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合理地關注自己(2 / 2)

胃功能失調需要大腦分配額外的精力到胃部,從而影響了大腦的正常工作;在正常情況下,這部分精力本應該用於大腦思考的。同樣,精神緊張或過度關注某事也會影響血液循環、消耗額外的精力,若非如此,多消耗的精力可以被用來去做別的事情。如此一來,身體的平衡就被破壞了。

心理的變質能引起肉體和精神的變質,這點已眾所周知,這裏不再贅述。無論宏觀還是微觀這點都很明顯。可以說,小惡行可以釀成大惡果,因為它們令人難以捉摸,難以識別,也難以根除。

正常的關注逐漸與各種規律相吻合,一旦與規律完全合拍,就會達到忘我的程度,在此之前是做不到這點的。除非在考慮自身健康外還有其它目標可尋,否則很難找到規律並與之合拍。單純地去追尋某個不涉及個人的目標有時會使人脫離規律。關注是徒勞的 --- 實際上是有害的 --- 除非我們追尋的目標不僅對自身有利,還能引起我們對成果的興趣,並促使我們繼續努力爭取更大的效用和成果。肉體、精神和心理三者相互獨立,無論是關注其中之一還是三個都關注,都是毫無益處的,除非對三者的關注能結合起來,共同致力於為他人謀福利。

甚至連個人喜好,若沒有任何應用價值,也是徒勞無益的。有著某種嗜好的人先是出於個人興趣而隻關注自己喜歡的;後來變得除了自己喜好的東西外對一切都視而不見。他可能會因此而產生某種心理障礙,而這種心理障礙的影響是巨大的,可以使人判若兩人。

一個人的付出與索取是有內在聯係的,正如一個國家的進、出口貿易應保持平衡的關係,這是一個規律。隻要稍微深入點研究就會發現這個規律在個體上體現得更為明顯。一個鞋匠隻做鞋不賣鞋就不可能維持基本的溫飽。同理,一個人沒有付出就無法存活於社會中。

的確有許多表麵上既健康又快樂的人,他們隻為自己而活,不僅從不想著付出,而且堅決不去付出。但是他們的舒適與健康隻是暫時的;一旦情況突變,幸福就會化為烏有。

經曆了身心病痛的折磨或經受了環境壓力的考驗後,快樂男女們開始學會去感受做有意義的事情的快感,並正確認識合理關注自己的效用和必要性。

努力說服一個人,告訴他無論如何都應把手洗幹淨。他會這樣回答:“洗手倒是可以,可是我從來就沒想過手的問題;把手弄幹淨會讓我成天想著手的事兒。”努力使一個適度利它的利己主義者或是適度利己的利它主義者相信正確的自我關注會使他人受益更多,這麼做難度會更大。手髒的那個人說得沒錯兒,保持手部清潔會使他總是關注著自己的手;但是他沒想到的是在養成衛生習慣後,隻有手髒的時候才會注意到手;等用香皂和水把手洗幹淨了,就不會再注意它們了。適度利己的利它主義者是對的:出於利己的目的而關注自我是非常有害的;如果弄不清楚什麼是正常的自我關注,還不如幹脆別關注。

在了解了正常關注的必要性後人們開始逐漸認識到自私的關注的危害性並更加清楚無私的標準是什麼。自私的關注使生活喪失樂趣,使人喪失同情心並討厭他人的幫助;而正常的關注使生活變得煥然一新,使人富有同情心,提供對人有益的幫助並產生更大更長遠的影響。

對於健康法則我們不必深入研究,隻要照做就可以了。我們會認識更多的法則、規律,且了解得更加透徹;會輕易就能分辨出正確與錯誤的關注;並能時刻感覺到能力因正確的關注而增長,也因錯誤的關注而減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