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藝術的思考
盡管各種藝術表現形式耗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但令人奇怪的是很少有人會注意到最初工具 ---人體的作用。
一位老畫家對非常欣賞他的朋友說;“你要是能看到我腦海中的畫就好了,可是 ……”他指了指自己的頭又指了指自己的手,接著說,“從這兒到這兒的途徑太長了!”老畫家的悲歎強烈地反映出這個時代的人在藝術麵前的力不從心。這個途徑要是變得暢通無阻,距離就能縮短。若是途徑暢通,手指就能在大腦的指揮下準確無誤地把想法表現出來。可事實是途徑並不暢通,畫家的想法無法被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額外耗費了很多精力。要想達到最佳藝術表現效果,完全有必要使身體始終為意識服務。越是這麼想心裏越感到驚訝,因為人們並未把使身體達到小孩兒的自由程度的訓練當回事兒,並不認為它和攝取營養同等必要。
從某些方麵說贗品就是一種緊張。因為藝術代表的是自由、平衡、節奏等等一切意味著健康生活和真、善、美的事物。
藝術淩駕於我們之上。如果我們是自由而平靜的,那麼無論是詩歌也好,音樂、繪畫也好都能打動我們的心弦,而我們自己也會為之感到驚訝不已。此後我們不會妄自得意,也不會因用力過度而精疲力盡;恰恰相反,我們會感到一陣強風吹過,而後我們煥然一新。
天才都遵循真正的原則,因為他們都是在不知不覺中依照自己的藝術法則做事,並受其左右。我們這些凡夫俗子必須學習天才的法則,因為天才的法則也是大自然的法則。通過認真學習、努力實踐,克服一切不利因素,使自己融入大自然。
別人剛剛演奏完,餘音未靜,此時誰願意接著在該樂器上演奏呢?那將是什麼樣的噪音啊!我們的肌肉和神經亦是如此。它們在緊張、雜亂的狀態下根本無法達到藝術上的最高要求。因此首要之事就是讓它們完全放鬆,不僅要反複練習,還要訓練它們達到瞬間放鬆的程度,可以隨時隨地準確無誤地反映出心意。
樂器越好,彈奏時用的力應越小。實際上必須要輕輕彈奏,否則美感就被破壞了。彈鋼琴或是拉小提琴時無論是低沉委婉還是激昂高亢,演奏的力量都應大小適度;輕鬆地演奏出激昂高亢的樂曲才能讓人驚歎不已。隻有輕柔的雙手才能彈奏出完美無暇的壯麗樂章。
輕輕地在人體這個樂器上演奏,奏出的樂曲要比任何樂器演奏的都美妙;身體越用力奏出的效果就越差。肌肉配合協調,使伸縮用力均衡。當找到了平衡並保持住了平衡,這時的我們似乎隻是在“想”一個動作、一個聲調或是一句話,而不是在真做,因為動作太輕柔,輕柔到讓人感覺不到在用力。這種情況雖然少見但的確存在。
在人體這個樂器上輕柔地演奏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藝術活動中最好的法則之一就是“每天較少地用力,每天獲得更多的力量”。因為表演藝術是唯一需要全身參與的藝術,所以我們就從緩解緊張的角度出發來研究一下表演藝術。演員在演繹了一個極度興奮的角色之後疲憊萬分,這說明他用力過度了。如果我接觸到某種情緒並為之打動,在表演時卻不能把它百分之百地傳達給觀眾,那麼我不但變得缺乏藝術詮釋力,還因為這次失敗的表演而浪費了太多的能量。這是一個規律,毫無例外。不過盡管規律是正確的,結果也的確如此,但很多人都不相信,甚至連想都懶得想。演茱麗葉的時候我用內心去感受她,理解她,讓她輕輕觸動我的心弦,使她通過我展現在觀眾麵前。當我再現茱麗葉時,我與她融為一體,結果濫用了神經力量,下台後筋疲力盡,而觀眾卻並不買帳。目前戲劇發展處於低穀,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演員不能正確認識和使用神經力量。很多年輕、有抱負的人為了進入狀態而調動情緒讓自己變得溫柔或是歇斯底裏。這種做法不符合藝術的原則,非常有害。它能致使演員們最終完全喪失控製情緒的能力。毫無疑問他們的錯誤做法傷害了自己,也使戲劇的前景一片黑暗。最初調動情緒的力量最終使演員不得不更加借助人為的刺激去表演。結果演出結束後,演員的情緒仍處於失控狀態。這說明他們錯誤地使用了神經力量,並用力過度了。這種情況在演說和表演學校最為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