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與下屬交往最重要的事(2 / 3)

他的競選對手是民主黨人、大富豪道爾拉斯。此人闊少作風甚濃,盛氣淩人,他根本沒把對方放在眼裏。在競選中,道格拉斯利用自己的錢財大擺闊氣,大造聲勢。他租用了漂亮的競選列車,並在車上裝上了大炮,每到一站鳴放32響,隨車還有一個樂隊跟著演奏,聲勢浩大的程度是美國競選史上從未有過的。他試圖以聲勢來壓倒林肯。他得意洋洋說:“讓林肯這個鄉下佬聞聞我貴族的氣味!”

然而,林肯的競選活動既樸實而又感人。他沒有競選專用的車輛,更沒有禮炮和樂隊,而隻是他獨身一人,居於群眾之中。每到一站演說,都是自己買票乘車,到下一站是朋友為他準備的馬車。

有一天,他在一個群眾集會上發表了激動人心的演講,說:“除了我本人之外,我租有一個辦公室,室內有一張辦公桌,有椅子三把,牆角還有一個大書架子,架上的書值得每人一讀。我本人又窮又瘦,臉也很長,不會發福。我實在沒有什麼可依靠的,我能依靠的隻有你們。”

林肯的演講贏得了群眾暴風雨般的掌聲。

林肯總統對下級態度可謂是謙虛、正派了。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當一個人的地位低微時表現出謙虛謹慎,並不是什麼了不起的事;而當一個人地位顯赫,受到人們尊重時,仍能表現出謙虛謹慎,那就是一種偉大,他無疑也會得到人們的擁護和愛戴。

及時解開“厭結”

當發現某個下屬對你表示反感時,首先要靜下心來做一番深刻的自我反思,弄清楚他(她)為什麼討厭自己。然後,慎重地選擇一個時機,與之做好耐心的交流。該自我批評的就要做自我批評,該勸導說服的就要勸導說服,當然也可以求助這位下屬所佩服、信任或親近的“第三者”前往“攻關”。但不管通過哪條渠道,都必須遵守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導之以行、以理服人的原則,溝通關係,清除“厭結”。

充分發揮其能力

一般情況下,“討厭”者多由於自己的才能得不到發揮,懷才不遇而討厭上司,上司了解查實情況後,就要發揮其長,施展其能,讓他(她)更好地為群體做貢獻。

敘拉古的亥厄洛國王製造了一頂金冠,製成以後,國王總是懷疑這個金冠是不是純金的,於是就找來大臣阿基米德,說道:“你平時總是說自己的才能在我這裏用不上,現在有一件重要的事情讓你來辦,你必須在三天內查個明白,但是你不準將我的王冠毀壞!”

其實那時的阿基米德確實很有才華,有好多物理上的難題都是他自己研究出來的。

在王宮裏他也很看不起那些整天吃喝玩樂的貴族們。但他接受了國王這個任務後卻煞費了苦心,想盡了辦法也沒能弄出結果。

一次,當他泡在澡盆裏時,發現自己一坐進去,盆裏的水就溢了出來,由此他突然萌發了一個念頭……想到這裏,他竟興奮地從澡盆裏跳了出來,連衣服都沒顧得穿,就大叫道:“我想出來了!我想出來了!”

第二天,他給國王做了一個實驗:將王冠和等量的純金分別放進兩個盛滿清水的盆裏,比較兩個盆所溢出的水的重量,結果發現王冠的盆裏溢出的水要多些,說明王冠的體積要大些,所以可以肯定王冠並不是純金的。這個道理是其他金屬的體積要大於黃金的體積,王冠裏因為摻進了別的金屬所以體積要大些。

阿基米德在這個基礎上繼續實驗,終於發現了著名的“阿基米德定律”。

由此可以看出,如果國王不讓有才華的阿基米德去做這件事,就很難發揮出他的能力,也就沒有這個亙古不變的定律了。

擔責讓譽

從某個意義上講,上司敢於承擔責任(並非原則上的大問題),勇於推讓榮譽,是消除下屬厭惡感的最有成效的策略。擔責讓譽,足以展現上司高尚的品德和寬闊的胸懷,贏得下屬的敬重和好感。

主動幫助下屬

常言道:“人非草木,孰能無情?”危難之際,倘若得到上司的支援、救助,這份情誼下屬將會永遠記得。對於討厭你的下屬,不妨在工作上、生活上給予更加細致的關照,主動幫助他解決困難。用一腔真情去感化他。

梅爾夫人是以色列著名的女政治家,是以色列人民心目中的女強人,深得人們的擁護和愛戴。雖然她一直身體不好,但卻從不知辛苦。有一天,她的副官警告她不要太勞累,並建議她到醫院去檢查一下身體。

梅爾夫人說:“你看我的樣子像病了嗎?”

副官說:“那倒不是,但我看您確實太疲倦了。”

梅爾夫人若有所思的想了想,沒有回答。

幾天以後,副官突然拿到了去歐洲休假的通知,一問才知是梅爾夫人親自安排的,她說副官每天陪她一起熬夜,十分辛苦,是特意安排他去歐洲度假的。

作為上司,要時時刻刻關心下屬的安危冷暖,才能讓下屬信心倍增地從事自己的工作,整個事業才能有更大的發展。

維護下屬的自尊心

現實中不乏這樣一些怪現象,有些受幫助的下屬,有時反而想逃避上司。這是為什麼呢?因為他們受到上司幫助的時候自尊心受到折磨。換句話說,在受到上司真誠的幫助時,也希望自己能回報,幫助上司幹點什麼事,但這種想法又往往難以實現,所以轉機不大。況且,有的人還以為你在“討好”他、“小看”他。有素質的上司,會故意給下屬“幫助一下”的機會。

遵守諾言

世上很少有什麼比一個說到做到的人給人印象更深,同樣也很少有什麼比一個不守信的人更讓人沮喪。任何一種關係的建立都出自相互的信任,而不是猜疑。

幹就要幹好

在工作上,在與下屬交往時,無論是一件小事,還是一件具有決定意義的大事,都應專心致誌地去做。

與下屬平等相處

你知道大海為什麼浩瀚嗎?是因為它把自己擺在最低的位置,才有百川入海的壯闊啊。一個上司如果想人心所向的話,那麼,他最起碼也要與下屬平等相處。

學會低頭

那些登上頂峰的成功者們,不論是在舞台上發表演說還是乘機出訪,總是微微低著頭俯視腳下的人群,因為他們站在高處;而他們腳下成千上萬的人們,總是高高抬起頭向上仰視台上成功者,因為他們站在低處。試問,這有什麼不對嗎?

被稱為美國之父的富蘭克林,年輕時曾去拜訪一位前輩。那時他年輕氣盛,挺胸抬頭邁著大步,一進門,他的頭就狠狠撞在了門框上,疼得他一邊用手揉搓,一邊看著比他身高低矮的門框。

出來迎接他的前輩看到他這副樣子,笑笑說:“很痛吧!可是,這將是你今天來訪問我的最大收獲。一個人要想平安無事地活在世上,就必須時時刻刻記住‘低頭’。這也是我要教你的一件事情。”

年輕人最容易犯的通病就是心高氣盛,恃才傲物,以為自己是鴻鵠,別人都是燕雀,眼睛總是高高向上,根本不把周圍的一切放在眼裏。直到有一天,被眼前的門框撞了頭,才發現自己犯下的錯誤。

要想進入一扇門,就必須讓自己的頭比門框更矮;要想登上成功的頂峰,就必須低下頭、彎起腰做好攀登的準備。

所以,作為一個優秀的上司在與下屬相處時,就必須從高處放眼,把自己放在與員工同等的地位上,才能不斷提高自己、充實自己、實現自己的價值。

學會聆聽

你能像一麵鏡子一樣去聆聽別人的談話嗎?你能平靜地對待別人的讚美或詆毀嗎?有的上司恐怕做不到。這也是現代人較為普遍的弱點。如果學會了聆聽,就會獲得全麵、整體的信息。但有的上司由於有許多“自動反應”,在還沒有完全弄清事情的全貌,就已經做了判斷,下了結論,別人說的究竟是什麼,完全聽不清楚,因此就會“溝而不通”,造成錯誤或失誤。

與下屬平等相處其實很簡單,雖然它包括很多方麵,但你隻要把上麵兩點牢記在心上,也就能給下屬留下好印象了。拋卻了這兩點,其他也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也就成了空話、客套話,還有誰能相信?

用協商代替命令

作為上司,手握大權,可以對下屬隨意發號施令,但是聰明的上司一般不會這樣做,他們要求下屬做某件事時,不會用命令的口氣,而運用一種協商的口氣。因為他們知道用協商要比用命令產生的作用大得多。

協商不僅比下命令更令人容易接受,它常常還能激發下屬的積極性,如果人們參與了下達一個命令的決策過程,他們就更有可能接受這個命令。

南非約翰內斯堡有一個專門生產精密機床零件的小製造廠,有一次該廠的總經理伊安·麥克唐納有機會接受一筆很大的訂單,但是他深知自己無法定期交貨。

他並沒有因此而催促人們加速工作,突擊這批訂貨,而是把大夥兒召集在一起,向他們解釋一下麵臨的情況,並且告訴他們如果能夠按期完成這批訂貨的話,對於公司和他們將意味著什麼。然後他開始提出問題:

“我們還有什麼別的辦法處理這筆訂貨嗎?”

“誰能想出其他的生產辦法來完成這筆訂貨。”

“有沒有辦法調整我們的工作時間或人力配備,以便如期完成這批活兒?”

雇員們七嘴八舌提出許多想法,於是這批貨被接受了,而且按期交貨。

伊安·麥克唐納真可謂是聰明至極,試想一下,如果他以命令的方法催促員工們趕快工作,起到的效果可能恰恰相反,員工們肯定會極為反感。

為了發掘職工的聰明才智,韓國五大財團在企業設立“建議箱”,並收到極佳效果。

現代財團規定每人一年要提出2—6條建議,各部處每月舉行一次建議發表會。經專門審查委員會審查後分為1—10等,一經采用即給予3000元至50萬元的獎勵。

樂善金星團每年按月、季、年頒發“樂善建議大獎”、“最多建議獎”、“最優秀建議獎”、“建議最多部處獎”,平均每個職工每月提出一個建議,從計劃到售後服務應有盡有。

三星財團從1919年就開始實行建議表彰製度。設金獎200萬元,銀獎100萬元,銅獎50萬元。

大宇財團不僅設立了小“建議箱”,而且還建立了“電話建議製度”,讓職工把一閃念中出現的想法立即通過電話提出來。安排專職人員接電話設金、銀、銅、鼓勵獎。

社會分工沒使上司擁有發號施令的權利,但是許多員工往往有這樣的逆反心理;你越是發號施令,我起不服從。如果你要商量的口氣與他們講話,他們就會有一種被重視的感覺。這樣也有利於激發他們的積極性。

所以,如果你想讓下屬同意你的觀點,你就要用協商的語氣與對方說話,並且誠懇地鼓勵下屬將心裏話說出來。

用原則管理而不用權力管理

在職場上,宏觀上可分為兩類人,一類是管理者,一類是被管理者。管理者也就是我們常稱之為上司或領導的人。希爾說過,管理者的才能不是與生俱來的,是經過後天培養的。一個成功的上司,首先應該是一名優秀的管理者,而一位優秀的管理者首先應該掌握的就是用原則去管理,而不是手中的權力。

從希爾的這一段話我們可以聯想到,掌握原則,把握原則,用原則來管理你所轄的範圍應該是一位管理者最重要的事。

美國著名管理學者杜拉克,1944年受聘於美國的通用汽車公司擔任管理顧問。第一天上班時,該公司總經理斯隆找他談話:“我不知道,我們要找你研究什麼,我唯一的要求,隻是希望你將你認為正確的東西寫下來,你不必顧慮我們的反應,也不必怕我們不同意,尤其重要的是,你不必為了使你的建議易為我們接受而想到調和折中。在我們公司,人人都會搞調和折中,不必勞駕你,這就是我對你提出的原則,也是今後的工作原則。”

被西方管理學界譽為“現在化組織天才”的斯隆說的一席話,是值得領導與專家們回味的。這番話,實質是叫杜拉克去調查、分析、研究,為領導者的決策提供真實而科學的依據。

這段話也確實道出了一個優秀管理者必備的素質,但在現實中也不乏失敗的管理者,雖然究其失敗的原因會有多種多樣,來自方方麵麵,但就管理本身講,絕大多數都是沒有把握好原則,沒有用各種規章製度去管理重大的事,而是自以為是、唯我獨尊,濫用手中的權力,從而造成管理上的錯誤和失敗。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一位剛從柏林回到莫斯科的蘇聯將軍向斯大林彙報工作,斯大林聽了以後很滿意,一個勁地誇獎他。

彙報結束以後,將軍依然坐在那裏,吞吞吐吐,麵露難色。斯大林關切地問:“將軍同誌,您還有什麼事情嗎?”

“我有一件私事,但又不知怎麼樣對您說好。”

“請講吧!”

將軍猶豫了片刻,說道:“我從德國弄了我喜歡的一批東西,被邊防檢查站扣下了,如果有可能,我請求讓他們歸還給我。”

“可以,請您寫一份清單。”

將軍馬上從口袋裏掏出早已寫好的清單,斯大林立即批示如數歸還。

將軍連連道謝,斯大林說:“不必!”

將軍仔細一看批示,隻見斯大林對他的稱呼不是“將軍”而是“上校”,不由地問道:“斯大林同誌,您是不是弄錯了?”

“不,完全沒錯,你忘了我們的規則和紀律了嗎?將在戰場上繳獲的東西據為己有者一律降級嗎?”

如果你是一位管理者或即將被提升為管理者,就請在以下幾個方麵為自己作一對照,如果某一個方麵的問題很嚴重,就意味著你違背了管理原則,你就要認真思索一下,用原則管理和用權管理到底哪一個重要,可以說你管理的範圍也一定有很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

(1)強調領導的“權威”。有能力的管理者是通過原則和製度,而不是靠向下屬施加威脅進行管理。試圖用“權威”給下屬留下印象的管理者就屬於憑權力管理的這一類。如果他是一位真正的管理者,他就用同情、公正、理解等證實他所在的職位。

(2)注重頭銜。稱職的管理者是從不憑借任何頭銜來使他得到下屬的尊重的,他們辦公室的門對所有願意進來的人敞開著的,他的工作方式不受形式主義的影響。

(3)害怕來自下屬的競爭。擔心下屬會取代他的位置的領導,實際上遲早會使這種害怕變成現實。能幹的管理者懂得訓練接班人,他會把有關的詳細資料移交給他。隻有這樣,管理者才能從各方麵提高自己,更上一層樓。一個有才幹的管理者通過他的專業知識和有吸引力的性格,可極大地提高他人的效益,誘導他們提供更多的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