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讀書為學(3 / 3)

天下事有恒心則何不可為!

【文化常識】

古代詩文集的命名

古代詩文集有很多命名的方式,除了常見的姓子式(如《孟子》、《孫子》、《列子》)、姓名式(如《岑參集》、《陸遊集》)、表字式(如《李太白全集》)、別號式(如《白香山詩集》、《東坡全集》)外,還有其他一些命名方式,如:

封號式。古時君王常給臣子封號,封號也能作為詩文集名。如明代的劉基,字伯溫,封誠意伯,他的作品集就命為《誠意伯文集》。北宋的王安石,封荊國公,他的作品集就命為《王荊公詩箋注》。

諡號式。古代帝王高官死後,朝廷根據死者生前事跡給予一種褒貶善惡的稱號,叫“諡號”。“諡號”也可以命名詩文集,如宋代文學家範仲淹,死後加諡“文正公”,其作品集命名為《範文正公集》。

官爵式。西漢司馬遷曾任太史令,世稱太史公,其《史記》又稱《太史公書》;唐代詩人杜甫,曾官檢校工部員外郎,也稱杜工部,其作品亦名《杜工部集》;明初文學家宋濂,曾官翰林學士承旨,其作品集有《宋學士文集》。

年號式。以皇帝的年號作為詩文集的命名。如唐代白居易有《白氏長慶集》,因在唐穆宗長慶年間編纂而得名;蘇洵有《嘉佑集》,嘉佑是宋仁宗的年號。

顯誌式。以書名顯示撰文編書的目的。如北宋司馬光主編,《資治通鑒》,其目的是“鑒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行失”,宋神宗賜名《資治通鑒》。

籍貫式。古代以籍貫稱人表尊敬或表自謙雅趣,並常以此作為集名。如唐代文學家柳宗元,河東解縣人,也稱柳河東,其作品集名為《柳河東集》;宋代散文家王安石,撫州臨川人,其作品集名為《臨川先生文集》。

地名式。即以任職地或隱居地地名為詩文集命名,如唐文學家杜牧別墅在樊川,故有《樊川文集》;北宋文學家沈括晚年隱居潤州“夢溪園”,故有《夢溪筆談》。

書齋式。古人常自取或由他人賀取書齋名,齋名也可以作為詩文集的命名。如清代散文家姚鼐,室名"惜抱軒",其詩文集名為《惜抱軒詩文集》;近代梁啟超,書齋名“飲冰室”,其作品集為《飲冰室合集》。

6、鹹豐六年十一月二十九日致澄弟

【原文】

澄侯四弟左右:

二十八日由瑞州營遞到父大人手諭並弟與澤兒等信,具悉一切。

六弟在瑞州,辦理一應事宜尚屬妥善,識見本好,氣質近亦和平。九弟治軍嚴明,名望極振。吾得兩弟為幫手,大局或有轉機。次青在貴溪尚平安,惟久缺口糧,又敗挫之後,至今尚未克①整頓完好。雪琴在吳城名聲尚好,惟水淺不宜舟戰,時時可慮。

餘身體平安,癬疾雖發,較之往在京師則已大減。幕府②乏好幫手,凡奏摺、書信、批稟均須親手為之,以是不免有廷閣③耳。餘性喜讀書,每日仍看數十葉,亦不免拋荒軍務,然非此則更無以自怡也。

紀澤看《漢書》,須以勤敏行之,每日至少亦須看二十葉。不必惑於在精不在多之說。今日半頁,明日數頁,又明日耽擱間斷,或數年而不能畢一部。如煮飯然,歇火則冷,小火則不熱,須用大柴大火乃易成也。甲五經書已讀畢否?須速點速讀,不必一一求熟,恐因求熟之一字,而終身未能讀完經書。吾鄉子弟未讀完經書者甚多,此後當力戒之。諸外甥如未讀完經書,當速補之。至囑至囑。

再,餘往年在京曾寄銀回家,每年或百金或二百金不等。一以奉堂上之甘旨④,一以濟族戚之窮乏。自行軍以來,僅甲寅冬寄百五十金。今年三月,澄弟在省城李家兌用二百金,此際實不能再寄。蓋凡帶勇之人,皆不免稍肥私橐⑤。餘不能禁人之不苟取,但求我身不苟取。以此風示僚屬,即以此仰答聖主。今天江西艱困異常,省中官員有窮窘而不能自存者,即撫藩各衙門亦不能寄銀贍家,餘何敢妄取絲毫!茲寄銀三十兩,以二十兩奉父親大人甘旨之需,以十兩奉叔父大人含飴⑥之佐。此外,家用及親族常例概不能寄。

澄弟與我湘潭一別之後,已若默然不複相關,而前年買衡陽之田,今年兌李家之銀,餘皆不以為然。以後餘之兒女婚嫁等事,弟盡可不必代管。千萬千萬!再候近好。

國藩再叩

【注釋】

①克:能夠。

②幕府:本指將帥在外的營帳,後亦泛指軍政大吏的府署。

③延閣:即延擱,拖延耽擱。

④甘旨:指對雙親的奉養。

⑤私橐(tuó):私人的錢袋。

⑥含飴:指哺育幼兒,形容親子之情。

【當代闡釋】

精讀與泛讀是讀書的兩翼

精讀與泛讀曆來是學問家讀書的焦孟之法,從來沒有哪個人一生隻靠博覽群書而最終學有所成的,更沒有哪位大哲先賢平生隻讀一本書而成名成家的。

然而古人似乎更偏重於“精讀”,因為這裏包含著一種刻苦鑽研的態度,所謂“好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宋朝大詩人蘇東坡就曾說過這麼一段話:“少年為學者,每一書皆作數次讀之。當如入海百貨皆有,人之精力不能並收盡取,但得其所欲求者耳。”而且曆史上還流傳著這位才子,抄錄《漢書》、《史記》的故事,並傳之為美談。

對於這種精讀的作法,曾氏似乎並不以為然,他在指導兒子讀《漢書》的時候,說道:“須以勤敏行之,每日至少亦須看二十葉。不必惑於在精不在多之說。今日半頁,明日數頁,又明日耽擱間斷,或數年而不能畢一部。如煮飯然,歇火則冷,小火則不熱,須用大柴大火乃易成也。甲五經書已讀畢否?須速點速讀,不必一一求熟,恐因求熟之一字,而終身未能讀完經書。”

這種觀點自是有其高明之處的,當人們惑於讀書“在精不在多之說” 時,必定躡手躡腳,總恐於自己讀書不夠“精”,不夠透徹而踟躕不敢前行,最終甚至一輩子都讀不完一本經書,這一點大概不是曾氏的杞人之慮,因為有事實可以為證“吾鄉子弟未讀完經書者甚多”,大概多是苦於那種沒必要的顧慮吧!

所以我們提出“精讀泛讀不可偏廢”的觀點,就如同現代著名散文家秦牧所主張的,讀書要學會“牛嚼”和“鯨吞”。鯨吞當然無異指大量的泛讀,牛嚼自然是精讀了。他說:“老牛白日吃草之後,到深夜十一二點,還動著嘴巴,把白天吞咽下去的東西再次‘反芻’,嚼爛嚼細。我們對需要精讀的東西,也應該這樣反複多次,嚼得極細再吞下。有的書,剛開始先大體吞下去,然後分段細細研讀體味。這樣,再難消化的東西也容易消化了。”

泛讀精讀是讀書的兩翼,哪個也偏廢不得,隻有二者結合使用才是真正的讀書良法。

7、鹹豐八年八月初三日諭紀澤

【原文】

字諭紀澤:

八月一日,劉曾撰來營,接爾第二號信並薛曉帆信,得悉家中四宅平安,至以為慰。

汝讀《四書》無甚心得,由不能虛心涵泳①,切己體察。朱子教人讀書之法,此二語最為精當。爾現讀《離婁》,即如《離婁》首章“上無道揆,下無法守②”,吾往年讀之,亦無甚警惕。近歲在外辦事,乃知上之人必揆諸道,下之人必守乎法。若人人以道揆自許,從心而不從法,則下淩上矣。“愛人不親”章,往年讀之,不甚親切。近歲閱曆日久,乃知治人不治者,智不足也。此切已體察之一端也。涵泳二字,最不易識,餘嚐以意測之。曰:涵者,如春雨之潤花,如清渠之溉稻。雨之潤花,過小則難透,過大則離披,適中則涵濡③而滋液;清渠之溉稻,過小則枯槁,過多則傷澇,適中則涵養而浡④興。泳者,如魚之遊水,如人之濯足⑤。程子謂魚躍於淵,活潑潑地;莊子言濠梁觀魚,安知非樂?此魚水之快也。左太衝⑥有 “濯足萬裏流”之句,蘇子瞻有夜臥濯足詩,有浴罷詩,亦人性樂水者之一快也。善讀書者,須視書如水,而視此心如花如稻如魚如濯足,則涵泳二字,庶可得之於意言之表。爾讀書易於解說文義,卻不甚能深入,可就朱子涵泳體察二語悉心求之。

鄒叔明新刊地圖甚好。餘寄書左季翁,托購致十副,爾收得後,可好藏之。薛曉帆銀百兩宜璧還,餘有複信,可並交季翁也,此囑。

父滌生字

【注釋】

①涵泳:深入領會。

②上無道揆(kuí),下無法守:這句話出自《孟子·離婁上》,意思是:在上的不依照義理度量事物,在下的不用法度約束自己。

③涵濡(rú):滋潤;沉浸。

④浡(bó):旺盛的樣子

⑤濯(zhuó)足:語出《孟子·離婁上》:“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本謂洗去腳汙。後以“濯足”比喻清除世塵,保持高潔。

⑥左太衝:即左思,字太衝,晉臨淄人。曾作《三都賦》,十年始成。豪貴之家,竟相傳寫,洛陽為之紙貴。

【當代闡釋】

虛心涵泳,切己體察

從古至今,名人名家大都喜歡把書籍比作海洋,把讀書比作在海洋中遨遊。宋代偉大的詞人蘇軾有“書富如入海,百貨皆有”之句,當代散文家劉白羽則說:“我常常站在書架前,覺得麵前展開了一個浩瀚的海洋。”曾國藩談及讀書心得,更有精辟的論斷:“善讀書者,須視書如水。”在他眼裏,在書海遨遊是人生中最大的樂趣,更是讀書人必有的心態。

曾國藩一生重視讀書,他推崇南宋朱熹教人讀書的方法:“虛心涵泳,切己體察。”曾國藩這樣解釋“涵泳”:“涵者,如春雨之潤花,如清渠之溉稻。雨之潤花,過小則難透,過大則離披,適中則涵濡而滋液;清渠之溉稻,過小則枯槁,過多則傷澇,適中則涵養而浡興。泳者,如魚之遊水,如人之濯足。程子謂魚躍於淵,活潑潑地;莊子言濠梁觀魚,安知非樂?此魚水之快也。左太衝有 “濯足萬裏流”之句,蘇子瞻有夜臥濯足詩,有浴罷詩,亦人性樂水者之一快也。”正是表達了他獨潛書中,如樂水般而為外人所難以體會的快意與樂趣。

徜徉書中,如置身於浩渺的大海之中。品文細讀如在水中暢遊:絢麗美文似緩流之水,輕柔之波,溫暖愜意;犀利嚴苛之文似在搏浪衝波,筆走疾風,往往在頭腦裏形成一陣陣風暴;奇文如遇海島,讓你驚訝於天地造化。而每每涵泳後掩卷靜思,再細細地回味,竟似已暢遊至彼岸,自是欣慰不已。

所謂“切己”便是讀書需結合自己的閱曆和現實感受與書相融相通,認真體會思考後對知識作出更理性、更深層次的探求。這樣收獲來的知識,反複感之,故而難忘;反複思之,故而不偏。正如曾氏在這裏提到的“愛人不親”一章,“往年讀之,不甚親切。近歲閱曆日久,乃知治人不治者,智不足也”年輕時,讀來並沒有太多感觸,晚年再讀,才理解了其意是“治人者而不能治人,是智力不夠”。這便是曾國藩為臣為將領多年後“切己體察”的深刻領悟,是對所學到的知識的升華。

“虛心涵泳,切己體察”,這樣讀書必然是樂趣盎然而又有所收獲的,願每一個讀書之人都能有這麼美妙的體會!

8、同治四年七月十三日諭紀澤

【原文】

字諭紀澤:

十二日接爾初八稟,具悉一切。福秀之病,全在脾虧,餘前信已詳言之。今聞曉岑先生峻①補脾胃,似亦不甚相宜。凡五髒極虧者,皆不受峻補也。爾少時亦極脾虧,後用老米炒黃,熬成極釅②之稀飯,服之半年,乃有轉機,爾母當尚能記憶。金陵可覓得老米③否?試為福秀一服此方。開生到已數日。元徵信接到,茲有複信,並邵二世兄信。爾閱後封口交去。渠需銀兩,爾陸續支付可也。

義山集似曾批過,但所批無多。餘於道光二十二三四五六等年,用胭脂圈批,唯餘有丁刻《史記》(六套在家否)、王刻韓文(在爾處)、程刻韓詩(最精本)、小本杜詩、康刻《古文辭類纂》(溫叔帶回,霞仙借去)、《震川集》(在季師處)、《山穀④集》(在黃恕皆家)首尾完畢,餘皆有始無終,故深以無恒為憾。近年在軍中書,稍覺有恒,然已晚矣。故望爾等於少壯時,即從有恒二字痛下工夫。然須有情韻趣味,養得生機盎然,乃可曆久不衰。若拘苦⑤疲困,則不能真有恒也。

密稟悉,當細察耳。

滌生手示

【注釋】

①峻:猛烈。

②釅:濃、稠。

③老米:積年的舊米。

④山穀:即黃庭堅,字魯直,自號山穀道人,晚號涪翁,又稱黃豫章。北宋人、江西詩派開山之祖。

⑤拘苦:約束刻苦。

【當代闡釋】

讀書需講求方法

有一個這樣的故事,說呂洞賓下山,想要尋覓一個不慕富貴而堪傳道的弟子。後來他遇上了一個青年。呂洞賓就用指頭點石成金贈給那青年,那青年不要。呂又把一塊大石頭點成金子,他仍不要,最後把一座山點成金子,那青年仍不動心。呂洞賓正以為自己找對了人,便問他要什麼?那人說,我不要點成的金,我要你那點金之術。

這個故事本來是諷刺那些貪婪的人,但換個角度想,它也告訴我們不論做什麼事,方法總是很重要的,讀書也不例外。張之洞在《書目答問》中說道:“讀書不知要領,勞而無功。”就是告訴我們,讀書之人,不可死讀書本,須講求方法。

曾氏也非常強調讀書方法的問題。首先,他認為,應該根據自己的學習任務,確定適合自己的讀書方法。有的人讀書,無論是什麼書都隻隨便翻翻,高興看的時候就看,不高興看的時候就將其拋開;還有的人則無論什麼書都要從第一個字看到最後一個字。這兩種方法很顯然都有不可取之處。曾國藩認為讀書應該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確定,不同的人在讀同一種書時方法不盡相同,同一個人在不同的階段也應用不同的方法來讀書。比如在學習的初級階段,主要任務是迅速攝取信息,讀書時就要速點速讀,不能句句求熟。故而,曾氏在教導兒子曾紀澤讀《漢書》時說,“每日至少亦須看二十葉,不必惑於在精不在多之說。每日半頁,明日數頁,又明日耽擱間斷,或數年而不能畢一部。如煮飯然,歇火則冷,小火則不熟,須用大柴大火乃易成也。”在學習的高級階段,溫習鞏固,目的在於消化和領悟。所以讀書時就應該慢讀精思。據此,曾氏提出“看者涉獵宜多、宜速;讀者宜主諷詠宜熟、宜專。看者‘日知其所亡’,讀者‘月無忘其所能’。看者如商賈趣利,聞風即往,但求其多;讀者如富人積錢,日夜摩挲,但求其久。看者如攻城拓地, 讀者如守土防隘, 二者截然兩事, 不可缺亦不可混。”其實就是我們常說的“精讀”和“泛讀”的區別。

其次,讀書要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不可機械地死背。曾氏認為,讀書記性好或壞並不足慮,“所慮者第一怕無恒,第二怕隨筆點過一遍,並末看明白。此卻是大病若著實是看明白了,久之必得些滋味,寸心若有怡悅之情,則自略記得矣。”

第三,應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采取適合自己的讀書方法。有些人記性好,有些人則悟性高,那麼在讀書時則必須用不同的方法,否則效果就不好。紀澤“讀書記性不好,悟性較佳。若令其句句讀熟,或責其不可再生,則愈讀愈蠢,將來仍不能讀完經書也。若蠻讀蠻記蠻溫, 斷不能久熟, 徒耗日工而已。”

此外,在讀書時還要注重對自己情趣的培養,如果把讀書看做一件痛苦的事情去做,前麵提到的“有恒”也是不可能達到的,所謂“須有情韻趣味,養得生機盎然,乃可曆久不衰。若拘苦疲困,則不能真有恒也。”

[tu1]

【國學故事】

王國維:讀書三境界

王國維,近代中國著名學者,是傑出的詩人,文藝理論學,國學大師。他在16歲時就中了秀才,文名也開始大噪。但是,他並不喜八股,他用所積蓄的錢買了《史記》、《漢書》等典籍後,開始專心研讀。他在學術研究上,能有“三代兩漢之古籍,全部爛熟於胸”的基本功,這是小時候苦讀書的緣故。

作為中國近代著名學者,王國維從事文史哲學數十載,是近代中國最早運用西方哲學、美學、文學觀點和方法剖析評論中國古典文學的開風氣者,又是中國史學史上將曆史學與考古學相結合的開創者,確立了較係統的近代標準和方法。郭沫若先生評價他“留給我們的是他知識的產物,那好像一座崔嵬的樓閣,在幾千年的舊學城壘上,燦然放出了一段異樣的光輝”。

王國維最有名的論著就是《人間詞話》,他在其中說,讀書治學有三種境界,並就此援引了三句宋詞名句加以說明。

第一種境界是說初學階段的人,就像剛從平地登上高樓,眼界頓開,並意識到了自己過去所學知識少得可憐。他用晏殊《蝶戀花》中“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的句子闡述了第一種境界。

第二種境界所說的是在求知欲的驅使之下,專心致誌地讀書,廢寢忘食,致使身瘦衣寬,容顏憔悴,但是為了求知治學,卻毫無悔意。他用柳永《鳳棲梧》中的句子“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來描寫這一境界。

第三種境界所說的是真知實學來自於“千百度”的鑽研和探索,一旦有收獲便會體會到幸福和歡樂。他用辛棄疾《青玉案》裏的“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來形容第三種境界。

王國維在經曆了三種境界之後,終於成了一代大師,達到了最高的讀書治學境界。

【相關閱讀】

培根:《論讀書》

綏青:《為書籍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