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T-37輕型水陸坦克
由於T-27坦克的防護能力差,不能在沼澤地使用,蘇聯政府決定生產一種輕型水陸坦克來取代它,T-37水陸坦克就是後來研製成功的。該坦克從1933年開始裝備蘇軍,在服役的6年時間裏,擔負著艱險的偵察任務,參加了多次戰鬥,後被T-38水陸坦克所代替。
研製過程
1932年,蘇聯第37號兵工廠的A·H·科茲列夫設計小組參照英國設計的“維克斯”A4E式水陸坦克先後仿製了2輛實驗樣車,試驗中發現存在許多缺陷。在此基礎上他們又研製出了一種兩棲坦克——T-37水陸坦克。經過三次試車改進,T-37坦克終於在1933年8月11日裝備蘇軍,約生產了1200輛。
性能特點
T-37坦克是一種小巧玲瓏的坦克,戰鬥全重為3.2噸,乘員2人,車長3.82米,寬1.82米,車內的空間比T-27坦克大。車體上使用了模壓裝甲,增強了防護力;采用了圓頂炮塔,上麵裝有1挺7.62毫米“吉克塔諾夫”機槍。采用了1台29.6千瓦的汽油發動機,水上行駛的推進裝置為螺旋槳,公路最大速度為35千米/小時,
能通過0.5米高的垂直障礙,越過1.6米寬的壕溝,爬40度的坡,還能在沼澤地行進,水上行駛的最大速度為4千米/小時。
蘇聯T-26輕型坦克
蘇聯T-26輕型坦克技術檔案
車長:4.88米 車寬:3.41米 車高:2.41米
乘員:3人 戰鬥全重:10.3噸 涉水深度:0.76米
武器:1門45毫米坦克炮、2挺7.62毫米DT機槍
發動機:1台67.34千瓦的GAZT-26型汽油機
最大速度:30千米/小時 最大行程:200千米
過垂直牆高:0.71米 越壕寬度:1.73米
蘇聯在研製T-27輕型坦克的同時,還研製了另外一種輕型坦克,這就是大名鼎鼎的T-26輕型坦克。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前蘇軍裝備數量最多的一種坦克,從1931年到1940年共生產了12000輛。T-26坦克的研製成功表明蘇聯已能獨立地、大規模地生產自行改進設計的坦克。
改製而成
1930年,原列寧格勒的布爾什維克工廠在H·巴雷科夫和C·金茲鮑格工程師的領導下,以從英國購買的“維克斯”E型坦克為藍本,改進製造了20輛類似的坦克,定名為TMM-1和TMM-2坦克。1931年2月,經過與T-19、T-20坦克進行對比試驗,蘇聯革命軍事委員會決定采用新研製的坦克,並正式命名為T-26輕型坦克。從1932年起,以列寧格勒的基洛夫工廠為主的一批工廠開始大量生產T-26坦克。
結構特點
T-26坦克采用了鉚接的車體結構,車型不同,其正麵和側麵的裝甲厚度也不同,有些還采取了焊接的車體結構,以提高車輛的整體抗彈性能。早期的T-26坦克采用了並列的雙炮塔,可安裝多種武器,後期均采用較大的單炮塔。裝有1門短身管的37毫米火炮,後改為1門45毫米火炮和2挺機槍。
戰爭風采
T-26坦克一般被用來支援步兵,它從1932年開始裝備蘇聯紅軍,一直被使用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曾參加過1936年西班牙內戰、1939年在中蒙邊境上的蘇日哈拉欣河戰役和1939年的蘇芬戰爭。中國抗日戰爭開始後從蘇聯引進了部分T-26坦克,組成了最早的一個裝甲師——第200師,以200師為基幹的第五軍曾在昆侖關戰役中重創日軍第五師團。
變型車
雖然T-26坦克在蘇聯坦克發展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由於它存在裝甲防護差,沒有足夠能力抵抗步兵的火力等問題,蘇聯很快提出了研製BT-7快速坦克和T-34坦克以彌補它的缺陷。此外,蘇聯還在T-26坦克的基礎上發展了好幾種變型車,比較有名的有T-26TY指揮坦克、CY5-1自行火炮、OT130噴火坦克等。
蘇聯T-35重型坦克
蘇聯T-35重型坦克技術檔案
車長:9.72千米 車寬:3.20米 車高:3.43米
裝甲厚度:11—35毫米 乘員:11人 戰鬥全重:52噸
武器:1門76.2毫米坦克炮,2門45毫米坦克炮、5挺7.62毫米DT機槍
發動機:1台368千瓦的航空M-17M型水冷汽油機
最大速度(公路):30千米/小時 最大行程:150千米
最大速度(越野):19千米/小時 越壕寬度:4.60米
涉水深度:1.20米 越障高度:1.19米 爬坡度:35度
T-35坦克是蘇聯裝備的最早的重型坦克,它是蘇聯以伏羅希洛夫元帥的名字命名的N174機器製造廠根據蘇軍“發展一種火力特別強大的多炮塔重型坦克以作為突破敵人防禦陣地突擊力量”的要求設計的。1933年由哈爾科夫蒸汽機車製造廠批量生產,1936年開始裝備蘇聯紅軍,到1939年停產時包括改進型隻生產了61輛。
火力超群
T-35重型坦克的戰鬥全重為50噸,和英國的維克斯“獨立號”坦克一樣也有5個獨立的炮塔,不過這5個炮塔是分兩層排列的。主炮塔在最頂層,裝有1門76.2毫米榴彈炮和1挺7.62毫米機槍。下麵一層是2個炮塔和2個機槍塔:2個小炮塔位於主炮塔的右前方和左後方,各裝1門45毫米坦克炮和1挺7.62毫米機槍;2個機槍塔位於左前方和右後方,各裝1挺7.62毫米機槍。這種布局使T-35坦克的火力配備和重量分布比較均衡,成為當時火力超群的“陸上戰艦”。
設備裝置
T-35坦克的動力裝置為1台368千瓦的航空M-17M型水冷汽油機,傳動裝置為機械式,行動部分采用了小節距履帶和平衡式懸掛。車上除了武器裝備外,還裝備了71-TK-1式單工電台、車內通話器、單線路電器設施、手持式滅火器和煙幕施放裝置等。
“樣子貨”
當多炮塔的T-35坦克在莫斯科紅場閱兵亮相時,震驚了坦克生產界,各國都將其作為多炮塔坦克的標準紛紛仿效。但是具有“三頭六臂”的T-35並不是戰場上的驕子,由於它的裝甲太薄(正麵最大隻有35毫米)、機動力太差、火炮威力不強,既無法摧毀敵軍的新型坦克,又承受不住反坦克武器的攻擊,所以“人高馬大”的T-35坦克倒成了戰場上最好的“活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