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人際關係(1 / 2)

第十八章 人際關係

大家公認:為了更好地工作,人與人的關係應該是友好而純粹的。實際上,有些人需要特意去搞好人際關係。在保持身體健康和神經正常方麵有規律可尋,對人真誠、友善方麵也有規律可尋。但是在與人交往過程中,無論老少,都應以誠相待,自然相處,否則即使遵循了各種規律也是徒勞無益的。生活和藝術一樣,都需要有愛在其中,沒有了愛也就沒有了活力。如果沒有愛,無論做什麼都是徒有虛表、缺乏內涵。孤寂不是真正的寧靜。沒有融洽的關係就不可能有生命,更不可能有生活的寧靜。

交際法則要求我們愛人如愛己。越是認識到這一規律、按規律去做,就越容易養成心平氣和、友善待人的好習慣,而且遲早會得到回報。曾有一種說法:朋友間必須要有小打小鬧作為調劑。其實,友好的人際關係能使人們求同存異。認識到這點的人會馬上發現上麵那種說法完全是無稽之談。

讓每個人都能“做自己”,按自己的方式救贖自己 --- 這似乎是“愛人如愛己”的第一條準則。隻有排除一切自私的想法,才能在他人有求於我們的時候,不管他們有多麼不對、多麼無知,都會伸出援手。在助人與被助之中能真切地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係。

我們滿懷希望地等待著莊稼的生長,從不抱怨,也從不做拔苗助長的事。如果對人性規律稍加留意,就不會阻礙孩子、鄰居及朋友的發展了 --- 不會禁止他們去努力,不會強迫他們去按照我們的意思做事,因為適合我們的不一定也適合別人。

有一種人自私地打著“為了別人好”的旗號去“幫人”;還有一種人出於私心完全“不打擾別人”。很難說誰比誰更差,二者是半斤對八兩:前者是虛情假意;後者是冷漠自私。不幹擾別人但隨時做好幫人的準備,這樣可以在人與人的交往中為自己找到心的寧靜與力量。

一切偉大的規律都是在最簡單的形式中體現得最為明顯。真正自由、健康的人際關係在母子關係中得到了最好的體現。健康、理性的母愛為寶寶提供了充分、自由、愉快的成長氛圍。

海蒂是個不滿一歲的寶寶,多數時間都是一個人呆著,慢慢學會了自娛自樂。她發出迷人的嘟囔聲和你問好;當你停下腳步看她,她會仰起頭朝你笑,仿佛在說:“你好啊!我非常愉快!”你朝她笑了五分鍾,她也朝你笑了五分鍾,這足以使你感到“也很愉快”。如果抱她一小會兒,寶寶會安靜地任由你抱著,看看你,再看看樹或是房間裏的其它什麼東西;然後再看看自己的小手。你說:“啊”或“哦”,她也這麼叫,你倆就開始對話了,時不時地還笑幾聲;然後你親親寶寶,放下她,她就向你道別:“謝謝你,歡迎再來。”話雖然未說出口,但你仍能清楚地感受到。離開後,你會有種剛剛拜訪了一位摯友的感覺。

海蒂的成長沒受到任何“騷擾”,她得到了最好的關注。當她哭時幫她找到哭的原因;一旦問題得到解決,她馬上就不哭了。她是個可愛的小家夥兒,在付出和索取中茁壯成長。

還有一個與海蒂同齡的寶寶叫佩吉。她被寵得過分。每天家人都能親她百八十遍,以為這是愛的表現;她被“扶著”又蹦又跳;周圍的人自認是她的朋友,覺得一旦離開她就會心碎;他們對她講話,卻不是“和她聊天”;他們教她“耍小聰明兒”,再哈哈大笑;他們一遍一遍教她說話,而她的語言中樞根本還沒發育到那個程度;隻要她一醒來,立即就被“愛的噪音”包圍起來。佩吉本來也能像海蒂一樣成為你的“摯友”,但情況卻不允許。她的家人愛心泛濫,隻考慮自己的感受,從未給她機會讓她“做自己”。可憐的小家夥兒徹夜啼哭不止且小病不斷。大家請來醫生給她看病,很納悶她怎麼還可能有病。大家都很著急,但這種嬌寵與惱人的愛仍在繼續。兩個寶寶可能是遺傳基因不同,性情也不一樣,所以才有這麼大的差距。實質上最根本的原因在於她們的父母:一方是明智的,另一方是愚蠢的。

媽媽給與海蒂的友誼使她過得快樂而平靜、反應迅速;而海蒂則像個大孩子似的對此友誼予以回應。這份友誼對於大點的孩子也同樣適用。隨著孩子逐漸長大,母子雙方均從中獲益匪淺。孩子一旦可以自由發展個性,就會將個性的最好一麵展現出來。如果做得不對,他會理智地接受建議予以改正。他把這視為珍視友誼的表示,而且對此深信不疑,因為他知道作為朋友的我們也是這麼做的。當然他本人意識不到這點,隻是在潛意識中認為“大朋友”做的肯定是對的。

有一個貧窮的女人與丈夫和兩個孩子擠在一間小屋子裏住。一次她的腦中靈光一現,突然說道:“現在我明白了,我越是發牢騷,孩子們就會越發牢騷;我再也不抱怨了。”有各種程度的“發牢騷”。大人們經常無聲地抱怨,而孩子感覺到怨氣後會大聲地抱怨出來,於人於己都不是什麼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