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與下屬交往最重要的事(1 / 3)

第三章 與下屬交往最重要的事

要用正確的方式統領下屬

上司之所以是上司,其關鍵就在於他們善於決策和統領。而決策和統領是一門高超的領導藝術,誰能將它發揮到極致,那麼,誰的力量就會得到響應,從而在根本上使你領導的群體無論是在激烈的競爭中,還是在開拓創新領域中,都占據絕對的優勢。

一名優秀的上司必須有膽識,有魄力,心胸開闊,高瞻遠矚;必須具備應對各種複雜問題的應變能力,且能獨當一麵。隻有這樣的上司才能在最佳的位置上發揮出最大的力量,而不是簡單地發號施令或機械地照本宣科。一個上司隻有把自己的人格魅力與領導藝術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發揮出巨大作用。可以說,一個上司的綜合能力決定著他所領導的群體能走多遠、攀多高,能取得多大的成就。

作為上司來講,最重要的是要采取不同的方式去領導不同類型的下屬。下麵我們就分析一下下屬的幾種類型,以便了解與把握。

衝動型

這種類型的下屬富有活力,能夠堅持自己的信念,不隨波逐流。重視上司、同事及鄰裏關係。做事一般都不半途而廢,一旦插手就堅持到最後。他們一般自尊心很強,看不慣自己的家人或自己信賴的人遭人責難,一旦心情不好就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他的做事情緒。

與這種類型的下屬接觸時,必須對他們的衝動給予正確的理解,批評教育要注意分寸,否則,會讓他們更加惱火。如果是因為工作與別人意見不合的衝動,要給予正確的引導,才能讓他們從衝動的情緒中逐漸平靜下來。另外,對這種類型的下屬要言出必行,這樣才能讓他們對你由衷的敬佩,從而更加積極地投入到工作中去,提高他對你的信賴度。

低落軟弱型

這種類型的人情緒不高、性格內向、不善言談,容易使對方覺得鬱悶。如果他們感覺事情進行得不錯,便認為此後情況也會很好。他也會因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而生氣,一旦心情不好,做什麼事情都不會出眾。

與這種類型的人談話,如果話題是他擅長或常接觸的,則多半會遭到他的厭惡。例如,他從事與服裝設計有關的工作,如果提起服裝之類的話題,他就會覺得不高興。

在這類人的心理中,下班之後,有種想要遠離工作的潛在意識。如果和他談與工作完全無關的事,像高爾夫球或足球等,話題就可以逐漸熱烈起來。因為這在很大程度上,滿足了他們的虛榮心。盡管他們在工作上不順心或受了別人的氣,在這裏也能找到一種安慰。

但是,這種類型的下屬,做事往往猶豫不決,給人“磨蹭”的感覺,並不是他們不努力,而是他們的性格決定了他們的行為。所以,與這種類型的下屬交往,重要的是多給他們一些信心,這樣,他們會努力工作,盡量讓自己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任務。

“老好人”型

這種類型的人具有見異思遷的特征,情緒容易起變化,凡事追求完美。注意力很強卻不能持續,往往因為太追求完美而難以下定決心,欠缺果斷。在發表自己的觀點和見解時絕不會去得罪人。屬於“牆頭草”、兩麵派似的人物。

在感情上,對刺激的、新奇特殊的東西感興趣。在同時做多件事時,容易手忙腳亂。他們一般不喜歡談論自己的事情,如果是興趣或專業之外的話題,他們就比較樂於談論。在他的嗜好中,有許多不僅能滿足自己,也可以表現給他人看,從而得到滿足感。

“想表現給別人看”的欲望非常強烈,甚至不惜用說謊來滿足這一精神上的需求。在欲望的驅使下,他們經常周旋在兩個對立的人之間,無論麵對哪一方,他都不會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而是極力維護那一方的利益而發表言論,以此來博得別人的好感。

因此,與這種類型的下屬交往時,重要的是要激發他們對工作的熱情,激發他們的積極性,而不是遷就他們的欲望。

機智型

這種類型的人比較冷靜,警戒心強,觀察力敏銳。一般不說與工作無關且無用的話,一開口便詢問來訪者的目的。

他們容易當機立斷地回答“好”或“不”。一般來說,如果他們認為對自己有利,就會接受來別人的條件,要是認為無利可圖,馬上就會拒絕。他們一旦想到某個計劃,就會有馬上實施的欲望,如果事情沒有達到預期的結果,他們就立即進行總結和反思。

他們的思維一般都很敏銳,一旦預想的事情發生變化,就會很快從其他方麵找出補救措施,然後再謀求新的方案。在充滿變化的世界裏,這種類型的下屬不容忽視,因為他們可能在關鍵時刻,用他們機智的思維使負麵的結果發生新的轉機。

因此,與這種類型的下屬交往,重要的是讓他們發揮特長,為他們提供必要的條件,並適當地讚揚和提拔他。

形式主義型

這種類型的人常常把自己關在沒有出口的房間裏,不輕易把真實的自己表現出來。處理任何事都很形式化,對自己工作之外的事並不在意,把工作與休閑區分得很清楚。

他們對事情的反應常會表現出很高的熱情,喜歡把自己感到高興的事說出來,因為他們有時喜歡以形式上的成績來讓別人對自己進行評價。他們能體會別人的心情或感情,以此來決定自己的行為,贏得別人的好感。如果他們覺得沒有必要,那麼絕不會浪費自己的時間與精力。

盡管他們這種行為顯得十分虛偽,在其他同事眼裏,並不是真實的他們。但是卻常常能贏得上司的讚賞,因為他們反應靈敏,會根據上司的心理而搞形式主義。

因此與這種類型的下屬交往時,重要的是要在明察秋毫的同時,要求他們實事求是,讓他們用事實說話。

當然,下屬的類型並不止這些,作為一個上司如果能夠從宏觀上把握住下屬的這幾種類型,也就基本把握住了與下屬交往的重中之重。與下屬相處時,也就可以正確地運用領導藝術了。

在下屬麵前要把握好表態的尺度

上司需要經常表態,對於下屬來說,則可能是指示、要求,也可能是對某件事的決策或定論。然而,對有關下屬利益的事在表態上要注意分寸,不要認為下屬的利益都是無關緊要的小事。

上司的表態絕不可隨心所欲。表態要有根有據,既不做老好人,又不要怕得罪人,不論講什麼話、表什麼態,都不能超越一定的原則限度,也不能無原則地去肯定或否定。否則,你隻能在下屬麵前落得個“馬大哈”式的不負責任的印象,招致下屬的無端反感。

現實中有的上司遇到矛盾衝突和棘手的事時,能推則推,一定需要他表態時,也是“緊睜眼、慢開口”,在合適的情況下,該表的態不表;在不合適的情況下,不該表的態卻亂表等等,這都是極不可取的。

一般來說,上司在對下屬表態之前應做到:必須清楚了解問題的真正含義,下屬所要求的真正意圖,留有足夠的思考時間,並考慮好是直接表態,還是委婉表態。表態時,應做到因事、因人而異。

對關係重大、不宜把握的問題,上司者應委婉表態;總之,最重要的是上司應把握時機,注意場合,適時適地的表態。

古人雲:“事之能易,不在大小,務在知時。”這裏講的就是火候與分寸問題。掌握“尺度”,講究“分寸”,能夠體現上司的領導水平和工作能力。既不要無的放矢,也不要亂下指示。表態應講究尺度、分寸,達到最佳適度就能獲得最好的效果。上司與下屬之間,既要有雙方情感的交流、情緒的感染,又要有工作上的交流。隻有態度誠懇,上司的表態才會對下屬產生指導、激勵作用。

有一天,國防部長斯坦頓來到林肯跟前,氣呼呼地對他訴說一位少將用侮辱的語言指責他偏袒一些人。林肯建議他寫封信針鋒相對地反駁他。

“這樣你不就可以狠狠地刺痛他一下嘛。”林肯說。斯坦頓立即寫了一封措詞很強硬的信拿給總統看。林肯完全讚成,大聲喊道:“寫得好!嚴厲地批評他一頓,這是個最好的辦法,斯坦頓。”

但當斯坦頓把信疊好要放進信封時,林肯卻阻止了他,並問道:“你打算怎麼處置它?”

“寄出去呀。”斯坦頓被他這麼一問倒弄得稀裏糊塗,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

“不要胡鬧。”林肯大聲說,“你不能把這封信寄出。快把它扔進火爐中去吧。每次當我發火時,我就盡情地寫封信發泄發泄,寫完後就把它扔了。我每次總是這樣做的。你要知道,這是一封很起作用的信。當你花了很多時間把它寫好的時候,你心中的怨氣差不多已經消了,從而也就心平氣和了。記住,我們可以用不同的方式來發泄自己的不滿,但沒有理由去傷害別人呀!我常常就是采用這種辦法解除一時的氣憤和煩惱的。以後遇到煩惱和想不開的事情,采用這種辦法多試幾次,保準見效。”

看,林肯對下屬的表態多麼準確到位!既讓下屬發泄了怒氣,又不影響大局,真可謂一舉兩得。作為上司,你也應該從中得到一些啟示了吧?不要小看了脫口而出的表態,小方麵說它是你領導能力的表現,大方麵卻關係到一個組織的凝聚力,切不可掉以輕心。

營造凝聚力是關鍵

一個上司,隻有讓下屬樂於接受自己的情感、態度和觀點,心悅誠服地聽從自己的指揮,才能讓下屬緊密團結在自己的周圍,產生凝聚力,使工作得以順利開展。對一名上司,特別是新任上司來說,如何營造凝聚力是非常重要的。

善於交往,使人覺得真誠

所謂“知之深,愛之切”,讓人們增進對自己的了解,是提高上司在下屬中的人格魅力的前提。因此,上司應該經常與下屬交流情感,交換對事物的態度和看法。在交往中,要向下屬顯示出“我樂於與你為友”,“我們是真誠而平等地交往”的姿態;要恰當地向下屬展示自己的知識、才能以及與大家相同或相近的生活行為方式,使下屬消除對自己的神秘感而真心地親近自己;要注意言行的細節,比如,一個不經意的微笑,一句溫馨的話語等,都可以有效地拉近與下屬的心理距離,使下屬樂於接納自己。

美國的石油大王洛克菲勒來到紐約的一家旅館要求訂最便宜的房間。他仔細地詢問價格是多少?在第幾層樓上?經理都一一作了回答。

然而,他還是不放心,又問道:“這是不是你們這裏最便宜的房間啊?我隻一個人住,要一間最小的就可以了。”

經理有些不耐煩了,就說:“你為什麼要住最小的房間呢?你的下屬來都是住很豪華的房間的。”

洛克菲勒笑一笑說:“是的,是我讓他們住的,因為他們有一個百萬富翁的老板,但是我沒有。”

看完這個故事,試問:有這樣嚴於律己而又關心下屬的上司,難道還能有不為上司忠心耿耿工作的下屬嗎?

入鄉隨俗,使人覺得親切

麵對不同的對象,上司要入鄉隨俗。麵對鄉村的習俗、農民的生活和思維習慣,就得具有農民般的樸實和勤勞;在機關和企業,麵對視野較為開闊、獨立精神較強的公務員和職員,上司必須充分尊重下屬的主人翁精神,體諒下屬的辛勞與苦衷;在學校和科研部門,麵對知識淵博、各有專長且自尊心極強的知識分子,上司則應特別表現出對他們的信任和尊敬,注意維護其尊嚴。

1917年1月4日,一輛四輪馬車駛進北京大學的校門,徐徐穿過校內的馬路。這時候,早有兩排工友恭恭敬敬地站在兩側,向蔡元培這位剛剛被任命的北大校長鞠躬致敬。新校長緩緩地走下馬車,摘下他的禮帽,向這些工人鞠躬回禮。在場的許多人都驚呆了,這在北大是前所未有過的事情啊!北大是一所等級森嚴的官辦學府。校長等於是內閣大臣的待遇,從來不把工友放在眼裏的,今天的校長是怎麼了?

像蔡元培這樣地位的人向身份卑賤的工友行禮,在當時的北大乃至中國都是罕見的。這不是件小事,北大的新生由此細節開始。他的這一行為,是對北大官氣的一個反駁,是一麵如何做人的旗幟。

言行得體,使人覺得愉悅

給人美德,使人體驗到美的享受,是上司人格魅力的升華。在這方麵,新任上司應區分場合,合理強化自己不同的角色意識,在正式場合要“像個上司”,辦事果斷、責任心強、思路清晰、目光深遠、顧全大局、堅持原則;在非正式場合,要“像個群眾”,平易近人、不擺官架、不打官腔、善於傾聽、靈活處事。

亞伯拉罕·林肯的個子很高。一次他來到匹茲堡弗裏敦鎮,一個挑煤工人在人群中大聲喊道:“林肯,大家都說你是美國最高的人,但我相信你一點也不比我高。”

那個穿著勞動服、滿身灰煙的挑煤工人穿過人群走上前來,和總統背靠背站著——他們正好一樣高。群眾一下子歡呼起來。這兩個高個子咧開嘴笑著,彼此握手。

有一次,林肯搭乘“日光號”輪船,冒雨站在甲板上,五六名船員拿來一塊防水帆布給他遮雨,他堅持在雨中同所有船員一一握手。最後輪到和一個隻穿著襯衣的加煤工握手了。這個工人的手和臉上盡是煤煙灰,他說:“先生,我的手太髒了,不便與你握手。但我是船上最敬愛你的人。”

總統大聲說:“把你的手伸過來吧!你的手是為聯邦加煤弄黑的。”

另有一次,在巴爾的摩至俄亥俄鐵路上,一個列車員問林肯:“你為什麼老是愛同火車司機和加煤工人握手呢?他們的手總是油膩膩的,又滿是煤灰。”

總統報道說:“這些統統可以洗掉,但我總想認識和了解在我前麵開路的每一個人。”

學會讚揚,使人覺得友好

人各有長短,每個人都欣賞自己的優點,我們的事業、工作最需要的也是最大限度地發揚每個人的優點。作為上司,要善於發現下屬的優點,並真誠地讚揚下屬的優點,這樣不僅會使錯過很多下屬有改正的機會,同時也會消除上司者與下屬之間的隔閡。上司的讚揚會給人以成功的喜悅,讚揚會消除下屬艱苦勞動後的疲憊。

公道正派,使人覺得可以信賴

上司良好的思想素質、道德修養和工作作風是讓下屬樂於接納的基石。上司應以正直、善良、高尚的品質去麵對下屬,敢於承擔責任,增強排難解憂的能力,關鍵時刻敢說敢為,危急時刻有力挽狂瀾的膽略和氣魄,使下屬有困難、有情緒需要幫助時首先會想到上司,相信在上司那裏可以討得公道,找到依靠。

1860年,作為美國共和黨的候選人,林肯參加了總統競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