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與同事交往最重要的事(2 / 3)

有人曾經做過調查,調查的結果發現,大約有一半以上的人討厭同事之間的這種競爭,他們認為同事之間的競爭屬於一種膚淺、冷酷無情的爭鬥。但是也有將近40%的人對同事之間的競爭興味十足,在他們看來,這種競爭非常有趣,既吸引人且充滿快樂。他們深知這種競爭關係到自身的生存與發展,如果自己對發生在周圍的事情置之不理,隻知道埋頭苦幹,恐怕在公司內永遠是老樣子。

大多數上班族認為:隻要我自己盡職盡責將本職工作做好,做出一定的成績,上司就會提升我。但是到頭來卻發現事實並非想象的那麼簡單,因為在某些上司看來,你的表現平平,除非他認為你是公司內不可缺少的一員,你的存在能讓公司增色,給上司增光,否則一般情況下很難得到晉升的機會。所以,當大家都明白了這個道理後,就會開始想盡各種各樣的辦法來表現自己,有的和上司拉攏關係,甚至同事之間相互揭短、攻擊。這樣做所導致的結果隻能是傷了彼此傷了和氣,使關係充滿火藥味。

雖說同事之間的競爭在所難免,但是這種競爭應當在公平、公正與合理的基礎上進行,隻有這樣才有利於同事之間正常的交往,以及個人和公司的發展。從長遠的眼光來看,隻有這樣才有利於社會的進步。試想一下,如果同事之間為了晉升、加薪,彼此鉤心鬥角,公司麵臨的將是什麼樣的場麵?肯定是一盤散沙。

人人都想成功,人人都想在競爭中取得勝利,但是無論怎樣,請你切記:隻有在良知的基礎上進行競爭才能心安理得。

1936年,希特勒在柏林對12萬觀眾宣布奧運會開始。他要借世人矚目的奧運會,證明雅利安人種的優越。

當時田徑賽的最佳選手是魯茲·朗,希特勒要他擊敗黑色人種的傑西·歐文斯,以證明他的種族優越論——種族決定優劣。

在納粹的報紙一致叫囂把黑人逐出奧運會的聲浪下,傑西·歐文斯參加了4個項目的角逐:100米、200米、400米接力和跳遠。跳遠是他的第一項比賽。

希特勒親臨觀戰。魯茲·朗順利進入決賽。輪到傑西·歐文斯上場,其實他隻要跳得比他最好的成績少半米就可進入決賽。第一次,他逾越跳板犯規;第二次他為了保險起見,從跳板後起跳,結果跳出了從未有過的壞成績。

他一再試跑,遲疑,不敢開始最後的一躍。這時希特勒起身離場。

在希特勒退場的同時,一個瘦削、有著湛藍眼睛的雅利安人種德國運動員走近歐文斯,他用生硬的英語介紹自己。其實他不用自我介紹,沒人不認識他——魯茲·朗。

魯茲·朗結結巴巴的英文和露齒的笑容鬆弛了傑西·歐文斯全身緊繃的神經。魯茲·朗告訴傑西·歐文斯,最重要的是取得決賽的資格。他說他去年也曾遭遇同樣的情形,用了一個小訣竅解決了困難。果然是個小訣竅,他取下傑西·歐文斯的毛巾放在起跳板後數英寸處,從那個地方起跳就不會偏失太多了。傑西·歐文斯照做,幾乎打破了奧運會紀錄。幾天後決賽,魯茲·朗破了世界紀錄,但隨後傑西·歐文斯以微弱優勢戰勝了他。

貴賓席上的希特勒臉色鐵青,看台上情緒昂揚的觀眾倏然沉靜。場中,魯茲·朗跑到傑西·歐文斯站的地方,把他拉到聚集了12萬德國人的看台前,舉起他的手高聲喊道:“傑西·歐文斯!傑西·歐文斯!傑西·歐文斯!”人們經過一陣沉默後,忽然齊聲喝彩:“傑西·歐文斯!傑西·歐文斯!傑西·歐文斯!”傑西·歐文斯舉起另一隻手來答謝。等觀眾安靜下來後,他舉起魯茲·朗的手朝向天空,聲嘶力竭力地喊道:“魯茲·朗!魯茲·朗!魯茲·朗!”全場觀眾也同聲響應:“魯茲·朗!魯茲·朗!”

沒有詭譎的政治,沒有人種的優劣,沒有金牌的得失,選手和觀眾都沉浸在君子之爭的感動裏。

傑西·歐文斯創造的8.06米的紀錄保持了24年。他在那次奧運會上榮獲4枚金牌,被譽為世界上最偉大的運動員之一。

多年後傑西·歐文斯回憶說,是魯茲·朗幫助他贏得4枚金牌,而且使他了解,單純而充滿關懷的人類之愛,是真正永不磨滅的奧運精神,所創的世界紀錄終有一天會被後起的新秀突破,但這種奧運精神永不磨滅。

君子之交如水一樣淡泊純淨,君子之爭既催人奮發向上,又像春風一樣溫暖和煦,潔淨人的靈魂。既然與同事之間的競爭是不可避免的,那麼,就用競技場上的奧運精神作指南吧,它會讓你贏得光彩,輸得心服口服。當然,這種不失良知的競爭更會令一個團隊充滿凝聚力和戰鬥力。

用道歉表示適度退讓

幾乎每個人都在追求完美,但矛盾的是事事又不可能達到完美,完美隻不過是人們永遠不可能實現的夢想而已。

任何一個人都有犯錯誤的時候,就像人們常說的,再完美的玉也有瑕疵,何況大家都是凡人呢?在與同事相處的過程中,這一點也是值得你重視的。同事之間發生矛盾,產生隔閡,在反省自己的同時,還要拿出點勇氣來向對方承認錯誤。即使產生矛盾的主要原因在對方身上,你也要寬容對方,體諒對方。大家都知道,一個巴掌拍不響的道理,責任是需要雙方共同來承擔的。

外國人常把“Sorry”掛在嘴邊,他走路不小心碰到了你,他會對你說“Sorry”,如果是你不小心碰到了他,他也會對你說“Sorry”。中國人走路常喜歡並排著走,到了外國也是如此,最近從一本雜誌上看了這樣一段話:

3個中國人到外國旅行,這天3人走在馬路上呈一字排列,信步而行。對麵走來一個外國人,外國人走路一般有一個特點,那就是兩條腿倒騰得比較快,此時這3位中國人正東張西望,擋住了外國人的去路。按理說,他應該生氣,但是這個外國人卻繞了過去,並且他還為自己的強行超越說了聲Sorry。

雖說Sorry和承認錯誤是兩回事,但是,試想一下,一個人如果連抱歉的意思都沒有,又怎麼指望他承認錯誤呢?

另外,不肯道歉和不肯認錯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往好的方麵說,那就是麵子上掛不住。有許多人,將麵子看得非常重要,麵子沒了,比失眠、消化不良,比走路不小心摔倒,甚至比丟了性命還要嚴重。在公司內部,同事之間,那些資格越老、年紀越長的人,就越在意麵子。因為他們已經將正確看成一種習慣,他們很少認為自己會犯什麼錯誤,更不懂得道歉了。

由於一時衝動的錯,判斷上的錯,聽信讒言的錯,決策上的錯,而向招致誤解、受到冤枉、忍受屈辱、飽嚐痛苦的同事,說一聲你沒有錯,錯的是我。這種有錯必糾的精神,真誠坦率的態度,知恥近乎勇的表現,光明磊落的胸襟,實際上,更值得同事尊敬。

1942年,毛澤東在延安向在整風運動中受到錯誤對待的同誌,摘下帽子,鞠過一躬,表示道歉。一位領袖,都能有這種“過則勿憚改”的精神,那麼作為上班族的我們,還有什麼理由不肯認錯呢?

哈德從洛杉磯坐飛機飛到華盛頓去看望他多年未見的同事。當他來到同事門口時,卻聽到裏麵有抽泣聲,他不知發生了什麼事,便趕緊按響了門鈴。走進去一看原來是同事正抱著一本書笑呢。哈德上門問道:“你怎麼啦?剛才能為什麼要哭。”

同事回答:“我正在找一個怎樣從痛苦中解脫出來的方法,可是翻遍了所有的書籍卻沒有找到。”

“那你為什麼還笑呢?”

“我的太太上星期不在了。”

“是的。”

哈德聽後還以為同事的夫人出門旅遊去啦,說:“不在就不在吧,等幾天不就回來了嗎?”還沒等同事接話,哈德接著說:“那你為什麼不跟她一起去?”

同事一下急了,罵道:“混蛋,我說的是我夫人上星期去世了。”

哈德趕忙道歉:“對不起,是我沒有了解事情的真相,傷害了你痛苦的心靈。”

這時,同時才轉怒為喜,熱情地與哈德握手,互致問候。

從這個故事中不難看出,哈德並沒有了解事情的原委,憑主觀判斷,以為同事的太太是出門旅遊去了。同時他的同事也沒有把話說明,讓哈德誤解了他的話意,造成了不愉快的場麵。

事實上,與同事產生誤會,發生矛盾,隻要你能夠真誠地而不是偽善地認錯,對方即使仍然不肯原諒,至少那一刻他的心中也會平靜一些。假如你試圖將責任推給對方,將過錯轉嫁給對方,想辦法抵賴逃遁、推卸、躲避,卻又弄得手腳忙亂,想辦法彌補,偏又欲蓋彌彰……那永無寧日的紛擾,決不會因為你麻木不仁、裝腔作勢、你自己塗脂抹粉,就能掩蓋住你的缺憾。

記得有人說過這樣一句話:“用爭鬥的方法,你絕不能得到滿意的結果,但用讓步的方法,收獲會比你預期的高出許多。”

所以說,如果你希望妥善地處理同事之間的矛盾,解決同事之間的爭端,請記住這條規則,用道歉表示適度的退讓。這是你與同事友好相處的重要條件及秘訣之一。

用反省自我來融洽同事關係

常常聽見有些人抱怨,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競爭程度日趨激烈,同事之間越來越難以相處,甚至經常因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發生矛盾,產生隔閡,致使彼此之間的關係惡化。而且在矛盾發生時,大多數人愛犯的一個通病就是將原因歸結到對方身上,對方至少要付一半以上甚至是全部的責任。如果你有這種想法,那就大錯特錯了。因為這樣,不但無助於問題的解決,反而會使情況越變越糟。產生矛盾後,正確的做法就是不斷地反省自我,多為對方考慮考慮。

瑪麗·羅絲是個美麗善良、自尊心極強的女孩,她在一家大型公司中做文秘,對於她的幾個男同事,她在心裏一直對他們懷有成見。因為在她眼裏,那幾個男同事好像是幾個長不大的毛孩子,在一起嘻嘻哈哈,一點也沒有她喜歡的那種穩重成熟的感覺。

一天,天下起了大雪,一位男同事出去取一份資料,但是他沒有帶傘,看到瑪麗·羅絲的辦公桌旁放著一把精致的小傘,這位男同事拿起來就走。瑪麗·羅絲臉上立刻露出不悅的表情,她心想,“這人怎麼這樣,實在是太沒修養了,連招呼也不打就隨便用別人的東西。”但她強忍著心中的怒火,故作鎮定地說道:“喂,你是不是拿錯了,這是我的傘。”

男同事也沒有注意到瑪麗·羅絲臉上的表情,大大咧咧地說道:“我沒有帶傘,隻好用你的了。”

“那你為什麼不跟我說一聲呢?”瑪麗·羅絲說。

“哎喲,同事之間何必這麼客氣,別人用我的東西可以隨便,我用你的……”

瑪麗·羅絲立刻打斷同事的話說:“我的東西可不是隨隨便便給人用的,不經過我的同意,任何人也不能動用。”

那位男同事什麼話也沒說,放下瑪麗·羅絲的傘,走出公司的大門。

瑪麗·羅絲和男同事之間發生的這件小事正好被旁邊其他幾個同事聽到,從此,他們改變了對瑪麗·羅絲的看法,從那以後,同事們再也不和她開玩笑,再也不敢隨便動用她的水杯為她倒水,除了工作上必要的交往外,他們甚至連話也很少和瑪麗·羅絲說。

瑪麗·羅絲仍然不肯承認問題出現在自己身上,她想:“我的權利任何人也不容侵犯,你們不理我,我也照樣生存,現在社會,誰離了誰也可以活下去。”但是想歸想,瑪麗·羅絲逐漸感覺到別人將自己孤立起來了。她心中越來越感苦悶。

在與同事相處的過程中,幾乎每一個人都有可能遇到類似的事情,這時,我們應該怎樣做呢?是針鋒相對,你打我一拳,我踢你一腳,還是反省自己,融洽關係呢?下麵我們看看瑪麗·羅絲是怎樣做的。

幾天後,瑪麗·羅絲將心中的苦悶告訴了她的母親,母親聽後,隻對她說了這樣幾句話,“親愛的女兒,在與別人發生矛盾,甚至產生隔閡時,不要把矛盾的根源全部推到別人身上。要認真反省一下自己,才有助於問題的解決。”

晚上,瑪麗·羅絲躺在桌上,輾轉反側,難以入眠,她將事情從前到後認真地考慮了一下,才恍然大悟,原來問題的症結出在自己身上,是自己的錯,自己所做的事情確實有些太過分了,才形成了這種水火不相容的尷尬局麵,她決定改變自己。

從此,瑪麗·羅絲在公司像變了一個人,同事有困難,她主動出手相助,她幫同事倒水,與同事談心,漸漸地,大家也改變了對她的看法。

我們應該為瑪麗·羅絲慶幸,她通過反省自己,緩解了與同事之間的矛盾。親愛的朋友們,當你遇到這種情況,你會不會這樣做呢?相信你也會的。任何一個人都希望自己在單位中培養良好的人際關係,同大家融洽相處,因為隻有這樣才利於工作的開展以及事業的發展。

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人際關係學家、20世紀最偉大的人生導師卡耐基曾說過:“反省自己,使用簡單的方法檢驗自己實踐的情況。如果你實踐了,就會取得兩個成果:一是,你將發現,自己經曆了一段引人入勝的珍貴學習的過程。二是,你將發現自己的人際交往能力大大提高了。”

為自己設一道“防火牆”

俗話說得好:“逢人隻說七分話,不可全交一片心”。也是就是說,對於一個你並不完全了解的人,無論是說話還是辦事,都要有所保留,不可一廂情願,全盤托出。因為大千世界,無奇不有。在你的人際交往中有君子,也有小人,碰到正人君子什麼都好說,碰到小人,如果你將自己全盤托出,那豈不是自討苦吃?

有許多人認為,同事是公司內最親密的人,心裏想些什麼總想找個人說一說,這時同事成了最好的傾訴對象。雖說是同事,但是在公司內說話也要注意,不能心裏想什麼就說什麼。在午休時間,你和同事一起吃午飯,或是在咖啡廳內與同事聊天,不小心說了些關於上司和公司的壞話,你要知道,隔牆有耳,如果被某些愛打小報告的人聽了去,傳到上司那裏,最終的結果是可想而知的。在職場當中,類似的事例簡直是舉不勝舉。這正好應中了人們常說的那句話:“禍從口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