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學會取舍,拋握之間彰顯生活魅力(2 / 3)

道岫心想:自己現在也不懂得幽默,而且頭腦也不靈活,所以才入不了門。自己這麼樣苦苦的修煉下去估計也不會有什麼好的結果,還不如自己做個苦行僧算了。

於是,道岫就打點了二斤半的衣單,準備要遠行。在臨走之前,他便到法堂去向廣圄禪師告別。

道岫稟告道:“師父,學徒辜負了您的細心教誨,自從皈依在您座下,修禪已經有了十年之久,但是卻始終都悟不出一點東西來。我想,我實在不是一塊學禪的料,所以,我想四處雲遊,特意來向您老人家告別。”

廣圄禪師聽完之後感到非常的吃驚,於是問道:“哦,你為什麼沒有覺悟就要離開呢?難道在這裏悟不出來,到別的地方就可以悟出來了嗎?”

道岫非常誠懇地再一次稟告說:“師父,我在這裏每天除了吃飯、睡覺之外,將自己的全部時間都花費在了參禪悟道上麵,但是我已經這麼用功了,卻還不可以開悟,我想可能是我自己和禪沒有緣分吧。我看著師弟們一個個都出師了,心裏非常的著急,也很難受。師父,您還是讓我去做一個苦行僧吧,這樣我的心裏會好受一些。”

廣圄禪師聽道岫說完之後,開示道:“悟,是一種內在本性的流露,根本是無法用來形容的,當然也無法傳達給別人,更是學不來的,所以著急也是不可能得到的。別人是別人的境界,你修你的禪道,這是兩回事情,你為什麼要混在一起呢?”

道岫聽完之後非常的沮喪,辯解道:“師父,您是不知道,我跟師弟們一比,就好像是麻雀見了大鵬鳥,心裏慚愧極了。”

廣圄禪師當然知道道岫說的是什麼意思,但是他卻故意裝作不解的樣子問道:“大鵬鳥怎麼大了?小麻雀又怎麼小了?”

道岫回答說:“大鵬鳥一展翅,就能飛越好幾百裏,而我隻能在草地幾丈的範圍內活動,無論我怎樣的努力,最後也隻能飛出幾丈去。”

廣圄禪師聽完了道岫的話,意味深長地說道:“大鵬鳥一展翅就能飛出幾百裏,但是它能飛越生與死的界限嗎?它能不能和小麻雀一樣輕而易舉地站在枝頭呢?”

道岫聽完廣圄禪師的話後,沉默了起來。他最後收起自己的行禮,再也不提做苦行僧的事情了。

☆心靈窗☆

每個人都有煩惱的時候,而且煩惱的來源很多,但是其中很多都是因為自己和別人比較而滋生的。但是實際上這種比較除了隻能給我們增添無謂的痛苦和煩惱以外,沒有其他的一點實際用途。如果我們想獲得理想的生活,倒不如腳踏實地,按照自己的人生路線堅定地走下去。

追求美,但不是完美

☆智慧語☆

太想贏的人,最後往往很難贏。太想成功的人,往往很難成功,太想到達目標的人,往往不容易達到目標,過於注意就是盲,欲速則往往不達,凡事不可急於求成。——老禪師

☆藏經閣☆

佛陀不僅被很多僧眾所尊敬,而且也得到很多周圍群眾的敬仰,特別是當地的一些人都是非常恭敬地來供奉他。

有這麼一位年輕人,他非常的敬佩佛陀,他把佛陀看成是貴為王子,因為佛陀能夠舍棄自己的富貴而選擇出家,所以最終他得到了天底下人們的敬仰和尊重。為此,這位年輕人非常的羨慕,總是盼著自己也能夠有這麼一天。於是,這位年輕人就向自己的家人提出了出家的事情,父母當然是舍不得了,但是最後還是把他送到了佛陀的麵前,希望佛陀能夠幫自己的孩子完成他的心願。

佛陀於是就收下了這位年輕人,然後請長老比丘代為教導,長老比丘對這位年輕人說:“你一定要守戒——五戒、十戒,有的時候可能要守到二百五十戒。”當這個年輕人聽了之後發現居然要守這麼多的戒,心裏就開始發慌了,因為他想:這麼多的戒律,自己是一定守不住的,既然這樣的話,我還不如早日還俗,還俗之後在家裏作為一名居士也不錯。

當長老比丘知道了他的這個想法以後,也和他一樣開始內心不安了。因為這位年輕人是佛陀親自交給他教導的,如果他還了俗,怕自己沒有辦法和佛陀交代。於是這位長老比丘就向年輕人說道:“你要想還俗也可以,但是你必須向佛陀表明你的心意。”

後來佛陀知道了這件事情,於是就詢問了年輕人想要還俗的原因,當他知道年輕人是因為嫌戒律太多,怕自己無法嚴格遵守的時候,佛陀對年輕人說道:“其實修行沒有你想的這麼複雜,現在我隻要求你能夠守住三項戒律。”

年輕人一聽完,當時就高興了,說道:“就隻有三項戒律嗎?那這個應該是比較容易的,如果這樣的話,我願意繼續留在這裏。”

佛陀說:“你隻要守好自己的身、口、意就可以了。如果你這三業可以清淨的話,那麼一切戒律你都可以遵守的非常好。”年輕人聽完之後非常的歡喜,他馬上就叩頭拜在了佛陀門下,而且還願意終身奉行此戒律。

☆心靈窗☆

生活中的各種煩惱何止千萬,而且它們總是在不經意之間就出現在你的麵前,讓你煩惱,讓你愁。但是生活其實很簡單,什麼是簡單?簡單就是一種美,簡單就是一種妙法。如果我們能夠抱著單純、簡單的本性進行生活,那麼日常生活中就沒有什麼做不到的,當然也就沒有什麼不歡喜、不自在的了。

贈人玫瑰,手有餘香

☆智慧語☆

默默的關懷與祝福別人,那是一種無形的布施。——老和尚

擁有一顆無私的愛心,便擁有了一切。——釋迦牟尼

☆藏經閣☆

在隋朝的時候,有一位佛教的信徒叫李士謙,他的心地很善良。李士謙從小就是失去了父親,最後他在自己母親去世以後守孝了三年,等到喪服時間滿了,李士謙就把自己家中的私宅都捐給了寺院,而且還立誌,以後再也不做官了。

由於李士謙繼承了祖上很多的遺產,所以他的家庭條件還是很不錯的。但是李士謙的個人生活,有的時候甚至比窮人還要節儉,穿的都是破舊衣服,吃的也是一些粗茶淡飯,他每天想的就是如何去救濟那些沒有衣服穿,沒有食物吃的窮人。李士謙也從來不吃肉,更不會去喝酒,從來也沒有殺過生。

在鄰裏如果誰去世了,但是又因為家裏沒有錢無法殮葬的,李士謙都會送給這家一口棺材。有的時候兩個兄弟為了一點錢而爭吵起來,他就會自己出錢補助那不足的一部分,從而讓這兩個爭吵的兄弟感到羞愧,進行互相推讓,直到最後兩個人之間的矛盾完全化解。

有一天,李士謙到自己田地裏去收稻穀,可是他在很遠的地方就看見有人在他的田地裏麵偷稻穀。李士謙不但沒有大聲喊著去捉賊,而且不聲不響地就走開了。當時的很多人都覺得非常奇怪,於是李士謙解釋說:“俗話說,‘人要臉,樹要皮。’一個人誰能不要自己的臉麵呢?誰又願意自己去當賊呢?還不是因為這幾年的天災人禍,人們被逼的沒有辦法了,所以我們應該寬恕他。”到了後來,這個偷稻穀的賊知道了李士謙居然對自己這麼仁慈,也被感動了,從此以後就洗心革麵,再也不做賊了,結果後來成為了一位大善人。

又有一年發生了大規模的饑荒,很多人都沒有辦法生活了,於是李士謙就拿出了自己家中儲存的上千石的糧食給這些災民食用。到了第二年,由於大家農田的收成不好,借李士謙的糧食還是沒有還上,於是他們都覺得非常的內疚,就集體到李士謙家中給他道歉。但是李士謙沒有要求他們要還自己穀子,還在家中盛情款待他們,並且當著他們的麵把鄉人們很多借穀子的契約都燒毀了,對他們說:“我家中的存穀本來就是預備著救人之急用的,我並沒有想到囤積圖利。現在你們的債務已經結清了,所以大家一定不要再把這件事情掛在心上了。”

結果過了年,天公又不作美了,結果又遇到了大饑荒,李士謙又是盡自己的能力來幫助大家,當時李士謙開辦了大規模粥鋪,使很多在饑荒中饑寒交迫的人活了下來。

就這樣,每次遇到災荒,李士謙都會傾盡自己的全力來幫助大家。

常常有人對李士謙說:“李先生,你這麼樂善好施不知道救活了多少人,您的陰德真的是太大了,將來一定會得到好報的。”李士謙回答說:“陰德的意義就好像是耳鳴一樣,隻能自己知道,別人是聽不到的,現在我做的事情,已經讓你知道了,哪裏還有什麼陰德啊!”

正是因為李士謙保持了一顆善良的心,所以他才能夠受到別人的尊重,到了後來,李士謙的後代都非常的富有,人們都說這是李士謙的功勞。

☆心靈窗☆

人生在世,最重要的就是有一顆善良的心。有著善良心的人,對自己是自安自足,對他人是一個很好的陪伴。生活中隻有播種善良,我們才能收獲希望。一顆善良的心就像太陽,凡事多一些謙讓,多一些寬容,多一些理解,人世間將充滿陽光,我們的生活將更加的美好和幸福。

裝裝“糊塗”,無可厚非

☆智慧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