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與客戶交往最重要的事
與客戶交往要講誠信服務
俗話說:“商場如戰場。”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以及社會的不斷發展,競爭程度日趨激烈,商場上更是充滿了種種機遇與挑戰。因此,與客戶交往更是商場上必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環節,隻有與客戶進行商業上的密切來往,才能促進商場的繁榮與社會的發展。
那麼,與客戶交往最重要的事是什麼呢?首先是要想方設法讓對方接受你,因為隻有在對方認同和接受你的時候,你才能順利地進入對方的世界,並輕鬆自如地與對方進行商業上的來往,從而達到自己的目的。
那麼,怎麼才能讓對方接受你呢?
給對方留個好印象
在當今商海裏,人與人的接觸頻繁而短暫,要在短時間內給別人留下深刻良好的印象並不容易,而講究儀表,是給別人留下好印象的基本要素之一。試想一下,一個邋邋遢遢、衣冠不整的人與一個穿著大方得體、幹淨清爽的人,哪一個能給別人留下良好的印象呢?答案不言自明。人們常說:“人靠衣裳,馬靠鞍。”“站在別人麵前三分長相,七分打扮。”說得也就是這個道理。
見麵善用三分情
“見麵善用三分情”體現了人們具有人情味。意思是說,無論彼此的關係怎樣,一旦麵對麵進行交談時,要態度友善,麵容活潑、充滿快樂,這樣才能營造一個融洽的氛圍,才有可能讓對方接受你。
從另一個方麵來講,無論遇到什麼人,無論你是否喜歡對方,都要對人“見麵善用三分情”,這樣你又不會損失些什麼,別人還可能對你心存感激,你何樂而不為呢?
學會讚美對方
人性的一個共同點就是,喜歡得到他人的讚美,但是,許多人不是沒有養成這個習慣,就是過於吝嗇自己的讚美,沒有意識到“讚美”的無窮魅力。讚美他人不但讓別人容易接受你,而且你還能獲得別人的友誼與幫助。
尤其是在社會上以及商場上行走的人,善用讚美,它不但可以潤滑你的人際關係,讓你受到歡迎,而且還容易使你們之間達成共識,促成合作。
堅持誠信第一
人們常說,“奸商奸商,無商不奸。”但是,這樣的奸商在商場中並不能長久,總有一天會被商業大潮淘汰而去。隻有那些堅守誠信的商人才能得到長足的發展,試想一下,人人都不是傻子,別人上你一次當,還會上你第二次嗎?
與客戶交往,首先要講誠信服務,客戶至上之道。誠信的人首先必須對自己守信,因為真誠是他的堅強之柱。欲信人者,必先自信,欲知人者,必先自知。隻有自知、自信的人,才有可能獲得他人的信賴。
世界保險業中名氣最大、信譽最高、資金最雄厚,並敢於承擔世界上任何風險的巨型保險,要數英國的“勞埃德保險公司”。這家公司每年的保險金額平均為2670億美元,保險收入高達60億美元。它可以承保人類身體、容顏、精力,甚至“戰火威脅的油輪”、飛機人造地球衛星等等。
公司的創始人愛德華·勞埃德,於18世紀末在英國泰晤士河畔開設了一家小咖啡館,這裏很快就成了“海員之家”。一些船主、客商、航海家經常彙聚在這裏喝咖啡,聊天。一天,店主勞埃德偶爾聽他們談到倫巴第人在搞海運保險,這一話題使他備受啟發:當時的英國海運不大安全,經常有海難事件發生,為什麼不以此為突破口試一試自己的財運呢?
經過充分的準備和朋友們的大力支持,“勞埃德保險公司”開業了。這家小小的咖啡館竟成了英國保險事業的搖籃。隨著公司由小到大的發展,保險項目除了海運之外,逐步涉及其他方麵,資金迅速得以積累。以後,勞埃德將保險公司設在倫敦的市中心。
耐心尋味的是:時至如今,勞埃德保險公司雖然經營著上千億美元的生意,總行卻仍保留著古老的傳統。它的總部是一幢像一艘巨船的三層樓房,大門口始終站著披紅色鬥篷的衛士。樓房裏擺設著19世紀的長椅和大桌子,高高的書櫥。更有意思的是,這裏的休息室仍舊保留著當年“船長室”的稱號。每一層樓房都隔成洽談生意的小房間。他們不需要律師公證,仍按當時雙方協議的習慣,由經紀人寫明申保項目細節,交給承辦的保險商,雙方同意後,保險簽字生效。一筆高達上百萬美元的保險生意往往就這樣做成了。這種古老的勞埃德公司經營方式至今一直沒有改變。
不過,勞埃德公司也不是一味地守舊,它的繼承人在這座古老的建築裏已安裝了世界上第一流的電腦設備,通過複雜的電腦係統,對全世界的保險業務了如指掌,任何地方有意外發生,它總能最先知道。
近幾年的海灣戰爭中,其他保險業誰都不敢問津,唯獨勞埃德公司一如既往,敢冒風險。多條油輪、貨船沉沒、損壞、受困,保險公司賠償了5億多美元。也有一艘隻值4000萬美元的貨船投保僅7天就出事,它也照賠4000萬美元。1983年,他們承保的飛機有28架失事,賠償金額高達3億美元。
然而,勞埃德公司憑著自己雄厚的實力,仍舊保持著每年盈利60億美元的紀錄,因而享譽全球。人們一提到保險業,首先自然會想到英國的勞埃德公司。
德國有一則諺語:“失去信用等於碎了鏡子,不可能修複。”誠實和信譽是經商獲得成功的最大力量,它標誌著一個人高度的自重和自尊。
其實,在你獲得客戶信任的同時,也鑄就了自己的信譽。客戶至上,無論你采取什麼樣的方法達成自己的目的,你都要堅守誠信,這是你與客戶交往最基本的要求。
總之,與客戶交往的前提條件就是想方設法讓對方接受你。隻有對方接受你,認同了你,你們雙方才能達成協議,促成合作。
堅守雙贏原則
“隻有雙贏,才能長久。”這是一個商業界名人所說過的一句話,也是與客戶達成合作的重要因素。但是,絕大多數人在與客戶打交道時卻抱著非勝即負的心態,取勝就意味著別人失敗。商業上的激烈競爭使我們局限於某種狹隘的心態,我們通過非勝即負的有色眼鏡看待生活。如果我們不能反省,我們的一生都會為“金錢”競爭,而不是為“金錢”合作。
試問,在你與客戶交往中,誰是勝方呢?是你,還是客戶?但是,你認真想過沒有,這種非勝即負的心態的代價是什麼呢?
與我們大多數人的想法相反,“取勝”並不意味著某人要輸,通過合作,我們可以實現更多的目標。
社會是一個集體,人生活在這個社會上,彼此之間相互依賴,隻有彼此達成共識才能促進社會的發展。這時,雙贏是唯一可靠的長期選擇。我們與客戶都有許多雙贏的機會,隻要我們齊心協力就會有許多雙贏的機會來為大家創造更多的收益。從某些意義上說,這就是一些人所說的雙贏原則。通過雙贏,在雙方都受益的同時,讓整個社會也會受益。
那麼在與客戶交往中,我們怎樣才能達到雙贏呢?
首先,理解別人,然後再爭取別人的理解。
甘地曾說過:“如果我們換上對手的鞋子並理解他們的立場,世界上四分之三的痛苦和誤會將會消失。”對於大多數人來說,與客戶交流的首要目的就是尋求理解,把我們的觀念和意見以有效的方式傳達給客戶。
我們堅信自己正確的時候,我們不想真正聽取別人的意見,我們想提出意見,我們希望別人順從我們的意見。但是,客戶也和你有同樣的想法。如果雙方都堅持讓對方聽取自己的意見,那麼雙方永遠達不成共識。這時,你應該試著理解他們。一旦你真正地理解對方的觀念,你就會發現,隨著理解的深入,你自己的觀念也改變了。
其次,讓協作增效。
協作增效是雙贏的思維方式,它是把相互促進的創造性想象綜合起來的力量。這個近乎神奇的數學等式就是1+1=3,或者更多。協作增效不是折中,不是1+1=1.5,它是第三種選擇的創業,這種選擇真正強於個人獨立想出來的任何方案。
通過協作增效,你可能會想出以下一些可行的方案:
從你的客戶那裏搜集設計好的產品要求,你可以為工廠預留下更多的生產時間。
在短期內,如果工廠能夠做到按期完成部分訂單、然後在幾天內完成全部訂單,你的一些客戶可能感到同樣高興。
通過合作,你也許還可以節省從簽收訂單到加工生產的過程中的時間,以便把更多的時間花在加工生產而不是文件往來之上。
為了解決問題,你可以采取這些步驟或者任何其他步驟,關鍵是你們在共同解決這個問題,而不是在這個問題上相互作對。通過雙贏思維、謀求理解和建立協作增效,你所花費的時間和精力將促成解決方案,而不是創造衝突。
與其你死我活,不如大家都活,這就是“雙贏”,一種良性的競爭。
當你與客戶交往時,建議你也采用“雙贏”的競爭策略,這倒不是看輕你的實力,認為你無力扳倒你的對手,而是為了現實的需要,因為任何“單贏”的策略對你都是不利的,因為它必然會有這樣的結果:
(1)除非對手是個軟弱角色,否則你與對方進行爭鬥的過程當中,必然會付出很大的精力和成本,而當你打倒對方獲得勝利時,你大概已心力交瘁了,甚至所得還不足以償付你的損失。
(2)在進行爭鬥的過程當中,也有可能發生意外的情況,而這會影響本是強者的你,使你反勝為敗。
(3)無論情況如何,你不可能將對方絕對毀滅,因此你的“單贏”策略將引起對方的憤恨,成為你潛在的危機,從此陷入冤冤相報的循環裏。
總之,無論從什麼角度來看,那種“你死我活”的爭鬥從實質利益、長遠利益上來看都是不利的,所以你應該靈活運用“雙贏”的策略,彼此相依相存。
將認同感轉化為合作的契機
在競爭如此激烈的當今社會,要想成就一件事情常常有一種勢單力薄和孤掌難鳴的感覺。那些事業有成的人,大多數都是與人合作的高手。合作不可輕視,就像人們常說的“獨木不成林”,“眾人拾柴火焰高”等,都說明了合作的重要性。
許多人在一些事情上沒有成功,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在“合作”上出了問題:
(1)自始至終你沒有找到合作的夥伴。這時,你要從自身找找原因,是不是你在別人心目中沒有足夠的能力、信譽和影響力。
(2)你自身的信譽可能確實有些問題,別人對你將信將疑。
(3)你沒有足夠的合作意識和合作的技巧,經曆過幾次失敗的合作,這將對你產生一些不利的影響。這樣,你即使主動去找人合作,別人也可能心有隔閡,不敢輕易與你合作。
因此,成功的合作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好像隻有極少數人有過成功而愉快的合作經曆,大多數人都在合作過程中由於種種原因而鬧得耳紅臉赤,分崩離析。
那麼,如何與客戶促成合作呢?這就需要你具有一定的合作意識和合作技巧;這就需要你把握時機,達成共識;需要你抓住對方的認同感,並將認同感及時轉化為合作的契機。
“新鴻基”財團和已故的財團董事主席馮景禧的大名,在今天的香港可以說是路人皆知。在新鴻基的創業和發展史中,還有一段傳奇般的故事呢。
馮景禧,廣州人,早年販運魚苗去台灣,船在汪洋中遭遇風暴,險些葬身魚腹,後來經營證券生意獲得巨大成功,獲得了“股壇教父”的美名。但馮景禧發家的基礎卻是房地產買賣。
50年代後半期,香港漸漸擺脫了二戰的陰影,經濟的恢複和發展極快。由於香港人多地少,百廢俱興,房地產的需求量劇增,房地產的價格直線上漲,勢頭極旺。馮景禧雖然看好房地產,但苦於資本有限,無法經營。難道要眼睜睜地看著這大好的時機從眼前溜掉嗎?馮景禧很不甘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