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治家守業(2 / 3)

希六之事,餘必為之捐從九品。但恐秋間乃能上兌⑥,鄉試後南旋者乃可帶照歸耳。書不能詳,餘俟續寄。

國藩手草

【注釋】

①驕佚(yì):驕奢安逸。

②流蕩:放蕩,不受拘束。

③溝壑:身處困厄之境。

④詎(jù):豈,怎。

⑤膺 (yīng):擔當,接受重任。

⑥上兌:舊時向政府交納捐官銀兩叫“上兌”。

【當代闡釋】

孝友之家方能長久

富貴之家、君子之澤,五世而斬,似乎是普天之人的共同宿命。像民諺裏唱的那樣:“一代苦二代富,三代吃花酒,四代穿破褲。”

曾國藩對此更有著有著清醒的分析與評估:“吾細思凡天下官宦之家,多隻一代享用便盡。其子孫始而驕佚,繼而流蕩,終而溝壑,能慶延一二代者鮮矣。商賈之家,勤儉者能延三四代;耕讀之家,謹樸者能延五六代;孝友之家,則可以綿延十代八代。”

曾氏把世家劃分為官宦、商賈、耕讀、孝友之家四類,並分析他們之所以如上述綿延世代不同,都在乎一個字。第一種官宦之家,敗在一個“驕”字上;第二種商賈之家,勝在一個“勤”字上;第三種耕讀之家,得在一個“樸”字上,第四種孝友之家,勝在一個“孝”字上。

一般人觀念中往往認為第一種世家應是第一等的,但在曾氏眼裏,恰恰要倒過個兒。孝友,在中國傳統文化觀念裏,本是一種優良的道德倫理觀念,為孔子所提倡,為後世所遵循。然而,長期以來,功名利祿侵蝕了人們的心靈,也侵蝕了傳統文化,因而不僅世風日下,而且家風也日下。官位和金錢,明白者視之為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然而,徹底的明白者並不多,許多人是假明白:他們不是不懂得這個道理,而在某種關鍵時刻,“兒孫自有兒孫福”的觀念被“多為兒孫積福積財”的天下父母心所蒙蔽了。到頭來,權和錢往往害了兒孫,等到醒悟過來為時已晚。

曾氏終極一生,都對此保持著清醒的頭腦。在給父母、兄弟、兒女們的家信中,反複強調的便是兩點。一是不要把做官看得太重,不要把發財看得太重;二是要謹守耕讀之家的局麵,努力培養營造孝友之家。故而,曾家能培養出三個封侯拜將的兄弟,能培養出了幾代人才輩出的子孫,兒孫們成名成家、留芳千古也不就不足為奇了。

4、鹹豐四年六月十八日致諸弟

【原文】

澄、溫、沅、季老弟左右:

湖北青撫台於今日入省城。所帶兵勇,均不準其入城,在城外二十裏紮營,大約不過五六千人。其所稱難民數萬在後隨來者,亦未可信。此間供應數日,即給與途費,令其至荊州另立省城。此實未有之變局也。

鄒心田處,已有劄至縣撤委①。前胡維峰言鄒心田可勸捐,餘不知其即至堂之兄也。昨接父大人手諭始知之,故即劄縣撤之。胡維峰近不妥當,亦必屏斥②之。餘去年辦清泉寧征義、寧宏才一案,其卷已送回家中,請澄弟查出,即日付來為要。

湖北失守,李鶴人之父(孟群,帶廣西水勇來者)想已殉難。鶴人方寸已亂,此刻無心辦事。日內尚不能起行,至七月初旬乃可長征耳。餘不一一。

諸弟在家教子侄,總須有勤敬二字。無論治世亂世,凡一家之中能勤能敬,未有不興,不勤不敬,未有不敗者。至切至切。餘深悔往日未能實行此二字也,千萬叮囑。澄弟向來本勤,但不敬耳。閱曆之後,應知此二字之不可須臾離也。

兄國藩手草

【注釋】

①撤委:撤去委托。

②屏斥:斥退;除去。

【當代闡釋】

能勤能敬方能興家

《尚書》說:“克勤於邦,克儉於家。”意思是說,勤勞、節儉,才能使國家發達,家庭興旺。

早在先秦時期,一些明智的父母就教育孩子要具備勤勞的美德。《國語·魯語下》記載了魯敬薑立身勤勞的故事,說春秋魯國大夫文伯退朝回家,拜見母親敬薑,見母親正在紡麻,感歎道:“像我們這樣的家庭,主母還在紡麻,我擔心引起主政季康子的不滿,認為我不能侍奉母親啊!”其母歎息說:“魯國大概要滅亡了吧!讓一個不懂事的人在朝廷做官,怎麼連這個道理都不懂啊?過去聖明的君主安置百姓,偏選那些貧瘠的土地,目的是使百姓勤勞而後使用他們,因此能長久地統治天下。百姓勤勞就會想到節儉,知道節儉就會產生好思想;生活安逸就會禍亂多欲,禍亂多欲就會忘記善良和美好的東西,忘記了善良就會產生壞思想。”敬薑的這番議論,無非是告誡兒子,把勤勞當作一種美德銘記在心。由此可見,勤勞不僅是人能夠生存的首要條件,而是修身、持家、治國的法寶。

曾氏在個人修身養性方麵堅持以勤為本,在治家教子方麵,曾國藩更是不厭其煩地反複強調一個“勤”字。他屢屢講他自己如何恪守勤,時時提醒諸位弟弟要堅持勤,處處告誡夫人要帶頭勤,每每不忘教育子女要學會勤。後來,他家書中又將“勤”字與“敬”字並舉提出:“諸子侄輩於‘勤敬’二字略有長進否?若盡與此二字相反,其家未有不落者;若個個勤而且敬,其家未有不興者,無論世亂與世治也。諸弟須刻刻留心,為子侄作榜樣也”,“諸弟在家教子侄,總須有勤敬二字。無論治世亂世,凡一家之中能勤能敬,未有不興,不勤不敬,未有不敗者。至切至切”,殷切之情,躍然紙上。

曾國藩教育子侄守“勤”有多種要求:“子姓半耕半讀,以守先人之舊,慎無存半點官氣;不許從轎,不許喚人取水添茶等事。其拾柴、收糞等事,須一一為之,插田蒔禾等事,亦時時學之。庶漸漸務本,而不習淫佚矣。”他對於婦女的勤勞也有具體的要求。首先是要慢慢養成勤勞的習慣:“此者,婦道之最要者也。但須教之以漸,渠係富貴之女,未習勞苦,由漸而已。則日變月化,而遷善不知。若改之太驟,則難期有恒。”其次是精細安排:“新婦初來,宜教之入廚做羹,勤於紡績。不宜因其為富貴子婦,不事操作。大、二、三諸女,已能做大鞋否?三姑一嫂,每年做鞋一雙寄餘,各表孝敬之忱,各爭針黹之工。所織之布,做成衣襪寄來,餘亦得察閨門以內之勤惰也。”連兒子曾紀澤娶室入戶,曾國藩也不忘寫信給兒子囑其轉誡新婦,要她“學習編織酒食二事,要親下廚房,講求做酒食小菜。”曾國藩在南京總督府任內,其夫人和兒媳們,每晚還要織麻紡紗,很少間斷,與達官貴人豪富之家妻女的生活,真不可同日而語了。 “家勤則興,人勤則健;能勤能儉,永不貧賤。”這是曾氏為家中婦幼所訂立的最後家規,也是他的傳家之寶。他的這種家教方式,在封建社會中可謂是一奇觀,就是在經濟飛速發展、生活日益富裕的今日,仍很有借鑒意義。曾氏家庭之所以能長盛不衰,持續百多年,代代均有人才出,從一定意義上說,是與其“勤”字家教的成功是分不開的。

【文化常識】

清代的花翎製度

花翎是清代官員的冠飾,用孔雀翎毛飾於冠帽後,以翎眼多者為貴。翎管,就是用來插孔雀翎子並使之與冠帽連接的附屬飾件。要了解翎管的價值,就有必要先了解清代的花翎製度。

清朝最看重花翎,根據官職高低佩戴花翎。宗室中,以貝子戴三眼花翎,最為尊貴;鎮國公戴雙眼花翎,為稍次,鎮國將軍等戴單眼花翎,而親王、郡王雖然爵位比以上更為尊崇,但非蒙皇上特賜不能戴花翎,而且已經賜有花翎者,遇到朝冠晉見時仍不能戴用。凡是由皇子分封的親王、郡王都不賜戴花翎,這是因為戴花翎是“臣僚之冠”,而親王、郡王、皇子等乃宗室貴位,戴翎子由有“紆尊”之嫌。

清代有品位的官員佩有花翎,內廷王、禦前大臣、領侍衛內大臣、直省將軍、內大臣等以及領侍衛府官、滿族官員五品以上皆冠戴孔雀花翎,六品以下者隻能戴褐羽藍翎,也就是俗稱“野雞翎子”了。清代的親王、郡王中賞戴花翎的,僅見於乾隆朝。當時順承勤郡王名叫泰斐英阿,因為當了前鋒統領,便向皇祖乾隆乞賜花翎。乾隆說,花翎是貝子之製,諸王戴了就會失製。軍機大臣傅恒就代為說情:郡王年幼,想戴花翎玩兒,以為美觀。乾隆這才答應了,同時賜給另一位皇孫三眼花翎,說:都是孫輩,以為美觀可也。

清代勳臣中,功勳卓著或恩寵有加者,僅僅能夠得到皇上賞賜的雙眼花翎。比如賢相傅恒、權相和坤、傅恒之子福康安等,都隻得到雙眼花翎,而且,清代定製,外任文職官員不賞花翎。隻是到乾隆時期,有一位叫方承觀的直隸知府,受到皇上特別眷愛,古北口大閱兵時,就特乞皇上賞戴花翎,乾隆就賞賜給了他。此後,外任各省總督、巡撫等大員,也就屢有蒙恩賜花翎的了。

外任武臣中,除非有卓著的軍功,否則也不可蒙賜花翎。康熙時,福建提督施琅收複台灣,詔封靖海侯,子孫世襲,而施琅卻上疏辭侯,懇請皇上賜花翎。當時,在外領兵的將軍、提督都還沒有賜給花翎的先例。康熙乃特旨賜施琅戴花翎。可見在當時文武臣僚小目中,賞賜花翎簡直比封侯還要榮耀。

正因為此,後來的清代文官對獎戴花翎特別重視。除軍功外,非“異常勞績”不得保獎花翎,而且,限定每案不得超過三名。道光二十八年,因修皇族的族譜“玉牒”造成,提調官增慶被奏賞花翎,這是首開軍功之外的“別項勞績保翎”之例。從此諸如皇上“山陵奉字”、海運事宜、勸捐、抽厘之類,都相率保薦花翎。光緒初年,大保案迭興,加官加銜,各種新奇花樣不可勝舉,戴花翎者,滿街行走了。 這時花翎身價盡管已大不如前,但在吏部引見外地赴任低級官員時,在冠服方麵仍有嚴格規定。若有花翎、藍翎人員,其翎管不準用白玉,若用翡翠或帶皮子玉者,都要以違例論處。

到清末,捐例大開,用錢也可以買到花翎戴,保案內就再沒有保花翎者。最早用錢買到花翎的,是廣東洋商伍榮耀、潘仕成。二人各捐十數萬金,朝廷無力嘉獎,於是就破例賞戴花翎,一時榮之。後來,鴉片戰爭中,就有捐翎之例:花翎每枝實銀一萬兩,藍翎五千兩;而且參照捐官之項進行折扣。這樣實捐銀較少,捐翎者遂多。鹹豐九年(1859年)又改為實銀。不準折扣:花翎每枝七千兩,藍翎四千兩。到了後來,每枝花翎僅用二百元就可以捐到。這是清代花翎之製的窮途末路了。

5、鹹豐六年九月二十九夜諭紀鴻

【原文】

字諭紀鴻兒:

家中人來營者,多稱爾舉止大方,餘為少慰。凡人多望子孫為大官,餘不願為大官,但願為讀書明理之君子。勤儉自持,習勞習苦,可以處樂,可以處約①。此君子也。餘服官二十年,不敢稍染官宦氣習,飲食起居,尚守寒素家風,極儉也可,略豐也可,太豐則吾不敢也。凡仕宦之家,由儉入奢易,由奢返儉難。爾年尚幼,切不可貪愛奢華,不可慣習懶惰。無論大家小家、士農工商,勤苦儉約,末有不興,驕奢倦怠,末有不敗。爾讀書寫字不可間斷,早晨要早起,莫墜②高曾祖考以來相傳之家風,吾父吾叔,皆黎明即起,爾之所知也。

凡富貴功名,皆有命定,半由人力,半由天事。惟學作聖賢,全自自己作主,不與天命相幹涉。吾有誌學為聖賢,少時爾居敬工夫,至今猶不免偶有戲言戲動。爾宜舉止端莊,言不妄發,則大德之基也。手諭。(時在江西撫州門外)

【注釋】

① 約:貧困的生活。

② 墜:喪失;敗壞

【當代闡釋】

願爾等為讀書明理之君子

封建社會中,讀書求學的目的一般都是“學而優則仕”,即以讀書為途徑,經過科舉考試進入仕途。如果有了功名,授了官職,那就誌得意滿,所謂光宗耀祖,門第生輝。為了能通過科舉考試,天下讀書人不惜放棄真正的經世致用之學,而苦心鑽研枯燥空洞、毫無意義的八股文章。一旦十年寒窗苦讀換來入仕前程,那些所讀所學也就盡皆拋腦後,坐享人間繁華,揮霍無度了。

曾氏本是個讀書出身的人,對讀書的認識很深,他覺得隻有讀書才是人生最好的出路,隻有讀書才能使人更通情達理,因此,他作為一個父親,在家書中鼓勵紀鴻兒“做個讀書明理的君子”,同時,他還在信中對兩個兒子說:“吾不望代代得富貴,但願代代有秀才。”

曾國藩並不是一個淡於權勢的人,他年輕時也汲汲於功名。 經過名利場中一番角逐與磨礪之後,他有了一些新的想法。他認為,讀書的目的是明理,明理之後便可以成為君子、步入聖賢,這完全是可以靠自己的主觀努力做到的。而能不能做官,能不能做大官,則有很多客觀因素影響著,例如人們常說的“機緣”。故在他大徹大悟後說出了“凡富貴功名,皆有命定,半由人力,半由天事。惟學作聖賢,全自自己作主,不與天命相幹涉。吾有誌學為聖賢,少時爾居敬工夫,至今猶不免偶有戲言戲動。爾宜舉止端莊,言不妄發,則大德之基也。”有鑒於此,一向嚴於律己,講求勤、儉、謹的曾國藩在家書、日記中多次提到兒孫不必為官為將,並在遺書中明確提出,後人應多從其遺囑,少有為官的,即使為官也僅涉及外交、科技,並最後都辭官返歸鄉裏。曾家家風嚴謹,可見一斑。

一般人之所以希望子孫後代做大官,是因為做大官有權有勢,有顯赫的門第,有豐厚的錢財。曾國藩之所以不願做大官,是因為他看到了榮華富貴是暫時的,閱盡了盛極而衰後的艱難、悲慘和世態炎涼。他真正願意做的是讀書明理的君子。

曾氏把君子定義為:“勤儉自持,習勞習苦,可以處樂,可以處約。”他為官幾十年,不敢稍微沾染官僚習氣。在飲食起居上仍然保持貧民的寒素家風,極其節儉也可以,略為豐厚也可以,不過他始終不敢太奢華。不是他無力奢華,而是他不願奢華。並以此要求自己,示範後輩。

曾氏把子女的職業定位在為士而不為官上。為士當耕讀之上,堅持用理想激勵人,用職業力量曆練和督促子女之發展,而非物質刺激,主要是因為他知道理想對未來職業發展的重大意義,他知道所有的物質刺激都是眼前的、短暫的、遞減的,而不是長遠的、久遠的、持續的激勵,他更相信正確的職業觀教育有助於使這些思想內化為子女的畢生信念,成為以後行動的指南,成功的思想保證。有些人用“升官發財、加官進爵”和“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千盅粟”來激勵子女的結果往往是事與願違,子女不成龍成鳳,反成蟲成庸,要麼大事做不來,小事不想做;要麼四體不勤,五穀不分;要麼敗家喪家,為害一方,教訓是相當深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