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之有才者不占少數,但並不是所有有才華之人都能成功成仁。根源正在於曾國藩所言“才大器大”“才根於器”,才華能夠結合實際,結合適時隨境,才能大放異彩,如虎添翼,愈行愈遠,愈遠愈明。
3、鹹豐七年十二月初六日致沅弟
【原文】
沅甫九弟左右;
初四日午刻蕭大滿、劉得二歸,接二十八日來信,借悉一切。吉水擊退大股援賊,三曲灘對岸之賊空壁宵遁①,看來吉安之事尚易得手。
二十九日祖母太夫人九十一冥壽,共三十三席,來祭二十一堂。地方如王如一、如二、羅十、賀柏八、王訓三、陳貫三等皆來,吉公子孫外房亦來。五席海參、羊肉、蟶蚌。祀事尚為誠敬。初一日,餘與軒叔至三畝衝拜三舅婆八十一壽,抬盒一架,因接定二舅爹至腰裏住五日。王大誠所借先大夫錢百千,收租十石者十餘年,收六石九鬥者又已二十年,實屬子過於母。澄弟與餘商:“王氏父子太苦,宜焚券而蠲免②之。”初三日請大誠父子祖孫來,塗券發還,令元一每年量穀二石以養其祖,量穀二石一鬥分濟其叔。三房下首培砂工程已辦一半餘。
日內作報銷(其摺稿下次寄吉安)。大概規模摺一件、片三件,交江西耆公代為附奏。茲由蕭大滿等手帶至吉安,弟派妥人即日送江西省城,限五日送到。耆、龍、李三處並有信,接複信,專丁送家可也。
左季高待弟極關切,弟即宜以真心相向,不可常懷智術以相迎距。凡人以偽來,我以誠往,久之則偽者亦共趨於誠矣。
李迪庵新放那中方伯,此亦軍興以來一僅見之事。渠用兵得一暇字訣,不持其平日從容整理,即其臨陣,亦回翔③審慎,定靜安慮。弟理繁之才勝於迪庵,惟臨敵恐不能如其鎮靜。至於與官場交接,吾兄弟患在略識世態而又懷一肚皮不合時宜,既不能硬,又不能軟,所以到處寡合。迪安妙在全不識世態,其腹中雖也懷些不合時宜,卻一味渾含④,永不發露。我兄弟則時時發露,終非載福之道。雪琴與我兄弟最相似,亦所如寡合也。弟當以我為戒,一味渾厚,絕不發露。將來養得純熟,身體也健旺,子孫也受用,無慣習機械變詐,恐愈久而愈薄耳。
李雲麟尚在吉安營否?其上我書,才識實超流輩,亦不免失之高亢,其弊與我略同。長沙官場,弟亦通信否?此等酬應自不可少,當力矯我之失而另立途轍⑤。餘生平製行有似蕭望之、蓋寬饒一流人,常恐終蹈禍機,故教弟輩製行早蹈中和一路,勿效我之褊激也。黃子春丁外艱⑥,大約年內回省,新任又不知何人。吾邑縣運,如王、劉之沒,可謂不振;迪庵之簡放,可謂極盛。若能得一賢令尹來,則受福多矣。餘身體平安。近日心血積虧,略似怔忡之象。上下四宅小大安好,諸兒讀書如常,無勞遠注。順問近好。
兄國藩手草
【注釋】
①空壁宵遁(dùn):所有的人都乘夜逃跑。
②蠲(juān)免:除去;免除[租稅、罰款、勞役等。
③回翔:反複,形容很謹慎的樣子。
④渾含:含蓄。
⑤途轍:比喻行事所遵循的途徑或方向。
⑥丁外艱:遭逢父親喪事。
【當代闡釋】
難得糊塗
清代畫家鄭板橋有一方閑章,其中“難得糊塗”四個字一經刻出,便成成了許多人津津樂道的話題,仿佛有許多人生的玄機一下子從這四個字中折射出了哲學的光輝。於是,世上便有了糊塗哲學。
其實,要做到糊塗其實不易,這不僅需要一定的修養,還需要一定的雅量。曾氏言:“大抵世之亂也,必先由於是非不明,黑白不分,願諸弟學為和平,學為糊塗。”“迪安妙在全不識世態,一味渾含,永不發露。我兄弟則時時發露,終非載福之道。弟當以我為戒,一味渾厚,絕不發露。”這表現了他的糊塗觀。
“糊塗”也有諸多好處。其一,減少不必要的煩惱,在我們身邊,無論同學、朋友之間,甚至萍水相逢,不免會產生一些摩擦,引起一些煩惱,如若斤斤計較,患得患失,往往越想越氣,這樣很不利於身心健康,如做到遇事糊塗些,自然煩惱少很多。其二,有利於集中精力工作和學習。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一味在個人得失,名譽地位上兜圈子,或把精力白白地浪費在勾心鬥角,玩弄權術上,就不利於工作和學習。世上有所建樹的人大凡有股糊塗勁兒,古今中外,不乏其例。鄭板橋、曹雪芹如此;居裏夫人,愛因斯坦亦如此。其三,有利於消除隔閡,以圖長遠。人生苦短又何必為區區小事而耿耿於懷呢?即使是“大事”,別人有愧與你,糊塗些反而會感動人,從而改變人。
至於官場上的糊塗,那更是一種生存之道,為官之法了。在升任兩江總督、統轄蘇皖浙贛四省軍務後,曾國藩在寫給其弟的信中說:“周俊大兄昨來家中,以久試不進,欲投營博一功名。渠若果至吉營,望弟即日填功牌送之,兼送以來往途費。如有機可假,或恰逢克複之日,則望保以從九縣丞之類,以全餘多年舊好。餘昔在軍營不妄保舉,不亂用錢,是以人心不附,至今以為詬病。近日揣摩風會,一變前誌,上次有孫、韓、王之托,此次又有周君之托。”從信中可知曾氏為了“全餘多年舊好”,他要弟弟移花接木,“糊塗”地給從未上戰場的朋友記功,慷朝廷之慨,送朋友一頂九品烏紗。這時的曾國藩可以說是憑手中權力故意把事情弄得糊塗,以便從中撈好處。
正因為曾國藩懂得糊塗之妙在製作而且身體力行,所以活著時封為一等侯爵,死後又得“文正公”的美諡,隻是這種糊塗是否值得宣揚值得我們思考。
4、鹹豐十年七月十二日致沅弟季弟
【原文】
沅季弟左右:
十二早接弟賀信,係初七早所發,嫌到此太遲也。兄膺①此巨任,深以為俱。若如陸、何二公之前轍,則詒我父母羞辱,即兄弟子侄亦將為人所侮。禍福倚伏之幾,竟不知何者為可喜也。默觀近日之吏治、人心及各省之督撫將帥,天下似無戡定②之理,吾惟以一勤字報吾君,以愛民二字書報吾親。才識平常,斷難立功,但守一勤字,終日勞苦,以少分宵旰③之憂。行軍本擾民之事,但刻刻存愛民之心,不使先人之積累自我一人耗盡。此兄之所自矢者,不知兩弟以為在否?願我兩弟亦常常存此念也。沅弟多置好官、遴選將才二語,極為扼要,然好人實難多得,弟為留心采訪,凡有一長一技者,兄斷不敢輕視。
謝恩摺今日拜發。寧國日內無信,聞池州楊七麻子將往攻寧,可危之至!
【注釋】
①膺(yīng):擔當,接受重任。
②戡(kān):平定。
③宵旰(xiāo ɡàn):指皇帝。
【當代闡釋】
刻刻存愛民之心
蔡鍔雲:“古今名將用兵,莫不以安民愛民為本。蓋用兵原為安民,若擾之害之,是悖用兵之本旨也。”一個心懷仁德的將官不隻愛兵,也會愛民,而這是更重要的。
荀子認為,親民、附民是用兵行軍之本,“兵要在乎善附民”。可見,荀子對民眾的力量是有著深刻的理解和認識的,他還曾兩次用“舟水關係”來比喻民之重要:“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荀子還把民眾力量之得失視作邦國強弱存亡的關鍵:“用國者,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強,得百姓之譽者榮。三得者具而天下歸之,三得者亡而天下去之;天下歸之之謂王,天下去之之謂亡”因此,君主應愛民、親民、為民,這樣民才能為己用、懇為己死。人民軍隊戰無不勝其實最根本的一條也就是這種親民愛民而得到了民眾擁護。
曾氏也提出,行軍之本是“愛民”。他說:“兵法千言萬語,一言以蔽之曰:愛民。”他告誡部將說:“總宜時時警省:以愛民為行軍第一要義。”他所說的“愛民”就是“不擾民”,他的“八本”格言之一是“行軍以不擾民為本”。
作為軍事思想來看,曾氏是從國家、社會的全局看軍事,看“愛民”。他說:“凡天之立君,國之設官,皆以為民也。……統兵而不知愛民,即百戰百勝,也是罪孽;居官而不知愛民,即有名有位,也是罪孽。”又說:“戒擾民,戒吸煙,勤字,廉字,人生之根本,即我楚師水陸兩軍之根本也。”他認為,人生之根本,即軍事之根本。在他看來,人生的主要內容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包括軍事在內,所以其根本都是一個。他是從整個人生看軍事,看愛民;表現在學問上便是從外禮內仁的統一看軍事,看愛民。
這裏特摘錄他所撰寫的《愛民歌》以觀其愛民思想:
三軍個個仔細聽:行軍先要愛百姓。……第一紮營不要懶,莫走人家取門板。莫拆民房搬磚石,莫踹禾苗壞田產。莫打民間鴨和雞,莫借民間鍋和碗。莫派民夫來挖壕,莫到民間去打館。築牆莫攔街前路,砍柴莫砍墳上樹。挑水莫挑有魚塘,凡事都要讓一步。第二行路要端詳,夜夜總要支賬房。莫進城市占鋪店,莫向鄉間借村莊。人有小事莫喧嘩,人不躲路莫擠他。無錢莫扯道邊菜,無錢莫吃便宜茶。更有一句緊要書:切莫擄人當長夫。一人被擄挑擔去,一家啼哭不安居。娘哭子來眼也腫,妻哭夫來淚也枯。從中地保又訛錢,分派各團並各都:有夫派夫無派錢,牽了騾馬又牽豬,雞飛狗走都嚇倒,塘裏嚇死幾條魚。第三號令要嚴明,兵勇不許亂出營。走出營來就學壞,總是百姓來受害,或走大家訛錢文,或走小家調婦人。……在家皆是做良民,出來當兵也是人。……軍士與民如一家,千記不可欺負他。日日熟唱愛民歌,天和地和又人和。
這首歌並不隻是唱唱而已的教材,而是列入《營規》的《禁擾民之規》,以軍法執行的紀律。
5、同治元年九月二十四日致沅弟
【原文】
沅弟左右:
接弟二信,因餘言及機勢①,而弟極言此次審機之難。弟雖不言,而餘已深知之。萃②忠、侍兩酋極悍極多之賊,以求逞於弟軍久病之後,居然堅守無恙。人力之瘁,天事之助,非二者兼至,不能有今日也。當弟受傷,血流裹創,忍痛騎馬,周巡各營,以安軍心,天地鬼神,實鑒此忱。以理勢論之,守局應可保全。然吾兄弟既誓拚命報國,無論如何勞苦,如何有功,約定終始不提一字,不誇一句。知不知,壹③聽之人,順不順,壹聽之天而已。
審機審勢,猶在其後,第一無貴審力。審力者,知己知彼之切實工夫也。弟當初以孤軍進雨花台,於審力工夫微欠。自賊到後,壹意苦守,其好處又全在審力二字,更望將此二字直做到底。古人雲兵驕必敗,老子雲兩軍相對哀者勝矣。不審力,則所謂驕也;審力而不自足,即老子之所謂哀也。
藥二萬、銀二萬及洋槍一批,日內準交輪舟拖帶東下。其餘銀米子藥苦於逆風不能到皖,望弟穩守,不可急於出濠打仗。十月間,吾再添派護軍前往助弟。弟之新勇,十月亦可趕到。昨日風雨,餘極憂灼也。
【注釋】
①機勢:局勢;形勢。
②萃(cuì):聚集,聚攏。
③壹:一概;一律。
【當代闡釋】
不審勢即寬嚴皆誤
荀子在《天論》篇中說:期望著時機而等待它,遠不如順應時機而使用它。時機稍縱即逝,逝去就不會再來。
光緒年間,四川鹽茶使在趙藩遊覽武侯祠,追思諸葛亮治軍理政功績時,並聯想新任四川總督岑春煊備用武力鎮壓民眾的情況,遂書寫“能攻心則反側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後來治蜀要深思”一聯。聯語雖意在“諷諫”,但客觀上卻對諸葛亮一生用兵和施政的功業進行了高度概括和科學總結。
認為諸葛亮“治蜀”的特點就是“審勢”,即對形勢的準確把握。經驗證明,隻有對形勢的特點有了準確的判斷之後,才能製定出與之相適應的政策,否則,不明形勢隨意施政,則政策如何,都是注定要失誤的。
曾氏在指導其弟如何治軍是也提出了“審機審勢”“審力”的要求。作戰時要“審力”,就是做足知己知彼的功夫,治國是要審勢,就是要做出適當的判斷,製定適宜的政策。
據《戰國策》記載:鄭國子產患病,對子太叔說:“我死,子必為政。唯有德者能以寬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鮮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則多死焉。故寬難。”。意思是說,“我死後,你一定會執掌國政。隻有有德行的人能夠用寬和的政策來使百姓服從,其次就不如嚴厲的政策。火猛烈,百姓遠遠看見就會害怕,所以,很少有人被火燒死;水性柔弱,百姓輕慢而玩弄它,就會有很多人死在水裏,所以施行寬政難度大。”子產病了幾個月後就去世了。 太叔執掌政事,不忍心施行猛政而用寬政。鄭國出現很多盜賊,聚集在萑苻澤中。太叔後悔了,發動步兵去攻打萑苻澤裏的盜賊,全部殺了他們。盜賊稍止住了。
可見實施不當的政策最終害的還是百姓。如果打仗的人,能使對方知道自己的錯誤,知道自己的力量遠遠不及,使他不戰或不敢戰,心悅誠服,那麼以後就不致再謀反叛亂。如果不審察時勢,而一味用嚴或用寬,都會帶來嚴重後果,都是錯誤的。
6、同治二年三月二十四日致沅弟
【原文】
沅弟左右:
二十三日張成旺歸,接十八日來緘,旋又接十九日專人一緘,具悉一切。
弟讀邵子詩,領得恬淡衝融之趣,此是襟懷長進處。自古聖賢豪傑、文人才上,其誌事不同,而其豁達光明之胸襟大略相同。以詩言之,必先有豁達光明之識,而後有恬淡衝融之趣。如李白、韓退之、杜牧之則豁達處多,陶淵明、孟浩然、白香山則衝淡處多。杜、蘇二公無美不備,而杜之五律最衝淡,蘇之七古最豁達。邵堯夫①雖非詩之正宗,而豁達、衝淡二者兼全。吾好讀《莊子》,以其豁達足益人胸襟也。去年所講生而美者,若知之,若不知之,若聞之,若不聞之一段,最為豁達。推之即舜禹之有天下而不與,亦同此襟懷也。
吾輩現辦軍務,係處功利場中,宜刻刻勤勞,如農之力穡,如賈之趣利②,如篙工之上灘,早作夜思,以求有濟。而治事之外,此中卻須有一段豁達衝融氣象。二者並進,則勤勞而以恬淡出之,最有意味。餘所以令刻“勞謙君子”印章與弟者,此也。
無為之賊十九日圍撲廬江後,未得信息。撚匪於十八日陷宿鬆後,聞二十一日至青草塥。廬江吳長慶、桐城周厚齋均無信來,想正在危急之際。成武臣亦無信來。春霆二十一日尚在泥汊,頃批令速援廬江。祁門亦無信來,不知若何危險。少荃已克複太倉州,若再克昆山,則蘇州可圖矣。吾但能保沿江最要之城隘,則大局必日振也。順問近好。
國藩手草
【注釋】
①邵雍:北宋哲學家。字堯夫,諡康節。隱居蘇門山百源之上,後人稱他為百源先生。屢授官不赴。後居洛陽,與司馬光等人從遊甚密,傳說他的卜術很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