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獻帝登位(1 / 3)

二、獻帝登位

(一)外戚宦官之爭

兩次黨錮之禍,對宦官、士族的力量雖都有削弱,但宦官仍然盤踞朝廷,為害國家。

漢靈帝中平元年(184年),以張角、張寶、張梁三兄弟為首的黃巾軍起義,給東漢政權以極大的打擊。中平六年四月,靈帝一病不起,不久歸天。這時,14歲的劉辯即皇帝位,尊何皇後為皇太後,改元為光熹,封9歲的皇弟劉協為渤海王,以後將軍袁隗為太傅,與大將軍何進參錄尚書事。

新皇帝即位了,但宮中的一場混戰,卻不可避免。

漢靈帝死後,大宦官、上軍校尉蹇碩曾想乘機召大將軍何進入宮,將其捕殺。因有人暗中給何進報信,何進才免遭毒手。何進大權在握之後,怎能不報前仇呢?他不但想殺死蹇碩,還想把宦官一網打盡。雙方都懷有除掉對手的想法。

於是,一邊策劃於密室,另一邊也在緊鑼密鼓地準備。蹇碩給中常侍趙忠、宋典等人寫去密書,交給郭勝傳遞。中常侍郭勝與何進同鄉,太後與何進又掌重權,因此郭勝與何進親近,他把蹇碩的密書徑直送進了大將軍何進的府中。

何進打開蹇碩的密信一看,不覺大吃一驚,隻見信上寫道:“將軍兄弟秉國專朝,今與天下黨人謀誅先帝左右,掃滅我曹,但以碩典禁兵,故且沉吟。今宜共閉上閣,急捕誅之。”

形勢急迫,何進決定先下手,搶在蹇碩之前行動。他讓黃門令把蹇碩誘入宮來,逮捕並處死了他,同時宣布其罪行,其餘人等概不株連,蹇碩所領禁兵皆歸大將軍何進節製。

殺了蹇碩,何進總算報了仇。一波方平,一波又起,何太後與董太後的矛盾又日趨尖銳。

驃騎將軍董重,是董太後的侄子,原與何進權勢相當。董太後在永樂宮撫養皇子劉協,因而很受靈帝尊敬。她幾次和董重商量,勸靈帝立劉協為太子,對他們會大有好處。可是,靈帝總是猶豫不決。靈帝死後,劉辯即位,何太後臨朝,董太後心中十分不平,說:“她靠兄弟為將軍,便敢作威作福,目中無人,我若令驃騎將軍董重砍掉何進的頭,易如反掌,那時她還能囂張嗎?”

這話傳到何太後耳中,她覺得此事非同小可,立即找來何進商量對策。何進告訴弟弟何苗及三公,向皇上奏了一本,令董太後出宮,何進率兵包圍驃騎將軍董重府,勒令董重交出印綬。董重知道無路可走,自殺了事。董太後一股急火,暴病身亡。這時,何太後才為靈帝發喪,葬於文陵;董太後遺柩,運往河間,葬於慎陵;渤海王劉協,被貶為陳留王。

經過幾番殊死的搏鬥,何進、何太後取得了勝利。但是,殺死了蹇碩,宦官的勢力並未徹底清除,他們仍然掌握著朝廷大權。看到這一點,校尉袁紹對何進說:“從前竇武想除掉宦官,不但事不成,而且反為所害!主要原因是機密泄露。今將軍兄弟,並領勁旅,部曲將吏,又皆係英俊名士,樂為效命,成功之事,俱在掌握之中,這真是老天賜予的機會。將軍宜為天下除害,垂名後世,千萬不要再錯過這個好時機了。”

何進認為袁紹的話有道理,就去和太後商量,請盡除宦官,改用士人。何太後猶豫未決,思量再三,方才說道:“中官統領禁省,是漢家古製,不可廢除。且先帝新棄天下,我亦不便與士人共事,此事以後再議吧。”

何太後盡管以前做事手段毒辣,可在鏟除宦官的問題上心慈手軟,猶豫不決,使東漢後來的曆史出現了極其複雜的局麵。

何進不便違背何太後的意思,袁紹著急地說:“現在已騎虎難下,失去時機,反受其害!”

何進想了個不徹底的辦法,說:“我看可以殺一儆百,將首惡者除掉,其餘的人還能有什麼作為?”

袁紹不同意他的意見,他對宦官的勢力和能力都沒有低估,而且態度堅決,他說:“宦官在皇上左右,出納號令,一動百動,殺一二人,豈能永絕後患?必要將他們全部掃除,方能無憂!”

何進也是個少謀略而且優柔寡斷之人,不能當機立斷,把重大的事情就這樣拖過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