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樹德養望(2 / 3)

按照曾氏的理解,對人言采取一概排斥的態度,未必妥當。人言有時似一麵鏡子,可以讓我們觀照出自身的一些缺點和錯誤,起到“警鍾”的作用。一個人對自己的缺點和錯誤往往看不清,而別人對我們身上的缺點和錯誤往往一目了然。因此,一個有頭腦的人,對於人言,既不會不加理會,又不會聞人言就被嚇倒,而會洗耳恭聽,認真分析,準確判斷,讓人言成為對自己的警示。

一個心智成熟的人應該經常問問自己:別人為什麼要議論我們? 我們的言行是否出格? 應當從人言中汲取什麼經驗教訓? 有了這種對待人言的態度,即使別人的議論不盡正確,也會從中得到教益。至於人言中的那些風言風語,冷嘲熱諷,甚至捕風捉影,無中生有,不加理會、走自己的路就是了。應當看到,有些人言對於一個人來說確有可畏之處,如果處理不當,可能使人進取心受到挫傷,感情上產生裂痕。但處理好了,反而使人更加成熟、更加堅強、更有出息。

曾氏之為官,向來以小心謹慎著稱,這也和他時時事事的反思離不開,他看到同仁如此悲慘的下場,除了同情,更多的是希望自己、兄弟們引以為戒:“吾願弟等之抑然,不願弟等之悍然。願弟等敬聽吾言,手足式好,同禦外侮,不願弟等各逞己見,於門內計較雌雄,反忘外患。”

我們提倡聞人言而不可不察,反對偏聽偏信,人雲亦雲。但如何察? 應該仔細斟酌,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4、同治二年十一月十四日致澄弟

【原文】

澄弟左右:

十一月十一日朱齋三來,接十月初六日一函,具悉一切。

圍山嘴橋稍嫌用錢太多。南塘竟希公①祠宇亦盡可不起。湖南作督撫者不止我曾姓一家。每代起一祠堂,則別家恐無此例,為我曾姓所創見矣。沅弟有功於國,有功於家,千好萬好,但規模太大,手筆太廓,將來難乎為繼。吾與弟當隨時斟酌,設法裁減。此時竟希公祠宇業將告竣,成事不說,其星岡公②祠及溫甫、事恒兩弟之祠皆可不修,且待過十年之後再看(好從慢處來),至囑至囑。

餘往年撰聯贈弟,有“儉以養廉,直而能忍”二語。弟之直人人知之,其能忍,則為阿兄所獨知;弟之廉人人料之,其不儉,則阿兄所不及料也。以後望弟於儉字加一番工夫,用一番苦心,不特家常用度宜儉,即修造公費,周濟人情,亦須有一儉字的意思,總之愛惜物力,不失寒士之家風而已。莫怕寒村③二字,莫怕慳吝④二字,莫貪大方二字,莫貪豪爽二字。弟以為然否?

溫弟婦今年四十一歲。茲寄去銀一百、燕菜二匣,以為賀生之禮。其餘寄親族之炭敬⑤、芝圃之對,均交牧雲帶回。此間自蘇州克複、苗沛霖伏誅後諸事平安。即問近好。

國藩手草

【注釋】

①竟希公:即曾國藩的曾祖父。

②星岡公:即曾國藩的祖父。

③寒村:偏僻冷落的村莊。

④慳(qiān)吝:吝嗇。

⑤炭敬:舊時外官在冬季饋贈京官的銀錢。

【當代闡釋】

儉以養廉

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就把廉潔視為一種高尚的品質,早在春秋時期,齊國的晏子提出治國“以廉為本”的思想。對於那些堅持原則,清正廉明的官吏,史家稱之為“廉吏”,為之立傳;人民則稱之為“清官”,為之頌德。人們熟知的古代清官廉吏有包拯、海瑞、於成龍等,他們從容澹泊、清廉無私、剛正不阿、大義凜然的事跡雋永史冊;他們的為政之道為人之道廣泛傳頌,許多還被編成老百姓耳熟能詳的故事、戲文流傳民間,由此可見,人們對於“廉”是何等看重。

然而如何可以養廉呢?古人雲:“良醫者,常治無病之病,故無病;聖人者,常治無患之患,故無患。”這段話闡明了預防工作的重要性,防與治,以防為主;倡廉反腐,倡廉在先才是上策良策。倡廉從何做起,應從家庭做起,從節儉做起。唐朝有識之士吳兢《貞觀政要·規諫太子》有述:“克儉節用,實弘道之源;崇侈恣情,乃敗德之本。”就是說厲行勤儉節用,確實是弘揚正道的起源;崇尚奢侈放縱性情,那就是敗壞道德的根本。

曾氏說“儉以養廉,直而能忍。”他認為勤儉能夠蓄養廉潔的風骨,耿直能夠修養大度的胸懷。如這樣追根溯源的話,儉又可稱之為廉潔之源。因為“隻有儉約才能修養廉潔,隻有勤懇才能萌發公正”這是做一個好官的秘訣,也是做一個好人的根本。

曾氏之澄弟為人不及曾氏謹慎、細致,在很多方麵都需兄長提點,特別是在“不儉”方麵讓曾氏非常擔憂,於是提出了“望弟於儉字加一番工夫,用一番苦心,不特家常用度宜儉,即修造公費,周濟人情,亦須有一儉字的意思,總之愛惜物力,不失寒士之家風而已。莫怕寒村二字,莫怕慳吝二字,莫貪大方二字,莫貪豪爽二字。”因為他認識到,不儉的下一步就是難廉,如果為官者不留下廉名,那可就要被萬世所唾罵了。

【國學故事】

一衣小官,至清至正

元世祖至元年間,李仲謙由嘉興的一個小官,調往浙江按察司管文書。李仲謙為人廉潔耿直,精明能幹,工作幹得非常出色。因對拉關係走門路的行為深惡痛絕,所以他從不去上司那裏套近乎,每天從官府辦完事回到家裏,把門一關就孜孜不倦地鑽研學問。由於他隻是一個小官,所以俸祿非常微薄,這微薄的收入,要用來養活父母兄弟和他自己的妻子兒女,經濟非常緊張。為了緩解生活壓力,他就讓他的妻子日夜不停地紡紗織布,拿到市集上去賣,來貼補家用。

李仲謙隻有一件布衫,因為平時要穿著去官府辦公,需要洗刷或是縫補,就得等到官府放假休息的時候。到這時候如果有客人來訪,他就不得不讓兒子出去向人家道歉說:“實在對不起啊,我父親正在家收拾衣服,不能出來見您,請您多多包涵。”

按察使雷顏正有一次和他開玩笑說:“你外邊穿個布衫,是不是裏麵藏著珍珠啊?”李仲謙聽了也不答話,慢慢地走到自己的書案邊,寫了個辭呈朝幾案上一放,起來走了。雷顏正知道後,非常後悔自己胡言亂語,忙親自到李仲謙家中向他賠禮道歉,請他重新回來做事,但李仲謙始終沒有答應。

雷顏正調走後,又來了一個按察使,這個按察使得知原委後,也親自去請李仲謙,李仲謙這才出來辦事,後來他官至行台禦史。

5、同治五年十一月初三日諭紀澤

【原文】

字諭紀澤兒:

二十六日寄去一信,令爾於臘月來營,侍餘正月進京。繼又念爾體氣素弱,甫經到家,又行由豫入都,馳驅太勞。且餘在京不過半月兩旬,爾不隨侍亦無大損,而富?新造家室,爾不在家即有所損。茲再寄一信止爾之行。爾仍居家侍母,經營一切。臘月不必來營,免餘惦念。

餘定於正初北上,頃已附片複奏抄閱。屆時鴻兒隨行,二月回豫,鴻兒三月可還湘也。餘決計此後不複作官,亦不作回籍安逸之想,但在營中照料雜事,維係軍心。不居大位享大名,或可免於大禍大謗。若小小凶咎①,則亦聽之而已。

餘近日身本頗鍵,鴻兒亦發胖。家中興衰,全係乎內政之整散。爾母率二婦諸女,於酒食紡績②二事,斷不可不常常勤習。目下官雖無恙,須時時作罷官衰替之想。至囑至囑。初五將專人送信,此次未另寄澄叔信,可送閱也。

滌生手示

【注釋】

①凶咎:災殃。

②紡績:把絲麻等纖維紡成紗或線。古代紡指紡絲,績指緝麻。

【當代闡釋】

實至則名歸

好名之心人皆有之,這本身不能說是對還是錯。關鍵在於好的是什麼名,是不是名副其實?曾國藩認為:“名實相待而成,形影相應而立。”“無實而有名者,盜也。”小實而大名者,幸也。孔子願以執禦名,而天下後人稱聖焉,實也。”

故此,外在名聲應是內在實際的客觀反映。內在實際有好有壞,名聲也隨之有好有壞。美德美行溢於外,就會被人稱譽;惡德惡行溢於外,就會被人厭惡。好名,就要好表裏如一之名,就要好名副其實之名。而不能好大名,好虛名,好惟名之名。

凡好大名者,常伴大謗大禍。所以曾氏告誡兒子:“不居大位享大名,或可免於大禍大謗。若小小凶咎,則亦聽之而已。”木秀於林,風必摧,出頭椽子先爛,槍打出頭鳥。人一享大名,往往就謗隨之,禍隨之,難以善終。未處大名者朝思暮想以求之,已處大名者如覆薄冰以避之,因為他深深懂得,“無實而享大名,必有奇禍。”

凡好虛名者,招來實禍。“餘近浪得虛名,亦不知其所以然,便獲美譽。古之得虛名,而時值艱者,往往不克保其終。”“虛名太大,物極必哀,理有固然。”曾氏曾連續在日記中談到虛名之禍,且不勝大懼,為之驚惶不已,這正是他嗅覺靈敏,頭腦清醒的表現。

凡好惟名之名者,常為人所不齒。一般來說,於名於利都不可過於愛好。比較而言,好名比好利又稍好一點。好名者還有所忌諱,有所不為;好利者遂利如鶩,無所不為。但名心太切,必定俗見太重。求之太急,勢必損害自己的人生境界。一天到晚,未得患得,既得患失,惶惶然,淒淒然,自己日子不舒心,難過,別人還瞧著不順眼,看不起。又何苦,又何必呢?

正因為如此,“人又何必占盡天下第一美名哉?”而應當“常存避名之念,總從冷處著筆”,“功不獨居,過不推諉”。以名為戒,避名保身。凡事都應留有餘地,在名與實的問題上,尤應如此。“實二而名一,則名立而不毀矣。”

一方麵不能好大名,好虛名,好惟名之名。另一方麵又要好名副其實之名,“好名當好有實之名”。那麼,何以謂實?“實者,不欺之謂也。”曾國藩進一步對“實”作了闡述,叫做“不說大話,不好虛名,不行架空之事,不談過高之理”。總之是要“實言、實行、實心”。做到了這“四不”和“三實”,別人就不能不信服了。

不說大話很重要,“為務實之學,請自禁大言始?”大話多為高談闊論。過高之理聽起來振奮人心,可事後一想,辦不到,落了空,辦不到落了空就等於沒說?等於沒說還不如幹脆從一開始就不搞得那麼振振有詞。所以,那些有遠見、有謀略、有抱負的政治家,多崇尚“低調”處理,而忌諱一開始就把大家的期望值搞得高高的,把百姓胃口吊得高高的。言過其實,最後難以落實,必定威風掃地,怨聲四起。這是應引以為戒的。“四不”中間,首先又要特別注意不說大話。

“三實”是互相聯係的一個有機整體。實心是前提,是基礎。能做到實心實意,這“實”就有了一個可靠的依據。實話是實心的表露,無論什麼時候,實話最能打動人。當然,有時候實話也不那麼中聽,但忠言逆耳利於行,照實說了,事後也不會有什麼責怪。實行最重要。你的心實不實,關鍵是你的行動實不實。如果你務實、踏實、落實,就能名副其實,名至實歸,就能實實在在地得到一個好名聲,而這本身,也就是對浮偽之習一種無聲而有力的抵製。

6、同治五年十二月十八夜致沅弟

【原文】

沅弟左右:

十四、十五六日接弟初十日函、十二日酉刻及四更二函。賊已回竄東路,淮、霆各軍將近五萬,幼泉萬人尚不在內,不能與之一為交手,可恨之至!豈天心果不欲滅此賊耶?抑吾輩辦賊之法實有未善耶?目下深慮黃州失守,不知府縣尚可靠否?略有防兵否?山東、河南州縣一味閉城堅守,鄉間亦閉寨堅守,賊無火藥,素不善攻,從無失守城池之事,不知湖北能開此風氣否?鄂中水師不善用命,能多方激勸,扼住江、漢二水,不使偷渡否?少泉言撚逆①斷不南渡,餘謂任逆以馬為命,自不肯離淮南北,賴逆剛未嚐不窺伺大江以南。屢接弟調度公牘,從未議及水師,以後務祈留意。

奉初九、十三等日寄諭,有嚴行申飭及雲夢縣等三令不準草留之旨。弟之憂灼,想尤甚於初十以前。然困心橫慮,正是磨煉英雄玉汝於成。李申夫嚐謂餘慪氣從不說出,一味忍耐,徐圖自強,因引諺曰“好漢打脫牙和血吞 ”。此二語是餘生平咬牙立誌之訣,不料被申夫看破。餘庚戌、辛亥間為京師權貴所唾罵,癸醜、甲寅為長沙所唾罵,乙卯、丙辰為江西所唾罵,以及嶽州之敗、靖江之敗、湖口之敗,蓋打脫牙之時多矣,無一次不和血吞之。弟此次郭軍之敗、三縣之失,亦頗有打脫門牙之象。來信每怪運氣不好,便不似好漢聲口②。惟有一字不說,咬定牙根,徐圖自強而已。

子美倘難整頓,恐須催南雲來鄂。鄂中向有之水陸,其格格不入者,須設法籠絡之,不可灰心懶漫,遽萌退誌也。餘奉命克期③回任,擬奏明新正④赴津,替出少泉來豫,仍請另簡江督。順問近好。

【注釋】

①撚逆:即指撚軍,是清朝的一支農民起義隊伍,活動在安徽北部和河南一帶,主要領袖有張洛行、賴文光等。曾在太平天國領導下與太平軍配合作戰。1866年分為東、西兩支,最後被清軍消滅。

②聲口:即口氣。

③克期:在嚴格規定的期限內。

④新正:農曆新年正月。

【當代闡釋】

忍可成事,可修身

“忍”字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可謂特殊之至,因為它包含的內容極為廣泛,小到忍受饑餓病痛,大到為了爭奪天下忍辱負重,等待時機。一個“忍”字,似乎是成大事者必不可少的考驗,是成功人士必修之內功,也是強者智慧的一種體現。