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與討厭的人交往最重要的事(1 / 3)

第九章 與討厭的人交往最重要的事

給對方一點寬容

美國著名作家房龍曾在《寬容》一書中寫道:“容許別人有行動和判斷的自由,對不同於自己或傳統觀點的見解,要有耐心和公正的容忍”。人的一生離不開交往。因為人類社會本身就是一個聯係的整體。並且,它隻有在不斷的溝通和交流中才能向前演化發展。因此,在與你交往的人群中不可避免遇上一些令你討厭的人。假如,你有事不得不和他交往時,也不妨試著用一顆寬容的心與其接觸。

在我們的生活當中,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優點和缺點。當然令人討厭的人也會有他自己的長處。一個人在與人交往時,如果能看到對方好的一麵,或者把自己好的一麵展現給他們,也許你的行為會讓其從中汲取養分。況且,養生八法中不是有:“讓三分心平氣和,退一步天高地闊”嗎?我們何妨不用寬廣的胸懷去麵對一切呢!也許你會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獲。

能寬容他人是一件好事,但如果能將別人的錯誤後得一幹二淨,那就更好。當你有一天麵對令你討厭的人時,你應該用寬容忍讓的態度去看待,去說服自己:討厭的人並不是他故意和我過不去,而是他們的個性,或者是他們的要求需要。這樣就會給那些人一個典範,同時也會使自己避免心裏失衡。你不妨試著做,使自己處於主動地位,以達到交流的目的。你要堅信:真心的付出和不失時機的給予,會使任何事物和任何人都會被感化。

1944年冬天,兩萬德國戰俘從莫斯科大街上走過。馬路兩旁都擠滿了人,蘇軍士兵和警察警戒在戰俘和圍觀者之間。圍觀者中大部分是婦女,她們大部分都是戰爭的受害者,或者是兄弟,或者是兒子,或者是丈夫,都讓德寇殺死了。婦女們懷著滿腔仇恨,等到那些俘虜們出現時,婦女們把一雙雙勤勞的手攥成了拳頭,士兵和警察們竭盡全力阻擋著她們,生怕她們控製不住自己的衝動。

這時,一位上了年紀的婦女,穿著一雙戰爭年代的破長筒靴,她把手搭在一個警察的肩上,要求讓她走近那些俘虜們。她到了俘虜的身邊,從懷裏掏出了一個用印著花紋的布包著的東西,裏麵是一塊黑麵包,她不好意思地把這塊黑麵包塞到了一個疲憊不堪的、兩條腿直打戰的俘虜的衣袋裏。於是,整個氣氛也改變了。婦女們從四麵八方一齊擁向俘虜,把麵包、香煙等各種東西塞給這些戰俘。

戰俘們被這突如其來的場麵弄呆了,他們為自己在戰場上的行為感到恥辱,並流下了懺悔的眼淚。

這個曆史故事道出了寬恕勝於報複的道理。因為,寬恕是溫柔的象征,而報複是殘暴的標誌。況且,冤冤相報何時了?當你討厭的人或者是你的敵人靦腆地或者是手無寸鐵地站在你麵前時,你會發現他們跟你一樣,同樣具有最脆弱的靈魂。當我們在其最需要幫助和憐憫時給予了一點點的溫暖,這樣不但會化解彼此的矛盾,而且也會讓你在這個愛的世界裏功不可沒。何樂而不為呢?

在17世紀,丹麥和瑞典發生戰爭,一場激烈的戰爭下來,丹麥打了勝仗。一個丹麥士兵坐下來,正準備取出水壺解渴,突然聽到一陣哀求的聲音,原來在他不遠處躺著一個受了重傷的瑞典人,正睜開雙眼看著他手裏的水壺。

丹麥士兵走過去,說:“你比我更需要它。”可當他將水壺送到那位瑞典傷兵的嘴邊時,瑞典傷兵卻伸出長矛刺向了這位丹麥士兵,幸好隻傷到了他的手臂。

“嘿,你竟然如此對我,我本來是想把整壺水給你喝的,現在隻能給你一半。”丹麥士兵說。那個受傷的瑞典人接過水壺怔怔地看著丹麥士兵,眼睛裏流露出一種感激和羞愧的神色。

這件事後來被丹麥國王知道了,國王特別召見了這個丹麥士兵,問他為什麼不把那個忘恩負義的家夥殺掉?士兵輕鬆的回答:“我不想殺受傷的人,況且他也是一個無奈的人。”

一個人的寬容,盡管微小,但你應該相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所謂“人之初,性本善。”從古訓中我們可以看出,令你討厭的人並非一生下來就注定和你作對,令人討厭,而是在他成長的過程當中,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致使其形成了令人不悅的一麵。也許,這時他也很痛苦,也很無奈,更需要你的關心和幫助。朋友,拿出你的一點仁慈,試著給你身邊的“他”吧!我相信,這句話能激勵我們大家:隻有勇敢的人才懂得如何寬容,懦夫決不會寬容,因為,這不是他的本性。

如果在你的生活中出現了一些令人討厭的人,首先你不妨用友好的態度與其溝通,細心地去發現他的缺點和心靈上的不足,然後再拿出你的真誠一點一點地感化他,使彼此走出溝通的第一步。

斯特老布在外地工作,有一次,他想要減少自己的房租,但是,他知道房東是一個令人討厭的人,他的脾氣十分暴躁。於是,我給房東寫了封信,通知他合同期一滿,我就退房。但事實上我並不想走,如果房租能降下來,我很希望留下,看上去希望是不大了,因為,其他的鄰居都嚐試過了,最後,全部以失敗而告終。大家都說房東很討厭,很難對付,但我對自己說:“我已經學習了如何與人交往,現在要在他身上試試,看看效果如何?”

他一接到我的信就來找我。我在門口友好地微笑,衝他熱情地打招呼,並坦誠地提出房租過高的問題,而且一再表示自己如何喜歡這套公寓。相信我,我確實做到了跟對方坦誠相待,我稱讚他經營有方,並告訴他我是多麼希望再住一年,不過我由於經濟困難支付不起昂貴的房租。

從他的表情看,他似乎從來沒有碰到過這樣的房客,一時間,他竟不知所措地對我表示同情。

於是他對我解釋自己的困難,抱怨一些房客。他說其中有人給他寫了14封信,有幾封完全是侮辱性質的。另一個人還威脅他如果不能製止樓上的人打呼嚕,他就不租了。然後他能遇到你這樣的房客對我來說真是莫大的安慰。接下來,我還沒有提出要求,他就給我減少了房租,我想再降低一點,便寫下自己能夠承受的價格,他也默默地接受了。

準備離開的時候,他還轉過身來問我:“需要我為你的房間做些裝修嗎?”

從文中可以看出,如果斯特老布用別人的方法要求房東降低房租,他肯定也會以失敗而告終。正是友善、同情和感激才使他和那個討厭的房東有了坦誠的溝通。幾天前我曾讀了一則關於“誠”的思想的短文。“誠”是儒家思想的一個重要概念,《中庸》中說:“至誠無息,不息則久,久則征,征則悠遠,悠遠則博厚,博厚則高明。博厚所以載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無疆。”古代的思想家從天地生養萬物的自然過程中,看到了天地真實無妄、自強不息的特征,就把這種特征稱為“誠”,並由此得出人的行為準則:“誠者,天之道也;誠摯者,人之道也。”這些都是對人的本性、人的價值、人的使命所提出的崇高要求,並激發人們用“至誠”的標準來規範自己,協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推動整個人類社會的進步。

如果一個人能坦誠地待人待物,人們就會稱讚他,尊重他,親近他,信任他,順境時有人交,逆境時有人扶。否則,就會形影相吊,說不定自己將來也會成為討厭的人。

懷特是美國社會最低層的人,不過他對文學很感興趣,並且寫得一手好文章。但是,機會對於懷特來說很少很少,那些稍有名氣的文人都是高高在上,他有時候恨透了他們,甚至在大街上看到那些人的畫像都會走上去在他們的臉上亂畫幾下。然而有一天,竟改變了他,在一個文學論壇的大門外,他碰到了一個衣著簡陋的人,好像在等人,懷特想,他也許和自己一樣,是一個不被接納的文學愛好者,雖然樣子有些討厭,但不妨和他聊一聊。於是,他走上去和他談話,道出了自己是多麼的熱愛文學,並把自己的出身和創作路上如何遭拒絕的艱辛說了出來,而這個人也給他講了一個故事,意思就是要虛心、坦誠地對待他人。

第二天,懷特接到了一封信,信的意思是讓他準備自己的文學作品,信的落款是門外相遇的令你討厭的人。後來懷特明白了,那個人就是當時最著名的一個作家。

縱觀古今,你就會十分明了坦誠不僅是為每個人的處世之本,有時候,討厭的人也會成為你發展的動力和勇氣。這裏的關鍵是看你怎樣對待他了。古語說得好,“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既然你不願別人討厭你,那麼,你就先別討厭別人吧。

防著他點兒

我們的生活和工作中,身邊總有一些你不喜歡的人出現,這些人不論是說話還是辦事,都或多或少會給你帶來一些心理上的傷害和不好的影響。那麼,究竟怎樣和這些討厭的人相處呢?有的人總是采取“躲避”的方式,可是這不利於我們的工作和學習。假如你在工作中遇到你不喜歡的人,你不至於為此而換工作或換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