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與同事溝通的尺度和交流的分寸(1 / 3)

第三章 與同事溝通的尺度和交流的分寸

與其問同事對你怎樣,倒不如先問自己對他們怎樣。

好了,何必再抱怨呢?假如你聽一下我的,你先換一種方式對待他們,看看他們對你是否有所改變?

回報有如回聲,你對著鏡子瞪眼,它也不會對你笑!

1 同事之間的交流

很多是語言和人品的交流

作家阿諾德·本奈說過:“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發生的衝突糾紛,大都起因於那些令人討厭的聲音、語調以及不良的談吐習慣。”也就是說沒有掌握好交流與溝通的尺度才會造成這種局麵。

在我們的生活中,經常出現這樣一種現象,有的人處處受歡迎,而有的人卻處處得罪人,人們就開始選擇要與誰交往。這就涉及同事間交流的分寸和溝通的尺度的問題了。

同事間在進行言語溝通時首先應該懂得該說什麼,忌說什麼,這就涉及交流的分寸怎麼把握。與同事講話更要講究方式方法,不要因為自己圖一時之快,直言不諱,而觸擊了別人的傷痛,致使別人不愉快。

還有,講話要認清形勢,分清場合。不要因不合時宜的批評,使人麵子上過不去,從而對你懷恨在心。

在總統候選人的提名過程中,肯尼迪的年輕和孩子般的外表成了一個不折不扣的不利條件。眾議院發言人薩姆·雷伯恩就是攻擊肯尼迪乳臭未幹的幾個民主黨領導人之一。肯尼迪哈哈一笑,把問題拋到一邊。

“薩姆·雷伯恩可能認為我很年輕,不過對一位已是78歲的人來說,他眼中的大部分人都年輕。”

可是這個問題始終纏繞著肯尼迪,哈裏·杜魯門在一次全國性演講中向肯尼迪挑戰:“我們需要的是一個極其成熟的人。”這位前總統說。

肯尼迪用邏輯和機智回敬了他的挑戰。他說如果年齡一直被認為是一個標準的話,那麼美國將放棄對44歲以下所有人的信任。這種排斥可能阻止傑斐遜起草獨立宣言、華盛頓指揮獨立戰爭中的美國軍隊、麥迪遜成為起草憲法的先驅、哥倫布去發現新大陸。

肯尼迪用智慧回敬了他們。可是那些因不分場合對肯尼迪進行攻擊的人們遭到了回應,那就是肯尼迪就職美國總統以後,他們都陸續下野。

大家都能從這個故事中看出語言交流中把握分寸的重要性。

在我們生活的周圍,正人君子固然很多,但也不乏奸佞小人;在人生道路上既有平坦的光明大道,也有若隱若現的暗礁。在複雜的環境下,在溝通和交流的過程中不注意對象、方式、方法、內容和分寸,往往容易招惹是非,授人以柄。

因此,為人說話小心謹慎可使自己置身於進退自如、攻守有餘的位置,牢牢地把握住人生的主動權,這無疑是有益的。一個毫無城府、喋喋不休的人,會顯得浮淺俗氣,缺乏修養而不受人歡迎。中國有句老話叫“多吃飯,身體好,少說話,威信高。”就是告訴人們,要少說話,多辦事,以免禍從口出。

2 與同事相處要注意的問題

在人際關係中,與同事的相處占有主要的地位。同事之間大多數是工作關係,這往往就比朋友之間的交流更難把握。因為,我們平時養成的那種語調、聲音以及不良的談吐習慣,也許朋友會理解你,諒解你,但同事是不可能的,他們隻能更加討厭和反感你。因此,我們要正確把握好自己說話的分寸,不要讓不良習慣損壞了自己的形象。

在此,我們就來分析一下當同事相處時,應該怎樣把握好說話的尺度以及說話應采用的方式。

(1)慎用直言不諱、不要隨心所欲

有些人,天生就是直性子,與別人說話總是直來直去的。在某些時候,直爽、幹脆常被人們當做一種優點。但在生活中的某些時候,直言不諱卻往往讓人無法接受。尤其在辦公室時交往的都是些同行,說話都十分講究,直來直去很容易得罪人。

因此,說話就應當分場合。不顧場合,比如批評別人,雖然你是好心好意,但因為沒考慮到場合,使對方左右為難,下不了台,覺得自己丟了麵子。這種被當麵傷害的事情,對方怎能不對你有意見呢?

如果這種事情發生後,一旦你知道自己是因為說話得罪了人,就要盡力找機會向對方道歉,以求得諒解。但是,你不能經常這樣,因為自己說話太直常常得罪人,而要以賠禮道歉來取得別人的原諒,長此下去,就會讓對方覺得你是口是心非,有意這樣做。這時,你應該仔細思考一下,找出自己錯誤的原因,從而徹底改正,以維護對方的利益和自己的尊嚴。

美國總統林登·貝恩斯·約翰遜,在26歲時被任命為全國青年總署得克薩斯州分署署長。由於他的直截了當導致了許多難堪。

一次,他走過一個同事的座位,看到他的辦公桌子上堆滿了文件,就故意提高嗓門說:“我希望你的思想不要像這張桌子這樣亂七八糟。”

這時,同辦公室的人都聽得一清二楚。這位同事費了好大的勁,才在約翰遜第二次過來的時候把文件整理好了,並清理了桌麵。

約翰遜又來到辦公室時,一看原來亂糟糟的桌麵一下子變得空蕩蕩的。於是就說:“我希望你的頭腦不要像這張桌子這樣空蕩蕩的。”

這樣來來回回,讓同事感到左右為難。

可想而知,同事對他能不反感嗎?因此,我們要特別注意對同事的說話尺度,避免無意之中傷害了對方,給彼此的交流造成障礙。把握好說話的尺度,也有利於工作的順利進行,給辦公室營造一個良好的氛圍。

(2)不要在背後議論同事,即使有人開了頭,也要盡量避免這種話題

當麵不說,背後亂說,這種人,不僅會令人討厭,同時會無端生非。

俗話說:搬弄是非者就是是非人。這話雖然說得有些絕對,但它也不無道理。但是我相信,經常在背後說別人壞話的人,肯定不會是受歡迎的人。因為聰明的人會自然而然地想到:此人在我麵前說別人的壞話,下次有可能在別人麵前說我的壞話。這樣的人,怎麼能讓人相信?

如果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遇到別人在你麵前說另一個人的壞話時,你千萬要端正自己的態度,不要被他的話語左右你的思想,更不能學習他的做法。

大衛是美國邊疆開發中的傳奇人物。

有一天,大衛和他朋友去華盛頓的動物園參觀。當他們走到猴子邊上時,他指著其中一隻說:“你看這猴子,它的長相、舉止很像我的一位同事。”

話剛說完,他就發現這位同事也在他身邊觀看。大衛急忙笑著對他說:“我想應該向您道歉,不過,我不知道究竟該向您道歉,還是向它道歉?”

這種道歉不知該讓人笑、還是哭。不管怎樣,在背後議論同事是不好的。我們應該注意這些。

在上麵,我們講述了關於與同事說話應注意的尺度。

總之,不管你的性格如何,都要把握好與同事的溝通。在不同的場合就要采取不同的方式,切忌直言不諱,隨心所欲有時會給對方造成很大的傷害,令別人對你的好意產生誤解,從而對你產生反感。隻有運用恰當的話語才能達到與同事的很好交流,也有利於彼此的信任度增加。

同時,千萬記住不要在背地裏議論同事,即使他有缺點,你也應該當麵說出,而不要當麵不說,背後亂說,這種做法是同事之間最大的忌諱,也是一種不好的行為習慣。這樣不僅傷害人,也可能會給自己惹來一身麻煩。

同事之間以友好、和諧為重,這就需要我們用心來經營,認真考慮,正確把握好彼此的交流方式。

3 理解才會越走路越寬

在工作和生活中,我們隨時都會遇到一些對自己不公平的事。這時,我們應當怎樣與同事溝通和交流呢?是針鋒相對,以怨報怨,還是寬容為懷,原諒別人?

(1)學會忍讓。

古人雲“小不忍則亂大謀”。一個人學會忍是搞好人際關係的根本,如果讓“忍”字常駐你的心頭,人生也就不會有那麼多的抱怨了。你既不肯讓人,別人對你懷恨在心,就會設法阻礙你,傷害你,對你充滿敵意。“人心換人心,四兩換半斤”這句諺語正是說明隻有誠心才能換來真情。

(2)學會反省自己。

別人不願意和你在一起,一定是你有不值得別人親近的地方;別人不願意和你相處,一定有你討厭人的地方。所以當你和別人發生衝突時,不要一味地指責別人,怨恨別人,而要反省自己的言行是否有不妥當的地方,是否對別人造成了傷害。

(3)學會適時道歉

即使對方是個愛找麻煩之人,你也不必那樣對待他,因為他畢竟是和你在同一環境工作,如果不搞好與同事的關係,對你以後的工作和生活會很不利的。你不妨瞅準機會,把自己的缺點和錯誤向對方擺明,必要的時候,可適當地約一些雙方的好友,讓他們為你們從中調解,可能會使長期困擾雙方的問題很快“化幹戈為玉帛”了。

(4)溝通

在平時的日子裏,不妨多接近對方,同對方多一些溝通和交流,講些小笑話,使你們的談話在笑聲中進行。這樣不僅活躍了談話氣氛,而且對以後你與同事更好地溝通和交流拓開了一條金光大道。

哈德從洛杉磯坐飛機到華盛頓去看望他多年未見麵的同事。當他來到同事的辦公室門口時,卻聽到裏麵有抽泣聲,他不知發生了什麼事,便趕緊按響了門鈴。走進去一看原來是同事正抱著一本書哭呢,哈德上前問道:“你怎麼啦?為什麼要哭?”

同事回答:“我正在找一個怎樣從痛苦中解脫出來的方法,可是翻遍了所有的書籍卻沒有找到。”

“那你為什麼還哭呢?”

“我的太太上星期不在了。”

“你是不是在想她呢?”

“是的。”哈德還以為同事的夫人出門旅遊去啦,說:“不在就不在吧,等幾天不就回來了嗎!”還沒等同事說話,哈德接著說:“那你為什麼不跟她一起去?”

同事一下急了,罵道:“混蛋,我說的是我夫人上星期去世了。”

哈德趕忙辯解:“對不起,是我沒有了解事情的真相,傷害了你痛苦的心靈。”

這時,同事這才轉怒為喜,熱情地與哈德握手,互致問候。

從這個故事中不難看出,哈德並沒有了解事情的原委,以為同事的太太是出門旅遊去了。同時他的同事也沒有把話說明白,讓哈德誤解了他的話意,造成了與哈德不愉快的場麵。

在我們的生活中,像哈德和同事之間鬧這樣的笑話比比皆是,這就反映了與同事溝通的尺度和交流分寸,雙方都沒有掌握好。要想更好地把握與同事溝通的尺度和交流分寸,必須通過以下幾個方麵解決。

(1)一定先考證事實真相

在與同事見麵談話前,一定要搞清楚談話內容和事實真相,尤其是多年未見過麵的同事更得如此,隻有掌握了事實真相,才能準確把握住與同事溝通的尺度和交流分寸。

(2)不要亂用詞彙

要想把真實情況告訴同事,就必須是不是一、二是二。不要把自己認為是好聽的詞彙胡亂套進談話中。有些人往往用“他不在了”等等一些詞語形容死去的人,這樣會讓人誤解,造成同事之間的不悅。

(3)洞悉同事的言行舉止

在與同事溝通和交流之前,必須洞悉同事的臉色或行動,但洞悉同事的言行應注意三個方麵:

①在高興時,同事會麵帶笑容與你溝通;②平時,同事會麵帶微笑或嚴肅地與你交流;③在痛苦時,同事的臉色肯定與平時不一樣。在這種情況下,你不妨表示自己的關心:“是否發生了什麼事?”“需要幫忙嗎?”“不要這樣悲傷,要振作起來,男兒有淚不輕彈”等等一些使他感到欣慰的話語。

學會與同事交流,要尊重對方的意見,切忌用一些對方不愛聽的話語與同事溝通。

其實,我們說話的目的就是為了交流思想,傳達感情。要給對方留有說話的餘地,不要海闊天空地大談特談。這樣就失去了溝通的意義。

隻要你準確把握溝通的尺度和交流的分寸,用寬容、理解、洞悉的方法與同事溝通,那麼你一定會得到同事的信任和支持。

4 同事間的交流也應遵守“遊戲規則”

有工作便有同事,同事中有同性,也有異性。那就決定同事間溝通和交流一定要區分開來,運用有效的溝通方式與他們分別進行交流,達到大家的認可。這樣在工作崗位上才能揮灑自如、遊刃有餘。

(1)同事間的交流分寸的把握

同事間交流既要看場合,還得講究分寸。在交流過程中,有的同事說話爽直,有的人覺得他這樣好,有個性,而有的人認為他說話辦事太直,待人不留情麵,從而離他遠遠的。口無遮攔,言語無狀,往往會觸動了人家的隱私或者傷害了人家某種利益。遇到大度的人,人家還能寬容你,遇到氣量狹隘的人,兩人還不“杠”起來?所以同事間也要注意說話的火候。

林肯作為總統,他的對敵態度引起了好多官員的不滿,但是他們大部分人懾於總統的地位和威望,不敢亂加指責,隻能私下裏小聲議論。可是這時有一位心直口快的官員,實在憋不住了,直言不諱地批評林肯不應該試圖與那些敵人做朋友,而應該想盡辦法,采取措施去消滅他們。他說林肯這樣下去於國家於總統的位置都沒有好結果的。

林肯聽到這話一笑:“我作為一國總統,難道能拿國家的利益當兒戲,請你想一想,當他們變成朋友的時候,難道我不是已經消滅了我的敵人嗎?”

這位官員恍然大悟,不得不佩服林肯的睿智,但是他從此失去了在林肯身邊工作的機會。林肯認為他這樣的頭腦不適合在國家的決策機構工作。

(2)溝通應從哪裏入手

在同事間的交往中,適當保持積極的心態,主動去接觸同事,運用自己的真情和愛心盡可能地去幫助別人,使同事們盡快地與你親近起來,並且可以互相幫助,形成一種一人有難,眾人相幫的美好局麵,這時如果要與同事進行心靈的溝通,我認為正是時候。

泰利到公司上班快一年了,與同事們相處的也很熟了。因泰利待人熱情,樂於助人,很快就贏得了同事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