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學會取舍,拋握之間彰顯生活魅力(3 / 3)

來時糊塗去時迷,空在人間走這回,未曾生我誰是我,生我之時我是誰。長大成人方是我,闔眼朦朧又是誰。不如不來也不去,來時歡喜去時悲。悲歡離合多勞慮,何日清閑誰得知。若能了達僧家事,從此回頭不算遲。世間難比出家人,無牽無掛得安宜。——順治皇帝出家詩

☆藏經閣☆

釋迦牟尼一生都在說法,在他臨度的時候,文殊菩薩就請他再為大家說一次法。

釋迦牟尼說:“我在世四十九年,又何嚐說過一句法呢?現在你讓我去給大家說法,難道我曾經講授過什麼嗎?”

禪,其實就是發生於沒有文字的拈花的微笑。

相傳,從前世尊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當時大家都不知道是什麼意思,你看看他,他看看你,但是唯有迦葉尊者發出了會心的微笑。於是,釋迦牟尼便將這種“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道傳給了他。

這個時候有僧人問靈山:“佛祖拈花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靈山回答說:“一言方出,駟馬難追啊。”

這個僧人又問:“那當時迦葉他微笑是什麼意思呢?”

靈山聽完之後也笑著說:“因為口是禍門啊。”

正是由於口是禍門,所以一說話說不清楚,便很容易造成誤會,而說出的話又收不回來,所以一般禪宗傳法,都是講究用無言的方式。

還有一次,眾人請惟儼上堂說法,惟儼剛開始不同意,到了最後實在沒辦法了,惟儼就勉強答應了,可是當大家剛剛聚集在一起,準備聽惟儼講法的時候,惟儼卻一言不發地回到了自己禪房。

當時院主緊緊地追在後麵說道:“惟儼,你不是說給大家講法的嗎,怎麼現在又要著急回房呢?”

惟儼聽後說道:“講經有講經的法師,說戒有說戒的律師,而我是一名禪師,而禪是不能夠講的,講了也沒有用,這又怎麼能夠怪我呢?”

當大家聽完之後,立即頓悟了。

☆心靈窗☆

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語言是人們進行正常交往的一種工具,所以當然不能夠沉默不語了。但是,我們在有的時候應該學會慎言,如果在一些不可說的情況下,最好能夠裝一裝糊塗,采取少說,甚至是不說的態度,這往往是比較明智的。

多一物多一心,少一物少一事

☆智慧語☆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六祖惠能

☆藏經閣☆

佛祖曾經講過這樣一個故事:從前一個人有四個最好的朋友。第一個朋友叫隨到,因為他總是像影子一樣陪在他的身邊;第二個朋友是他感到最自豪的,總是讓很多人羨慕他能有一個這麼好的朋友;第三個朋友是最關心他的,當他遇到困難的時候肯定會在第一時間趕到;第四個朋友看起來是最忙的,但是他也不知道他這位朋友一天在忙什麼。

有一天,這個人他要出遠門了,因為路程遙遠,旅途艱難,所以他需要找一個人陪伴,於是他問哪一位朋友願意陪伴自己。

第一個朋友說:“我不能陪你,還是你自己去吧。”

第二個朋友說:“你從來都沒有在乎過我,總是忽視我,所以我也不會陪你去的。”

第三個朋友說:“我這個人是無法忍受那些風餐露宿之苦的,所以我最多隻能把你送到城門口。”

第四個朋友說:“無論你走到哪裏我都會跟著你的,因為你是我的主人。”

這個時候,這個人聽了四位朋友說過的話,頗有感慨地說:“在關鍵的時候,還是第四個朋友好。”於是,他就帶著第四個朋友開始了他那艱辛的旅程。

佛祖最後解釋說:“其實在我們每個人的身邊都會有這樣四個最好的朋友。”第一個朋友就是我們的肉體。當人死後,我們的肉體肯定要與自己分開的;第二個朋友就是我們財富,許多人為了金錢可以說是辛苦了一輩子,但是當人死的時候卻是一分錢也帶不走的,這些金錢最後無非就是水中月,鏡中花;第三個朋友就是指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真正的朋友,當你在活著的時候,你們會互相幫忙,但是當你死去以後,你們還是要分開的;而第四個朋友就是指一個人的天性,也許你對它可能都不屑一顧,但是它卻是永遠在乎你的,不管你是貧還是富,你的天性是永遠都不會背叛你的。

☆心靈窗☆

人生在世,多一物多一心,少一物少一念,不要為了身外之物所拘,心安理得處,就可明心見性。如果有一個地方能夠讓我們安心,能夠讓我們遠離浮躁,那麼我們又何必去追求那些身外的事物。唯有放下才可以給生命一份從容,更能給心靈一份坦然與寧靜。

這條路不適合自己,就走另一條

☆智慧語☆

堅持原則使人成功;執著而不懂得變通,卻是失敗的根源。——慧律法師

☆藏經閣☆

臨濟禪師意識到自己馬上就要圓寂了,於是就把弟子召集到一起,訓示說:“等我死後,你們一定要記住,不要讓‘正法眼藏’隨我一起消失。”

大弟子惠然禪師立即信誓旦旦地說道:“我們身為大師的弟子,怎麼能夠讓老師的‘正法眼藏’消失呢?”

聽了大弟子惠然的話,臨濟禪師點了點頭,問道:“如果以後有人問起來我做的是什麼禪法,你們該怎麼回答呢?”

惠然禪師立即學著臨濟禪師教導別人的方法,大喝一聲:“喝!”

當臨濟禪師看見惠然這樣非常的失望,搖了搖頭說道:“我沒有想到,自己的‘正法眼藏’會在你們的大喝聲中滅卻,我真的好傷心。”說完之後,臨濟禪師就坐在法座上麵不再說話了。

當惠然看到師父憤然離世,內心悲傷不已。他跪在臨濟禪師的遺體前,哭訴道:“師父平日對來訪者都是大喝一聲,為什麼我學著師父大喝一聲,竟然讓師父傷心絕望的離去呢?”

這個時候,臨濟禪師突然開口說道:“我吃了飯,你們不會覺得飽,我死的時候,你們誰也不能代替。”

弟子們急忙跪在地上叩拜,惠然更是聲淚俱下,哽咽地說:“師父,請您原諒弟子沒有完全領會您的教誨,請你不要離開我們,多多再指導我們一些吧。”

隻見,臨濟禪師大喝一聲,憤然地說道:“我才不給你們模仿呢?”說完,臨濟禪師就閉上了眼睛圓寂了。

☆心靈窗☆

修禪悟道要這樣,工作和生活也要這樣,我們要懂得變通,不能死搬硬套,總想著用一個辦法解決所有的問題。要懂得隨機應變,學會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要刻意去模仿別人。要用適合自己的方式來解決自己的問題,如果總是鸚鵡學舌,那麼終究不會有什麼成就。

留住青山在,不爭一時贏

☆智慧語☆

真正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的人,一半在於知道,得到它之前必須先放棄某些東西。——慧律法師

☆藏經閣☆

有一天,龍虎寺禪院中的學僧正在圍牆上麵臨摹一幅龍爭虎鬥的圖畫。在圖畫中,龍在雲端盤旋而下,虎踞山頭,鼓足勁道,擺著要猛撲的姿勢,可是學僧多次嚐試以後,始終無法將老虎猛撲的姿勢畫好。

就在這個時候,無德禪師從外麵回來了,於是學僧急忙將無德禪師拉了過來,請他為自己進行指點。

當無德禪師仔細觀察了很長時間以後,才緩緩地說道:“盡管你們把龍和虎的外形畫的是惟妙惟肖,但是你們沒有把龍與虎在進攻時候的特性表現出來。一般龍在進攻之前頭會向後縮;當虎猛撲的時候,會將頭壓得非常的低。如果龍的頸向後的彎曲程度越大,那麼虎頭也就會越貼近地麵,它們之間的鬥爭氣勢也就表現的更加明顯了。”

學僧們聽完無德禪師的話以後,開始低頭謹慎思考著。

無德禪師接著說道:“其實為人處事,參禪修道也是同樣的道理,如果退一步的話,就可以多做一些的準備,反而會衝擊的更遠;我們隻有時刻保持一種謙虛的心態,才能夠走得更遠,爬得更高。”

當學僧們聽完了無德禪師的教誨以後,更是感到疑惑不解,問道:“大師,退步的人怎麼可能再向前呢?謙虛的人怎麼可能走得更遠、爬得更高呢?”

無德禪師聽完之後說道:“這樣吧,我給你們留一首詩,其實奧秘就在其中。”說完,無德禪師緩緩呤道:“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心地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當學僧們聽完這首詩後,開始反複參悟和研究,最終漸漸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心靈窗☆

為人處事當進則進,當退則退。有的時候,暫時的後退是為了更好地前進,是為了做更充分的準備。有時,退讓並不意味著落後,而是為了在自省之後更好地向前。有時我們需要頂天立地,孤傲不群,如同龍抬頭虎相撲;但有時我們也需要非常自謙,有如龍退縮,虎低頭,這正說明了當進則進,當退則退,當高則高,當低則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