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忽必烈時期的對外關係
一、與欽察汗國的關係
欽察汗國的建立源於成吉思汗長子術赤。
1219年成吉思汗率諸子親征花剌子模。此國位於阿姆河下遊綠洲地區,是一個有悠久曆史的古國,12世紀逐漸強大,至13世紀初,在摩河末領導下,其勢力西達波斯東部,東邊到達蔥嶺,北部越過錫爾河,南部到達今阿富汗北部,成為當時伊斯蘭世界勢力最強大的君主。但是這個強大的統治者,在蒙古軍的攻擊下,卻不堪一擊,節節敗退,潰不成軍,中亞的許多名城大邑,一個個落入蒙古人之手。1221年成吉思汗率軍南下以後,術赤率部駐守於花剌子模地區,以接應蒙古各路大軍,並策劃向北部欽察草原進軍。
1223年成吉思汗率眾東返,術赤遂留駐鹹海至裏海間。由於成吉思汗曾有言,將花剌子模以西蒙古馬足所到之處,盡賜術赤為領地,所以他這時實際上成為西部蒙古軍隊的最高統帥。
術赤大約於1225年初去世。術赤病死後,成吉思汗命斡赤斤(成吉思汗弟)前往吊唁,並處理後事。1226年選定術赤次子拔都繼承其封地。1229年窩闊台繼大汗位後,雖曾發兵侵入欽察等地,但終未能占領這些地區。1235年,窩闊台召開諸王大會,決定再次出兵欽察、斡羅斯,議定各支宗室皆以長子率軍參加此役,並以拔都為首,統帥諸軍。這次出征一直持續到窩闊台死後,曆時七八年之久,涉及欽察、斡羅斯及東歐一些地區,給這些地區的人民帶來極大的災難。在這次出征中,拔都進一步在欽察和斡羅斯鞏固和擴大了自己的勢力,在術赤分地的基礎上,真正建立起東逾烏拉爾山,西迄多瑙河,以薩萊(伏爾加河下遊,今阿斯特拉罕)為政治中心的欽察汗國。在拔都時期,欽察汗國就分為三個部分。拔都當然是欽察汗國的大汗,以薩萊為冬牙,以伏爾加河中遊的不裏阿耳為夏牙,直接管轄伏爾加河中下遊流域及其以西,直至多瑙河廣大地區,由於其牙帳的白氈外罩以黃緞,又在頂端飾以金頂,所以一般稱其為金帳汗國。拔都將錫爾河下遊以北至鄂畢河以西廣大地區,分給其兄斡魯朵為封地,稱白帳汗國。拔都又將烏拉爾河以東至斡魯朵分地之間的鹹海以北,至伊西姆河流域廣大地區,分給其弟,稱藍帳汗國。1256年拔都死,其弟別兒哥由蒙哥汗冊立為欽察汗國之汗。蒙哥去世後,別兒哥與術赤後王大多擁戴阿裏不哥,但因東部有海都、都哇相隔,對忽必烈地位的鞏固並未造成大的影響。而別兒哥與伊兒汗國旭烈兀,則關係十分緊張,並於中統二年派兵南下,與旭烈兀進行過激戰。1264年(至元元年)阿裏不哥投降後,忽必烈曾致信召請別兒哥前來共商對阿裏不哥的處理,但別兒哥並未前來。1266年別兒哥死,拔都之孫忙哥的木耳被立為欽察汗,得到忽必烈的正式冊封,但忙哥的木耳仍與海都結盟,並未改變其反對忽必烈的態度。其即位不久,忽必烈派遣鐵連赴海都處為使,同時讓鐵連也到忙哥的木耳處,勸說他不要與海都聯合,忙哥的木耳曾表示:“祖宗有訓,叛者人得誅之。如通好不從,舉師以行天罰,我即外應掩襲,剿絕不難矣。”(《元史》卷134《鐵連傳》。)據《多桑蒙古史》引瓦薩夫書,忙哥帖木耳於1268年曾出兵攻海都,後又與之和好。1276年昔裏吉叛亂,把那木罕扣為人質,原要送給海都,海都不願接受,後來送交忙哥帖木耳處,拘留達10年之久。至1282年忙哥帖木耳死,脫脫蒙哥嗣位,那木罕等始被放歸。但至忽必烈去世,欽察中國與元朝大汗之間的關係無明顯改善。
二、與伊兒汗國的關係
伊兒汗國的創建者是拖雷第六子、忽必烈之弟旭烈兀。在窩闊台時期(1230年),旭烈兀曾率兵伐宋,攻陷安豐(今安徽壽縣),窩闊台將河中及陝西諸路賜給他為分地。忽必烈即位後,由於均為拖雷係,所以他與旭烈兀及伊兒汗國的關係,比起與其他汗國諸後王的關係要親密一些。
蒙哥即位前,蒙古貴族對西方的擴張戰爭已進行了30年,中亞、欽察草原、斡羅斯及東歐其他一些地區,已建立了蒙古的統治,但波斯西部及兩河流域等伊斯蘭教地區,雖經蒙古軍隊的征戰,並未為蒙古所控製。貴由汗時,將察合台汗國以西蒙古所占領的西方地區,分為兩部分,西部以角兒隻(今高加索格魯吉亞)為中心,由額勒知吉歹管轄,東部以呼啦商(今伊朗東北部)為中心,由阿兒渾管轄。但實際上波斯並未在蒙古汗國統治之下,而且以阿剌模忒堡(今伊朗加茲溫東北)為中心的伊斯蘭教伊斯馬因派的勢力,日益擴大,原花剌子模的西部也為其占據,蒙古在中亞和欽察草原的統治受到嚴重威脅。於是蒙哥汗將西方的軍隊和管轄重新加以調整,命旭烈兀率軍西征波斯西部伊斯馬因以及兩河流域阿拔斯哈裏發統治地區(當時塞爾柱突厥人早已占據兩河流域,雖然仍保持了阿拔斯王朝哈裏發的地位,但實際上,這裏分布著一係列由塞爾柱突厥人建立的蘇丹政權)。蒙哥二年(1252年),命“旭烈征西域素丹諸國”(《元史》卷3《憲宗本紀》)……經一年的準備,旭烈兀於1253年率軍西征。至蒙哥八年(1258年)已攻占伊朗西部、伊拉克和土耳其的一部分地區。1259年蒙哥死,旭烈兀亦停止西進,回軍到阿馬丹,建立起以低廉(今大不裏士)為中心的伊兒汗國,其疆域最大時,東自阿姆河,西到地中海,北自高加索,南到阿拉伯海。中統初,察合台汗與伊兒汗國之間發生衝突,察合台汗別兒哥親率大軍越過阿姆河進入伊兒汗國境內,戰爭延續多年,給雙方都造成很大損失。至元元年(1264年)忽必烈遣使冊封旭烈兀為伊兒汗(意為各族人民的統治者,其封地包括阿姆河以西至西裏亞即敘利亞),並給他增派三萬軍隊。旭烈兀於次年去世。其長子阿八哈嗣汗位。但由於尚未得到忽必烈的正式冊封,所以阿八哈雖嗣位執政,仍“自以未奉天子命,不敢遽踐中位,設小坐於下,以受朝”(《新元史》卷108《拖雷列傳附出伯傳》)。正式定都於台白利司(伊朗西北部大不裏士)。至元二年,欽察汗別兒哥去世後,伊兒汗國與北部的長期戰爭,暫告一段落,但戰爭狀態仍保持著,而且隨時與察合台中國有再次發生戰爭的危險。與此同時,伊兒中國與西部埃及的戰爭也時有發生,埃及曾乘伊兒中國與察合台汗國戰爭之機,奪回敘利亞沿海地區,並攻占小亞細亞東部一些城鎮。阿八哈就是在與西部和北部敵人不斷發生戰爭的情況下,維持著伊兒汗國。因此,他也極希望得到元朝大汗忽必烈的支持。至元七年,忽必烈冊封阿八哈為伊兒汗的正式使者到達,阿八哈十分高興,重新舉行了隆重的即位典禮,表示伊兒汗國始終是元朝大汗的藩屬。至元十九年(1282年)阿八哈去世,眾貴族推阿八哈之弟台古塔兒即位。台古塔兒是伊斯蘭教的虔誠信徒,即位後不稱汗,自稱蘇丹,改名為牙石摩特,並下令伊兒汗國境內居民一律改信伊斯蘭教,與埃及議和。阿八哈之長子阿魯渾,一方麵由於沒有得到汗位,又因不願信奉伊斯蘭教,遂聯絡部分貴族向忽必烈狀告台古塔兒的所作所為。然而忽必烈本著成吉思汗以來,諸汗容忍各種宗教,不幹涉貴族宗教信仰的一貫宗旨,對此事不加過問。阿魯渾遂聯合部分貴族,掀起反對台古塔兒的鬥爭,並於至元二十年殺台古塔兒,阿魯渾被擁為可汗,並上報忽必烈。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忽必烈遣使正式冊封阿魯渾為伊兒汗,任命布哈為丞相,並給予赦其九死罪的特權。忽必烈對布哈的任命和赦其九次死罪的決定,給伊兒汗國的內政造成很不好的後果。阿魯渾即位不久,丞相布哈即憑借其特殊身份,專權自恣,對阿魯渾的決定橫加幹涉,造成君臣不和。布哈甚至密謀推翻阿魯渾,另立新汗。至元二十六年,陰謀泄露,布哈為阿魯渾所殺,從此引發了伊兒汗國統治集團內部的一係列矛盾和鬥爭。
阿魯渾於至元二十八年去世,其弟蓋喀圖即位。此人荒淫無度,政治黑暗,致使國庫空虛,內亂不已。為了挽救財政危機,於至元三十一年,蓋喀圖搬用元朝製度,設交鈔局,強行使用紙鈔,結果使用不到兩月,各地店鋪關門,商賈罷市,引起更大的財政混亂,被迫廢止紙鈔,仍舊使用金銀幣。忽必烈死後一年,蓋喀圖眾叛親離,被人所殺。
在忽必烈時期,忽必烈與伊兒汗國創始人旭烈兀為兄弟,所以關係親密,在很長一段時間仍保持著藩屬關係。
旭烈兀諸子孫多在伊兒汗國境內,惟其孫出伯在元朝任職,被派往西域隨那木罕防禦海都之亂。特別是至元後期,在那木罕等被叛王劫持的情況下,他長期駐守於兀丹(今和田一帶),率部屢次擊敗海都部眾,被元朝封為王。
忽必烈在位期間,蒙古貴族在中亞、西亞和東歐所建諸汗國,均已形成獨立的政權,忽必烈對他們采取不加幹涉的政策,完全是從實際出發的英明之舉。對奉他為大汗的,如伊兒汗國的汗,敬如賓朋,如期冊封;對不奉他為大汗的,也不加譴責,更不會,也無能力加以威脅,完全聽之任之,而把精力集中於傳統的中國領土範圍內。這是忽必烈政治思想更加成熟,更加理智的一個表現,也是忽必烈自覺繼承中國皇帝傳統對外態度的一個自覺行動。
三、與高麗的關係
高麗與我國有十分悠久的密切關係,從遼金至蒙古前期,高麗屢遭契丹、女真和蒙古貴族的侵襲,特別是成吉思汗、窩闊台、貴由及蒙哥汗在位時,每個蒙古大汗都曾派兵侵入高麗,迫其國王王上降表,在其國內置監軍,派兵駐守,征調其兵馬,強索其賦稅。尤以蒙哥汗時,多次派兵深入高麗,殘破其城池,擄掠其人民,僅1254年劄刺兒台軍“所擄男女無慮二十萬六千八百餘人,殺戮者不可勝計。所經州縣,皆為煨燼”(引自《元朝史》下冊,第408頁)……蒙古貴族將擄掠來的高麗人“羅列入肆”,賣為奴婢,給高麗人民帶來極大痛苦。
忽必烈即位後,改變了以往蒙古貴族對高麗的野蠻政策。1259年高麗王王死,1260年忽必烈即位。早在王去世之前,就曾派其世子王倎入質於蒙古,本欲往四川前線覲見蒙哥汗,行至六盤山得蒙哥汗死訊遂止。在得知忽必烈從鄂州前線北歸後,遂迎謁忽必烈於信陽。對於正在多方尋求支持,準備搶先繼位的忽必烈來說,高麗王子主動前來進謁,是一件大喜事。當時忽必烈的諸幕僚也建議,乘機改變對高麗的政策。江淮安撫使趙良弼就認為:“高麗雖名小國,依阻山海,國家用兵二十餘年,尚未臣服。前歲世子王倎來朝,適鑾輅西征,留滯者二年矣。供張疏薄,無以懷輯其心,一旦得歸,將不複來,宜厚其館穀,待以藩王之禮。”(《元朝名臣事略》卷11《樞密趙文正公》。)忽必烈采納趙良弼等人的建議,禮待王倎,並立即派人送王倎歸國,繼承王位。1260年初,王倎行至今吉林渾江市一帶,聽說國內大臣已立其子王監國,遂逗留於當地。忽必烈聞訊,擔心高麗國內對蒙古心懷疑慮,不準王倎返國,與蒙古再次發生對抗,即派荊節等25人,出使高麗,詔告高麗統治集團,明確支持王倎為國王,對以前與蒙古作過戰的將領,對這次另立王愖監國的大臣,以及犯有各種罪行之人,一律赦免不加追問,對不聽從詔命者,將於嚴懲。希望王倎歸國,能“完複舊疆,安爾田疇,保爾家室,弘好生之大德,蠲宿構之細故”(《蒙兀兒史記》,第812頁)……在忽必烈支持下,王倎歸國即國王位。忽必烈下令從高麗撤出探馬赤軍,頒發璽書封冊玉印虎符。中統二年王倎改名為王,此後往來頻繁。至元元年王到上都覲見忽必烈,賜駱駝千頭。在忽必烈時期,高麗雖然仍處於藩屬地位,但完全改變了以往蒙古統治者對高麗的強暴政策。忽必烈在位期間,高麗派使臣36次,正式參加各種大典20次,關係十分密切。這是忽必烈對外政策方麵的一個十分顯著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