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藝術的思考(3 / 3)

這還得通過訓練來實現,我一貫主張通過訓練來融入自然。正如前麵所說,如果藝術是抽象化的大自然,那麼在研究藝術前先要認識自然。現在問題就在於在表演方麵,藝術與虛假藝術兩者之間的界限模糊不清;不過一旦認清了,就會發現兩者之間有著天壤之別。

藝術的根本是表裏如一、樸實無華。虛假藝術通常至少要模仿其中一個,但多數情況下做不到。訓練的外在影響就是在表演中節省了大量神經力量,但要想使它發揮最大功效,唯一的途徑就是真心實意地追求真實的藝術表現。

關於表演就談這麼多。這是一項了不起的研究,比其它藝術形式更追求健康的效果,因為它涉及人的全身。可悲的是現狀是如此的病態、不健康。上麵討論的不但適用於戲劇表演,同樣也適用於演唱,尤其是舞台演唱,還適用於歌劇,不過在唱歌時更應多加小心。歌唱者根本意識不到唱高音時保持放鬆的狀態是多麼重要。身體有了一定的放鬆後再唱高音就能意識到額外的緊張了;然後試著從容地唱出高音;接著自然與非自然的歌唱方法的區別就顯而易見了 --- 不僅唱高音是這樣,唱任何音都一樣。這裏以高音為例,是因為高音典型。大多數高音歌唱家都擔心音太高唱不上去。她們的恐懼本身就是一種緊張。為此歌唱者必須學會如何輕鬆地唱出高音。身體獲得了自由才能擺脫束縛、自由歌唱。身體是一個統一的整體,身體自由了,歌才能唱得好聽。在自由的前提下,曲調的優美和歌詞的深層含義被完美地演繹出來。不過現狀與之恰好相反。

如果自由對於提高唱功如此重要,也確實重要,那它在歌劇中更是必不可少了。有了自由,演員的表演就不會那麼木訥;有了自由,音樂能使表演發揮得淋漓盡致。在樂曲和演奏都無可挑剔的前提下,演員在表達情感時似乎與音樂已合二為一了,即使是在演奏間奏曲時演員也能使觀眾得到視覺上的享受,更別說聽覺上的享受了。

我也明白這是一個理想的標準,很難達到,但並非絕無可能。目前的演出狀況大多是演員的表演慘不忍睹,觀眾在欣賞歌劇時竟然隻想聽,不想看。若是朝著這個理想的標準努力,至少能使目前的狀況有所改觀。

我們已經研究過身體被當作樂器時的藝術表現是什麼樣的。即使身體是去彈奏某種樂器,這樣的訓練也同等重要。

一位鋼琴家為了練習十指每天要彈上幾個小時,每彈一下都能感受到音樂的靈魂。但他從未意識到盡管浪費了這麼多體力和精力,從腦到手指的途徑仍然沒有通暢;倘若想真正地用腦去彈琴,通暢的途徑是必不可少的。

彈鋼琴時身體隨著音樂的節奏輕輕晃動,與緊張、僵硬的動作形成鮮明的對比。從腦到手指的途徑是否通暢,從彈奏的動作上就能看出來。而胳膊和手經過訓練,其表現與以前相比大有改觀。

拉小提琴時同樣要保持肌體平衡;事實上,演奏其它樂器亦是如此,因為身體的自由、放鬆一直是演奏的必備條件。

畫畫時身體越放鬆,意識就越能更好地指揮身體。有多少次腦海中已清晰地浮現出直線、曲線或是兩者的結合,而手卻畫不出來?這並不是說隻要身體放鬆意識就能完全控製身體,而是說放鬆的身體像個稱職的仆人,可以在更短的時間內更直接地為意識服務,更好地表達出心中所想。

無論是何種形式的藝術,樸實無華的特色在最高層次的藝術中得到了最充分的展示。

把各種藝術形式一一羅列出來毫無意義。放鬆的身體可以對接到的指令立即回應、迅速執行、把意圖準確無誤地傳達出去。保持身體放鬆的必要性無須贅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