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樹德養望(3 / 3)

孔子雲:小不忍則亂大謀。一個想要成功的人,一定要在忍字上做足功夫,等待時機,伺機而動。20世紀80年代,加拿大前總理特魯多在下野後向鄧小平請教複出的“秘訣”,鄧小平的答案是“忍耐和信仰”。正是憑著這個“秘訣”,他三次被打倒,三次複出,而且一次比一次獲得更大的成功,被西方人稱之為“打不倒的東方小個子”,忍可以頂得住任何磚石的磨礪,可以經得起任何風雨的衝擊。

曾氏一生以“打脫牙和血吞;咬定牙根,徐圖自強”的忍道心境,彙集了從忍心、忍欲、忍名和忍性之“忍”經大成,成就了一生的大業。他是世人的楷模。他說:“動心忍性,斯大任之基;側身修行乃中興之本。自古成大業者,未有不自困心橫慮,覺悟知非而來者也。”所以,隻有動心忍性,方能側身修行到至高無上的忍道心境,也就能夠成就大業。

有人把“忍”看作是懦弱的表現,事實上,忍顯示著一種智慧,一種力量,忍是一種強者才有的精神品質。在個人的人生道路上,忍的主觀能動性尤為重要,真正的智者就是通過一次次的忍耐去曆練自己,進而達到人生巔峰的。在這個世界上深感生不逢時的人很多,但是處世態度不同,最終的選擇、結局也不同。順境往往使人能夠忍住驕奢淫逸的誘惑,好風憑借力,平步青雲,節節上升。逆境就不同了,有的人因忍受不住惡劣環境的考驗,氣餒、墮落、絕望,結果遺恨終生。有的人能忍受惡劣環境、惡人、惡勢、厄運的壓迫,終於鍛煉了自身,時來運轉,東山再起。對於不能忍,沒有忍耐力的人來說,逆境是地獄;對於能忍,把忍耐當作一種修行的人來說,逆境則是他步入聖壇的雲梯。

所謂“能忍恥者安,能忍辱者存”,此為生存之道,也是需要我們在提高修為的道路上不斷體味的一句至理名言。

【文化常識】

古代記時法——記日、記時

大約在殷商時代古人就采用幹支記日的方法。

幹即天幹,計有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個,故亦稱十幹。支即地支,計有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個,故亦稱十二支。

十幹和十二支一次組合,可得六十個單位,稱為六十甲子。每個單位代表一天,假使某日是甲子,則甲子以後的日子就依次順推為乙醜、丙寅、丁卯等,甲子以前的日子就依次逆推為癸亥、壬戌、辛酉等。六十甲子周而複始,可以無限期的記載下去。

此外,一個月中的某些日子,古代有特定的名稱。每月第一天叫做“朔”,最後一天叫做“晦”。每月十五稱為“望”,過了望日即每月十六就稱為“既望”。每月的初七、初八稱為“上弦”,二十二、二十三稱為“下弦”,又統稱為“弦”。

至於記時法,古人最初根據天色把一晝夜分為若幹段,給每一個時段定一個名稱。例如把太陽升起的時候叫做“旦、早、朝、晨”,也稱為“日出”。把太陽下山的時候叫做“夕、晚、暮、昏”,也稱為“日入”。把太陽正中的時候叫做“日中”,將近日中的時候叫做“隅中”,太陽開始西斜的時候叫做“日昃”或“日昳”。

古人隻吃兩餐,日出之後隅中之前,稱為“食時”,日昃之後日入之前,稱為“晡時”。日入以後,稱為“黃昏”,黃昏以後稱為“人定”,人定以後就是“夜半”了,夜半以後是“雞鳴”,雞鳴以後是“昧旦”,這是天亮以前兩個先後相繼的時段。天亮的時間,叫做“平旦”或“平明”。

時段分別與地支對應,每個時辰相當於現在的兩個小時。 時段中的“夜半、雞鳴、昧旦、平旦、食時、隅中、日中、日昃、晡時、日入、黃昏、人定”分別對應著地支中的“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7、同治六年正月初三日致沅弟

【原文】

沅弟左右:

鄂署五福堂有回祿之災①,幸人口無恙,上房無恙,受驚已不小矣。其屋係板壁紙糊,本易招火。凡遇此等事,隻可說打雜人役失火,固不可疑會匪之毒謀,尤不可怪仇家之奸細。若大驚小怪,胡想亂猜,生出多少枝葉,仇家轉得傳播以為快。惟有處處泰然,行所無事。申甫所謂“好漢打脫牙和血吞”,星岡公所謂“有福之人善退財”,真處逆境者之良法也。

弟求兄隨時訓示申儆②。兄自問近年得力惟有一悔字訣。兄昔年自負本領甚大,可屈可伸,可行可藏,又每見得人家不是。自從丁巳、戊午大悔大悟之後,乃知自己全無本領,凡事都見得人家有幾分是處。故自戊至今九載,與四十歲以前迥不相同。大約以能立能達為體;以不怨不尤為用。立者,發奮自強,站得住也。達者,辦事圓融,行得通也。吾九年以來,痛戒無恒之弊;看書寫字,從未間斷,選將練兵,亦常留心,此皆自強能立工夫。奏疏公牘,再三斟酌,無一過當之語自誇之辭。此皆圓融能達工夫。至於怨天本有所不敢,尤人則尚不能免,亦皆隨時強製而克去之。弟若欲自儆惕,似可學阿兄丁戊二年之悔,然後痛下箴砭③,必有大進。

立達二字,吾於己未年曾寫於弟之手卷中,弟亦刻刻思自立自強,但於能達處尚久體驗,於不怨尤處尚難強製。吾信中言皆隨時指點,勸弟強製也。趙廣漢本漢之賢臣,因星變而劾魏相,後乃身當其災,可為殷鑒④。默存一悔字,無事不可挽回也。

【注釋】

①回祿之災:即火災。

②申儆:儆戒;訓戒。

③箴砭(zhēn biān):古代用石針治病。後借喻為糾謬;規諫。

④殷鑒:指可以作為後人鑒戒的往事。

【當代闡釋】

默存悔字無事不可挽回

不犯錯的人是沒有的,犯了錯而全不悔恨的人也是很少的。但僅僅悔恨還不夠,還應當由悔而悟,邊悔邊悟,最終大悔大悟。能因悔恨而醒悟,這過錯就被賦予了新的含義,就成了真正的好老師。

曾氏說:“默存一悔字,無事不可挽回也”,一個人心中存著一個“悔”字,就會很客觀地思考問題,就像孔子的學生子路那樣“聞過則喜”,不會為自己的過錯推諉,也不會因做錯事而懊喪,而是吸取經驗教訓努力補過,改過,使自己的行為得到積極的修正,從而成為一個道德高尚的人。

當然,僅有“悔”還是遠遠不夠的,雖然說一個人隻有真正認識到自己的錯誤,為自己的錯誤深有悔悟之時,才會想方設法去糾錯,去改過。但也有人在認識到自己錯誤的時候停下了腳步。

孟子講過一個寓言:有一個人每天偷鄰居一隻雞,有人告訴他說:“這不是正派人的行為。”這個人卻說:“我得慢慢改正偷東西的習慣,先由每天偷一隻到每月偷一隻,等到明年,就不再偷了。”這個人的錯誤在於,自己知道這種行為是不對的就應該趕快停止,為甚麼要等到明年呢?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就應該堅決加以改正,決不能遷就、放縱。

南宋的思想家陸九淵說過:“聞過則改,知過不諱,改過不憚”,即聽到別人說自己有過錯應當立即改正,知道自己的過失應當不隱諱,而改正自己的過錯應當毫不害怕。陸九淵根據“聞過則喜”典故,擴充了知過必改的含義。首先,不怕別人指出錯誤;其次,知道錯了不自欺欺人;最後,堅決的改正錯誤。“不憚”兩字很重要,有了錯誤不要怕別人議論,不怕丟麵子,更不要害怕改過的困難。做到這三點,就會不斷提升自己的道德修養。曾氏的境界似乎還要高一些,他不僅“聞”過後改,也甚至還在不斷“思”過,“悔”過。曾氏一生看重一“悔”字,從下麵的嚴詞中可見一斑:“自知有過而因護一時之失,展轉蓋藏,至蹈滔天之奸而不悔,斯則小人之不可近者已!”

8、同治六年三月二十八日諭紀澤

【原文】

字諭紀澤兒:

接爾三月十一日省城發稟,具悉一切。鴻兒出痘,餘兩次詳信告知家中。此六日尤為平順,茲鈔六日日記寄沅叔轉寄湘鄉,俾①全家放心。

餘憂患之餘,每聞危險之事,寸心如沸湯澆灼。鴻兒病痊後,又以鄂省賊久踞臼口、天門,春霆病勢甚重,焦慮之至。爾信中述左帥密劾次青,又與鴻兒信言閩中謠歌之事,恐均不確。餘聞少泉言及閩紳公稟當左帥,幼丹實不與聞。特因官階最大,列渠首銜。左帥奏請幼丹督辦輪船廠務,幼已堅辭。見諸廷寄②矣。餘於左、沈二公之以怨報德,此中誠不能無芥蒂,然老年篤畏天命,力求克去褊心忮心。爾輩少年,尤不宜妄生氣,於二公但不通聞問而已,此外著不得絲毫意見。切記切記。

爾稟氣太清。清則易柔,惟誌趣高堅,則可變柔為剛;清則易刻,惟襟懷閑遠,則可化刻為厚。餘字汝曰劼剛,恐其稍涉柔弱也。教汝讀書須具大量,看陸詩以導閑適之抱,恐其稍涉刻薄也。爾天性淡於榮利,再從此二事用功,則終身受不盡矣。

鴻兒全數複元。端午後當遣之回湘。此信呈澄叔一閱,不另具。

滌生手示

【注釋】

①俾(bǐ):使。

②廷寄:清時皇帝的諭旨,分明發和廷寄兩種,明發交內閣發布,廷寄由軍機大臣專寄給外省將軍、都統、督、撫、欽差等大員,開首有“軍機大臣奉麵諭旨”等字樣。

【當代闡釋】

襟懷閑遠,則可化刻為厚

非凡的生命往往有許多特質,襟懷博大是最重要的特質之一。襟懷博大就是心胸寬廣,包容萬物;就是識大量大,不計小嫌;就是忍辱受屈,不怨不尤;就是豁達閑適,樂天知命而不強求。縱觀曆史,我們可以發現,一個真正想要成就大業的人是不能缺乏恢宏豁達,寬厚閑遠的氣度和襟懷的。且隻看西楚霸王項羽,雖然他有拔山之力、蓋世之氣,能白手起家滅了秦朝,能與劉邦逐鹿爭雄,但終究還是免不了失敗,為什麼呢?因為他沒有度量,不能容人,就連範增這樣的奇才都容不下。相反的,他的對手劉邦則全然不同,他容納了無數範增式的人物。所以說,大度能蓋及天下而後能容納天下;大量能蓋及天下而後能指揮天下。那麼一個人該如何才能修得一種寬宏的胸襟呢,如何才能具備包容萬物的雅量呢?

曾氏有言,“雅量雖由於性生,然亦恃學力養之,惟以聖賢律己,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度量閎厚矣。” “惟襟懷閑遠,則可化刻為厚”這就是說,博學多識以得到雅量,律己自厚薄責於人以得到度量。有了雅量和度量,胸襟日漸開闊。

常言有:“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友”,一個人如果過於孤芳自賞,不但交不到朋友,就連任何事業也很難有所成就,因為他已經陷入孤立無援的狀態。俗話所說:“宰相肚裏能行船”,就是這個道理。容得幾個小人,耐得幾樁逆事,過後頗覺心胃開闊,眉目清揚;正如人吃橄欖,當下不無酸澀,然後回味時滿口清涼。實際上容忍小人確實很難做到,不過假如我們能有顧愷之“倒吃甘蔗,漸入佳境”的人生觀,自然就會有雅量容人的胸襟了。

雅量問題不是個人無關緊要的小問題。度量如海,還是度量如杯,在某種重要關頭,它可以關係到事業的成敗。為一點小事斤斤計較,爭吵不休,及傷了感情,也無益於成大事。因此發揚一點忍讓的精深,擺脫無原則的糾纏和無必要的爭執,不計較一切無關宏旨的小事,那麼你的風度就會受到大家的青睞,你的事業也會如虎添翼。

在功利日切、物欲橫流的現代社會,懷持著一種古樸、淡遠、雅量、涵容、寬舒、豁達,以之待人,以之處世,實是智者風度,非一般人所能企及的,因此,這也是值得我們追求的人生境界。

【國學故事】

雅量成就霸業

春秋時期齊國國君齊襄公被殺。襄公有兩個兄弟,一個叫公子糾,當時在魯國(都城在現在山東曲阜);一個叫公子小白,當時在莒國(都城在現在山東莒縣)。兩個人身邊都有個師傅,公子糾的師傅叫管仲,公子小白的師傅叫鮑叔牙。兩個公子聽到齊襄公被殺的消息,都急著要回齊國爭奪君位。

在公子小白回齊國的路上,管仲早就安排好人馬攔截他。管仲拈弓搭箭,對準小白射去。隻見小白大叫一聲,倒在車裏。

管仲以為小白已經死了,就不慌不忙護送公子糾回到齊國去。怎知公子小白是詐死,等到公子糾和管仲進入齊國國境,小白和鮑叔牙早已抄小道搶先回到了國都臨淄,小白當上了齊國國君,即後來的齊桓公。

齊桓公即位以後,立刻發令要殺公子糾,並把管仲押回齊國治罪。

管仲被關在囚車裏送到齊國。鮑叔牙立即向齊桓公推薦管仲。

齊桓公氣憤地說:“管仲拿箭射我,要我的命,我還能用他嗎?”

鮑叔牙說:“那回他是公子糾的師傅,他用箭射您,正是他對公子糾的忠心。但是論本領,他比我強得多。主公如果要幹一番大事業,管仲可是個用得著的人。”

齊桓公也是個豁達大度的人,聽了鮑叔牙的話,不但不辦管仲的罪,還立刻任命他為相,讓他管理國政。

管仲幫著齊桓公整頓內政,開發富源,大開鐵礦,多製農具,後來齊國就越來越富強,並助齊桓公成就了一代霸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