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 統兵用人
【導讀】
“大廈非一木所能支撐,大業憑眾人智慧而完成。”曾國藩提出,“為政之要,首在得人”。在延攬、造就人才方麵,他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準則,他說,“得人不外四事,曰廣收、慎用、勤教、嚴繩。”在用人上,他指出,“人材有轉移之道,有培養之方,有考察之法,不可眼孔太高,不必拘定一格,要使人人各得顯其所長,去其所短。”這些理念對我們今天仍然具有寶貴的借鑒作用。
1、鹹豐七年十月二十七日致沅弟
【原文】
沅甫九弟左右:
二十三夜彭一歸,接弟十五書,具悉一切。
吉安此時兵勢頗盛,軍營雖以人多為貴,而有時亦以人多為累。凡軍氣宜聚不宜散,宜憂危不宜悅豫。人多則悅豫①,而氣漸散矣。營雖多而可恃者惟在一二營,人雖多而可恃者惟在一二人。如木然,根好株好而後枝葉有所托;如屋然,柱好梁好而後橡瓦有所麗。今吉安各營,以餘意揆②之,自應以吉中營及老湘胡、朱等營為根株,為柱梁。此外,如長和,如湘後,如三寶,雖素稱勁旅,不能不儕之於枝葉椽瓦之列。遇小敵時,則枝葉之茂椽瓦之美盡可了事;遇大敵時,全靠根株培得穩柱梁立得固,斷不可徒靠人數之多氣勢之盛。倘使根株不穩,柱梁不固,則一枝折而眾葉隨之,一瓦落而眾椽隨之,敗如山崩,潰如河決,人多而反以為累矣。史冊所載戰事,以人多而為害者不可勝數。近日如撫州萬餘人卒致敗潰,次青本營不足以為根株為梁柱也;瑞州萬除人卒收成功,峙衡一營足以為根株為梁柱也。弟對眾營立論雖不必過於軒輊③,而心中不可無一定之權衡。
來書言弁目④太少,此係極要關鍵。吾二十二日薦曾紀仁赴充什長,已收用否?茲馮十五往吉,若收置廚下,亦能耐辛苦。凡將才有四大端:一曰知人善任,二曰善覘⑤敵情,三曰臨陣膽識(峙有膽,迪厚有膽有識),四曰營務整齊。吾所見諸將於三者略得梗概,至於善覘敵情,則絕無其人。古之覘敵者,不特知賊首之性情技倆,而並知某賊與某賊不和,某賊與偽主不協。今則不見此等好手矣。賢弟當於此四大端下工夫,而即以此四大端察同僚及麾下之人才。第一、第二端不可求之於弁目散勇中,第三、第四端則末弁中亦未始無材也。
家中小大平安。葛亦山先生回家六日未來,聞其弟喉痛,或未愈耳。科一、科四、科六皆在館。甲五課之點讀尚居安靜。弟可放心。堯階於二十二來,二十八可歸。洪、夏所爭之地,餘意欲買之。以東陽叔祖極稱其好,不知可得否。胡潤之中丞奏請餘率水師東下,二十七日送寄諭來家。茲抄寄弟營一閱。餘俟續布。弟初九日所發之信由省城轉達者,亦二十七始到也。順問近好。
兄國藩手草
亦山不在此,命科四等寫一稟安帖。
【注釋】
①悅豫:喜悅愉快。
②揆(kuí):大致估量現實狀況。
③軒輊(xuān zhì):車前高後低叫軒,前低後高叫輊。這裏指優劣的比較。
④弁(biàn)目:清代低級武官的通稱。
⑤覘(chān):偵察。
【當代闡釋】
將才難得,應懂識別
將才是戰爭勝利的重要基礎,從曆史上來看,往往是“一將難求”,真正的將才決定著戰爭的勝負和國家的興衰,所以不能苛求。
唐朝名相狄仁傑也以舉賢薦能而名垂青史,尤其是他舉用契丹降將的故事,更為時人所稱許。李楷固、駱務整原為契丹大將,多次領兵侵擾唐朝邊境,驍勇異常,深為唐軍將士所忌恨。不久,李、駱兩位因形勢所迫,率軍投降了唐朝。很多唐將主張斬殺二人,以揚國威。狄仁傑卻力排眾議,說服滿朝文武,委任兩將以官爵。數年後,李、駱二將奉命領軍北伐契丹,兩將因熟悉敵情和戰術,統率唐軍勢如破竹,大獲全勝。武則天親自在宮中設宴為兩將慶功,此後,李、駱二將赤心效忠唐朝,屢立戰功。
將才是戰爭勝利的重要基礎,曆史上因為擇將不當而造成戰爭失敗的例子也不勝枚舉,而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莫過於諸葛亮對馬謖的誤用。
馬謖是諸葛亮好友馬良的胞弟,史稱其人“才器過人”,因而深受諸葛亮的賞識,讓他擔任參軍之職。馬謖開始時也的確不負諸葛亮的倚重,在軍事上曾屢有建樹,如提出“攻心為上”的建議,為諸葛亮“七擒孟獲”、順利平定漢中立下了重大功績。然而,他畢竟缺乏實踐經驗,又不聽從諸葛亮的指揮,終於造成街亭慘敗。
有了這麼多正反兩方麵的曆史教訓,曾國藩選起將來當然更會得心應手,尤其是曾國藩選將與他的相人術相結合,更是神乎其神。在這封家書中,曾氏為幫助初出茅廬的老九遴選將才,傳授了自己識拔將才的經驗“將才有四大端:一曰知人善任,二曰善覘敵情,三曰臨陣膽識,四曰營務整齊”,即從知人用人、熟悉敵情、臨陣發揮和日常管理四個方麵來觀察識別將領之才與不才。又特別指出前兩點是對較高級別的人而言,而具備後兩點的才能的人,即便在低級武官中也有。
在另一封給朋友的信中,曾氏對帶兵之人提出了四個方麵的要求,即才堪治兵、不怕死、不急急名利、耐受辛苦。又說治兵之才,不外“公”“明”“勤”三個字。這裏所側重的是將領的個人修養,可以看出曾氏的“將才論”的全麵觀點。
2、鹹豐七年十二月十四日致沅弟
【原文】
沅甫九弟左右:
十二日正七、有十歸,接弟信,備悉一切。
定湘營既至三曲灘,其營官成章鑒亦武弁中之不可多得者,弟可與之款接①。
來書謂意趣不在此,則興會索然②,此卻大不可。凡人作一事,便須全副精神往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見異思遷,做這樣想那樣,坐這山望那山。人而無恒,終身一無所成,我生平坐犯無恒的弊病,實在受害不小。當翰林時,應留心詩字,則好涉獵他書,以紛其誌。讀性理③書時,則雜以詩文各集,以歧其趨。在六部時,又不甚實力講求公事。在外帶兵,又不能竭力專治軍事,或讀書寫字以亂其誌意。坐是④垂老而百無一成。即水軍一事,亦掘井九仞而不及泉。弟當以為鑒戒,現在帶勇,即埋頭盡力以求帶勇之法,早夜孽孽⑤,日所思,夜所夢,舍帶勇以外則一概不管。不可又想讀書,又想中舉,又想作州縣,紛紛擾擾,千頭萬緒,將來又蹈我之覆轍,百無一成,悔之晚矣。
帶勇之法,以體察人才為第一,整頓營規、講求戰守次之,《得勝歌》中各條,一一皆宜詳求。至於口糧一事,不宜過於憂慮,不可時常發稟。弟營既得楚局每月六千,又得江局月二三千,便是極好境遇。李希庵十二來家,言迪庵意欲幫弟餉萬金。又餘有浙鹽贏餘萬五千兩在江省,昨鹽局專丁前來稟詢,餘囑其解交藩庫充餉。將來此款或可酌解弟營,但弟不宜指請耳。餉項既不勞心,全副精神講求前者數事,行有餘力則聯絡各營,款接紳士。身體雖弱,卻不宜過於愛惜。精神愈用則愈出,陽氣愈提則愈盛。每日作事愈多,則夜間臨睡愈快活。若存一愛惜精神的意思,將前將卻⑥,奄奄無氣,決難成事。凡此,皆因弟興會索然之言而切戒之者也。弟宜以李迪庵為法,不慌不忙,盈科後進⑦,到八九個月後,必有一番回甘⑧滋味出來。餘生平坐無恒流弊極大,今老矣,不能不教誡吾弟吾子。
鄧先生品學極好,甲三八股文有長進,亦山先生亦請鄧改文。亦山教書嚴肅,學生甚為畏憚。吾家戲言戲動積習,明年吾在家當與兩先生盡改之。
下遊鎮江、瓜洲同日克夏,金陵指日可克。厚庵放閩中提督,已赴金陵會剿,準其專摺奏事。九江亦即日可複。大約軍事在吉安、撫、建等府結局⑨,賢弟勉之。吾為其始,弟善其終,實有厚望。若稍參以客氣,將以鼓誌,則不能為我增氣也。營中哨隊諸人氣尚完固⑩否?下次祈書及。家中四宅平安。澄弟十四日赴縣吊喪。餘吾它事,順問近好。
兄國藩草
【注釋】
①款接:款待。
②興會索然:一點兒興趣都沒有。
③性理:即指宋儒程 (程顥、程頤)朱( 朱熹 )派理學。本於程頤“性即理也”之說。因別於 陸九淵、王守仁“心即理也”之說,故清儒以“性理之學”標舉程朱派理學。
④坐是:因是之故,因此。
⑤孽孽:勤勉,努力不懈的樣子。
⑥將前將卻:想進又想退。
⑦盈科後進:泉水遇到坑窪,要充滿之後才繼續向前流。比喻學習應步步落實,不能隻圖虛名。
⑧回甘:回味甜美,滋味由澀變甜。
⑨結局:結束;收場。
⑩完固:飽滿;充沛。
【當代闡釋】
體察人才為第一
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天下無賊》中葛優這麼說,當今世界什麼最貴?答曰兩個字:人才。用人的得失,關係到政治的興隆,國家的盛衰。古代聖人說:“一人可以興邦,一人可以敗國”。
申子說:“君子要懂得知人的道理,臣子要懂得知事的道理”。然而人才的鑒定並不是一個簡單的事情,孔子以貌取人,失之宰予;以言取人,失之子羽,更何況是常人呢。
大家都熟知,劉邦有一段著名的“三不如”的對話:“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裏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劉邦本一個鄉村無賴,他的最大的官職隻做到亭長,頂多隻相當於現在一個村長,但他卻奪取了天下,而出身富貴人家的項羽卻丟了天下,這裏麵的關鍵在於項羽不會用人,劉邦會用人,而且會用各種不同人才,將他們的才幹充分調動出來,服務於自己的大事業,這正是劉邦的成功之處。劉邦所說的,其實也是一切領袖成事的第一秘訣。
劉邦給了我們一個什麼啟示呢?作為領導者,不一定要有很深的專業知識,但要懂得領導知識,特別是識人用人知識,識人用人知識越精通越好。劉邦是個不愛看書不會武藝的市井之人,但他精通識人用人之術,最後奪取了天下。項羽出身於官宦之家,武藝高強,但他不會識人用人,最後隻好演出了一場《霸王別姬》了事。
曾氏的成功之道中極重要的一條,還在於他有傑出的識才用才的本事,首先他對人才非常重視,在寫給諸弟的信中可窺一斑:“帶勇之法,以體察人才為第一”、“外和軍旅,內檢瑣務,大小人才,悉心體察,庶可補餘之短”另外,他善於發現人才,當時人說他善於衡人,尤擅長相士。
曾氏用人的原則是德為主,才為輔,先看德行操守,次看學識,再看才具。他對人才廣收慎用,因量器使。識別後,將他們一一合理使用。在識與用之間,他還善於培養人材。他的教育之點立足在褒獎,也就是多用獎勵,少用苛責,他有兩句名言“揚善於公庭,規過於私室。”就是在公開場合多多地褒揚下屬,私下裏在去耐心地教育訓誡。在十多年的戰爭歲月裏,曾氏依仗著千萬人才成就了大事業,同時,他也通過這些戰事培養了一批卓越人才。這批人才,對晚清政治、軍事、文化、外交各個方麵都發揮了重大作用。
【文化常識】
程朱理學
程朱理學是北宋理學家程顥、程頤和南宋理學家朱熹思想的合稱。
程顥、程頤二人曾在北宋理學開山大師周敦頤的門下學習,他們的著作被後人合編為 《河南程氏遺書》。他們把“理”或“天理”視作哲學的最高範疇,認為理無所不在,不生不滅,不僅是世界的本原,也是社會生活的最高準則。在窮理方法上,程顥“主靜”,強調“正心誠意”;程頤“主敬”,強調“格物致知”。在人性論上,二程主張“去人欲,存天理”,並深入闡釋這一觀點使之更加係統化。二程學說的出現,標誌著宋代理學思想體係的正式形成。
南宋時,朱熹繼承和發展了二程的思想,建立了一個完整而精致的客觀唯心主義的思想體係。
他認為,太極是宇宙的根本和本體,太極本身包含了理與氣,理在先,氣在後。太極之理是一切理的綜合,它至善至美,超越時空,是“萬善”的道德標準。在人性論上,朱熹認為人有“天命之性”和“氣質之性”,前者源於太極之理,是絕對的善;後者則有清濁之分,善惡之別。人們應該通過“居敬”、“窮理”來變化氣質。朱熹還把“理”推及人類社會曆史,認為“三綱五常”都是理的“流行”,人們應當“去人欲,存天理”,自覺遵守三綱五常的封建道德規範。朱熹學說的出現,標誌著理學發展到了成熟的階段。
宋元明清時期,曆代統治者多將二程和朱熹的理學思想扶為官方的統治思想,程朱理學也因此成為人們日常言行的是非標準和識理踐履的主要內容。在南宋以後600多年的曆史進程中,程朱理學在促進人們的理論思維、教育人們知書識理、陶冶人們的情操、維護社會穩定、推動曆史進步等方麵,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同時,它對中國封建社會後期的曆史和文化發展,也有巨大的負麵影響。不少人把程朱理學視為獵取功名的敲門磚,他們死抱一字一義的說教,致使理學發展越來越脫離實際,成為於世無補的空言,成為束縛人們手腳的教條,成為“以理殺人”的工具,從而反映出它的階級和時代的局限性。
3、鹹豐十年十二月二十日致沅弟季弟
【原文】
沅、季弟左右:
十九日專弁二人至,接兩弟來信、沅附寄潤帥信、黃南坡兄信、季附寄汪大鍾卷並名單,具悉一切。汪生文果清健,亂後尚能不廢學如此,信①不愧大邦之風。另一片信所關甚大。方此軍初至東流、眾口讚之時,雪琴即有信來,言其勇不可恃②。沅弟平日曾言,造塔者須下一層好,其理至精。將來恐須全行遣散,另招二千人耳。
次青事,須渠來營一次,乃能定案。今天下雖已大亂,而法律不可全廢。如普不重懲,即無以服江楚軍民之心;重懲普而不薄懲青,即無以服徽人,亦無以服普之心。
澄弟之病,據來信已愈,且言宜服清潤之品,不宜補也。左、鮑十七八尚未開仗。潤、坡信付還,習字三張批還,卷付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