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章 蘇聯KC輕型坦克(3 / 3)

布局設計

T-35坦克采用了傳統的布局方式:駕駛室在前,戰鬥室在中,動力傳動室在後。這使得前方的射擊死角小,保證了乘員有良好的視界。此外,由於T-35坦克設有5個炮塔,需要足夠的人員操縱武器,因此配備了11名乘員。其中車長兼機槍手1人、炮長和裝填手各3人、駕駛員1人、無線電操作手1人、機槍手2人。

蘇聯BT係列坦克

蘇聯BT-5快速坦克技術檔案

車長:5.52米 車寬:.23米 車高:2.21米

裝甲厚度:6—13毫米 戰鬥全重:11.5噸 乘員:3人

武器:1門45毫米火炮、2挺7.62毫米機槍

發動機:1台257.3千瓦的M-5型12缸水冷汽油機

最大行程:301千米 最大速度(公路):111千米/小時

最大速度(越野):63千米/小時 越壕寬:2.70米

最大 爬坡度:40度 涉水深:1.20米

蘇聯BT係列坦克 是20世紀30年代蘇聯著名的坦克,它是以美國的“克裏斯蒂”坦克為基礎發展而來的,BT是俄文“快速坦克”的縮寫。經過多次改進,先後生產了BT-1至BT-7型快速坦克及多種變型車。到1937年底,蘇軍共裝備了近5000輛BT係列坦克,是當時裝備數量僅次於T-26坦克的重要裝備。

BT-1坦克

1930年,蘇聯從美國購買了2輛“克裏斯蒂”M1928型坦克,並取得了美製懸掛係統的特別生產許可證。1931年9月底,以C·A·金茨布爾格為首的設計小組在此基礎上製造出了OBT(實驗型快速坦克) 原型車,即BT-1坦克。它的戰鬥全重為11噸,乘員3人,特別之處就是采用了“克裏斯蒂”獨立懸掛裝置。車體和炮塔的裝甲較薄,為6—13毫米;炮塔上裝有1門M1930A型37毫米火炮和1挺7.62毫米機槍;動力裝置是功率為294千瓦的“自由”型12缸水冷汽油機;傳動裝置采用滑動齒輪換擋變速箱。

BT-2坦克

經過對BT-1坦克的測試,蘇聯設計局又對其進行了修改,定型後的坦克被命名為BT-2快速坦克。1931年11月7日,第一批3輛BT-2坦克參加了莫斯科紅場的閱兵式。BT-2坦克裝備了1門37毫米口徑的M1930型火炮,整車的戰鬥全重超過了11噸,裝備了1台改進型“自由”發動機。

BT-5坦克

雖然BT-2坦克有了明顯改進,但它的性能並未達到蘇軍的要求。因此,1932—1933年蘇聯又相繼研製了BT-3和BT-4兩種車型,它們的主要改進在武器部分。之後很快又研製出了BT-5坦克,研製的核心是用國產的M-5型12缸水冷汽油機取代進口的“自由”發動機,功率為257.3千瓦。BT-5坦克安裝了威力更大的45毫米火炮來替換BT-2上的37毫米炮。另外,BT-5坦克還為車長裝備了71-TKI無線電台,並在炮塔上安裝扶手狀天線。

BT-7坦克

1935年研製的BT-7坦克比前幾種車型有了重大的改進。它依靠奇特的“輪履方式”實現了高速度,在公路行駛時使用輪胎方式,越野行駛時使用履帶方式。BT-7坦克的車體被改為更厚的焊接裝甲,同時增大了裝甲傾角;采用了防護力更佳的錐狀炮塔,為了增強夜間射擊的能力,兩個特別的頭燈安裝在炮盾上;動力裝置是更加先進的M-17T航空發動機,這使它能夠行駛更遠的距離。另外,BT-7坦克的傳動係統也做了很大的改進,還裝置了穩定的瞄準係統。

蘇聯T-28中型坦克

蘇聯T-28中型坦克技術檔案

車長:7.44米 車寬:2.81米

車高:2.82米 裝甲厚度:10—30毫米

乘員:6人 戰鬥全重:30噸

武器:1門76.2毫米火炮、 2挺7.62毫米機槍

發動機:1台370千瓦的12缸水冷汽油機

最大速度:37千米/小時 最大行程:220千米

T-28坦克不僅是蘇聯服役最早並經過三次戰爭洗禮的中型坦克,也是世界上最早安裝火炮穩定器的坦克。它從1933年起正式裝備蘇聯紅軍,一直服役到1941年。

新品推出

1931年,蘇聯國防人民委員部要求列寧格勒的普梯洛夫工廠研製一種多炮塔的中型坦克“用於突破堅固的防禦陣地”。1932年,以C·A·金茨布爾格為首的設計組參考了英國研製的維克斯“獨立號”多炮塔式重型坦克的基本設計方案,製成了一輛中型坦克樣車。樣車的戰鬥全重為17.3噸,乘員6人,其他指標均符合設計要求。經過試驗後,軍方要求增加其裝甲厚度,並將45毫米火炮口徑增大到76.2毫米。經過改進後, 1933年被定型為“T-28中型坦克”,也稱“T-28 1933年型坦克”。

獨特的設計

T-28坦克的最大特點是采用了中央主塔、前麵雙副塔的多炮塔式結構。上層的主炮塔能以電力驅動其旋轉,這在當時是很新穎的設計。主炮塔內裝有1門16.5倍口徑的76.2毫米火炮;主炮塔右側裝有1挺7.62毫米機槍,能獨立操縱射擊;主炮塔後麵裝1挺7 .62毫米機槍。塔內還裝有無線電台。主炮塔的下方兩側各有1個圓柱形機槍塔,各裝有1挺7 .62毫米機槍。機槍塔可以獨立操縱,做有限角度的旋轉,機槍手可以從機槍塔頂部的艙門出入。

性能特點

T-28坦克的戰鬥全重約30噸,乘員6人,裝甲厚度為20—30毫米。動力裝置和傳動裝置位於車體後部,采用的是1台370千瓦的12缸水冷汽油機,其變速箱為滑動齒套式機械變速箱。車體每側有12個小直徑負重輪、4個托帶輪,誘導輪在前,主動輪在後。這種行動裝置的行駛平穩性很好,跨越障礙的能力較強。但由於車體較長,負重輪多,行動裝置的效率較低,最大速度隻有37千米/小時。

戰場表現

T-28坦克共參加了三次戰爭。第一次是1939年8月在蘇軍反擊日本關東軍的諾門坎戰鬥中,由於日軍缺乏有效的反坦克武器,T-28的表現非常出色。第二次是在1939年的蘇芬戰爭中,蘇軍投入了兩個裝備T-28的坦克旅,但由於裝甲薄弱和行動緩慢,在芬蘭反坦克炮麵前遭到了慘重損失。第三次是在蘇德戰爭初期,T-28的遭遇更慘,大部分被德軍的反坦克炮和俯衝轟炸機所摧毀。1942年,殘存下來的T-28坦克都被用做火炮牽引車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