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擇師交友(2 / 3)

③敕(chì)命:帝王的詔令。

④貤(yí)封:舊時官員以自身所受的封爵名號呈請朝廷移授給親族尊長。

⑤宗族稱孝焉:《論語·子路第十三》

⑥吾十有五:《論語·為政第二》

【當代闡釋】

不占別人半點便宜

俗語說,人情是筆債。你占了別人半分便宜,你就欠了別人半分人情,這種人情是必須要有所回報的,而這回報就有可能破壞自己的原則,危害自己大的利益,可謂得而不償失也!因此,人生在世,要想有所作為,與人交際時就不能占人半點便宜,寧肯人負我,不肯我負人,要拒絕誘惑,時刻保持頭腦清醒,這樣才能做到無欲則剛,才能保持住很好的名聲,而不會輕易失足。

明代人楊繼盛曾經在臨終前給他兒子的遺囑中寫道:“寧讓人,勿使人讓;吾寧容人,勿使人容;吾寧吃人虧,勿使人吃吾之虧;寧受人氣,勿使人受吾之氣。人有恩於吾,則終身不忘;人有仇於吾,是即時丟過。”這既是箴言,也是苦藥,更是一個臨終老人對人性的徹悟,蘊藉著多麼豐富的人生奧義。

曾氏對人性的理解比楊繼盛還要深刻。如同他在家信中提到的“從前施情於我者,或數百,或數千,皆釣餌也。渠若到任上來,不應則失之刻薄,應之則施一報十,尚不足滿其欲,故兄自庚子到京以來,於今八年,不肯輕受人惠,情願人占的便益①,斷不肯我占人的便益。將來若作外官,京城以內無責報於我者。”他認為,從前那些施恩於我的人都是另有所圖,少則數百,多則數千,不過都是釣餌耳。將來萬一我做了總督或者學政,不理他們吧,失之刻薄,理會他們吧,即使施一報十,也不能滿足他們的欲望。正是出於這種理解,曾氏在京城八年,從來不肯輕易接受他人的恩惠,不肯占人半分便宜。也許處身官場的人,沒有不同意其說法的,這固然包含著對占便宜失身失節的領會,但更多的是一種怕麻煩的心理,總是擔心應接不暇,糾纏不斷。他是一個精明人,當然想到了這一點。

總之,占便宜,無論哪一種形式,哪一種性質,哪一種目的,都可以一言以蔽之:便宜好占,或者難堪,或者麻煩。正是依據這種“不占人半點便宜“的處世哲學,曾氏能做到無欲則剛,處處拒絕利的誘惑,而終成一代名臣。

4、鹹豐四年十月二十二夜致諸弟

【原文】

澄侯、溫甫、子植、季洪四位老弟足下:

胡二等於初一日到營,接奉父大人手諭及諸弟信,具悉一切。

兄於二十日自漢口起行,二十一日至黃州,二十二日至堵城。以羊一豕一,為文祭吳甄甫師。二十三日過江至武昌縣。二十四在巴河晤郭雨三之弟,知其兄觀亭在山西,因屬邑失守革職,雨三現署兩淮鹽運使。二十九日至蘄州,是日水師大戰獲勝。初一、初四、初五陸軍在田家鎮之對岸半壁山大戰獲勝。初九、初十水師在蘄州開仗小勝。十三日水師大破田家鎮賊防,燒賊船四千餘號。自有此軍以來,陸路殺賊之多無有過於初四之戰,水路燒船之多無有過於十三之役。現在前幫已至九江,吾尚駐田家鎮,離九江百五十裏。陸路之賊均在廣濟、黃梅一帶,塔、羅於二十三日起行往剿。一切軍事之詳,均具奏報之中。茲並抄錄寄回,祈敬呈父大人、叔父大人一覽。

劉一、良五於二十日至田家鎮。得悉家中老幼均吉,甚慰甚悉。魏蔭亭先生既來軍中,父大人命九弟教子侄讀書,而九弟書來堅執不肯,欲餘另請明師。餘意中實乏明師可以聘請。日內與霞、次及幕中諸君子熟商,近處惟羅研生兄是我心中佩仰之人。其學問具有本原①,於《說文》、音學、輿地②尤其所長,而詩、古文辭及行楷書法亦皆講求有年。吾鄉通經學古之士,以鄒叔績為最,而研生次之。其世兄現在餘幕中,故請其寫家信,聘研生至吾鄉教讀。研兄之繼配陳氏,與耦庚先生為聯襟③。渠又明於風水之說,並可在吾鄉選擇古地。但不知其果肯來否?渠現館徐方伯處,未知能辭彼就此否?若果能來,足開吾邑小學之風,於溫甫、子植亦不無裨益。若研兄不能來,則吾心中別無人。植弟堅不肯教,則乞諸弟為訪擇一師而延聘焉為要。甲三、甲正可同一師,不可分開。科一、科三、科四亦可同師。餘不一一,諸俟續布。

兄國藩手草

【注釋】

①本原:根底,基礎。

②輿(yú)地:地理。

③聯襟:夫婿間的相互稱呼。

【當代闡釋】

擇明師以教子侄

韓愈曾經說過:“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因此,學習任何學問都應該選擇有專精獨到能力的明師,不論做學問、學藝和學佛,其道理都是相通的。雖然明師未必出於明師之門,明師門下也未必出高徒,但是追隨明師,至少不會指錯方向,教錯要領,實要比所謂“以盲引盲”來得安全。

“一物不知,儒家之恥”。博學,早就成為中國學人追求的重要目標,也自然成為選擇老師時要重點考慮的標準之一。專業知識是教師專業的基礎,古人說:“取法乎上者,僅得其中;取法乎中者,僅得其下。”“學者未必為良師,良師必為學者”廣博的文化知識決定著教學實施的廣度,教師隻有汲取了人類文明的豐富營養,才能厚積而薄發,才能讓學生獲益。正所謂“資之深,取之左右而逢其源!”

歸納古人有關教子經驗的總結,其中之一就是擇師要得人,作為師長首先一個就是要有豐富的專業知識。曾氏在為子侄選擇老師時,也非常注重這個問題,他想請的老師——羅研生“學問具有本原,於《說文》、音學、輿地尤其所長,而詩、古文辭及行楷書法亦皆講求有年”,“若果能來,足開吾邑小學之風,於溫甫、子植亦不無裨益”。

【文化常識】

小學

“小學”二字最早並不是專指學校的。西漢時稱“文字學”稱之為“小學”,唐宋以後又稱“小學”為自學。讀書必先認字,掌握字形、字音、字義,學會使用。周朝兒童入學,首先學六甲六書(六甲指兒童練字用的筆畫較簡單的六組以甲起頭的幹支。六書即指事、象形、形聲、會意、轉注、假借),所以從前把“文字學”稱“小學”,“小學”之名即由此而得。

蓋小學者,國故之本,王教之端,上以推校先典,下以宜民便俗,豈專引筆畫篆、繳繞文字而已。苟失其原,巧偽斯甚。

——《國故論衡·小學概說》

“小學”開始是指為貴族子弟設置的初級學校,《大戴劄·保傅篇》雲:“古者年八歲而出就外舍,學小藝焉,履小節焉,束發而就大學,學大藝焉,履大節焉。”這類學校要教授學童識字,許慎《說文解字敘》雲:“《周禮》八歲入小學,保氏教國子,先以六書。”段玉裁注雲:“國子者,公卿大夫之子弟,師氏教之,保氏養之,而世子亦齒焉。六書者,文字聲音義理之總彙也。”有關文字的學問因之漸被稱為“小學”。稱文字之學為小學始於西漢劉向、劉歆父子,《漢書·藝文誌》謂漢法,“太史試學童,能諷書九千字以上,乃得為史,又以六體試之,課最者以為尚書禦史史書令史。吏民上書,字或不正,輒舉劾。”

5、鹹豐十年七月十五日致沅弟

【原文】

沅弟左右:

十三日強中營二勇回,接弟信及各家信。十五早又接弟十一日之信。浮橋辦齊,長濠已有八九分工程,甚好甚慰。從此援賊雖至,吾弟必足以禦之。馮事,兄處辦法與潤帥不謀而合,茲將一批一告示付弟覽。

翁中丞處複信甚妥,弟意疏疏落落①亦極是。弟總認定是湖北之委員,以官、胡兩帥為上司,諸事稟命而行,此外一概疏疏落落。希庵於此等處界限極清,人頗嫌其疏冷。然不輕進人,即異日不輕退之本;不妄親人,即異日不妄疏人之本。處弟之位,行希之法,似尚妥葉。與翁稿與毓稿均好,近日修辭功夫亦進,慰喜慰喜。

焦君譜序,八九月必報命②。書院圖須弟起稿而兄改之,弟切莫咎兄之吝也。弟約初八日專差來,何以至今未到?京貨諸件,俟弟處人到,再派人同送。

【注釋】

① 疏疏落落:表示不與人格外親近。

② 報命:完成任務後回來複命。

【當代闡釋】

君子之交需要距離

古人雲君子之交談如水是一句真理。人與人之間,距離太大,就是隔膜、障礙。如果距離太小,又仿佛失去了神秘感,失去了吸引力。就好像對一些太容易得到的東西,我們往往不懂得去珍惜。而對得不到又有機會得到的東西,我們會期待著去爭取。在動物園參觀,遠遠看見大老虎的時候,你會有一種很神秘的美感,可是一旦野獸靠近,就算安全防範做得再好也會讓你不寒而栗。人和人之間同樣會有一個“安全距離”,如果“安全距離”被破壞,人的心理安全得不到滿足的時候,矛盾也就會如影隨形。

朋友之間以誠相待沒錯,但這並不意味著朋友之間就應該毫無保留,沒有一點隱私。在一定的情況下,朋友是最值得信任的,但在有些時候,朋友卻也是最危險的人。所以,朋友之間應該時時刻刻保持應有的距離,一旦跨越雷池,受傷的不僅僅是自己,還有你苦心經營的友誼也會一去不複返的。

古人曰:“與朋友交,敬而遠之”,敬也就是保持一定的距離。俗語也說“過近無君子”,“有距離才會有美”,說的也正是這個意思。保持適當的距離,是朋友的距離。換句話說,距離是朋友的氧氣。

出門旅遊在景點留影時,大多數人會用門匾作背景,並千方百計地突出其特點。這是要把距離拉近,表明自己和那個景點之間的關聯。假如這個景點就在自家門口,我們反而忽略了門匾,忽略了特點突出的那一部分。這是要把距離推遠,太熟悉了,審美的角度就要變換一下。照相如此,人際交往也是如此。適當的距離,是心靈需要的氧氣。氧氣沒有了,心靈就要窒息。

俗話說,人就像冬天的刺蝟,太近了刺人,遠了又覺得孤獨和寒冷。“在親密無間中保持距離。”這也許是對距離最好的詮釋了。保持距離感決不是設置心靈上的屏障或戒備防線,物理距離也罷,心理距離也罷,決不是感情距離。“距離”沒有固定的數字,它因人、因場合而異,掌握了距離這一門學問,我們就學會了尊重和被尊重,就能更好地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曾氏讚成老九以疏疏落落的態度與人相處的原則。疏疏落落,即不很親近,亦不很疏遠,不很熱火,亦不很冷淡,在不遠不近、不冷不熱之間。這是一種處世的方式,亦是一種值得借鑒的交往之道!

【國學故事】

伯牙鼓琴遇知音

傳說,春秋時代有個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藝高超,是當時著名的琴師。俞伯牙年輕的時候聰穎好學,曾拜高人為師,琴技達到了很高的水平,但他總覺得自己還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現對各種事物的感受。伯牙的老師知道他的想法後,就帶他乘船到東海的蓬萊島上,讓他欣賞大自然的景色,傾聽大海的波濤聲。伯牙舉目眺望,隻見波浪洶湧,浪花激濺;海鳥翻飛,鳴聲入耳;山林樹木,鬱鬱蔥蔥,如入仙境一般。一種奇妙的感覺油然而生,耳邊仿佛響起了大自然那和諧動聽的音樂。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彈奏,音隨意轉,把大自然的美妙融進了琴聲,伯牙體驗到一種前所未有的境界。老師告訴他:“你已經學成了。”

一天夜裏,俞伯牙乘船遊覽。麵對清風明月,他思緒萬千,於是又彈起琴來,琴聲悠揚,漸入佳境。忽聽岸上有人叫絕。伯牙聞聲走出船來,隻見一個樵夫站在岸邊,他知道此人是知音當即請樵夫上船,興致勃勃地為他演奏。伯牙彈起讚美高山的曲調,樵夫說道:“真好!雄偉而莊重,好像高聳入雲的泰山一樣!”當他彈奏表現奔騰澎湃的波濤時,樵夫又說:“真好!寬廣浩蕩,好像看見滾滾的流水,無邊的大海一般!”伯牙非常興奮了,激動地說:“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這個樵夫就是鍾子期。從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後來,鍾子期了,伯牙痛失知音,摔琴斷弦,終身不操琴。於是“伯牙鼓琴遇知音”的故事成為一段佳話流傳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