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以孩子為榜樣
既然擁有像嬰兒那樣的自由就能獲得從容鎮靜,那麼就非常有必要研究一下從嬰兒那裏到底能學到什麼。
嬰兒的平靜與清新是那麼的美麗,卻很少有人去欣賞。這就像是在一架豎琴上演奏最輕柔的樂曲,而聽者卻充耳不聞。
讓我們駐足、觀看、傾聽,看看我們能得到什麼!
一個健康的新生兒全身上下沒有一處在浪費能量。嬰兒的哭泣似乎引起了麵部肌肉的收縮;但是哭聲一停肌肉也馬上停止收縮。仔細觀察一下才發現這不過是一種誇張的肌肉運動,並不是永久性的肌肉收縮。每塊肌肉運動的同時都有與之趨勢相反的肌肉運動。事實上,哭的整個過程不過是一個有目的性的麵部肌肉的伸縮過程。
檢查一下嬰兒床就能發現嬰兒是如何完全放鬆的。我們理論上研究的東西被嬰兒付諸實踐;如果我們願意,我們也可以那樣做。
沐浴中的嬰兒又一次讓我們領略到什麼才是簡單與自由。小嬰兒泡在水中,帶著一種充滿感激的平靜;而我們這些遠離自然狀態,終日緊張兮兮的人雖身處舒適的環境中,卻不知道應心存感激。
其他方麵也是如此。寶寶換個姿勢肯定是因為這會讓他更舒服,因此根本不必幹涉。如果我們也能學會這麼做,那麼肯定能活得更長久、更快樂,力量也會與日俱增。
在無意識狀態下,即使精神上不是自由的,肉體上也可以是自由的。嬰兒發脾氣的時候和高興的時候用的力氣是一樣多的。直到嬰兒的性格發展到一定程度後 --- 即孩子會對周圍環境作出反應了---這種狀況才會發生改變。他在處於平衡狀態的肌肉運動中消耗能量,當一組肌肉靜止不動時,另一組肌肉開始運動。偶爾也會兩組肌肉一起運動;如果是這樣,運動和休息之間則又達到平衡。
本章的目的不是建議大家發脾氣,即使是以最妥當的方式發火也不提倡;但如果非發脾氣不可,那就像我們還是嬰兒的時候那樣發火吧!
如此一來,我們便不再亂發脾氣了;我們心智成熟,會客觀看待問題;嬰兒即使比成人占有優勢,也不會隨意亂發脾氣了。
留意一下嬰兒是如何亮開嗓門兒表達自己的喜悅的。還有什麼比這種自然的方式更自由、更動聽的呢?不過,我們得回答出到底嗓門得亮多大,聲調得變得多高,叫聲得變得多尖銳、刺耳!我們能不能即使不放開喉嚨,也能像小孩子那樣自由地表達快樂呢?
嬰兒放聲大叫是身處危險中的一種自我保護。叫聲音量降低可能會使我們感到緊張,但是嬰兒卻“節省了感情”。
觀察一下嬰兒是怎麼吃東西的,與我們成人的吃法作個對比。嬰兒慢悠悠地、有節奏地吸著奶,與消化器官的運動節奏一致。這讓你覺得他的每一次吞咽都是恰倒好處、益於生長的,因而有時有人會覺得他在邊吃邊長。再沒有比嬰兒剛吃完奶的樣子更讓人心動的了。他的小臉兒潮乎乎的,毛孔張開,表情安詳而滿足。周遭的一切忙碌對他來說隻是一種無害的瘋狂。在自我意識發展成熟之前,他完全置身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