲兵的誕生和壯大。

性能特點

97式坦克是由日本三菱重工業公司1937年研製的,該坦克共生產了1500多輛。它的車體和炮塔均為鋼質裝甲,采用鉚接結構,最大厚度為25毫米。車長和炮手位於炮塔內,駕駛員位於車體前部的右側,機槍手位於駕駛員的左側,炮塔位於車體縱向中心偏右的位置,裝有扶手欄杆,以便檢閱及步兵搭乘,兼作無線電天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