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 德國PzKpfWⅠ型輕型坦克(1 / 3)

德國PzKpfWⅠ/B型輕型坦克技術檔案

車長:4.45米 車寬:2.06米

車高:1.72米 裝甲厚度:7—13毫米

乘員:2人 戰鬥全重:5.8噸

武器:2挺7.92毫米機槍

發動機:1台73.5千瓦的6缸水冷汽油機

最大行程(公路):180千米 爬坡度:30度

最大行程(越野):115千米 越壕溝:1.4米

最大速度:40千米/小時 涉水深:0.58米

PzKpfWⅠ型輕型坦克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德軍的第一種製式坦克,盡管PzKpfWⅠ型坦克還不具備真正的戰鬥價值,但它為德國坦克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此外,作為一種非常優秀的訓練工具,PzKpfWⅠ型坦克還為德國訓練了大量高素質的裝甲乘員。

時代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德國不顧《凡爾賽和約》關於禁止德國發展、製造和使用坦克的規定,從1928年起就開始密令國內武器製造商進行坦克樣車實驗。1931年,擔任國防軍摩托運輸部隊參謀長的海因茨·古德裏安意識到德國需要建立一支裝甲部隊,便開始大力發展坦克。1933年,希特勒上台後,下令德國陸軍武器局委托克虜伯、MAN、戴姆勒—苯茨等公司以民用產品的名義研製坦克。最後,克虜伯公司的設計“克虜伯1型拖拉機”(LKA 1)被選中。

投入生產

1933年,克虜伯公司對原設計作了一些改進,並對5輛LKA 1底盤進行了測試,最後決定在克虜伯公司的底盤上安裝戴姆勒—苯茨公司設計的上部結構和炮塔。1934年,經過改良的LKA 1被官方命名為“裝甲戰車Ⅰ型”坦克(Panzerkampfwagon I,簡稱PzKpfWⅠ型),並開始批量生產。

兩個型號

PzKpfWⅠ型坦克有A、B兩種型號,區別主要在懸掛裝置和引擎。A型的行動裝置為4個負重輪和3個托帶輪,裝備了2挺7.92毫米機槍,動力裝置采用的是功率為44.1千瓦的4缸風冷汽油機,最大速度37千米/小時,最大行程為200千米,裝甲厚度為7—13毫米,可以防禦機槍子彈和炮彈破片。B型主要改進了動力傳動裝置,有5個負重輪和4個托帶輪,發動機為6缸水冷汽油機,最大功率73.5千瓦,最大速度為40千米/小時。

使用範圍

PzKpfWⅠ型坦克參與了波蘭戰役、西線戰役以及非洲戰場上的不少行動。在波蘭戰役中它是德軍的主力坦克之一;參加非洲作戰的PzKpfw I型坦克上還加裝了更大的過濾器以及改進過的通氣裝置。不過PzKpfWI型坦克的火力和防護力太薄弱,不適合高強度的大規模作戰,後來多數作為訓練用車使用。

德國PzKpfWⅡ型輕型坦克

1934年,在PzKpfWⅠ型輕型坦克還在生產線上的時候,德國就開始著手研製能單獨執行作戰任務的坦克。1935年,德國MAN公司製造出一種輕型坦克樣車,把它送到西班牙接受實戰考驗,這種輕型坦克就是PzKpfWⅡ型輕型坦克,主要用於訓練和作戰。

性能特點

1935年,PzKpfWⅡ型坦克開始生產並裝備德軍,共有a—c、A—G和J等型號。其中,PzKpfWⅡa型坦克又有a1、a2、a3三種車型,它們的結構差別都非常的小。PzKpfWⅡ型坦克的戰鬥全重為7.6噸,車首呈圓角形,車體用軋製鋼裝甲板焊接而成,四周的裝甲厚14毫米。車上安裝了1門20毫米機關炮和1挺7.92毫米機槍,車內可攜帶180發炮彈和1425發機槍彈。動力裝置是1台6缸水冷汽油機,最大功率為95.6千瓦,最大速度為40千米/小時 。

戰爭中的坦克

PzKpfWⅡ型坦克是德軍在1939年對波蘭實行閃擊戰時的主力坦克,在參戰的2650多輛坦克中,就有1127輛是PzKpfWⅡ型坦克。不過PzKpfWⅡ型坦克也存在裝甲薄、防護能力差和20毫米火炮的威力不理想等問題。它在戰鬥中沒有能起到太大的作用,但為指揮官提供了大量的經驗。

德國PzKpfWⅢ型戰鬥坦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