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治家守業(3 / 3)

6、鹹豐八年十一月二十三日致諸弟

【原文】

澄侯、沅甫、季洪老弟左右:

十三日專吉字營勇送信至家,十七日接澄弟初二日信,十八日接澄弟初五日信,敬悉一切。三河敗挫之信,初五日家中尚無確耗,且縣城之內毫無所聞,亦極奇矣!

九弟於二十二日在湖口發信,至今未再接信,實深懸係。幸接希庵信,言九弟至漢口後有書於渠,且專人至桐城、三河訪尋下落。餘始知流甫弟安抵漢口,而久無來信,則不解何故。豈餘近日別有過失,沅弟心不以為然耶?當此初聞三河凶報、手足急難之際,即有微失,亦當將皖中各事詳細示我。

今年四月,劉昌儲在我家請乩①。乩初到,即判曰:“賦得候武修文得閑字。”(字謎敗字)餘方訝敗字不知何指,乩判曰:“為九江言之也,不可喜也。”餘又訝九江初克,氣機正盛,不知何所為而雲然。乩又判曰:“為天下,即為曾宅言之。”由今觀之,三河之挫,六弟之變,正與“不可喜也”四字相應,豈非數皆前定耶?

然禍福由天主之,善惡由人主之。由天生者,無可如何,隻得聽之;由人主者,盡得一分算一分,撐得一日算一日。吾兄弟斷不可不洗心滌慮②,以求力挽家運。第一,貴兄弟和睦。去年兄弟不和,以致今冬三河之變,嗣後兄弟當以去年為戒。凡吾有過失,澄、沅、洪三弟各進箴規之言,餘必力為懲改;三弟有過,亦當互相箴規而懲改之。第二,貴體孝道。推祖父母之愛以愛叔父,推父母之愛以愛溫弟之妻妾兒女及蘭、蕙二家。又,父母墳域必須改葬。請沅弟作主,澄弟不可過執。第三,要實行勤儉二字。內間妯娌不可多寫鋪帳。後輩諸兒須走路,不可坐轎騎馬。諸女莫太懶,宜學燒茶煮萊。書、蔬、魚、豬,一家之生氣;少睡多做,一人之生氣。勤者生動之氣,儉者收斂之氣。有此二字,家運斷無不興之理。餘去年在家,未將此二字切實做工夫,至今愧恨,是以諄諄言之。餘詳日記中,不贅。

【注釋】

① 請乩:占卜問疑。

② 洗心滌慮:滌除私心雜念,比喻徹底改悔。

【當代闡釋】

體孝道,存家運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孝”占有極為重要的位置,提到“孝”,我們便會想到曆史上感人肺腑的“孝”行,想到曆史上各朝各代對孝德不遺餘力的宣傳。《孝經》雲:“孝,德之本也,教之所以由生也。”意思是說,孝是德行的根本,教化就從這裏開始。在《尚書》中,不孝敬父母,被列為最大的惡。

《禮記》說:“凡為人之子,冬溫而夏清,昏定晨省。”說的是兒子對父母之禮,冬天設法使父母暖和,夏天設法使父母清涼,晚上為父母整理床鋪,早上向父母問安。讓父母冬暖夏涼,一般人都容易做得到。但有的人卻連這麼簡單的事情也做不到,他們不是沒有這個能力做到,而是沒有想到,那不就是沒有孝心嗎?

《尚書》雲:“奉先思孝。”侍奉先祖首先要想到盡孝,想父母所想,急父母所急。如果想都沒有想到,那又怎麼談得上做到呢?所以心中無論裝有多少事、多大的事,總有一塊應是留給父母的,這就是做子女的本份。如果連這點本份都沒有,那就不成其為人子了。

《孝經》雲:“孝,德之本也,教之所以由生也。”孝是德行的根本,教化就從這裏開始。反映了中華民族對家庭的安寧、社會的穩定的向往,是百業興盛的基礎和柱石;它還反映了中華民族對建立和諧的人與人之間關係的追求。

中國古代曆史中,凡成功者,都是孝順的典範。遠古帝王虞舜孝感動天的故事可謂家喻戶曉。相傳舜的父親瞽叟因為舜的生母去世娶了繼室,並生下了一個兒子,由於繼母的陷害,舜的父親就和舜的繼母、異母弟象一起想辦法害死舜:讓舜修補穀倉倉頂時,從穀倉下縱火,舜手持兩個鬥笠跳下逃脫;讓舜掘井時,瞽叟與象卻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脫。事後舜毫不嫉恨,仍對父親、繼母恭順,對弟弟慈愛。他的孝行感動了天帝。舜在厲山耕種,大象替他耕地,鳥雀代他鋤草。帝堯聽說舜非常孝順,有處理政事的才幹,把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他;經過多年觀察和考驗,選定舜做他的繼承人。舜登天子位後,去看望父親,仍然恭恭敬敬,並封象為諸侯。

漢文帝劉恒也是一個曆史上有名的大孝子,劉恒是漢高祖的第三子,是薄太後所生。他以仁孝之名,聞於天下,侍奉母親從不懈怠。母親臥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母親所服的湯藥,他親口嚐過後才放心讓母親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興禮儀,注意發展農業,使西漢社會穩定,人民興旺,經濟得到恢複和發展,他與漢景帝的統治時期被譽為“文景之治”。

曾氏飽讀經史,受儒家傳統文化熏染頗深,非常重視處理家族成員之間的關係,注重對子女的教育,強調以孝悌為本,把“孝友傳家”作為自己家族的優良傳統,也就是提倡“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如在這封家書中提到的,治家一定要“貴體孝道”還要“推祖父母之愛以愛叔父,推父母之愛以愛溫弟之妻妾兒女”,曾國藩希望通過這些準則來規範家庭成員的行為,進而達到家族的團結和睦,從而使家族長盛不衰、香火永傳。

7、鹹豐十一年三月初四日致澄弟沅弟季弟

【原文】

澄、沅、季弟左右:

餘於初二日自祁門起行至漁亭,初三日至休寧。初四日派各營進攻徽州。所有祁門、漁亭之營,皆派七八成隊來此,老營空虛。聞景德鎮於二月三十日失守,陳一軍潰散,左京堂亦被圍困,不知能守住營盤①否?景鎮既失,祁、黟、休三縣之米糧接濟已斷。若能打開徽州,尚可通浙江米糧之路;若不能打開徽州,則四麵圍困,軍心必渙,殊②恐難支。

餘近年在外勤謹和平,差免衍尤,惟軍事總無起色。自去冬至今,無日不在危機駭浪之中。所欲常常告誡諸弟與子侄者,惟星岡公之八字 ,三不信及餘之八本、三致祥而已 。八字曰“考、寶、早、掃、書、蔬、魚、豬”也,三不信曰“藥醫也,地仙也,僧巫也 ”,八本曰“讀書以訓詁為本,作詩文以聲調為本,事親以得歡心為本,養生以少惱怒為本,立身以不妄言為本,居家以不晏起為本,做官以不愛錢為本,行軍以不擾民為本 ”,三致祥曰“孝致祥,勤致祥 ,恕致祥”。茲因軍事日危,旦夕不測,又與諸弟重言以申明之。家中無論老少男婦,總以習勤勞為第一義,謙謹為第二義。勞則不佚③,謙則不傲,萬善皆從此生矣。此次家信,專人送安慶後再送家中,因景鎮路梗故也。順間近好。

兄國藩手草辰正於休寧城中

外黃南坡掛屏交安慶轉寄,柳帖二付寄家交紀澤。

【注釋】

①營盤:軍營的舊稱。

②殊:特別。

③佚(yì):放蕩;放縱。

【當代闡釋】

以嚴治家

愛孩子是父母的天性,“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也是天下父母普遍的心願。但是如何讓這個美好的願望成為現實,在疼愛孩子的同時,威嚴是不可缺少的。沒有威嚴,子女對父母的話置若罔聞,教育也就成了一句空話。而除了威嚴之外,還要對子女嚴格要求。古代崇尚以嚴治家,並且也確實有許多嚴出孝子的事例或佳話。南朝大司馬王僧辯就是由於母親的嚴教而成才的。

王僧辯是南朝的名臣,他的母親魏老夫人,品性非常嚴謹方正。王僧辯在湓城時,是三千士卒的統領,年級已過四十了,但是稍微不稱魏夫人的意,老夫人還用棍棒教訓他,正是因為受到這樣嚴格的要求,王僧辯終於成了南朝著名的大臣。

曾氏的治家傳統,就以“嚴”治家著稱。據曾國藩說,他的祖父星岡公對曾竹亭(曾國藩之父)督促最嚴,往往在大庭廣眾之下,對其大聲嗬斥。每當此時,曾竹亭總是屏住氣,靠著牆,快走慢行,麵色和悅如初。家風如此,曾國藩自然深受熏陶。他提倡以嚴治家,教導子弟律己戒驕,一生從不怠慢。他強調:“治家貴嚴,嚴父常多孝子;不嚴,則子弟之習氣,日就佚惰,而流弊於不可勝言矣。故《易》曰:肆如吉。欲嚴而有威,必本於莊敬,不苟言,不苟笑,故曰威如之吉,反身之謂也。”

以嚴治家,曾國藩首先率先示範,並把自己的經驗歸納總結以教導子弟。曾國藩對家人的嚴格,不但大到品德的修養、與鄰裏族親的友善、不幹涉公事等,還涉及一些細節,如對男子要規定做收糞、鋤草、掃屋、抹凳,女子要做鞋、紡布、下廚、做調料、釀酒。他事無巨細,都要嚴格要求,絲毫不敢怠慢輕懈過。

【國學故事】

家教嚴格的孟母

孟子,名珂,是繼孔子之後的儒家代表人物,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學家。他將孔子的“仁”發展成為“仁政”,宣傳“仁者無敵”的思想,被後人稱為“亞聖”。

孟子少年時非常貪玩不好學習,他經常跑到一個離家不遠的墓地玩耍,和小朋友們一起學著挖坑埋死人,還學著大人上墳哭喪,玩的不亦樂乎,有時連飯都忘記吃。對此,孟母心裏非常焦急,沒有辦法隻好搬家。他們搬到了街市附近去。但是沒想到,繁華的街市和來往這裏的商人,也很分散孟子的注意力。出於好奇,孟子甚至常跟隨商人學著在街上叫賣,還學得特別像,於是把讀書學習的事完全拋在腦後。不久,孟母意識到小孩子都有一個特性,接近什麼就學什麼。她覺得此地對兒子的教育非常不利,於是過了一段時間,把家遷到了一所學堂旁邊。此後孟子果然開始進學堂用心讀書了。

孟母不僅懂得客觀環境對培養學習興趣和鑽研精神的重要,也懂得隻有經過千錘百煉、不斷努力和反複教育才能造就刻苦好學、堅持不懈的精神。因此,孟母除了注意選擇良好的客觀環境,進行必要的督促外,還注意啟發孟子主觀上的自覺性,使他明白要努力學習的道理。

孟子上了學堂,雖然比從前用功,但仍然經常貪玩好耍,並不十分努力專心對待學業,有時候還會逃學,這使孟母非常擔憂。一天,孟母正在堂前織布,又見孟子早早就從學堂跑回家,就馬上放下手中的活,問孟子是何原因。孟子是因不願讀書,背著老師逃學的,但看見母親嚴肅的樣子,就撒謊說:“我是和平時一樣放學回來的呀!”孟母聽了很痛心。她沉思片刻,拿起剪刀把織布機上的紗線統統剪斷,而且不再說什麼,隻坐在一邊流淚。孟子見狀,心裏非常緊張、害怕,小心地走上前,問母親是什麼原因使她這樣難過。這時,孟母語重心長地對他說:“要你好好讀書,增長知識,使你成才,像你現在這樣經常中途廢學,不求上進,這不就等於用剪刀剪斷紗線,使我織不成布一樣嗎?”孟子聽了母親的教誨,感動得痛哭流涕,暗下決心要努力學習。

從此,孟子懂得了學習必須持之以恒的道理,並且經過他長期堅持不懈的努力,終於在學業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被稱為“亞聖”。

8、同治二年十二月十四日諭紀瑞侄

【原文】

字寄紀瑞侄左右:

前接吾侄來信,字跡端秀,知近日大有長進,至以為慰。紀鴻奉母來此,詢及一切,知侄身體業已長成,孝友謹慎,至以為慰。吾家累世以來,孝弟勤儉。輔臣公以上吾不及見,竟希公、星岡公皆未明即起,竟日無片刻暇逸。竟希公少時在陳氏宗祠讀書,正月上學,輔臣公給錢一百,為零用之需。五月歸時,僅用去二文,尚餘九十八文還其父,其儉如此。星岡公當孫入翰林之後,猶親自種菜收糞。吾父竹亭公之勤儉,則爾等所及見也。今家中境地雖漸寬裕,侄與諸昆弟切不可忘卻先世之艱難,有福不可享盡,有勢不可使盡。勤字工夫,第一貴早起,第二貴有恒。儉字工夫,第一莫著華麗衣服,第二莫多用仆婢雇工。凡將相無種,聖賢豪傑亦無種,隻要人肯立誌,都可以做得到的。侄等處最順之境,當最富之年,明年又從最賢之師,但須立定誌向,何事不可成?何人不可作?願吾侄早勉之也。蔭生①尚算正途功名,可以考禦史。待侄十八歲,即與紀澤同進京應考。然侄此際專心讀書,宜以八股試帖為要,不可專恃蔭生為基,總以鄉試會試能到榜前,益為門戶之光。

紀官聞甚聰慧,侄亦以立誌二字,兄弟互相勸勉,則日進無疆矣。順問近好。

滌生手示

【注釋】

①蔭生:由於上代有功勳被特許為具有任官資格的人。

【當代闡釋】

治家以儉,身體力行

儉樸,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管理一個家族得以持續延長、子孫正直個根本方法,許多外國富貴家庭也把這一美德奉為居家之本。

美國前總統肯尼迪的父親約瑟夫,是美國最大的五大企業家之一,曾擔任過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主席,給每一個孩子存了一千萬美元的委托金,但是他有一個家規:不允許用金錢腐蝕孩子,不準孩子談論金錢,特別不許在餐桌上談及金錢。肯尼迪成為總統以後,曾回憶說:他在十歲時,向父親遞交了一份書麵申請,請求父親將他的零用錢由每周四角提高到六角,被父親斷然拒絕了。一個能為孩子存一千萬美元的美國大企業家,連孩子每周六角零用錢的請求都會拒絕,可想而知,其對孩子“儉樸”的要求是十分嚴格的,因此,肯尼迪後來能成為美國的總統。

諸葛亮《誡子書》中說:“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內心寧靜才能戒驕戒躁,內心淡泊才能含英咀華,內心開闊才能登高望遠。諸葛亮,作為三國時期的國家重臣,一朝宰相,權勢過人,卻一生簡樸,家無餘財。不因其位,不借其權為自己謀私利,斂財聚富,他把國家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一切從國計民生出發,表現了一個領導人約己修身的高貴品質。難怪,在諸葛亮死後,百官哀慟,百姓人人涕泣,後主太後也大哭不已,“欲厚葬之”。

對於“儉樸”,曾國藩一生身體力行,而且常常告誡子侄時刻勿忘勤儉,同時還教給他們做到勤儉的方式“儉字工夫,第一莫著華麗衣服,第二莫多用仆婢雇工”, 曾氏六十歲時穿的天青緞馬褂,還是三十歲時製作的。他曾經說:“古語道‘衣不如新,人不如故’,然而我看來,衣也不如故。”他的女兒出嫁,僅以二百兩銀子為限,這在當時是非常難得的。足見曾氏的家教不是簡單教訓。

勤儉為治家之本,不但可以讓家庭長久,更可教導家人子弟養成良好品德,知勞作之艱辛,從而愛惜民力。曾氏一生立人、治家從政為官,都從勤儉得益多多。

【相關閱讀】

南宋·朱熹《朱子治家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