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擇師交友(3 / 3)

6、鹹豐十年十月二十四日致沅弟

【原文】

沅弟左右:

步撥遞到二十一夜來緘。李卿雲歸,又帶到十八夜緘。餘於初八日交手卷①及日記於楊鎮南之哨官蕭祥雲,不知何以至今未到?應飭楊鎮南即將該哨革去。

二十九日記中記作梅之言,不知渠何以全不向餘提及。貓麵腦之事②,弟克複安慶後,當歸家妥辦。如洪家執意不肯,隻好略略遷改,移於夏家契地③內。但求大致穩妥,不必泥於陰地一線之說,反詒求福太過之譏。

鼎三明年讀書,應請先生。餘心中無人,請弟與季酌定。朱洪章添兩哨,即當批準,弟可先令其速招。鮑鎮已奏複勇號,當略高興。芝生不肯就館,弟請師,當請嚴而有恒者,又不專好用自己工夫之人,或請省城朋友亦可。此事關係極大,不可草率。省中間有著名善教書者,卻不在學問大也。澄弟信寄閱。

【注釋】

①手卷:隻能卷舒而不能懸掛的橫幅書畫長卷。

②貓麵腦之事:即指其父改葬到台洲貓麵腦一處之事。

③契地:承租來的田地。

【當代闡釋】

尊師重教,嚴以擇師

楊雄曰:“師哉,師哉,桐之子命也。”即是說,老師啊,老師,你掌握著學生的命運啊。足見古人對擇師的重視。

有學者認為,曾氏一門在曾國藩過世的一百多年中始終沒有衰敗的主要原因就在於他們對於教育的重視,曾氏自己也是極看重老師的重要性的,但是他在對如何選則老師的標準上有著自己的見解,他認為“請師,當請嚴而有恒者,又不專好用自己工夫之人”,老師可以是“省中間有著名善教書者,卻不在學問大也。”

我們可以看出,曾氏所肯定的老師有如下特點:嚴格、有恒、用心、善教書。

古人在選擇老師時,除了考慮老師的學識、品行,最關鍵的還要考慮老師是否是位“嚴師”,明代王守仁《嚴師箴》指出:“古之教者,莫難嚴師,師嚴道尊,教乃可施”。教育最難的是要有嚴師,教師嚴格,而講的道理又具有權威性,教育才能施行。

有恒、用心自然也是必不可少的,首先這些品質是一個老師應該具備,且要通過自己的言行傳遞給學生的,更重要的是如果一個老師每天隻想著做一些自己有興趣的事情,也就是曾氏所謂的“專好用自己工夫”,那對於教育學生之事就不會盡職盡責,對於這樣的老師,工作也隻是謀生的手段而已。

另外,一個老師最重要的特點應該是善於教書,如果你有滿肚子的學問,但卻不善於表達,不善於把這些知識傳遞給學生,就好比是茶壺裏的餃子,有貨倒不出來。這樣老師肯定不能稱之為一名好老師的。

【國學故事】

嚴苛的歸省禪師

以前有個叫法遠的和尚聽人說葉縣的歸省禪師對禪道研究頗深,於是前往拜師取經,當時適逢寒冬大雪,可歸省禪師看見跪在雪地裏的前來投師的八個人時並沒有感動,而是一看到他們就大聲地斥罵並驅趕他們走,在他們對斥罵無動於衷時便用冷水潑水他們全身,在寒風瀟瑟的冰天雪地裏,他們一個個凍得全身冰涼,其中有六個人受不了這種煎熬而憤然離去,隻剩下法遠與義懷兩人仍長跪不起。歸省禪師見他們兩人仍然不肯走,便更嚴苛地斥罵,並要用棍棒將他倆趕走,這時義懷受不了也離開了,隻剩下法遠還跪在那,法遠對歸省禪師說:“我千裏迢迢前來拜師學藝,豈能是被一盆涼水、一頓棍棒就趕走的,如你不收我為徒我就不起來”。歸省禪師看到法遠如此誠心便同意收留法遠。

法遠拜師成功並不表示他就可以跟在歸省禪師身邊靜心念佛修煉,他被分配到夥房做飯。有一次,法遠沒有向常住大師報告就私自取香油煮五味粥給大家吃,此事被歸省禪師知道後受到嚴厲處罰,法遠被打了三十香板,並將他的衣物作價賠償香油錢,更為嚴厲的是在挨打與賠償後他還是被歸省禪師無情地開除出寺廟。

被趕出寺廟的法遠並未灰心,每天仍在寺廟周圍徘徊,晚上露宿於寺廟的廊簷下,歸省禪師知道後又斥罵於他,說那是寺廟的地方令他按日補償過夜費,麵對這些法遠還是未放棄,他每日到街市中誦經化緣來償還。

沒過多久的一天,歸省禪師召集寺廟所有僧眾開會訓示說:“法遠是真正參禪悟道的法器”,並派人隆重地將法遠請回寺廟,當眾給他披上法衣,贈送法號圓監禪師。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出歸省禪師招收徒弟管理徒弟嚴苛之極,也正是這種嚴使其甄選出合格的弟子,如若一開始就將所有投師知人收入寺中,估計其中也有很多人會被其他困難達到,最終也是一事無成,足見“嚴師”的意義。

7、同治元年三月初八日致沅弟

【原文】

沅弟左右:

火藥即日谘請湖北協解五萬,不知見許否?凡與人交際,當求其誠信之素孚①;求其協助,當亮其力量所能為。弟每求人,好開大口,尚不脫官場陋習。餘本不敢開大口,而人亦不能一一應付,但略亮②我之誠實耳。四十萬鐵究竟有著落否?此時子彈亦極少也。

韓正國、程學啟初七日開行,少荃初八早開行,輪船不過三四日可抵上海。餘令開字營號補皖勇改淮勇,程雲必待沅帥緘諭乃敢改換。亦足見其不背本矣。

廣東全省抽厘③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古代曆史中,凡成功者,都是孝順的典範。且凡成功人士,都是孝順的典範。專供江浙軍餉一摺,本日拜發。大約秋冬以後每月可添銀二十萬兩,春夏則苦不堪言耳。

【注釋】

①孚:為人所信服,使信任。

②亮:顯示;顯露。

③抽厘:即抽取厘金。厘金,是晩清起實行的一種商業稅。分坐厘﹑行厘兩種前者征貨物交易稅後者征貨物通過稅。

【當代闡釋】

交遊當求誠信

誠信是交往的基礎,是做人的根本。曾氏說“凡與人交際,當求其誠信之素孚”,當你與別人交往時,應該靠誠信使人信服。一個人誠實守信,自然得道多助,能獲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誼。反過來,如果貪圖一時的安逸或小便宜,而失信於朋友,表麵上是得到了“實惠”,但為了這點實惠他毀了自己的聲譽。所以,失信於人,無異於丟了西瓜揀芝麻,得不償失。

古書《鬱離子》中曾記載:濟陽有個商人過河時船沉了,他抓住一根大木杆大聲呼救。有個漁夫聞聲而至。商人急忙喊:“我是濟陽最大的富翁,你若能救我,給你一百兩金子。”待被救上岸後,商人卻翻臉吧認賬了,他隻給了漁夫十兩金子。漁夫責怪他吧守信,出爾反爾。富翁說:“你一個打魚的,一生都掙不了幾個錢,突然得十兩金子還吧滿足嗎?”漁夫隻得怏怏而去。不料想那富翁後來又一次在那裏翻船,有人欲救,那個曾被他騙過的漁夫說:“他就是那個說話吧算數的人。”於是商人給淹死了。商人兩次翻船而遇同一漁夫是偶然的,但商人的不得好報卻是在意料之中的。因為一個人若不守信,便會失去別人對他的信任,一旦他處於困境,便沒人再願意出手相助。

清人王永彬在《圍爐夜話》中說:“世風之狡詐多端,到底忠厚人顛撲不破。世俗以繁華相尚,終覺冷淡處趣味彌長。”意思是說盡管社會上盛行爾虞我詐的風氣,但是說到底還是忠厚老實人能永遠立於不敗之地。腐朽的社會習俗爭相以奢靡浮華為時尚,但畢竟還是在清淨平淡之中體會到的淡泊趣味更為持久耐長。

這段古訓不失為是誠信而高貴的警告。盡管社會上“假”字風行,但我們決不能因此而丟棄誠信這一做人的美德。誠信不但於整個社會的良性發展有利,也對完善我們自己的品行,是我們能正確與人交往大有好處。

【國學故事】

至誠至信的範式

東漢時,汝南郡的張勳和山陽郡的範式同在京城洛陽讀書,是同窗好友,感情非常深厚。學業結束,到了他們分別的時候,兩個人都很舍不得對方。張勳站在路口,望著長空的大雁說:“今日一別,不知何年才能再見……”說著留下了眼淚。範式站在一邊也非常傷感,他拉著張勳的手,勸解道:“兄弟,不要悲傷。明年的秋天,我一定去你家拜望你的父母,同你聚會。”如此兩人便拜別了。

一年後的秋天,落葉蕭蕭,籬菊怒放,長空一聲雁叫,牽動了張勳的思緒,不由自言自語說:“範式快來了!”於是趕緊招呼母親還是準備招待客人的飯菜,他的母親不相信範式真的會來,就對張勳說:“傻孩子,山陽郡離這裏有一千裏的路程呢,你們朋友分別時隨口說的一句話怎麼能當真呢?”張勳不以為然,對母親說:“我相信我的朋友一定回來的,因為我知道他是一個至誠至信的人。”張母心中不信,但是拗不過兒子就隻好去準備飯菜。到了約定的那一天,範式果然風塵仆仆地從山陽郡趕到了汝南郡。張母感歎到:“天下竟然真有這麼講信用的人!”範式重信受諾的故事一直為後人傳為佳話。

8、同治三年七月二十四日諭紀鴻

【原文】

字諭紀鴻:

自爾還湘啟行後,久未接爾來稟,殊不放心。今年天氣奇熱,爾在途次①平安否?

餘在金陵與沅叔相聚二十五日,二十日登舟還皖,體中尚適。餘與沅叔蒙恩晉封侯伯,門戶太盛,深為祗懼②。爾在省以謙敬二字為主,事事請問意臣、芝生兩姻叔,斷不可送條子,致騰物議。十六日出闈,十七八拜客,十九日即可回家。九月初在家聽榜信後,再起程來署可也。擇交是第一要事,須擇誌趣遠大者。此囑。(舊縣舟次)

【注釋】

①途次:旅途中。

②祗(zhī)懼:敬懼,小心謹慎。

【當代闡釋】

擇交是第一要事

朋友交往對人的一生非常重要。傳統的家訓中將它提到了“持家莫於擇友”的高度。一個人成家立業,逐漸遠離父母、老師的教誨後,重要的社會關係就是朋友。人的一生如果結交了好的朋友,就可以患難與共,相互砥礪,不僅可以成為感情的慰藉,也可以成為事業成功的基石。所以,曾氏提出了“擇交是第一要事”的訓誡。

在這句話中最關鍵的就在於這個“擇”字,因為不是每一個我們身邊的人都是值得結交為“朋友”的,

《史記》說:“不知其人,視其友。”實在是經驗之談。因此,雖然你是好人,若是交了壞朋友,也不得不時常防備別人也是把你當成壞人,或是影響了自己的事業,或是無辜的壞了自己的名聲。

那麼,什麼樣的人可交呢?古人談交友不外三個方麵,一是賢,一是善,一是好學。

三國時名人劉鼐說:“夫交遊之美,在於得賢。”南宋朱熹對他兒子說:“見人嘉言善行,則敬慕而紀錄之;見人好文字勝己者,則借來熟看,或傳錄之,而谘問之,思與之齊而後己。不拘老少,惟善是取。”明代名人楊繼盛這樣訓諭他的兩個兒子:“揀著老成忠厚、肯讀書、肯好學的人,你就與他肝膽相交,語言必相逐,日與他相處,你自然成個好人,不入下流也。”曾氏對兒子似乎有更大的期望,他對紀澤說:“擇交是第一要事,須擇誌趣遠大者。”

曾氏自己可以說是善於交友的受益者,他的立功、立言、立德三不朽也可以說是在朋友的的相互砥礪和影響下取得的。因此他深刻地領會到了人生擇友的重要性。

所以交朋結友,不可不選而擇之。古人對正反兩方麵的經驗都說得至為透辟,不妨錄而鑒之。宋人許輩說:“與邪佞人交,如雪入墨池,雖融為水,其色愈汙;與端方人處,如炭入薰爐,雖化為灰,其香不滅。”顏之推更是教責後輩:“人在年少,神情未定,所與款狎,薰漬陶染,言笑舉動,無心於學,洌移默化自然似之……是以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自芳也;與惡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自臭也。”

【相關閱讀】

(法)莫泊桑:《漂亮朋友》

餘華:《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