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董卓之亂
(一)早年董卓
董卓出生於殷富的地方豪強家庭。當時臨洮屬於邊遠地區,與西北少數民族羌人的居住地相鄰。董卓自小養尊處優,少年時期便形成了一種放縱任性、粗野凶狠的性格。史書載,董卓“少好俠,嚐遊羌中”“性粗猛有謀”。董卓不僅能識文字,體魄健壯,力氣過人,還通曉武藝,騎上駿馬,能帶著兩副弓箭,左右馳射。他那野蠻凶狠的性格和粗壯強悍的體魄,使得當地人都怕他三分。不僅鄉裏人不敢惹他,周邊羌人也不敢有絲毫怠慢。羌族首領豪帥為了保全自己,極力迎合趨附董卓,並且與他結為友好,以求暫時相安無事。地方豪帥們經常帶著大量的牲畜和財物前來拜望,與董卓稱兄道弟。董卓年輕的時候就常常到羌人居住的地方遊玩,依仗地主豪強的出身和富足的資產,廣泛結交豪俠義士。他十分熟悉那裏的情況,見羌人如此敬畏自己,便尋思如何來利用和控製他們,在羌人中培植和網羅親信,為自己以後的長遠發展打下基礎。於是,在野心驅使下,董卓絲毫不吝惜花費自己的家產,每當羌人豪帥來家做客,他便殺牛宰羊款待羌人豪帥,以取得他們對自己的支持和擁護。羌人一方麵畏服董卓的凶悍,一方麵感於董卓的“豪爽”,所以都歸附他,願意聽從他調遣。一次,一個羌人豪帥見董卓家的牛羊宰得所剩無幾,便從老遠的地方趕來上千頭牛,贈給董卓。由此可見,董卓當時在羌人中的影響之大。
除了結交羌人,董卓還注意保持自己在當地豪強中的地位和影響,拉攏、兼並其他勢力,不斷鞏固和擴大自己的力量。他經常扮演遊俠豪傑的角色,在當地享有“健俠”的美名。同時,董卓還收羅大批失意、落魄的無賴之徒,他們為董卓的義氣所感動,後來都一直死心塌地地跟隨他。
董卓勢力的擴張有著深刻的曆史背景和社會根源。自漢光武帝劉秀建立東漢政權以來,地方豪強地主勢力就相當強大。東漢末期,由於中央政權衰弱,農民起義不斷,地方豪強便趁機兼並土地,擴充勢力。朝廷對豪強勢力的膨脹雖然深感憂慮,但又無能為力。在眾多矛盾衝突並發的靈帝時期,中央政府一方麵想極力抑製地方豪強,另一方麵又不得不利用地方豪強來鎮壓農民起義和少數民族的反抗,董卓便也毫不例外地成了官府利用和招撫的對象。當時董卓出任涼州兵馬掾一職,負責帶兵巡守邊塞,維護地方治安。這樣一來,董卓通過控製更多的羌人,為他今後勢力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一時之間,董卓成為聞名隴西的風雲人物,不管是在官府,還是在民間,董卓都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隨著自己勢力的不斷膨脹和地位的持續上升,董卓似乎已不滿足於邊遠豪強的名分,認為自己需要更加廣闊的政治空間。於是,他開始進一步積蓄力量,伺機發展。
不久,東漢朝廷急於解決西羌問題。這對於董卓來說,是一個極其重要的發展契機。西羌問題一直是東漢政府最棘手的民族問題,自漢安帝永初二年(公元108年)開始,羌人就不斷發動起義,涉及範圍相當廣泛,持續時間也很長。漢桓帝年間,西羌問題不僅沒有得到絲毫解決,羌人聲勢反而更加浩大。羌人不堪忍受漢朝地方官吏對他們的剝削和壓迫,不斷殺死漢朝官吏,侵占州縣。而麵對羌人的反抗,腐敗無能的東漢政府根本就無能為力,隻得求救於地方豪強,想借他們的力量來緩解西羌危機。當時,深知董卓底細的隴西地方官吏極力向朝廷推薦董卓,這無疑是給董卓創造了一個發展勢力、滿足貪欲和野心的良機。
漢桓帝永康元年(167年),董卓擔任羽林郎,統管元郡(漢陽、隴西、安定、北地、上郡、西河)羽林軍。不久,他升為軍司馬,跟從中郎將張奐征討並州反叛的羌人。征戰中,董卓極力表現自己,充分發揮他勇猛強悍的優勢,縱橫衝殺,左右開弓,由於戰績突出,因功升為郎中,後來又因功升遷為廣武(今山西省代縣)令、郡守北部都尉、西域戊己校尉(掌管西部各民族事務的官職),一直到官拜並州刺史、河東刺史。至此,董卓可謂平步青雲。隻是任中郎將後,他在一次鎮壓黃巾軍的戰鬥中慘遭失敗,獲罪革職,又被貶回隴西。但是,在當時特殊的社會政治環境下,董卓獨特的性格和狂妄的野心決定了他不會甘於失敗和寂寞。
漢靈帝中平元年(184年)冬天,居住在西羌地區的漢人擁立羌人領袖北宮伯玉、李文侯為將軍,殺死護羌校尉冷征。後來,伯玉和李文侯又歸服金城(今甘肅蘭州市西北)漢人邊章和韓遂。在不斷的兼並戰爭中,邊章和韓遂勢力迅猛增強,不僅殺死了金城太守陳懿,而且還於中平二年以討伐宦官為名,率領大軍,“入寇三輔,侵逼園陵”。在東漢政權麵臨被推翻的緊急關頭,漢靈帝急忙啟用和征派幾乎所有的強將精兵抵禦邊章和韓遂的進攻。於是,董卓被重遷中郎將,拜破虜將軍,和司空張溫、執金吾袁滂、蕩寇將軍周慎等率領步兵、騎兵共十餘萬人屯兵美陽(今雍州武功縣北),護衛園陵。當時,邊章、韓遂也正好進兵美陽。兩軍對壘,初一交鋒,由於羌兵凶悍勇猛,而且士氣旺盛,董卓所率朝廷軍隊遭遇打擊,形勢不利。張溫等人心急如焚,生怕朝廷怪罪,而董卓卻神色自如,勸慰他們說:“現在我們雖然處於不利地位,但隻要我們等待時機,穩定情緒,一定能擊退敵人。如果連我們當統兵將領的都驚慌失措,勢必會動搖軍心,給敵人創造進攻我們的機會!”
果然不出董卓所料,十一月中旬某天夜晚,月黑風高,一片肅殺之氣。由於交戰雙方一直處於相互對峙的緊張狀態,除了各自負責戒備的哨兵外,所有士兵都被戰爭拖累得精疲力竭。夜半時分,靜悄悄的夜空突然出現一道長達十餘丈的流星,半壁天空火光如柱,驚得邊章、韓遂軍營中的戰馬狂嘶不已。熟睡中的士兵驚醒後也被這一突如其來的奇怪現象嚇得目瞪口呆,不知所措。他們以為這是將要打敗仗的不祥征兆,不願再留在美陽打仗,都想回舊地金城。頓時,整個軍營一片騷亂,久久不能安靜下來。
第二天清晨,東漢軍隊的探馬向董卓火速報告這一緊急軍情。董卓聽後,欣喜若狂,心想正好可以利用這一天賜良機突襲邊章、韓遂的部隊,殺他個措手不及,徹底消滅敵人。於是,董卓立即采取行動,與鮑鴻等人合兵夾擊。由於對方軍心受到影響,組織不嚴,大部分士兵根本沒有思想和防衛準備,頃刻之間遭受沉重打擊,死傷無數。
董卓大獲全勝,邊章、韓遂敗走榆中(今甘肅省蘭州市金城縣中部)。董卓見機會難得,便馬上與周慎等人率領大軍追剿逃軍。由於金城是羌人的大本營,影響無處不在,到處都駐有軍隊,而董卓等人盲目深入西羌,又犯了“窮寇勿追”的兵家禁忌,在追趕過程中,遭到數萬名羌人圍擊。孤軍深入的東漢大軍完全陷入西羌部隊的分割包圍之中。由於後方援軍無法及時趕到,不到數日,各軍糧草耗盡,而圍兵不僅沒有絲毫退意,反而進攻更加猛烈,情勢十分危急。當時,由周慎等人率領的軍隊被徹底擊潰,隻有董卓的部隊設計得脫。沉著老練的董卓在如此情況下,仍不驚慌,他命令士兵在河中築一高堤壩,截斷上遊的流水。羌人對此感到莫名其妙。這時,羌騎偵察士兵回來傳出消息說,東漢軍隊整天在壩中捕捉魚蝦。西羌將領以為董卓軍糧已盡,隻得靠捕捉魚蝦充饑,於是放鬆了警惕,隻圍不攻,想困死董卓的軍隊。可是,很久都不見動靜,等羌騎探明情況時,董卓軍隊早已消失得無影無蹤,不知去向。原來,董卓築壩的真正目的是迷惑敵人,以此作掩護,然後伺機悄悄撤退。因抗擊邊章、韓遂有功,表現突出,董卓不久便被封為台鄉侯,食邑千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