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治家守業
【導讀】
曾國藩的治家思想一向被人推崇。在曾氏一係列的家政思想中,不僅吸取了中國傳統文化中所一貫推崇的居家睦鄰思想,提出了諸如“八本,八寶,三不信”、勤儉孝悌等德行原則,而且作出了自己獨特的發揚和創新。不僅如此,他一生品行的過人之處,應是他說得出來就一定做得到的精神。他在管理家庭方麵,也並不滿足於僅僅提出一種治家之道,而且更加積極地躬身實踐。有令必行,有錯必究,相親相愛,齊心協力,形成了曾國藩十分嚴謹又十分注重家族內在團結的家風。
1、道光二十三年正月十七日稟父母
【原文】
男國藩跪稟父母親大人萬福金安:
正月八日恭慶祖父母雙壽,男去臘做壽屏①二架。今年同鄉送壽對者五人。拜壽來客四十人。早麵四席,晚酒三席。未吃晚酒者,於十七日、二十日補請二席。又請人畫椿萱重蔭圖,觀者無不稱羨。
男身體如常。新年應酬太繁,幾至日不暇給。媳婦及孫兒女俱平安。
正月十五接到四弟、六弟來信。四弟欲偕②季弟從汪覺庵師遊,六弟欲偕九弟至省城讀書。男思大人家事日煩,必不能常在家塾照管諸弟;且四弟天分平常,斷不可一日無師,講書改詩文,斷不可一課耽擱。伏望堂上大人俯從男等之請,即命四弟、季弟從覺庵師。其束脩銀,男於八月付回,兩弟自必加倍發奮矣。六弟實不羈之才,鄉間孤陋寡聞,斷不足以啟其見識而堅其誌向;且少年英銳之氣不可久挫。六弟不得入學,既挫之矣;欲進京而男阻之,再挫之矣;若又不許肄業省城,則毋乃太挫其銳氣乎?伏望堂上大人俯從男等之請,即命六弟、九弟下省讀書。其費用,男於二月間付銀二十兩至金竺虔家。
夫家和則福自生。若一家中,兄有言弟無不從,弟有請兄無不應。和氣蒸蒸而家不興者,未之有也;反是而不敗者,亦未之有也。伏望大人察男之誌,即此敬稟叔父大人,恕不另具。六弟將來必為叔父克家③之子,即為吾族光大門第,可喜也。謹述一二,餘侯續稟。
【注釋】
①壽屏:呈贈給壽誕者的壽文,壽詞,詩畫屏條。
②偕:一同;一起。
③克家:能繼承家業。
【當代闡釋】
家和則福自生
關於家風,我國曆代聖賢都重點提倡一個“和”字。“家和萬事興”這句話千百年來一直在民間流傳,足見其生命力。“家和”簡單地說,就是家庭中人際關係協調、和諧,團結和睦。團結和睦是幸福美滿家庭的基礎。一個家庭要想“家和萬事興”,必須家庭裏的份子要能相互的了解、相互的體諒、相互的尊重、相互的包容。一個愛家的人,不為一己的利益而斤斤計較,能為全家的份子打算;愛家的人,不為一己之喜惡太過爭執,而以全家人的幸福安樂為前提。
曾氏在其家書中反複提到過“家和”的重要性,“夫家和則福自生。若一家中,兄有言弟無不從,弟有請兄無不應。和氣蒸蒸而家不興者,未之有也;反是而不敗者,亦未之有也。”團結和睦是家業昌盛的開端。一個團結和睦的家庭,人人心情舒暢,全家人團結一心,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支持,互相慰勉,就能克服種種困難,把事情辦好,家業就會昌盛。“貧非人患,惟和為貴”、“內睦者家道昌”、“家有一心,有錢有金;家有二心,無錢無針”,都明白地說明了家庭和睦、團結一心能夠使家道興盛的道理。
有一個倡導家庭和睦的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單箭易斷、眾箭難折”:公元424年11月,吐穀渾威王阿柴臨終前把自己的20個兒子叫到床前,讓他們每人拿出一支箭來。阿柴從20支箭中拿出一支來,讓弟弟慕利延把箭折斷。慕利延很輕易地就把箭折斷了。阿柴又把其餘十九支箭讓他一齊折斷,慕利延費了很大力氣也沒有把箭折斷。阿柴對兒子們說:“你們都看到了吧,一支箭很容易折斷,很多支箭則不易折斷。這說明你們隻有團結起來,力量才會強大,所以你們應同心協力,保國安家。”說罷氣絕身亡。
家合則福自生,家合則萬事興,和睦對一個幸福的家庭而言是必不可少的元素。
【文化常識】
祝壽
壽,是年齡久長之稱。古時候,人有上中下壽之分,100 歲稱上壽,80歲稱中壽,60 歲稱下壽。所以年輕人慶祝生辰,隻能稱“做生日”,不能稱“做壽”,要年達50 或60 以上者慶祝生辰,才可稱為“慶壽”。 但為壽翁壽婆的人,總會自謙稱:“小生日,何必太隆重。”所以“壽”與“生日”,又被當作“尊敬語”與“自謙語”應用。
古時候布置壽堂,一般正廳牆壁中間,男壽星懸掛南極仙翁,女壽星懸掛瑤池王母,或八仙慶壽圖、三星圖等象征高壽之畫軸;或以金紙剪貼大“壽”字掛於禮堂正中,正中設禮桌,禮桌上陳設壽桃、壽糕、壽麵、香花、水果等。地上置紅色拜墊,以備後輩行禮。
祝壽沒有一定的儀式,古時通常是晚輩賓客,僅向壽堂行三鞠躬禮,壽星可定時出堂受賀,其餘時間則由子侄輩在禮堂答禮。
慶祝壽誕,一般都是經濟較富餘的人家才能進行的,所以在招待上比較講究。古時在壽誕前夕,就開始宴請至親好友,稱為“暖壽”;中午為麵席,取“長壽”的口彩;晚間為大宴。第二天,還有宴席,以謝執事。新式壽誕,常在宴會之前,由壽星分切蛋糕給客人吃。
壽慶柬帖,是慶祝生日所應用的柬帖。壽慶柬帖與其他喜慶柬帖不同,通常都是由子孫或親友具名的,不由自己具名。壽幛是用綢布題字為祝壽之禮,也稱禮幛。壽幛用字簡短,有一個字的,如“壽”字;有四個字的,如“壽比南山”等。通常四字為多,大多用大幅紅綢緞,剪貼金紙。有用紅紙的立軸,通稱“壽軸”;也有外裝玻璃框的,通稱“壽屏”。壽幛題辭為四字的,在四字當中,有一定的平仄聲規律。大概是以平聲開始,必以仄聲收尾;仄聲開始,則以平聲收尾。
2、道光二十三年二月十九日稟父母
【原文】
男國藩跪稟父母親大人萬福金安:
正月十七日,男友第一號家信,內呈堂上信三頁,複諸弟信九頁,教四弟與厚二從汪覺庵師,六弟、九弟到省從丁秩臣,諒已收到。二月十六日接到家信第一號,係新正初三交彭山屺者,敬悉一切。
去年十二月十一,祖父大人忽患腸風,賴神靈默佑,得以速痊,然遊子聞之,尚覺心悸。六弟生女,自是大喜。初八日恭逢壽筵,男不克①在家慶祝,心尤依依②。
諸弟在家不聽教訓,不甚發奮。男觀諸弟來信,即已知之。蓋諸弟之意,總不願在家塾讀書。自己亥年男在家時,諸弟即有此意,牢不可破。六弟欲從男進京,男四散館去留未定。故彼時未許。庚子年接家眷,即請弟等送,意欲弟等來京讀書也。特以祖父母、父母在上,男不敢專擅,故但寫諸弟,而不指定何人。迨③九弟來京,其意頗遂,而四弟、六弟之意尚未遂也。年年株守④家園,時有耽擱;大人又不能常在家教之;近地又無良友,考試又不利。兼此數者,佛鬱難申⑤,故四弟、六弟不免怨男,其可以怨男者有故。丁酉在家教弟,威克厥愛⑥,可怨一矣;己亥在家未曾教弟一字,可怨二矣;臨進京不肯帶六弟,可怨三矣;不為弟另擇外傅,僅延丹閣叔教之,拂厥本意,可怨四矣;明知兩弟不願家居,而屢次信回,勸弟寂守家塾,可怨五矣。惟男有可怨者五端,故四弟、六弟難免內懷隱衷。前次含意不申,故從不寫信與男。去臘來信甚長,則盡情吐露矣。
男接信時,又喜又懼。喜者,喜弟誌氣勃勃不可遏也;懼者,懼男再拂弟意,將傷和氣矣。兄弟和,雖窮氓⑦小戶必興;兄弟不和,雖世家宦族必敗。男深知此理,故稟堂上各位大人俯從男等兄弟之請。男之意實以和睦兄弟為第一。
九弟前年欲歸,男百般苦留,至去年則不複強留,亦恐拂弟意也。臨別時,彼此戀戀,情深似海。故男自九弟去後,思之尤切,信之尤深。謂九弟縱不為科目⑧中人,亦當為孝弟中人。兄弟人人如此,可以終身互相依倚,則雖不得祿位,亦何傷哉!
恐堂上大人接到男正月信必且驚而怪之,謂兩弟到衡陽,兩弟到省,何其不知艱苦,擅自專命?殊不知男為兄弟和好起見,故複縷陳⑨一切;並恐大人未見四弟、六弟來信,故封還附呈。總願堂上六位大人俯從男等三人之請而已。
伏讀手諭,謂男教弟宜明言責之,不宜瑣瑣告以閱曆工夫。男自憶連年教弟之信不下數萬字,或明責,或婉勸,或博稱,或約指,知無不言,總之盡心竭力而已。
男婦孫男女身體皆平安,伏乞放心。
男謹稟
【注釋】
①不克:不能。
②依依:形容思慕懷念的心情。
③迨(dài):等到,達到
④株守:死守不放。比喻安守故常,不求進取。
⑤拂鬱難伸:憂鬱難言。
⑥威克厥愛:威嚴超過與寵愛。
⑦氓(méng):即百姓。
⑧科目:通過科舉取得的功名。
⑨縷陳:詳細陳述。
【當代闡釋】
兄弟和,家必興
兄弟姐妹都是父母所生,古人比喻為手足,具有血緣之親。俗話說:打虎抓賊親兄弟。一方麵,兄弟是骨肉至親,到危急時自會同心協力的拚命;另一方麵說,兄弟相知最深,相愛最切,不難彼此協調合作。兄弟姐妹和睦相處,相親相愛,一則是孝順父母親的表現,一則是家庭生活快樂的源泉。
袁氏世範說:“父親愛兒子,哥哥愛弟弟,這是做父兄的本分,不必去責備兒子或弟弟一定要順著;那麼做兒子的,或是做弟弟的,本來就應該要愛自己的父親和哥哥;但也不必去責備父親或哥哥,對自己一定要慈愛,隻要各自的盡了自己應該盡的本分,那麼彼此責難對方的這種毛病,自然就會沒有了。”
東坡有詩雲“嗟予寡兄弟,海內一子由”,將海內與子由相比照,闊大的海內,唯一的子由,足見他對子由的愛憐珍惜,足見子由對他的至關重要。東坡入獄時,不少友人同僚或退避,或緘默,蘇轍在《為兄軾下獄上書》中說:“臣竊哀其誌,不勝手足之情,故為冒死一言乞納在身官,以贖兄軾”。東坡逝前,給子由留的遺言是“與君世世為兄弟,又結來生未了因”,與前麵蘇轍冒死進言納官贖兄的事聯係,足以使人為手足之情的真摯而感動。
曾氏對於兄弟也有自己的原則,他認為兄弟之間應該互謙互讓,互幫互助,彼此發展,共同進步。
他認為:作為人子,如果使父母覺得自己好,其他的兄弟就都比不上自己,這便是不孝;如果使親戚稱讚自己好些,其他的兄弟都不如自己,這便使不悌。
曾氏是這麼想,也是這麼做的。他是一個光明磊落之人,總是能將自己的想法與兄弟和盤托出,以求得兄弟的彼此理解、信任與支持。在兄弟之間,沒有一點感情是不可能的,但是愛之以姑息卻是很難的,或者愛之深切,或者怕產生隔閡,或者怕得罪兄弟,總是不願意開展批評,以為凡事忍讓著就可以萬事大吉了。殊不知這就是分歧的開始。曾氏決不這麼做,他會在適當的時候說一聲:“不!”
這就使曾氏的愛之以德,家和萬事興的居家之道。
3、道光二十九年四月十六日致諸弟
【原文】
澄侯、溫甫、子植、季洪足下:
四月十四日接到己酉三月初九所發第四號來信,次日又接到二月二十三研發第三號來信,其二月初四所發第二號信則己於前次三月十八接到矣,惟正月十六七所發第一號信則至今未接到。京寓今年寄回之家書:正月初十發第一號(摺弁),二月初八發第二號(摺弁),二十六發第三號(摺弁),三月初一發第四號(齊心農太守),大約五月初可到省;十九發第五號(摺弁), 四月十四發第六號(由陳竹伯觀察),大約五月底可到省。《嶽陽樓記》,竹伯走時尚未到手,是以未交渠。然一兩月內,不少妥便,亦必可寄到家也。
祖父大人之病,日見日甚如此,為子孫老遠隔數千裏外,此心何能稍置!溫弟去年若未歸,此時在京,亦刻不能安矣。諸弟仰觀父、叔純孝之行,能人人竭力盡勞,服事堂上,此我家第一吉祥事。我在京寓,食膏粱而衣錦繡,竟不能效半點孫子之職;妻子皆安坐享用,不能分母親之勞;每一念及。不覺汗下。
吾細思凡天下官宦之家,多隻一代享用便盡。其子孫始而驕佚①,繼而流蕩②,終而溝壑③,能慶延一二代者鮮矣。商賈之家,勤儉者能延三四代;耕讀之家,謹樸者能延五六代;孝友之家,則可以綿延十代八代。我今賴祖宗之積累,少年早達,深恐其以一身享用殆盡,故教諸弟及兒輩,但願其為耕讀孝友之家,不願其為仕宦之家。諸弟讀書不可不多,用功不可不勤,切不可時時為科第仕宦起見。若不能看透此層道理,則雖巍科顯宦,終算不得祖父之賢肖,我家之功臣,若能看透此道理,則我欽佩之至。澄弟每以我升官得差,便調我是肖子賢孫,殊不知此非賢肖也。如以此為賢肖,則李林甫、盧懷慎輩,何嚐不位極人臣,舄奕一時,詎④得謂之賢肖哉?予自問學淺識薄,謬膺⑤高位,然所刻刻留心者,此時雖在宦海之中,卻時作上岸之計。要令罷官家居之日,己身可以淡泊,妻子可以服勞,可以對祖父兄弟,可以對宗族鄉黨。如是而已。諸弟見我之立心製行與我所言有不符處,望時時切實箴規,至要至要。
鹿茸一藥,我去臘甚想買就寄家,曾請漱六、氓樵兩人買五六天,最後買得一架,定銀九十兩。而請人細看,尚雲無力。其有力者,必須百餘金,到南中則直二百餘金矣,然至少亦須四五兩乃可奏效。今澄弟來書,言譚君送四五錢便有小效,則去年之不買就急寄,餘之罪可勝悔哉!近日擬趕買一架付歸,以父、敘之孝行推之,祖大人應可收藥力之效。叔母之病,不知宜用何藥?若南中難得者,望書信來京購買。
安良會極好。地方有盜賊,我家出力除之,正是我家此時應行之事。細毛蟲之事,尚不過分,然必須到這田地方可動手。不然,則難免恃勢欺壓之名。既已驚動官長,故我特作書謝施梧岡,到家即封口送縣可也。去年歐陽家之事,今亦作書謝伍仲常,送陽淩雲,屬其封口寄去可也。
澄弟寄儷裳書,無一字不合。蔣祝三信交渠。茲有回信,家中可專人送至渠家,亦免得他父母懸念。予因身體不旺,生怕得病,萬事廢弛,抱疚之事甚多。本想諸弟一人來京幫我,因溫、沅鄉試在邇,澄又為家中必不可少之人,洪則年輕,一人不能來京;且祖大人未好,豈可一人再離膝下?隻得俟明年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