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擇師交友(1 / 3)

六 擇師交友

【導讀】

曾國藩極重擇師交友,“結網天下,雀無所逃”,可見其交友之決心、信心,也由此說明他把結交朋友視為“一生成敗之所係”。曾國藩則很會擇友,深刻地領會到了人生擇友之重要性。曾國藩的家書裏記載了大量的擇師交友的體會。然而擇友之道看似簡單,但真正做起來則難。要成就一番事業,真要像曾氏一樣相交以誠、與人為善、大度寬容、胸襟坦蕩,不苟求於人。這樣一來才能使自己的事業人才輻射、興旺發達。在困難時有出謀劃策者,在危難時有兩肋插刀者,在發達時有豪傑俊雄之士。曾氏的成功之路不正證明了“擇友為人生第一要義”。

1、道光二十四年正月二十六日致諸弟

【原文】

四位老弟左右:

正月二十三日接到諸弟信,係臘月十六日中省城發,不勝欣慰。四弟女許朱良四姻伯子孫,蘭姊女許賀孝七之子,人家甚好,可賀。惟蕙妹家頗可慮,亦家運也。

六弟、九弟今年仍讀書省城,羅羅山兄處附課甚好。既以此附課,則不必送詩文於他處看,以明有所專主也。凡事皆貴專,求師不專,則受益也不入;求友不專,則博愛而不親。心有所專宗,而博觀他途以擴其隻,亦無不可。無所專宗,而見異思遷,此眩彼奪①,則大不可。羅山兄甚為劉霞仙、歐曉岑所推服②,有楊生(任光)者,亦能道其梗概,則其可為師表明矣,惜吾不得常與居遊也。在省用錢,可在家中支用(銀三十兩,則夠二弟一年之用矣,亦在吾寄一千兩之內),予不能別寄與弟也。

我去年十一月二十日到京,彼時無摺差回南,至十二月中旬始發信,乃兩弟之信罵我糊塗。何不檢點至此!趙子舟與我同行,曾無一信,其糊塗更何如耶?餘自去年五月底至臘月初未嚐接一家信。我在蜀可寫信由京寄家,豈家中信不可由京寄蜀耶?又將罵何人糊塗耶!凡動筆不可不檢點③。

陳堯農先生信至今未接到。黃仙垣未到京。家中付物,難於費心,以後一切布線等物,均不必付。九弟與鄭、陳、馮、曹四信,寫作俱佳,可喜之至。六弟與我信字太草率,此關係一生福分,故不能不告汝也。四弟寫信語太不圓,由於天分,吾不複責。餘容續布,諸惟心照。

兄國藩手具

【注釋】

① 此眩彼奪:這邊眩目,那邊也光采奪日,形容貪戀的人欲望沒有止境。

② 推服:讚許佩服。

③ 檢點:言行謹慎。

【當代闡釋】

交友在精不在多

魯迅曾言,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可見朋友之道在於精,而不在於多。一輩子不需要太多的朋友,能有一個能談知心話的足已。因為一個真正的朋友有雙肩讓你的淚水濕盡,真正的朋友有你父母的電話在通訊錄上,真正的朋友會為你解決困擾。人這一生能有幾個一輩子的朋友,真的不需要多,一個足夠了。

見異思遷是人容易犯的毛病,在交友中也容易犯這樣的毛病。在這封家書中曾氏提出了“求師不專,則受益也不入;求友不專,則博愛而不親”的看法,就是說對待自己的老師和朋友都要專一,求師不專,就會學不好,求友不專,你的朋友也不會真心對你。這裏的“專”應該有兩方麵的理解,首先是數量上的少,其次是交往的親密。如果一個人僅是熱衷於交友的數量,必然就難有精力用心去經營一份友情。

患難見真情。有時候我們會覺得自己身邊似乎有很多的朋友,但是一旦出現困難、需要別人幫助時,卻發現真正能幫助我們的隻有少數的幾個人,唯有這時候才能認識到平時一同吃喝、一同享樂之人並不能稱之為朋友,真正的朋友是永遠站在你身後支撐著你的那個人。對於閱曆極深的曾氏而言,這些事情是看得非常真切的,所以在他看來,想要在危難時有人協助,平時的交友更為重要,這樣也免去了危難之時因認清人心而感慨了。

在這封家書中曾氏就提出了“求友不專,則博愛而不親”的看法,所謂“交不在多, 得一人勝百人;交不在久,得一日喻千古”,無論擇師交友,都應該專心去經營,而不是東一榔頭西一棒棰,好像認識好多人,但卻沒有一個可以交心的,如此即使相識滿天下,也是落得相知無一人的境地。

2、道光二十五年四月二十四日致諸弟

【原文】

四位老弟左右:

四月十六日曾寫信交摺弁帶回,想已收到。十七日朱嘯山南歸,托帶紋銀百兩、高麗參一斤半、書一包計九套。

茲因馮樹堂南還,又托帶壽屏一架,狼兼毫筆二十枝,鹿膠二斤,對聯條幅一包(內金年伯耀南四條、朱嵐暄四條、蕭辛五對一幅、江岷山母舅四條、東海舅父四條,父親橫披一個,叔父折扇一柄),乞照單查收。前信言送江岷山、東海高麗參六兩,送金耀南年伯參二兩,皆必不可不送之物,唯諸弟稟告父親大人送之可也。

樹堂歸後,我家先生尚未定。諸弟若在省得見樹堂,不可不殷勤①親近,親近愈久,獲益愈多。

今年湖南蕭史樓得狀元,可謂極盛。八進士皆在長沙府。黃琴塢之胞兄及令嗣②皆中,亦長沙人也。餘續具。

兄國藩手草

【注釋】

① 殷勤:頻繁,反複。

② 令嗣(sì):才德美好的兒子。

【當代闡釋】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良友當殷勤親近之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語源自晉·傅玄《太子少傅箴》,原文中說:“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聲和則響清,形正則影直。” 意思是說,靠著朱砂的物品會逐漸變紅,靠著墨物品會逐漸的變黑。比喻接近好人可以使人學好,可以見賢思齊;而接近壞人則很容易使人變壞。生活的環境如同一個大染缸,會將形形色色的人同化於其中。一個人處在修心重德、正氣的環境中,他會受到身邊人們的言行教化,自覺的約束自己,使自己不斷的長進;相反,一個人處在道德頹廢、弄虛作假的環境中,他也會受到身邊消極觀念的影響,使其正邪不分,隨波逐流。宋朝歐陽修是著名的文學家、史學家和政治家。他在文學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創作了大量優秀的散文和詩詞。尤其是他的散文,簡潔流暢,豐富生動,富於感染力。歐陽修在潁州府當長官的時候,有位名叫呂公著的年輕人在他手下當行政助理。有一次,歐陽修的朋友範仲淹路過潁州,順便拜訪歐陽修。歐陽修熱情招待,並請呂公著作陪敘話。談話間,範仲淹對呂公著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在歐陽修身邊做事,真是太好了。應當多向他請教作文寫詩的技巧。”呂公著點頭稱是。後來,在歐陽修的言傳身教下,呂公著的寫作能力提高得很快。

《三字經》中說: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人剛出生的時候天性本是善良的,人們的性情也很相近,但是因為習染不同就會變得相差的很遠。故世人應懂得“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交一個道德高尚的好人為朋友,人就能在朋友處獲得人格的熏陶,道德的感召,自然是受益無窮。相反,如果交道德低劣、不學無術的人作朋友,那就有可能在損友處受到意想不到的牽連和傷害,甚至誤上賊船,無可救藥。

所以曾氏在給兄弟們的信中多次不厭其煩地提出“善不吾與,吾強與之附;不善不吾惡,吾強與之拒。”“一生之成敗,皆關乎朋友之賢否,不可不慎也”,良友“不可不殷勤親近,親近愈久,獲益愈多。”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王朝的興衰自有天數所定,如果從人為的因素來講,親近什麼人與疏遠什麼人也能促成不同的因果關係。敬神敬天、親近修道與學佛的修煉人,就能種下修煉的機緣;幫助或保護修煉的人就能積大功德而得福報;與壞人為伍的人其結果不言自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世人不可不察之。

【文化常識】

狀元

科舉考試名列第一者稱之為“元”,鄉試第一稱解元,會試第一稱會元。殿試第一稱狀元。狀元起初稱為“狀頭”,原來在唐朝參加考試的士子,經由各州貢送到京城,在應試前需遞送“投狀”,即類似今日考試報時填寫資料的情形一樣。考試結束之後,將最高的成績放在最前麵,就叫做“狀頭”。居首者因曰狀頭,亦曰狀元。

狀元就是類似今天高普考的榜首。中狀元者號為“大魁天下”,為科名中最高榮譽。因其為殿試第一甲第一名,亦別稱殿元。又因居鼎之首,亦別稱鼎元。目前在史籍中留有名號的狀元約有七百多人左右,他們都是在苦讀之後,才一舉天下知,成為當時科考上的佼佼者。因曆朝曆代多以文藝及哲理為取才的標準,雖然這些狀元中不乏政治家、史學家,但仍以文學家為多。其中較為人知的有,唐代的賀知章、王維、柳公權,宋代的張孝祥、文天祥、呂蒙,明代的胡廣、楊慎,清代的翁同龢、張謇等。但古時的狀元也不是全部是殿試第一名。唐鄭穀及第後,作《宿平康裏》詩“好是五更殘酒醒,耳邊聞喚狀元聲。”但是鄭穀當年是第八名,而不是第一。

明清兩代,殿試一二三名,確定其名稱為“狀元”、“榜眼”、“探花”,合稱“三鼎甲”。狀元的地位日益特殊,新進狀元照例受六品的翰林院修撰。翰林素有“儲相”之名,因為這個職位較接近皇帝,升遷的機會比同榜者快。

在清朝的殿試主要以應考者的書法來定優劣,清朝政府原本隻是要求試卷形式上的整齊,以利閱卷者評閱考卷。到了康熙年間,中年時的康熙對書法產生愛好之心,於是天下的士子在上行下效的風氣下,紛紛勤練書法。而這個風潮對於狀元的擇取也有莫大的影響力,在康熙三十年,殿試擬吳昺為狀元,可是康熙喜歡第二名的戴有祺的書法字,於是戴有祺便成為欽點的狀元了。

中國科舉史上第一個狀元是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的孫伏伽,最後一個狀元是清光緒三十年(1904)的劉春霖。

3、道光二十七年六月二十七日致諸弟

【原文】

澄候、子植、季洪三弟足下:

自四月二十七日得大考諭旨以後,二十九日發家信,五月十八又發一信,二十九又發一信,不審俱收到否?二十五日接到澄弟六月一日所發信,具悉一切,欣慰之至。

發卷所走各家,一半係餘舊友,惟屢次擾人,心殊不安。我自從已亥年在外把戲,至今以為恨事。將來萬一作外官,或督撫,或學政,從前施情於我者,或數百,或數千,皆釣餌也。渠若到任上來,不應則失之刻薄,應之則施一報十,尚不足滿其欲,故兄自庚子到京以來,於今八年,不肯輕受人惠,情願人占的便益①,斷不肯我占人的便益。將來若作外官,京城以內無責報於我者。澄弟在京年餘,亦得得略見其概矣。此次澄弟所受各家之情,成事不說,以後凡事不可占人半點便益,不可輕取人財。切記切記!

彭十九家姻事,兄意彭家發泄將盡,不能久於蘊蓄,此時以女對渠家,亦若從前之以蕙妹定王家也,目前非不華麗,而十年之外,局麵亦必一變。澄弟一男二女,不知何以急急定婚若此?豈少緩須臾,恐無親家耶?賢弟從事,多躁而少靜,以後尚期三思。兒女姻緣前生注定,我不敢阻,亦不敢勸,但囑賢弟少安無躁而已。

成忍齋府學教授係正七品,封贈②一代,敕命③二軸。朱心泉縣學教諭係正八品,僅封本身,父母則無封。心翁之父母乃貤封④也。家中現有《搢紳》,何不一翻閱?

牧雲一等,汪三入學,皆為可喜。嘯山教習,容當托曹西垣一查。

京寓中大小平安。紀澤讀書已至“宗族稱孝焉⑤”,大女兒讀書已至“吾十有五⑥”。前三月買騾子一頭,頃趙炳堃又送一頭。二品本應坐綠呢車,兄一切向來儉樸,故仍坐藍呢車。寓中用度比前較大,每年進項亦較多(每年俸銀三百兩、飯銀一百兩)。其他外間進項尚與從前相似。

同鄉諸人皆如舊。李竹屋在蘇寄信來,立夫先生許以乾館。餘不一一。

兄國藩手草。

【注釋】

①便益:即便宜,小利益。

②封贈:封建時代推恩臣下﹐將官爵授予其父母。父母存者稱封﹐死者稱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