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中原大地出了個龍(1 / 1)

也許是職業的緣故,中央二台的節目我是必看的。

打開電視,正好節目剛開始,畫麵出現了蒼山如海、夕陽似血、無限遼闊的大地。在這大背景的襯托下,一位人物虛實得體、動靜有度、恰到好處地立於這蒼茫的大地上。他手拿一張宣紙,鋪上,展平,然後飽蘸濃墨,揮臂潑灑,筆走龍蛇,風掃殘雲,一揮而就,三五秒鍾後,一個“龍”字便在宣紙上活脫脫的舞了起來。那四尺見方的宣紙看上去不再是紙而是充滿了雲霧,有了雲雨,成了深不可測的天空了。從這深不可測的天空中,似乎可以看出雲和雨在變化翻騰,與那“龍”字相伴相飛,變化萬端,上下無時,欲上則淩於雲氣,欲下則如深潭。“龍”字就在這雲霧裏騰躍翻滾,透出一種蛟龍出水的氣勢,並展示出一種搏擊長空的拚搏精神,蕩人正氣,催人奮進。這種神韻與氣象的結合硬是給人一種力的鼓舞了。

此人是誰?這等非凡!我正驚奇,畫麵隨著解說詞的深入,由遠而近推出一個特寫。一看,嗬,這不是李春恩嗎!果然是他!那根根倔強而透著智慧的短發,那有剛有柔豁達大度的表情,那健壯的身體、生光的眼神,不都在證明他是李春恩嗎?

我與李春恩不僅認識而且很熟。我們是同鄉,都是淮河岸邊爬出來的漢子。不同的是他在家鄉走了從政之路,而我在省城當了記者。他當鄉長,後當書記,然後一步步當上了常務副縣長。這是很不容易的。更不容易的是他政假之餘,書香、泥香、墨香,一樣都不舍棄,寫小說,寫散文,也寫詩歌,並頗有成就,成了中國作家協會河南分會的會員。幾年不見,不知他怎麼又玩起了書法來了,並玩的還挺精到,真是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了。

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征,是炎黃子孫的偶像,是一種力的凝聚,也是驅妖避邪的神物。它活在每個中國人的冥想神思之中,雲遊於每個炎黃子孫的心靈之處。李春恩獨出心裁,另辟蹊徑,用濃墨與熱血全身心地來塑造和澆鑄龍的形象與神韻,其筆法精湛,師法前人卻不拘泥於前人;講究法度又不囿於框架結構,博采眾家之長,集大成與一身。神韻力透紙背,酣暢淋漓,充分表達了中國傳統藝術中的“似與不似”之間的神機立意,為世代流傳的巨龍添了一縷繁華盛世的繽紛之意,並駐留了蒼老古樸的遒勁和莊嚴,還賦予了這條古老巨龍的新姿與神威。

不事耕耘,哪得收獲?四尺見方的宣紙就是李春恩的良田,他為此灑下了汗水與心血,澆灌出了一粒粒破土而出的藝術種子。專題片上的他朝飲晨露,夕墜花蔭,忘情於名山大川之間,汲取大自然中的玉液瓊漿,以最虔誠的心情去追溯五千年文明脈絡的起伏與傳承……專題片已經結束,可豪情激蕩的解說詞卻久久縈繞在我的耳際。我想:是什麼樣的力量使得一個農民的後代成為如此奇才呢?據我所知,他家祖宗數代都是農民,也沒有什麼文人騷客對他的點化,更談不上書香、墨香對他的熏陶了,可他竟有這般的膽量與氣魄,這般的智慧與才華,這不能不讓我吃驚並為之自豪了。

也許就是這種感覺的驅使,我產生了要寫寫他的念頭。但手頭資料甚少,采訪他一時又不可能。後來又了解到他現在已是河南作家,書法家,河南省中國畫院藝術委員,信陽地區文化局副局長;其書法藝術作品先後榮獲全國書法大賽三等獎;一些作品入編到《中華萬歲書畫金石家大辭典》,其人也編入《中國當代藝術界名人錄》,但要寫成文章,尤其是要寫這樣一位奇才,我覺得需要了解更多的內容,他的生活,他的書法曆程,他的文學創作軌跡……於是我修書一封,向他索取這方麵的材料,誰知數日之後,他卻獨獨地給我寄來了一部書的後記。他的意思我很明白:不想太張揚。可我認定了有寫的價值,隻好把這僅有的《後記》讀了數遍,想從這寥寥數字中讀出點什麼。但讀來讀去,總感覺下筆太淺了。為了表達我的誠意,我把這個後記錄抄於後,交給讀者各自去評判吧——已年荷月,生於潢川來龍之地,屬相小龍。祖輩雖麵朝黃土,背負青天,可有“凍死迎風站,餓死不低頭”的家訓。

身居白屋,寒風四壁,曆經“苦其心誌,餓其體膚,勞其筋骨”之磨難。有幸於戊辰金秋,知我者,賜予烏紗,不足七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立誌為民謀事,恪於職守,無心周而冠之,視為草芥,常係腰間。

心實言篤,常失人愛;辦事認真,遭不少麻煩。深諳為官之道,又不願隨波逐流。官乎,利乎,過目雲煙,自信精神萬古。自恃墨水點滴,倨視權貴,不畏責難。

奉先賢之楷模,納百川之太虛,涵養浩然正氣,實為空曠心境。集官場無聊之光陰,蓄溜須奉迎之經曆。臨池揮毫,書神異百龍,楊民族之精神,以填吾誌。

嘿,這就是李春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