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習字作文(3 / 3)

【國學故事】

不為五鬥米折腰

陶淵明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文學家,他不僅詩文非常有名,而且他蔑視功名富貴,不肯趨炎附勢也同樣很有名。

陶淵明生活的時代,朝代更迭,社會動蕩,人民生活非常困苦。一年秋天,陶淵明為了養家糊口,來到離家鄉不遠的彭澤當縣令。這年冬天,他的上司派來一名官員來視察,這位官員是一個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澤縣的地界,就派人叫縣令來拜見他。

陶淵明得到消息,雖然心裏對這種假借上司名義發號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隻得馬上動身。不料他的攔下屬住陶淵明說:“參見這位官員要十分注意小節,衣服要穿得整齊,態度要謙恭,不然的話,他會在上司麵前說你的壞話。”

一向正直清高的陶淵明再也忍不住了,他長歎一聲說:“我寧肯餓死,也不能因為五鬥米的官餉,向這樣差勁的人折腰。”他馬上寫了一封辭職信,離開了隻當了八十多天的縣令職位,從此再也沒有做過官。

從官場退隱後的陶淵明,在自己的家鄉開荒種田,過起了自給自足的田園生活。在田園生活中,他找到了自己的歸宿,寫下了許多優美的田園詩歌。他寫農家人生活的悠然自得:“曖曖遠人村,依依墟裏煙”,他寫自己勞動的感受:“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他也寫農人勞作的甘苦:“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不言春作苦,常恐負所懷”。

然而,田園生活既是美好的,也是十分艱辛的,不勞作就沒有收獲,遇到天災人禍,即使勞作也是一無所獲。晚年的陶淵明生活貧困,特別是一場大火把他的全部家當毀於一旦之後,全家人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到六十三歲時,陶淵明在貧病交加中去世。

陶淵明的最大成就,在於他以自己的親身體驗為基礎,以自己卓越的詩歌才華,極大地豐富了農事和田園題材的創作。以前詩中罕見的桑、麻、雞、狗等平凡事物,一經他寫入詩中,無不生趣盎然;而他描寫大自然的親切,常常能激起人們的無限向往。

除詩之外,他還給後人留下不少精美的散文,其中最著名的有《桃花源詩並記》等。在這篇作品中,作者描繪了一個烏托邦式的空想社會,在那裏沒有動亂,沒有朝代變更,沒有國家君臣,沒有徭役賦稅,百姓過著豐足、與世無爭的美好生活。作者以優美的語言,使這篇作品產生了永久的魅力,以至後世人們一直把這種空想的社會稱作“桃花源”。

官場中少了一位官僚,文壇上多了一位文學家。陶淵明“不為五鬥米折腰”的故事,成為中國知識分子剛直不阿、不附勢趨炎的寫照。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一個人不願意犧牲自己的氣節去換取某種物質利益,也常常說“不為五鬥米折腰”。

7、同治五年正月十八日諭紀鴻

【原文】

字諭紀鴻:

爾學柳帖《琅邪碑》,效其骨力①,則失其結構,有其開張,則無其捖搏。古帖本不易學,然爾學之尚不過旬日,焉能眾美畢備,收效如此神速?

餘昔學顏柳帖,臨摹動輒數百紙,猶且一無所似。餘四十以前在京所作之字,骨力間架皆無可觀,餘自愧而自惡之。四十八歲以後,習李北海《嶽麓寺碑》,略有進境,然業曆八年之久,臨摹已過千紙。今爾用功末滿一月,遂欲遽躋②神妙耶?餘於凡事皆用困知勉行③工夫,爾不可求名太驟,求效太捷也。以後每日習柳字百個,單日以生紙臨之,雙日以油紙摹之。臨帖宜徐,摹帖宜疾,專學其開張處。數月之後,手愈拙,字愈醜,意興愈低,所謂困也。因時切莫間斷,熬過此關,便可少進。再進再困,再熬再奮,自有亨通精進之日。不特習字,凡事皆有極困難之時,打得通的,便是好漢。餘所責爾之功課,並無多事,每日習字一百,閱《通鑒》五葉,誦熟書一千字(或經書或古文、古詩,或八股試帖④,從前讀書即為熟書,總以能背誦為止,總宜高聲朗誦)三八日作一文一詩。此課極簡,每日不過兩個時辰,即可完畢,而看、讀。寫、作四者俱全,餘則聽爾自為主張可也。

爾母欲以全家住周家口,斷不可行。周家口河道甚窄,與永豐河相似。而餘駐周家口亦非長局,決計全眷回湘。紀澤俟全行複元,二月初回金陵,餘於初九日起程也。此囑。

【注釋】

①骨力:指書畫詩文剛健雄勁的風格。

②躋(jī):登,上升。

③困知勉行:克服困難以獲得知識努力實踐以修養品德。

④試帖:科舉考試規定的公式化詩文。

【當代闡釋】

臨、摹 ——習書的不二法門

做任何事情大都是從模仿開始的,學習書法也不例外。臨摹是學習書法最基本、最初步的方法,也是攀登書法藝術頂峰的必由之路。“臨”和“摹”,本來是兩個意思:“臨”是“對著寫”,“摹”是“蒙著描”。

臨摹不是整篇謄抄。無論對整體還是局部,都需要仔細推敲慎重對待。臨摹是通過手的描畫,加深腦的印象通過手、眼、腦的運動,把優美的形象刻在自己的心裏。在臨摹的過程中,關鍵不在數量,而在於每臨一遍都確有所得。哪一遍心無所動,那一遍就是浪費時間。臨就要力圖像,這是臨摹的主要目標之一。通過臨摹來理解、消化別人創作的書法形象。臨習作品與原作的相象程度,反映出學習者理解和掌握的程度。

臨摹是一種思索、一種比較、一種記憶。從形式上看,臨摹是用自己的手寫別人的字;從本質上看,這實在是訓練形象感受能力的極好手段。臨寫的越像,必定是琢磨得越透;觀察得越細,說明感受能力越敏銳。兩個字放在一起,稍有不同,便能一眼明辨,這樣敏銳的眼力,應是每個書家必具的基本素質。

在這封家書中,曾氏再提臨摹對於學習書法的意義,恐怕並不是認為紀鴻不懂得其中的道理,而是看到兒子因為臨摹數日未見效果而沮喪時,給出了一個有著較深閱曆者的告誡:“凡事皆有極困難之時,打得通的,便是好漢。”他以自己習字的實踐和切身體會來證明,認為凡真本事都出於困知勉行之中,這是真正的閱曆之言,十分值得我們重視。

【國學故事】

書聖王羲之

王羲之,東晉大書法家,被後人尊為“書聖”。 他在七歲那年,拜女書法家衛鑠為師學習書法。臨摹衛書一直到十二歲,雖然已經不錯了,但自己卻總是覺得不滿意。因常聽老師講曆代書法家勤學苦練的故事,使他對東漢“草聖”張芝的書法產生了欽羨之情,並決心以張芝“臨池”的故事來激勵自己。

為了練好書法,他每到一個地方,總是跋山涉水四下鈐拓曆代碑刻,積累大量的書法資料。他在書房內,院子裏,大門邊甚至廁所的外麵,都擺著凳子,安放好筆墨紙硯,每想到一個結構好的字,就馬上寫到紙上。他在練字時,又凝眉苦思,以至廢寢忘食。

相傳,有一天清早,王羲之和兒子王獻之乘一葉扁舟遊曆紹興山水風光,船到縣禳村附近,隻見岸邊有一群白鵝,搖搖擺擺的模樣,磨磨蹭蹭的形態。王羲之看得出神,不覺對這群白鵝動了愛慕之情,便想把它買回家去。王羲之詢問附近的道士,希望道士能把這群鵝賣給他。道士說:“倘若右軍大人想要,就請代我書寫一部道家養生修煉的《黃庭經》吧!”王羲之求鵝心切,欣然答應了道士提出的條件。這就是“王羲之書換白鵝”的故事。

二十歲時,有個太尉郗鑒派人到王導家去選女婿。當時,人們講究門第等級,門當戶對。王導的兒子和侄兒聽說太尉家將要來提親,紛紛喬裝打扮,希望被選中。隻有王羲之,好像什麼也沒聽到似的,躺在東邊的竹榻上一手吃燒餅,一手筆劃著衣服。來人回去後,把看到的情況稟報給郗太尉。當他知道東榻上還靠著一個不動聲色的王羲之時,不禁拍手讚歎道:這正是我所要的女婿啊!於是郗鑒便把女兒郗浚嫁給了王羲之。這故事便成了“東床”和“令坦”兩個典故。

在他身上出現的成語還不隻這些,據說有一次,他把字寫在木板上,拿給刻字的人照著雕刻,這人用刀削木板,卻發現他的筆跡印到木板裏麵有三分之深。這就是成語“入木三分”的由來。

王羲之一生最好的書法,首推《蘭亭集序》。那是他中年時候的作品。

東晉有一個風俗,在每年陰曆得三月三日,人們必須去河邊玩一玩,以消除不祥,這叫做“修褉”。永和九年的三月三日,王羲之和一些文人,共四十一位,到蘭亭的河邊修褉。大家一麵喝酒,一麵作詩。

作完了詩,大家把詩收集起來,合成一本《蘭亭集序》,公推王羲之作一篇序文。這時王羲之已醉了,他趁著酒意,拿起鼠須筆,在蠶繭紙上,揮起筆來。這篇序文,就是後來名震千古的《蘭亭集序》。此帖為草稿,28行,324字。記述了當時文人雅集的情景。作者因當時興致高漲,寫得十分得意,據說後來再寫已不能逮。其中有二十多個“之”字,寫法各不相同。宋代米芾稱之為“天下行書第一”。傳說唐太宗李世民對《蘭亭序》十分珍愛,死時將其殉葬昭陵。留下來的隻是別人的摹本。今人所見,皆為《蘭亭序》臨摹本。王羲之的書法作品很豐富,除《蘭亭序》外,著名的尚有《官奴帖》、《快雪時晴帖》、《樂毅論》、《黃庭經》等。其書法主要特點是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後人評曰:“飄若遊雲,矯苔驚蛇”。

8、同治五年十月十一日諭紀澤

【原文】

字諭紀澤:

九月二十六日接爾初九日稟,二十九、初一等日接爾十八、 二十一日兩稟,具悉一切。二十三如果開船,則此時應抵長沙矣。二十四之喜事,不知由湘陰舟次而往乎?抑①自省城發喜轎乎?

爾讀李義山詩,於情韻既有所得,則將來於六朝文人詩文,亦必易於契合。

凡大家名家之作,必有一種麵貌,一種神態,與他人迥不相同。譬之書家羲、獻、歐、虞、褚、李、顏、柳,一點一畫,其麵貌既截然不同,其神氣亦全無似處。本朝張得天、何義門雖稱書家,而未能盡變古人之貌,故必如劉石庵之貌異神異,乃可推為大家。詩文亦然,若非其貌其神通絕群倫,不足以當大家之目。渠既通絕群倫矣,而後人讀之,不能辨識其貌,領取其神,是讀者之見解未到,非作者之咎也。爾以後讀古文古詩,誰當先認其貌,後觀其神,久之自能分別蹊徑。今人動指某人學某家,大抵多道聽途說,扣槃捫燭②之類,不足信也。君子貴於自知,不必隨眾口附和也。餘病已大愈,尚難用心,日內當奏請開缺。近作古文二首,亦尚入理。今冬或可再作數首。

唐鏡海先生歿時,其世兄求作墓誌③,餘已應允,久未動筆,並將節略④失去,爾向唐家或賀世兄處(蔗農先生子,靜海丈婿也),索取行狀⑤節略寄來。羅山文集年譜未帶來營,亦向易藝生先生(渠求作碑甚切)索一部付來,以便作碑,一償夙諾⑥。

紀鴻初六日自黃安起程,日內應可到此。餘不悉。

滌生手示

【注釋】

①抑:或是,還是。

②扣槃(pán)捫燭:比喻認識片麵,未得要領。

③墓誌:記載死者生平事跡的文字,刻在四方或長方的石頭上,埋在墳墓裏。

④節略:綱要;提要。

⑤行狀:履曆;事跡。

⑥夙(sù)諾:以前許下的諾言。

【當代闡釋】

書為心跡,因異而美

書法是一種表現性藝術,“書者,心之跡也”。書法藝術的美與書者表達個性的獨特風格是分不開的。

藝術家要想成為大家的話,則必須在自己的作品中創造出別於他人的貌和神來。曾氏雲:“凡大家、名家之作,必有一種麵貌,一種神態,與他人迥不相同。譬之書家,羲、獻、歐、虞、褚、李、顏、柳(王羲之、王獻之、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李邕、顏真卿、柳公權),一點一畫,其麵貌既截然不同,其神氣亦全無似處”。

作為一名鑒賞者了解這一狀況,我們就可以在學習書法時多注意各個名家的不同風格,同時也要明白:人的個性是千差萬別的,不同的個性,造成其愛好及表達方式的不同,挖掘個性的潛能尋找適應個性的書風,真正做到“書為心畫”則是藝術的宗旨。因此,學書不能學別人獨具特色的個性形式,要學也是學不到的。“似我者俗,學我者死”就是這個道理。而隻有多方麵吸取營養,廣收博聞,使自己擁有高尚的品格情操,豐富的知識修養之後,才能做到“情注筆端”自由抒發情懷,表達個性,創造出具有自己獨特個性的書法作品來。

書法如此,作文也如此。“若非其貌其神通絕群倫,不足以當大家之目”,但如果作者通過自己的文字表現出了自己獨特的一麵,而讀者“不能辨識其貌,領取其神,是讀者之見解未到,非作者之咎也”,通過這些,曾氏想要給予兒子的教誨是:“爾以後讀古文古詩,誰當先認其貌,後觀其神,久之自能分別蹊徑”,隻有領會了別人“通絕群倫”的原因,自己才能卓然超群啊。“書為心跡,因異而美”能表現出與眾不同的美才是正真屬於自己的美!

【相關閱讀】

清·康有為《廣藝舟雙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