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李、郭汜之亂(3 / 3)

同年七月,漢獻帝出長安東歸,李傕引兵出屯池陽,張濟、郭汜以及原董卓部下楊定、董承皆隨天子車駕東歸,漢獻帝以張濟為驃騎將軍,開府如三公;郭汜為車騎將軍,楊定為後將軍,皆封列侯。又以董承為安集將軍,沿途諸將屢有爭執。

這場危機剛剛過去,新的災難又降臨到獻帝頭上。李傕、郭汜後悔讓獻帝東去,又聯合起來追趕。楊定見大勢不好,單騎逃亡荊州;張濟又與李傕、郭汜聯合,一同追趕獻帝。獻帝在楊奉、董承得知張濟要劫駕的消息後,連夜奔往弘農,半夜時分,李傕、郭汜、張濟趕到,雙方大戰一場,死傷無數,就連禦物國寶也都丟盡,獻帝由董承保護,才得以逃脫。獻帝逃入曹陽,已經夜幕低垂,無處住宿,隻好露宿一夜。天亮了,楊奉、董承保護獻帝逃走,後麵追兵又到,將領們勸獻帝上馬速行,獻帝不肯丟下百官自逃,這樣且戰且走,許多大臣被殺,軍士也所剩無幾。戰到天黑,來到河邊,太尉楊彪等人主張連夜過河,好不容易找到一條大船,眾人擁著獻帝,伏皇後的父親伏完,一手扶著皇後,一手拿著一匹絹。來到河邊上,天寒水冷,無法下去,伏完打開絹裹住獻帝身子,由眾人抬到船上,伏皇後是由父親伏完背過去的。船小人多,人人爭上,被擠落水者,和被船上人打落水者,不計其數。天明,才到彼岸,來到大陽,等李傕知道後,已追趕不及。董承、楊奉隻為獻帝在民間找到一輛牛車,其餘隨行人員隻得步行,來到安邑。河內太守張楊、河東太守王邑,前來見駕,並供應吃穿。獻帝封張楊為安國將軍,王邑為列侯,逃難路上,來不及刻印,就刻在石上畫成字以代印璽。獻帝和伏後就住在荊棘籬中,無門可關,群臣議事,以茅舍為朝堂。落難中的帝王的狼狽相,十分淒慘。

在定都安邑還是回洛陽的問題上,董承與楊奉發生矛盾,董承主張回洛陽,楊奉主張定都安邑。楊奉派遣軍隊襲擊董承,董承逃往野王,投奔張楊。張楊決意調兵迎駕,先派董承去洛陽,修築宮室。建安元年(196年)秋七月,漢獻帝回到洛陽,因宮殿尚未修成,暫住在故中常侍趙忠的宅第裏。八月,遷居南宮楊安殿。張楊仍回野王,楊奉出屯梁地,董承、韓暹宿衛宮禁。

一年多來,漢獻帝飽受顛沛流離之苦,經過太多風霜雨雪,受過太多驚嚇和窩囊氣,回到洛陽怎能不使他高興?他開始封賞有功之臣,張楊為大司馬、兼安國將軍,楊奉為車騎將軍。可是,好端端的一個洛陽皇宮,已被董卓燒為平地,滿目是淒慘的殘磚破瓦,到處是荒涼的荊棘蘿蔓,百官無處安身,在破壁頹垣中暫時棲身,沒有糧吃,自尚書以下的官員,都親自出城去采野穀,有的餓死於牆壁之間,有的為士兵所殺。

建安元年(196年)七月,漢獻帝回到洛陽,董承暗招兗州牧曹操,曹操率軍過來迎接天子。曹操以洛陽殘荒為由,讓漢獻帝移到許都居住。建安二年(197年),左將軍劉備誘殺楊奉。張濟因軍中缺糧,出兵到南陽掠奪,攻打穰城,戰死。郭汜被自己的部將伍習殺死。建安三年(198年)四月,曹操派謁者仆射裴茂下詔召集關中諸將段煨等人征討李傕,滅其三族。李傕的首級被送往許都,高懸示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