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 統兵用人(3 / 3)

6、同治元年六月初十日致沅弟季弟

【原文】

沅、季弟左右:

專丁來信,應複者條列如左:

一、援賊大至,餘甚為懸係。崇天義張姓,似是去春守徽州音,詭計甚多,打硬仗亦不甚悍。偽忠王前年十月在羊棧嶺,去年春在建昌等處,均不甚悍,專講避實擊虛。弟所部新勇太多,總以“不出濠浪戰①”五字為主。如看確賊之伎倆。偶然一戰,則聽弟十分審慎出之,餘但求弟自固耳。

一、上海軍情,昨已將少荃信鈔寄。周沐潤業經批令來皖幫辦文案。許惇詩有才而名聲太壞。南坡專好用名望素劣之人,如前用湖南胡聽泉、彭器之、李茂齋,皆為人所指目②,即與裕時卿、金眉生交契,亦殊非正人行徑。弟與南坡至好,不可不知其所短。餘用周弢甫,亦係許、金之流,近日兩奉寄諭查詢,亦因名望太劣之故。毀譽悠悠之口,本難盡信,然君子愛惜聲名,常存冰淵③揣揣之心,蓋古今因名望之劣而獲罪者極多,不能不慎修以遠罪。吾兄弟於有才而無德者,亦當不沒④其長,而稍遠其人。

【注釋】

①浪戰:輕率作戰。

②指目:被眾人指責。

③冰淵:喻指處境危險。

④沒:埋沒。

【當代闡釋】

善用有才無德者

一個大的團隊裏,人員參差不齊。通常是德才兼備者為數極少,德優才薄者也不是很多。大部分人是德也平平。才也平平。也不乏有這樣的人:缺德無德,但才幹卻過於常人。

一個團隊之所以組合,必定有一份共同的事業讓大家來辦,故而辦事之才常常是這個團隊最為需要的,至於德,隻要不害別人、不損這個集體就行了。於是,才常常為團隊領導所看重。然而,有德卻可以固結人心,為團隊作更大的貢獻;缺德,也可能做出有損於這個團隊的事情來。因此,“德”字絕不可忽視。

司馬光在《資治通鑒》裏對德與才有非常精辟的論述:“夫聰察強毅之謂才,正直中和之謂德。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那麼在選拔人才時,如何在“才”與“德”之間獲得平衡呢,他把人分為了“聖人”、“ 君子”、“ 小人”三類,並做了如下第一:“是故才德全盡謂之聖人,才德兼亡謂之愚人,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司馬光這一論述是有針對性而發的,他提出的選材標準是:“苟不能得聖人君子,與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 也就是說,如果得不到聖人君子,與其用小人,還不如用愚人。足見他對“德”的重視。

司馬光所說不無道理。用人最理想的標準是德才兼備,但這一標準的選擇空間太小,自古以來聖人就是鳳毛麟角。在才德不能兼備的情況下,愚人是比較保險的選擇。選一個傀儡操縱,他會很聽話,因為愚,他沒能力做好事,同樣也沒能力做壞事。而小人就不同了,小人無德,但他有才,無德不能做好事,其才卻足以做壞事。不過,選傀儡的前提是,有一個好的操縱者,否則,傀儡什麼也做不了,結果還是小人得逞。

在曾氏的人才思想中,可以看出他於“才、德”二字上,更看重德。他說過這樣的話:“德若水之源,才即其波瀾;德若木之根,才即其枝葉。”但他畢竟是一個軍事將領,於軍事有用的“才”,他也看得很重。這封家書中所說的黃冕(南坡)就是德性上較差而才幹出眾的人。野史上說,黃為人貪婪。他在辦東征局期間,利用手中的實權為自己聚斂了大量錢財,但他籌糧籌餉置辦軍需上都很有辦法,故曾氏一直重用他。曾氏對包括黃冕在內的一批有才而無德者采取的原則是:不沒其才,而稍遠其人。

當然,用這種人是有風險的。小人之才能成事,其德也足以敗事,甚至給用他的人帶來生命危險。用小人以至亡國亡家的事例,貫穿於整個人類的曆史。要使用好小人,要求用人者其才足以遏止小人的無德,要有識人的能力,有駕禦小人的手段。

【國學故事】

才幹有餘,德行不足的吳起

吳起原為衛國人,年少時家累千金,外出遊仕不成,遂破其家,引起鄉人的恥笑。吳起一怒之下一連殺死30多個誹謗自己的人,臨走之前向母親發誓:“我如果當不上卿相,就不再回衛國!”他先是師從孔子的弟子曾參,不久母親亡故,吳起沒回家。曾參因此斷絕了與吳起的師生之誼,吳起隻好到魯國學習兵法。後來,齊人攻魯,魯君本來想拜吳起為將,但由於吳起的妻子是齊國人而疑慮不決。吳起便殺死妻子,以此證明自己跟齊國沒有關係。假如以傳統的道德標準來衡量,吳起的品質和為人都值得懷疑:誅鄰弭謗,母死不葬,殺妻求將,件件都是大逆不道之事,為世俗所不容。連吳起的老師都深以為恥,而與他斷絕師生情分。

吳起投魏後,魏文侯曾問李克對吳起的看法,李克對吳起做了中肯的評價:“吳起貪婪而好色,然而用兵打仗,連司馬穰苴都不如他。”魏文侯認為,用人就要用他的長處,起用吳起是讓他做統兵的將領,又不是讓他做道德先生,有何不可?在確證吳起有良將之才以後,魏文侯果斷地把吳起“立為大將”。事實證明文侯的選擇是正確的,吳起沒有辜負文侯的信任與期望,他與最下等的士兵同衣同食,臥不設席,行不騎乘,親自背著行李糧食,與士卒同甘共苦。士卒有膿瘡,吳起甚至親自為他吸吮。可見吳起帶兵軍紀嚴明,愛兵如子,士卒甘心以死相報。不久,吳起被魏文侯擢升為西河郡守。吳起在郡守任上,西河郡始終兵源充足,軍民強悍;他領兵西擊秦國,連拔五城,攻取了河西之地,使秦人不敢東向;吳起守西河,與諸侯大戰76場,全勝64場,其餘都是勢均力敵,四麵辟土,拓地千裏。

再如李悝,魏文侯對他也是用其所長。李悝早年領兵作戰時,由於失信於將士而名譽掃地,可見並非將才。然而後來被魏文侯任為相國,為魏國規劃治國方略,大刀闊斧地實行改革,功垂後世。

7、同治元年十月二十日致沅弟

【原文】

沅弟左右:

寧國之事,據凱章言,老湘營守郡城。決可無礙。鮑、宋守高祖山,清戈江兩處營壘①。或亦尚可支持②。如不能支,隻好調皖北希部來救寧郡。蔣軍正在力攻湯溪之際,又恐侍逆回浙,必不能飭薌救寧。吾每說軍事但靠自己,莫靠他人,蓋閱曆之言也。左帥此次派王文瑞帶三千五百人援徽,已是力顧大局之舉,不可又責望③薌軍也。平心而論,鮑、張二軍尚不能守一寧國,求援於人,實難措辭。

弟在軍已久,閱事頗多,以後宜多用活兵,少用呆兵;多用輕兵,少用重兵。進退開合,變化不測,活兵也;屯宿一處,師老人頑,呆兵也;多用大炮輜重。文員大眾,車船難齊,重兵也;器械輕靈,馬馱輜重,不用車船轎夫,飆馳電擊,輕兵也。弟軍積習已深,今欲全改為活兵、輕兵,勢必不能,姑且改為半活半呆,半輕半重,亦有更戰互休之時。望弟力變大計,以金陵、金柱為呆兵、重兵,而以進剿東壩、二溧為活兵、輕兵,庶④有濟⑤乎!

【注釋】

①營壘:此處指軍隊。

②支持:勉強維持。

③責望:要求和期望。

④庶(shù):也許;或許。

⑤濟:補益。

【當代闡釋】

危急時不可盲目仰仗他人

有一天,一名佛教徒走進廟裏,跪而叩拜觀音像後,發現自己身邊跪著一個人和觀音長的一模一樣。

他忍不住問:“你怎麼那麼想觀音啊?”

“我就是觀音。”那人坦然地說。

他站了起來,疑惑地問:“既然你是觀音,為何還要拜呢?”

觀音笑道:“因為我也遇到了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然而我知道求人不如求己。”

在生活中,我們難免遇到各種各樣的苦難,很多人在遇到困難時,首先想到的就是求助於別人,但卻忘記了自己。正如上麵這個故事中的佛教徒。雖然說患難之際尋求他人的幫助是無可厚非的,但王牌要掌在自己手中,如果危難之際,全仰仗別人,那後果可能十分危險。這是曾國藩通過血的教訓悟出的道理。

曾國藩曾在給沅弟、季弟的信中說:都將軍派四個營的兵來助守,自然可喜,但也未必靠得住.凡在危急時刻,隻有自己靠得住,而別人都不可靠。靠別人防守,恐怕臨戰時會先亂;靠別人戰鬥,恐怕會猛進而速退。幸虧這四個營人數不多,或許不至擾亂弟弟你那裏的全局.否則,這部分軍隊另有一種風氣,一種號令,恐怕不僅無益,反而有害。弟弟要謹慎使用這支隊伍。去年春天,弟弟沒要陳大富一軍,又不留成大吉一軍,我很喜歡弟弟的見識。

他在另外一些信中還說:總之,危急之際,不要靠別人,專靠自己,才是穩著。他的思考還給我們提供了這樣一個啟示:一是在艱難時刻一定不要失去信心,徒然的抱怨是無用的:二是在困難時刻最重要的還是要尋求解決困難的正確途徑、辦法,哪些是自己能辦的,哪些是需借助他人的,在此前提下去努力經營,或可有成。

為了危急時刻不至於仰仗別人,曾國藩全力部隊訓練,他要親手將湘軍締造成為一支有膽有技、能征善戰的隊伍。

一個要成大事的人,凡事都要艱苦經營,壯大自己的實力,這樣就不致於在危急時刻,去依靠別人,看別人的臉色,把自己的命運掌握在他人的手中。記住:很多時候求人不如求自己,自己的命運一定要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文化常識】

留 須

舊時,什麼時候開始蓄留胡須還是很講究的。一般情況下,男子到了中年,如果上麵沒有老人,並且兒女將要成婚,不久即可當爺爺抱孫子的時候,便開始留須了。留須也是家裏的喜慶之事,所以舊時人們一般都很重視。

首先要擇一吉日(多在留須者生辰之日),請幾位親鄰好友,做長麵飯殷勤款待。然後在屋內設起香案,獻上盤供。留須者就坐案前,由“待招”(剃頭匠)開始剃頭刮臉,等到兩撇胡須長出來的時候,親鄰好友們就會馬上前來道賀,主任變在家設宴酬謝,大家在一起吃飯喝酒,慶賀一番後離開。如果是富人家的人,親族鄰友還要送重禮及對聯文章以示慶賀。

留須的年歲,也有許多講究。要麼在41歲、46歲,要麼在51歲、56歲或61歲、66歲。按講究來說,逢一逢六所留的是“生胡子”,是很吉利的,其他時所留的或是一般,或者不太吉利。也有36歲就留須的,人謂之“充老”。這有兩種情形:一種是年滿30,還沒得子,“瞎子”算命,說他命中應該老年得子,所以到了36歲時便偷偷胡須留起來,不老充老,希望早日得子;另一種是民國年間,派丁抓兵,人們為逃避兵役,就用留須充老等辦法加以抗拒和逃免。

8、同治五年三月二十六日致澄弟沅弟

【原文】

澄、沅弟左右:

三月十八接沅弟二月二十八日長沙河幹一信,二十二日接澄弟二月二十二日一緘,具悉一切。

沅弟定於十七接印,此時已履任數日矣。督撫①本不易做,近則多事之秋,必須籌兵籌餉。籌兵,則恐以敗挫而致謗;籌餉,則恐以搜括②而致怨。二者皆易壞聲名。而其物議沸騰,被人參劾者,每在於用人之不當。沅弟愛博而麵軟,向來用人失之於率,失之於冗。以後宜慎選賢員,以救率字之弊;少用數員,以救冗字之弊。位高而資淺,貌貴溫恭,心貴謙下。天下之事理人才,為吾輩所不深知,不及料者多矣,切弗存一自是之見。用人不率冗,存心不自滿,二者本末俱到,必可免於咎戾③,不墜令名④。至囑至囑,幸勿以為泛常之語而忽視之。

陳筱浦不願赴鄂。渠本監務好手,於軍事吏事恐亦非其所長。餘處亦無摺奏好手,仍邀子密前來,事理較為清晰,文筆亦見精當。自奏摺外,沅弟又當找一書啟高手,說事明暢,以通各路之情。

此間軍事,二十一日各摺已谘弟處,另有密件抄去一覽。複張子青一信亦抄閱。紀澤母子等四月中旬當可抵鄂,紀鴻留弟署讀書。餘以回湘為是。科三嫂病癒,甚慰甚慰。順問近好。

【注釋】

①督撫:總督和巡撫的並稱。清代最高地方官,兼理軍政、刑獄。

②搜括:用各種方法掠奪財物。

③咎戾(jiù lì):罪過;災禍。

④不墜令名:不辱沒好名聲。

【當代闡釋】

用人不率,用其之長

俗話說:“尺有所短,寸有所長。”一個人的能力總是長短互見,用其短處他就是個矮子,用其長處他就是個巨人。曆史上真正善於管人的人都做到了這一點:用人之長,避人之短。我們知道,人無完人,用人者如果求全責備,那麼沒有一個是入眼的人才。

舜統管各個部門,根據每個人的才能而委以不同的責任;漢高祖劉邦講論功臣,對張良、蕭何、韓信這三人的才幹各有不同的說法。何況一般人不能和這些人相比,怎麼可以求全責備呢?

趙匡胤愛才、護才,他的理念是:用其所長,避其所短,最大限度地發揮一個人的才能,再用法製、君威等約束限製他們的缺點。如果發現了他們的錯誤,也會視性質、情節加以回護。畢竟,因為一些小事而失去辛苦培養起來的人才,對統治是不合算的。

曾國藩平素其為人威重,目光敏銳,見客時不喜多說,善於觀察他人一言一行。客人走後,用心記其優劣,隨時備為采選之才。他第一次見江忠源後評價道:“此人氣度不凡,忠義血性,必以節烈死。”果然,江忠源任安徽巡撫時在廬州被陳玉成的太平軍擊斃。曾國藩好友郭嵩燾雲:曾氏“以美教化育人才為己任,而尤以知人名天下,一見能辨其才高下與其人之賢否。公識量恢宏,望而知其偉人生平,取舍是非,求信諸心,一言一事研核無遺,尤務規其大而見其遠”。

對人才任用的成功得益於他對人才的觀察,他對身邊人的才能也是較為清楚的,這裏提到的陳筱浦,他認為這個人“本監務好手,於軍事吏事恐亦非其所長”,把這個人派到適宜其才能的崗位上,正是對其才能最大的尊重!

【相關閱讀】

蔡鍔編《曾胡治兵語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