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官張讓、趙忠等人,沒有與蹇碩同死,已經躲過一關,此時見大事不好,便用大量金珠玉帛,賄賂何進的母親舞陽君以及何進的弟弟何苗。母子二人得了好處,便從中為他們說話。當時傳出謠言來,說:“大將軍專殺左右,權力大而專橫,並非是國家之福。”何太後聽聞後,心裏生疑,逐漸與何進疏遠。
(二)董卓入京
何進失去太後的寵信,很是懊惱,袁紹又為何進出了個主意,讓他召四方猛將及諸豪傑引兵入都,脅迫太後,除去宦官。這顯然是個十分拙劣的下策。試想,如果何進果斷一些,像除掉蹇碩那樣鏟除宦官是完全可能的。他不采取果斷措施,反而引狼入室,豈非愚蠢?
主簿陳琳勸他說:“諺語說:‘掩耳盜鈴’,是自欺欺人,一鈴都不能取,何況國家大事呢?今將軍仗皇威,握兵權,龍驤虎步,高下在心,誅除宦官,容易得很。隻要當機立斷,即可成功。今欲借助外兵,召其進京,大兵犯朝,群雄聚會,授人以柄,不但不會成功,反而會招來禍亂!”何進執迷不悟、聽不進陳琳的勸阻。
典軍校尉曹操,聽到這件事,偷偷地笑何進愚蠢,說:“宦者之官,古今皆有,但君主不應過分寵信他們,給他們很大的權力,釀成禍亂。若想治他們的罪,應當先除元凶,一個獄吏就足夠了,何必紛紛去邀外兵,想要全部除掉宦官,事情必然會泄露,我看肯定會失敗的!”
在招外兵進京的問題上,何進並不聽人勸阻,毫不猶豫,派人四方傳檄,命他們火速帶兵進京。
前將軍隴西豪強董卓首先響應,率兵奔京城而來。侍禦史鄭泰勸阻何進說:“董卓強橫殘忍寡義,貪得無厭,若給他權力,肆意獨斷,將來必要為朝廷之患,明公以親德之重,號令之權,除掉幾個有罪的宦官,何須依靠董卓。況且,事緩變生,殷鑒不遠,應當速決!”
何進仍聽不進去他的話,尚書盧植也勸何進不要召董卓進京,何進還是不聽。鄭泰氣憤不過,對黃門侍郎荀攸說:“何公不好輔佐啊!”之後他毅然棄官回到河南故裏,安享天年去了。
董卓晝夜兼程,在途中派使者火速先進京去,上書請誅宦官,書中說:
“中常侍張讓等竊幸承寵,濁亂海內;臣聞揚湯止沸,莫若去薪,潰癰雖痛,勝於內食,昔趙鞅興晉陽之甲,以逐君側之惡,今臣輒鳴鍾鼓如洛陽,即討讓等,以清奸穢。”
何太後看到董卓入京,不同意這種做法,何苗也百般袒護宦官,對哥哥何進說:“弟與兄從南陽入都,前時何等貧賤困苦?多虧內官相助,得此富貴。國家之事談何容易,一朝失手,覆水難收,望兄思之,不如與內侍和協,切勿輕舉!”
一席話說得何進動搖起來,忙派諫議大夫種邵,帶著詔書前去阻止董卓進京。這時,董卓已快到洛陽,根本不聽勸阻,繼續向河南進兵。種邵譴責董卓違詔,董卓理屈,暫時還軍河南城西夕陽亭。
袁紹仍勸何進不要猶豫,否則會生變故,何進仍不答應。袁紹便假托何進之命,傳書州郡,逮捕宦官親屬,歸案定罪。在新形勢的逼迫下,何進又去長樂宮,向何太後請示誅殺宦官的事。這事被張讓、段珪知道了。他們悄悄定計,假傳太後詔命,迎伏在嘉德殿門外,何進一進入殿門,就被尚方監渠穆殺死。
何進被殺,使矛盾激化。袁紹再也沒有什麼顧忌,命弟弟袁術及吳臣、張璋去攻打宮門,要求交出張讓等人。他們見宮門緊閉,又有人守衛,就在青瑣門外放起火來,火光照耀宮中,人人見了膽戰心驚。此時,何太後不知何進已死,張讓隻說大將軍發兵叛亂,焚燒宮門,何太後被張讓等人挾持著,連同陳留王劉協一起,從複道(天橋)逃往北宮。
袁紹、袁術、盧植等人到處追殺宦官,追到北宮,見一個,殺一個,連殺三千多人。何太後在逃跑中被盧植救下,就是不見張讓、段珪及皇帝劉辯和陳留王劉協。張讓、段珪見兵入北宮,便脅迫少帝兄弟出穀門,即洛城正北門,走小平津,慌忙中,連傳國玉璽都沒來得及攜帶。
張讓、段珪等人劫持少帝和陳留王劉協逃出洛陽城,連夜趕到小平津(今河南孟津縣東北)。尚書盧植和一個叫閔貢的官員,帶領人馬追了上來,攔住張讓、段珪的去路。張讓、段珪見大勢已去,無可奈何地跳進黃河自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