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人際關係(2 / 2)

如果想與嬰兒和小孩子們交朋友,自己必須先態度友善。“想讓孩子禮貌、善良,自己必須也能如此對他。若不真誠,孩子很快就會感到這是一份虛情假意;若是真心實意的,孩子會表現出極大的興趣。

我們這些成年人應該對孩子以誠相待,把他們當成自己的同齡人,同時又把自己當成他們的同齡人。這聽起來似乎有些自相矛盾,其實不然。兩者是相互依存的,缺一不可。如果隻把孩子當成我們的同齡人,會把他當成“小大人”,他會感到拘束不安;若是隻把自己當成他的同齡人,在他需要我們提供成熟的建議的時候我們又會力不從心了。但若是我們視彼此為自己的同齡人,就可以找到共同語言,共享親密的友情。

相互理解是真正的友誼的基礎。不管什麼年齡、思維方式、性格還是身份,隻要相互理解就足夠了。這種關係是相互的,雙方都把最好的給予對方。這是力量、寧靜和幸福的基礎,存在於所有的人際交往中。

與成年人友好相處要比與小孩子相處難得多。我們無權對長輩指手畫腳,除非他向我們征詢意見,但是他們卻總是想以我們不喜歡的方式幹預我們的事;我們無權左右長輩的想法,除非他們想聽些新見解,但是他們卻總是試圖改變我們的想法,不管我們願意與否。我們在為此抱怨時當然抱著抵觸情緒。為了能和平共處,必須先承認這點,再找到解決的辦法。

善意地不去打擾別人並理性地審視自己,可以使自己與人友好相處。若非如此,也不應幹擾別人。與一個任性的、難以相處的人同住一個屋簷下和平共處不是不可能的,隻要善意地不去打擾他就行。若是惡意孤立他,那所謂的“和平”則隻是一種表象,早晚有一天會爆發“戰爭”,甚至更糟 --- 演變成自私自利。

我們對他人的影響力從根本上取決於我們是什麼樣的人,其次取決於我們怎麼想或是怎麼說。對嬰兒和小孩子們的影響是這樣,對老年朋友更是如此。如果他人身上有可學之處,無論此人愚鈍與否,我們都能有所收獲,同時也能使他人受益。家人若是彼此排斥,那真可謂家無寧日了。一家人住在一起怎麼說表麵上也能保持和和氣氣;但若是彼此關係緊張,大家則會不苟言笑、身心疲憊,隻能孤立無援地以自我為中心;有時連表麵上的和氣都沒有,長期互相排斥、爭執,這都是因為缺乏起碼的同感和共鳴。

敏感的人受害最深,家人及本人為此感歎不已。他們要是知道敏感是上天給予人的一份大禮就好了!敏感的人更能看到別人對自己的好,而不是總感到別人瞧不起自己。要利用敏感的特質使自己更具同情心,包容別人的過錯,盡可能地為別人指出出路,而不是單純地批評與責罵。這才是有效利用敏感特質的方法。若是利用不當反倒會適得其反。與朋友的關係越是寬鬆、自然,感覺就會越好。

所有的人際關係都遵循著“愛人如愛己”的原則。待客之道很好地體現了這一原則。違反了這一原則,產生的後果更能說明問題。

一位女士曾說過:“我把自己的臥室內的各種便利設施都記在本子上,然後和客房的對照一下,看看客房是否和主臥一樣舒適。”設身處地為客人著想,才能善待客人。這倒不是說要客人與她的需求、品位一致,而是說她知道如何讓客人感到賓至如歸。

有時很難做到“愛人如愛己”,因為我們不知道該如何“愛己”。我們對自己有時很自私,有時很愚蠢,有時很苛刻,有時又過度追求完美,卻惟獨沒有充滿自信與向往地對自己有所期待。

無論大事小情都會思前想後,這與對什麼事都不放在心上同樣令人難以忍受。同理,對孩子態度的忽冷忽熱也是人自私的表現。

關於各種人際關係的是與非可以找出好多例子,從中可以看到一個共性,那就是正確的關係都遵循了無私的原則。要做到無私,必須像尊重自己的權利一樣尊重朋友的權利;必須保證與朋友的交往純粹而平靜;必須避免好心辦錯事。必須要明確的是真正的朋友關係是雙方的付出而不是單方的給予。真正的無私體現在日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不能急於求成。

我們若是某個人的朋友,無論他是嬰兒、小孩還是成年人,我們就應該能和所有人都成為朋友;我們若是大家的朋友,就應該是其中每一個人的朋友;當我們從無私的原則中獲得了寧靜,擺脫了自私找到了自由,朋友們會自然而然地走到一起來。因為基於共同的無私原則,無論關係遠近,朋友之間都能做到心中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