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習字作文
【導讀】
曾國藩不僅是一個文出桐城,宗法宋詩的文學家,還是個對書法有相當造詣的書法家和書學家。一向以治學嚴謹著稱的他在寫字、寫作方麵有著很多獨到的見解,在他的家書中也提到了許多如何寫作,如何練習書法的觀點,這些觀點即使是在現代也非常值得我們去借鑒。
1、鹹豐八年八月二十日諭紀澤
【原文】
字諭紀澤兒:
十九日曾六來營,接爾初七日第五號家信並詩一首,具悉。次日入闈①,考具皆齊矣。此時計已出闈還家。
餘於初八日至河口,本擬由鉛山入閩,進搗②崇安,已拜疏矣。光澤之賊竄擾江西,連陷瀘溪、金溪、安仁三縣,即在安仁屯踞,十四日派張凱章往剿。十五日餘亦回駐弋陽,等安仁破滅後,餘乃由瀘溪雲際關入閩也。
爾七古詩,氣清而詞亦穩,餘閱之忻慰③。凡作詩,最宜講究聲調。餘所選抄五古九家、七古六家,聲調皆極鏗鏗④,耐人百讀不厭。餘所未抄者,如左太衝、江文通⑤、陳子昂、柳子厚之五古⑥,鮑明遠、高達夫⑦、王摩詰、陸放翁之七古,聲調亦清越異常。爾欲作五古七古,須熟讀五古七古各數十篇。先之以高聲朗誦,以昌其氣;繼之以密詠恬吟⑧,以玩其味。二者並進,使古人之聲調,拂拂然若與我之喉舌相習,則下筆為詩時,必有句調湊赴腕下。詩成自讀之,亦自覺琅琅可誦,引出一種興會⑨來。古人雲“新詩改罷自長吟”,又雲“煆詩未就且長吟”,可見古人慘淡經營⑩之時,亦純在聲調上下工夫。蓋有字句之詩,人籟也;無字句之詩,天籟也。解此者,能使天籟人籟湊泊⑾而成,則於詩之道思過半矣。
爾好寫字,是一好氣習。近日墨色不甚光潤,較去年春夏已稍退矣。以後作字,須講究墨色。古來書家,無不善使墨者,能令一種神光活色浮於紙上,固由臨池之勤染翰之多所致,亦緣於墨之新舊濃淡,用墨之輕重疾徐,皆有精意運乎其間,故能使光氣常新也。
餘生平有三恥:學問各途,皆略涉其涯涘⑿,獨天文算學,毫無所知,雖恒星五緯亦不認識,一恥也;每作一事,治一業,輒有始無終,二恥也;少時作字,不能臨摹一家之體,遂致屢變而無所成,遲鈍而不適於用,近歲在軍,因作字太鈍,廢閣⒀殊多,三恥也。爾若為克家之子,當思雪此三恥。推步算學,縱難通曉,恒星五緯,觀認尚易。家中言天文之書,有《十七史》中各天文誌,及《五禮通考》中所輯觀象授時一種。每夜認明恒星二三座,不過數月,可畢識矣。凡作一事,無論大小易難,皆宜有始有終。作字時,先求圓勻,次求敏捷。若一日能作楷書一萬,少或七八千,愈多愈熟,則手腕毫不費力。將來以之為學,則手鈔群書,以之從政,則案無留牘,無窮受用,皆從寫字之勻而且捷生出。三者皆足以彌吾之缺憾矣。
今年初次下場,或中或不中,無甚關係。榜後即當看《詩經》注疏,以後窮經讀史,二者迭進。國朝大儒,如顧、閻、江、戴、段、王數先生之書,亦不可不熟讀而深思之。光陰難得,一刻千金。以後寫安稟來營,不妨將胸中所見、簡編所得,馳騁議論,俾餘得以考察爾之進步,不宜太寥寥,此諭。(書於弋陽軍中)
【注釋】
①入闈(wéi):指科舉考試時考生或監考人員等進入考場。
②進搗:進擊;攻打。
③忻慰(xīn):欣慰。
④鏗鏗(kēnɡ):形容語言響亮有力。
⑤江文通:即江淹,字文通,濟陽考城(今河南蘭考縣)人。曆仕宋、齊、梁三代。少年時以文章著名,晚年才思減退,世稱“江郎才盡”。其《別賦》、《恨賦》膾炙人口。
⑥五古:每句五字的古體詩
⑦高達夫:即高適,字達夫,一字仲武,渤海藍(今河北滄縣)人。唐代著名詩人。與岑參齊名,並稱“高岑”,同為盛唐邊塞詩代表。
⑧密詠恬吟:恬靜地吟詠。
⑨興會(xìng):偶有所感而產生的意趣。
⑩慘淡經營:費盡心思辛辛苦苦地經營籌劃。
⑾湊泊:凝合;聚合。
⑿涯涘(sì):邊緣。
⒀廢閣:擱置而不實施。
【當代闡釋】
誦讀為本,不求甚解
“吟誦”是被公認為學習、鑒賞詩文最為有效的方法之一,所謂“吟誦” ,就是用抑揚頓挫的聲調,有節奏地讀出作品的獨特神韻,與今天所稱的“朗讀”、“朗誦”、“熟讀”、“背誦”很相似。
清代學者陸世儀認為:“凡人有記性,有悟性,自十五以前,物欲未染,知識未開,則多記性,少悟性……故人凡有所當讀之書,皆當自十五以前使之熟讀”;現代心理研究也表明,小學生正處於機械識記占優勢的黃金時期,過多的講解勢必會降低誦讀古詩文的興趣、效益和質量。現在老輩學人還能記得幾十年前吟誦過許多遍的文學精品,對作人作文都大有裨益,便是證明。記得巴金在《讀我的散文》中也這樣說 過:“從小讀過不少散文,當時背的很熟的幾部書中間,有一部《古文觀止》,讀多了讀熟了,就能慢慢地摸到文章的調子”。
曾氏在教育兒子如何寫詩是就提到:“爾欲作五古七古,須熟讀五古七古各數十篇。先之以高聲朗誦,以昌其氣;繼之以密詠恬吟,以玩其味。二者並進,使古人之聲調,拂拂然若與我之喉舌相習,則下筆為詩時,必有句調湊赴腕下。詩成自讀之,亦自覺琅琅可誦,引出一種興會來。”在曾氏看來,在高聲朗誦、密詠恬吟過程中,就可以深得古書雄偉之概和遙深之韻,並令自家詩文之聲調也達極鏗鏘、極清越、極琅琅的境地。華章出口,其韻律或若長風穿穀奔流擊石,或似飛瀑歸潭鬆濤逐雲,或如春風拂柳、夏雨敲荷……達此境界,則文章大美矣。
為何“吟誦”有如此大的作用呢,研究證明,吟誦的過程,實際上是心、口、眼、耳綜合運用學習、思考過程。思考比較多了,想象能力也會隨之增強。中華古詩文藝術力量充沛,描寫細致,語言精煉,抒情寫物生動活潑,吟誦熟透以後,高尚情操,美妙表現,不知不覺就能轉化為自己的認識和能量,隨時由自己運用,不必臨渴掘井,搜索枯腸,鄭板橋就有這樣的體驗:“倘能背誦如流,則下筆思潮洶湧,不患枯澀矣”。記得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教授在一次書麵發言中曾回顧了自己從小學一年級起背誦古詩的經曆,他說:“即使當時有些詩句不全懂,但並不影響背誦。70多年來,在人生旅途中經曆了多種陰晴圓缺,悲歡離合之後,越發體會到許多名句的意義,每過十年,在理解上就會有一個新的境界。”
如此看來,“不求甚解”並不見得是一件不好的事情,隻要把吟誦的內容熟記於心,然後在以後的學習過程中,不斷思考、不斷品味,不斷體會,自會得出不同的感悟。
2、鹹豐八年十二月二十三日諭紀澤
【原文】
字諭紀澤:
日來接爾兩稟 ,知爾《左傳》注疏將次看完。《三禮》注疏,非將江慎修《禮書綱目》認得大段,則注疏亦殊難領會,爾可暫緩,即《公》《穀》亦可緩看。爾明春將胡刻《文選》細看一遍,一則含英咀華①,可醫爾筆下枯澀之弊;一則吾熟讀此書,可常常教爾也。沅叔及寅皆先生望爾作四書文,極為勤懇。餘念爾庚申、辛酉下兩科場,文章亦不可太醜,惹人笑話。爾自明年正月起,每月作四書文三篇,俱由家信內封寄營中。此外或作得詩賦論策②,亦即寄呈。
寫字之中鋒者,用筆尖著紙,古人謂之蹲鋒,如獅蹲虎蹲犬蹲之象。偏鋒③者,用筆毫之腹著紙,不倒於左,則倒於右,當將倒末倒之際,一提筆則為蹲鋒④,是用偏鋒者,亦有中鋒時也。此諭。
滌生字
【注釋】
①含英咀華:比喻欣賞、體味或領會詩文的精華。
②論策:宋代以來各朝常用作科舉考試的項目之一。
③偏鋒:書法上指寫毛筆字時筆鋒斜出的筆勢。
④蹲鋒:毛筆書寫的一種筆勢。挑筆時用力一頓隨將筆鋒上挑稱為蹲鋒。
【當代闡釋】
作字須講筆鋒和換筆之法
寫毛筆字是非常講究筆鋒和換筆之法的。此處簡單地介紹一二:
在運筆的時候,一般多用中鋒。中鋒的好處,在於豐實壯健,而無偏枯纖弱之病。所以不論寫字作畫,都貴中鋒。所謂中鋒,要求筆尖永遠在這一筆的墨痕中間,而不是偏出墨痕邊緣,做到萬毫齊力,這樣不論豎筆臥筆,拖筆逆筆,都是中鋒。寫字可以用一個執筆姿勢,隻要中間能換筆,就可以達到中鋒的效果。
換筆則是毛筆書法中的另一技巧。常言道:執筆無定法。然不定中也有定的一點,就是用筆要圓。圓的對麵是尖薄偏枯,僵硬不糯,斷續無氣,妄生圭角。要做到圓,第一筆鋒必須永遠在墨痕中心,也就是中鋒。如果轉了一個彎,筆鋒偏出墨痕邊緣,就不圓,就不是中鋒,這樣必須換筆,那麼筆鋒又回到墨痕中心來,還是中鋒。不論豎筆、臥筆,都是一樣。執筆方法,主要有六字訣,曰:指尖、掌虛、腕靈。
曾氏作為一位對書法頗有研究的學者,自然對作字中的“筆鋒”和“換筆”有一番自己的見解,所以他教導兒子:“寫字之中鋒者,用筆尖著紙,古人謂之蹲鋒,如獅蹲虎蹲犬蹲之象。偏鋒者,用筆毫之腹著紙,不倒於左,則倒於右,當將倒末倒之際,一提筆則為蹲鋒,是用偏鋒者,亦有中鋒時也。”指導弟弟:“古人每筆中間必有一換,如繩索然,第一股在上,一換則第二股在上,再換則第三股在上也。筆尖之著紙者僅少許耳,此少許者,吾當作四方鐵筆用。起處東方在左,西方在右,一換則東方向右矣。筆尖無所謂方也,我心中常覺其方,一換而東,再換而北,三換而西,則筆尖四麵有鋒,不僅一麵相向矣。”用“繩索”和“四方鐵筆”作比,把抽象的換筆之法講得形象生動具體,也足見曾氏在教育方麵有其獨特的一些方法。
【文化常識】
關於《春秋》
《春秋》是魯國的編年史,經過了孔子的修訂,記載了從魯隱公元年(前722年)到魯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曆史,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編年體史書。《春秋》一書的史料價值很高,但不完備,王安石甚至說《春秋》是“斷爛朝報”。
在中國上古時期,春季和秋季是諸侯朝聘王室的時節。另外,春秋在古代也代表一年四季。而史書記載的都是一年四季中發生的大事,因此“春秋”是史書的統稱。而魯國史書的正式名稱就是《春秋》。傳統上認為《春秋》是孔子的作品,也有人認為是魯國史官的集體作品。
《春秋》中的文字非常簡練,事件的記載很簡略,但242年間諸侯攻伐、盟會、篡弑及祭祀、災異禮俗等,都有記載。它所記魯國十二代的世次年代,完全正確,所載日食與西方學者所著《蝕經》比較,互相符合的有30多次,足一證明《春秋》並非古人憑空虛撰出來的,可以定為信史。不過在長期的流傳過程中,在文字上難免有脫、增、竄之類的問題。
《春秋》最初原文僅18000多字,現存版本則隻有16000多字。在語言上極為精練,遣詞井然有序。就因文字過於簡質,後人不易理解,所以詮釋之作相繼出,對書中的記載的曆史事件進行解釋和說明,這類的書稱之為“傳”。其中左丘明之《春秋左氏傳》,公羊高之《春秋公羊傳》,穀梁喜之《春秋穀梁傳》合稱《春秋三傳》,被列入儒家的經典。
現《春秋》原文一般合編入《左傳》作為“經”,《左傳》新增內容作為“傳”。據《漢書·藝文誌》記載,為春秋作傳者共5家:《左氏傳》30卷;《公羊傳》11卷 ;《穀梁傳》11篇;《鄒氏傳》11卷;《夾氏傳》11卷。
其中後兩種已經找不到了。公羊傳和穀梁傳成書於西漢初年,用當時通行的隸書所寫,稱為今文。左傳有兩種,一種出於孔子舊居的牆壁之中,使用秦朝以前的古代字體寫的,稱為古文;一種是從戰國時期的荀卿流傳下來的。
公羊傳和穀梁傳與左傳有很大的不同。公羊傳和穀梁傳講“微言大義”,希望試圖闡述清楚孔子的本意(作者認為《春秋》是孔子所作),有人認為有些內容有牽強附會的嫌疑。左傳以史實為主,補充了《春秋》中沒有記錄的大事,一些紀錄和《春秋》有出入,有人認為左傳的史料價值大於公羊傳和穀梁傳。
3、鹹豐十年四月二十四日諭紀澤
【原文】
字渝紀澤:
十六日接爾初二日稟並賦二篇,近日大有長進,慰甚。
無論古今何等文人,其下筆造句,總以珠圓玉潤四字為主。無論古今何等書家,其落筆結體,亦以珠圓玉潤四字為主。故吾前示爾書,專以一重字救爾之短,一圓字望爾之成也。世人論文家之語圓而藻麗①者,莫如徐(陵)、庚(信),而不知江(淹)、鮑(照)則更圓,進之沈(約)、任(昉)則亦圓,進之潘(嶽)、陸(機)則亦圓。又進而溯之東漢之班(固)、張(衡)、崔(駰)、蔡(邕)則亦圓,又進而溯之西漢之賈(誼)、晁(錯)、匡(衡)、劉(向)則亦圓。至於司馬遷、相如、子雲三人,可謂力趨險奧②,不求圓適矣;而細讀之,亦未始不圓。至於昌黎,其誌意直欲陵駕於長、卿、雲三人,戛戛獨造③,力避圓熟矣,而久讀之,實無一字不圓,無一句不圓。爾於古人之文,若能從江、鮑、徐、庚四人之圓,步步上溯,直窺卿、雲、馬、韓四人之圓,則無不可讀之古文矣,即無不可通之經史矣,爾其勉之。餘於古人之文,用功甚深,惜未能一一達之腕下,每歉然不恰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